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難點和關鍵性問題的深入分析為主的複習;有以靈活運用知識進行綜合練習、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的複習,等等。為完成上述目的要求,教師要製訂切實可行的複習計劃,分階段有序地進行複習。“凡是予則立,不予則廢。”物理總複習教師要把自己的計劃交給學生,指導學生也訂出相應的複習計劃,以保證在時間和精力上做合理的安排,保持師生同步、諧調一致,選擇捷徑,避免彎路。
三、物理複習的思路和方法
階段複習的關鍵是上好複習課。如何上好複習課既無現成課本可依,也無現成規律可循。但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物理複習的基本思路是:在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原則指導下,重視閱讀課本,重視形成知識結構,重視綜合練習,注意選擇合適的複習方法。
善於根據複習目的、任務和複習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複習方法,教學生學會複習,就會取得良好的複習效果。
現將幾種常用的複習方法簡述如下。
(一)閱讀分析法
物理複習不能脫離課本,因為物理課本是物理知識的載體,是教學大綱的體現。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對課本的閱讀和鑽研,這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突出特點。當然,強調閱讀課本,並不是要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結論,機械模仿課本上的例題、習題,而是要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搞清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會基本概念的本質特征,體會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係,體會典型例題、習題蘊含的一般方法和規律。閱讀過程要認真分析,要善於從紛繁的知識中抓住重點,“削盡冗繁留清瘦”,把書讀薄讀精。如《電場》一章,概念多,抽象性強,通過複習閱讀可把教材精煉為一個定律——庫侖定律;三個概念——電場強度、電勢、電容;三個關係——場強方向與電荷受力方向的關係,電場線與場強方向的關係,電場線與電勢降落方向的關係。經過這樣提煉後,學生對於靜電學知識主次分明了。閱讀課本時,還要注意發現知識的缺陷在什麼地方,分析知識缺陷產生的原因,及時拾遺補漏,不能留下後患。
複習閱讀要注重深化知識,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挖掘教材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窺視出並掌握住知識的內涵。例如,對力學基本公式P=Fv以機車為例深入辨析,就會概括出兩個重要關係和兩個重要特性:①在恒定功率情況下,牽引力和速度成反比關係和物體做變加速運動特性;②在牽引力、阻力恒定情況下,實際功率與速度成正比關係和物體做勻速運動特性。教師指導學生把知識進行發散、綜合,有利於學生更準確、更深入、更全麵挖掘知識的邏輯聯係,有利於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變通性。這樣使學生感受到複習閱讀並不單調、乏味,反而覺得課本內有奧妙可尋,有仔細咀嚼一細細品味的必要,享受到知識無窮的樂趣。
(二)反饋深化法
在複習過程的各階段,要及時了解學生複習的狀況和結果,並根據作業批改、問題討論、師生交談、單元測試等多種形式學生所反饋的大量信息來調控複習活動。即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複習內容、方法、進度,以保證複習有的放矢地進行,確保收到實效。
教師要教會學生自我檢查複習結果,根據檢查結果及時彌補學習上的缺陷,並不斷改進複習方法。所以教師調控複習過程,本身也包含有教會學生自我調控複習活動的任務,也就是既要學生得到“魚”,同時又要掌握“漁”。隻有這樣才稱得上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例如,在中學物理中,有很多知識容易混淆不清,而對概念、規律、公式、圖象等認識不清,理解不準確,就談不上應用,更談不上發展能力。學生在運用振動圖象、波的圖象分析問題反饋的信息表明,發生“思維障礙”的主要原因就是對兩種圖象混淆不清。教師指導學生用列表比較的方法對兩種圖象加以鑒別和認識(見表9)。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通過比較、分析、聯想一係列思維活動,可使學生把握住兩種圖象的本質區別及相互聯係,達到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目的。
(三)形成知識結構法
中學物理是一個完整的知識係統,任何知識體係都有其內部聯係,既有橫向的聯係,又有縱向的溝通。平時教學,要把完整的知識體係分解為若幹部分,采取一口一口“吃掉”的分段教學,結果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有的學生頭腦中,知識是按一定的結構(即一定聯係)有條理地儲存起來的;在有的學生頭腦中,知識卻是零散地、雜亂堆積著的。
認知結構是指教材的知識係統在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方式。所以學生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有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為此,物理複習,特別是在總複習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按其內在聯係進行有序組合,這樣做不僅可以揭示出學生先前未注意到的事物或概念之間的新的聯係,還能幫助學生把知識條理化、係統化,形成層次分明、脈絡清楚、分布有序的知識結構。建立了知識結構,學生就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搞清概念、定律、定理、公式等在知識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記憶和理解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