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1 /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比較固定地、機械地去完成自動化動作的傾向。”“習慣也是思維方式的重要因素,它是知識觀念參與下反複按一定方式從事思維活動的慣性。”

人們的習慣可分為操作上的習慣和思維上的習慣兩種。生活中人們所說的習慣往往是指行為習慣,其實行為習慣是思維習慣的外在表現,思維習慣決定著(支配著)行為習慣。

習慣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的刺激下,人們在無意識中簡單重複同一操作動作或思維活動中形成的,是在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的神經細胞之間形成的更牢固的聯係係統。習慣更多地表現為自發、盲目的特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自覺地就那樣做了,不自覺地就那樣想了。

一、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作用

習慣對人的活動影響很大,因為它能使人的意識解放。當某種習慣養成之後,隻要有合適的條件,這種習慣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習慣成自然”。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之後,可以使人的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務的整體目標以及各係統之間的聯係上;而不良的行為習慣則成為生活學習的累贅。思維習慣同樣也具有兩重性,思維習慣一旦形成,它一方麵能使思維活動簡捷,另一方麵也會使思維僵化。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從大量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實驗中總結歸納出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物理學科的特點對學生的技能、能力要求都較高。良好的習慣是學生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的基礎。物理學習要求學生有下列習慣:觀察現象弄清事實的習慣、閱讀課本的習慣、先理解後記憶的習慣、畫圖理解題意的習慣、準確清楚的運算表達的習慣、自覺改錯的習慣,善於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象、分析問題的習慣。

物理學科是從初中二年級才開始學習的,學生不但具備了一定的自然知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且也養成了一套學習習慣。學生已經形成的學習習慣當然也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不可低估的操作變量。

“東方學生長期受儒家哲學的熏陶,比較重視知識的係統學習,習慣使用演繹法,喜歡根據已有的原理進行推演,不太敢想前人沒有想過的東西,總的特點是重繼承;而西方學生不知道孔夫子,他們不太重視知識的係統學習,習慣使用歸納法,敢於獨立思考,標新立異,總的特點是重創新。兩者相比,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楊振寧1995、8、6第一屆華人物理學大會)仔細分析我國學生學習物理的表現,的確如楊振寧所說,習慣於念死書,善於照貓畫虎接受知識;不善於動手實踐,也不太會從大量的現象中,經過比較、歸納找出共性的東西來。而這是諸多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兩種習慣。在物理教學中,抓住東方學生學習的特點,揚長補短,將思維習慣的培訓外顯為許多可操作的、可檢查的行為習慣訓練,長期堅持下去,定能在素質教育方麵取得成績。習慣的形成除了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之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高瞻遠矚地規劃和腳踏實地地嚴格訓練,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告訴我們:“個性心理通過心理過程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心理過程受個性心理的製約和影響。”按照心理學的分類,習慣屬於心理過程,能力屬於個性心理特征。所以我們既不能把習慣培養好了之後再去培養能力,也不可能脫離開習慣的培養去講培養能力。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在物理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養成行為、想象、思維等方麵的好習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的提高反過來又促成了學生學習物理好習慣的形成。隻有在這種循環往複的過程中,才能最終完成物理教學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

二、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物理的習慣

(一)原則:創設環境、自我教育

創設環境,皮亞傑認為:“人的發展,智慧的發展是靠他自己與周圍環境(人、事物)發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地建立起來的。”正如荀子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我教育,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學過程中培養習慣應該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習慣有所不同,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控製、自我激勵的方法培養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

(二)培養中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習慣的方法(1)初中物理學習習慣的培養

①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培養學生用觀察實驗來弄清物理事實的習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既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學好物理的重要途徑。在初中學生學習物理之前,學習了七年語文和數學,養成了一套學習語文和數學的習慣,而這些習慣與學習物理應具備的習慣相差甚遠,因此作為起始課的初二年級應以大量的課堂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入手培養學生動手做實驗和觀察實驗的習慣,逐步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要教會學生觀察物理實驗的一般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逐步學會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觀察對象發生變化的條件是什麼。例如在初二熱學中做晶體熔化演示實驗之前,對學生的要求是:觀察誰?晶體。在什麼條件下觀察?加熱。觀察的儀器是什麼?溫度計。觀察的內容是什麼?加熱後溫度計示數如何變化?並且對學生的觀察進行分工,有的同學專門觀察物態變化,有的同學專門觀察溫度計的變化,有的同學專門負責記錄。實驗後,再組織同學們對觀察前提出的要求逐個討論,得出結論。防止學生把思維隻停留在好奇、新鮮、圖熱鬧上。如果每次演示實驗之前都要求學生按下列提綱去觀察:誰(對象);哪兒(在什麼條件下);怎麼了(物理過程)。久而久之不用提示學生就能自動地按上述要求觀察演示實驗了。要引導、鼓勵學生注意觀察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各種現象,逐步學會用物理語言敘述物理事實的能力以及從物理學角度去探索現象中運動和變化的規律的本領,為學習物理知識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學生分組實驗中,首先應要求學生預習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的目的、原理等,按操作過程中嚴格規則進行。例如,觀察離不開測量,測量離不開測量工具(儀器)。在使用測量工具時,首先應該了解測量工具的測量內容、單位、範圍以及最小刻度。教師應不厭其煩地在每次使用工具時,讓學生識別測量工具。例如每使用一次刻度尺,就要求學生說一遍他的測量內容、單位、測量範圍、最小刻度。在測量過程中,正確地、規範地使用測量工具,也是教師重點訓練的內容,也應使之自動化。實驗中如實地記錄原始數據,完成實驗後寫出具體的實事求是的實驗報告,表揚老實的學生,批評弄虛作假的學生,並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結果,解釋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偶然現象,提高學生手腦並用的能力。養成自覺動手實驗並觀察實驗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