有利於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理解。(2 / 2)

在規律教學中,如果學生不清楚為什麼要學習這個規律,不了解前人為得出這個規律所經曆的曲折道路和付出的艱苦勞動,不知道這個規律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知道這個規律對進一步學習物理的必要性,那麼學生在學習這個規律時就必然帶有盲目性,學習就是被動的,往往隻是為了考試而學,學習效果就受到影響。因此,在規律教學中,使學生了解建立這個規律的簡要的曆史過程,知道這個規律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清楚這個規律的來龍去脈,是規律教學中不應缺少的環節。在關於上述內容的教學中所涉及的物理學研究的曲折曆程和物理學家的不畏困難的進取精神、科學態度,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們傳授給學生的書本知識,都是前人經過多次實踐,整理、加工而形成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是很精練的。有的教師在授課時,隻是習慣按照書本從少數幾個基本假設或規律出發,經過推證得出新的規律,隻是就事論事。這就掩蓋了科學認識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發展過程,就會使得學生對這個規律的來源,或感到深奧莫測,或認為規律的得出是一蹴而就的。學生的這種認識是十分有害的。事實上,任何一個規律的得出,都是後人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再實踐再創造的結果。一些規律的得出往往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才成功的。

例如萬有引力定律,有的教師把牛頓得出這個定律簡單介紹為是他從看到蘋果落地的現象中受到啟發,從而創造出萬有引力定律。這就會使學生認為,定律的得出是靠天才的靈感一下子得出的,是偶然性的。而事實上,從十六世紀哥白尼經過對天體的大量觀測提出日心說,在此基礎上經曆了幾代科學家近二百年的研究探索才由牛頓總結出來的。其間,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對天文觀測的精確資料,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經過大量複雜計算得出的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個定律,法國天文學家布裏阿爾德奧通過研究提出的“行星受到的力和離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假設,伽利略的單擺周期公式,惠更斯得出的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公式等,都為牛頓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礎理論。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深入研究,證明了橢圓軌道運動的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並定義了質量的概念,進一步又研究了引力與質量的關係,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對物理學的發展、天文研究、宇航事業以及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介紹得出一個規律的簡要經曆,在教學中用時不多,也不要求學生掌握,但這部分內容能明確地告訴學生,科學研究是長期艱苦的工作,要成功就需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嚴肅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受到科學的熏陶,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