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 / 3)

初二序言課上,可選用精彩、新奇、不尋常的演示實驗引發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安排打蛋入水、筷子提米、複沸、魚遊沸水、小噴泉、複杯、馬德堡半球、三棱鏡分解白光、驗電羽、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等趣味性實驗。這些生動有趣的實驗,能夠吸引學生,在驚奇中喚起學生的疑問,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產生急於要學習的願望,也使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物理現象生動有趣,物理世界絢麗多姿,從而引發了學習興趣。在向學生介紹各種物理現象時,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月亮在天空為什麼不會掉下來?舞台上噴出的白煙是什麼?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為什麼能聽到聲音、看到圖象?聲音和圖象是怎麼傳過來的?雨後天空為什麼能出現彩虹……所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接近學生生活,基本道理都能說清,但學生卻不一定都能答出來。通過啟發誘導,使之得到解答,使學生感到物理有趣味,易懂、好學。學生得到滿足,增強了學習信心,感到物理內容豐富多彩,需要不斷探索、獲取。最後讓學生參觀物理儀器設備,讓學生了解物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有條件還可以看神奇的物理世界等教學錄像片,或者在課後組織學生參觀中國科技館等活動。引發學習興趣。

在高一的序言課上,除對學生進行學習高中物理的基本思維方法教育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感性興趣向理性興趣過渡。一般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交流、爭論引發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望。提出的問題常是與之原有概念發生矛盾的,或是學生一時想不到的。例如高一的序言課,可讓學生對圖43所示的情景討論拉力F大小等於物重的一半嗎?拉力等於物重的一半的條件是什麼呢?這樣的問題與學生初中所學的“動滑輪可省一半力”發生尖銳的衝突,強烈地激發著學生進一步探求未知的欲望。

(三)加強實驗,提高興趣

(1)分解實驗,突出觀察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提高觀察興趣。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實驗時,把物體排開的水分三次倒入“阿基米德水筒”內。先倒入一半水,讓學生觀察彈簧秤指針位置;再倒入一些水(隻留一點兒未倒入),觀察彈簧秤指針位置,此時學生觀察到指針隻差一點指到原來位置時,急切地等待倒入最後一點水;當老師倒完排開的水時,指針回到了原來位置,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學會了對這一現象的觀察,培養了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

(2)做好演示實驗,改進和增加演示實驗。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而學生對實驗特別喜歡,實驗特有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利用實驗把抽象複雜的物理概念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麵前。實驗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對課本上要求的演示實驗,一定要認真做好,一定防止用黑板上講“實驗”的做法代替演示實驗。此外,教師根據教材的要求和特點,自製教具,增加一些演示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到固體熱膨脹時,設計圖44所示的裝置:在一根鐵棒兩端各穿一小泥人,用細線懸吊中間位置,使棒平衡,給半段鐵棒加熱,過一會兒這端的泥人下沉了,實驗現象明顯,學生感興趣,爭著用熱膨脹和杠杆的知識解釋現象。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學到了知識。又如:在講到潛水艇時,用針筒和大試管模擬潛水艇的浮沉;在講到液壓機原理時,用大、小針筒做一台液壓機,演示效果直觀;在講到電動機時,同鐵皮和漆色線做一台小電動機模型演示,學生興趣特別高;在複習電功率時,製作串聯、並聯的白熾燈示教板,接在照明電路中,觀察亮度,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因果興趣。

(3)增加學生分組實驗,提高學生操作興趣。努力克服器材不足的困難,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操作興趣。在講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動員學生自備玩具小汽車,采用並進式教學方式,在教師指導下人人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代替視聽式教學,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強烈、持久。在“特殊測量”的教學中也可采用這種方式。

(4)增加課堂即席實驗。即利用身邊唾手可得的實驗“器材”做簡單易行的實驗,增加學生的感知,提高興趣。講到慣性時,讓學生抽去壓在鉛筆盒下的紙條;講到壓強時,讓學生用拇指、食指捏短鉛筆的兩端;講到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時,讓學生搓搓雙手;講到摩擦起電時,讓學生用塑料筆杆摩摩頭發……能收到演示實驗達不到的效果。通過學生的參與,提高了興趣。

(四)創設問題情境,深化學習興趣

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要講授的新知識之間有一定差距時,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定的環境,使學生麵臨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新舊概念的衝突,從而感到原有知識的不足,造成認知的不協調,激發起學生的疑惑、驚奇、詫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願望,深化學習興趣,促進積極思維。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是較抽象的物理規律。教師邊演示邊提出兩個相互矛盾的觀點:把小車輪子朝上放在桌麵上用手推小車使其運動,停止用力時,小車就靜止。按照人們的生活經驗得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把小車翻過來,輪子朝下,向前一推,手離開了小車,小車還能繼續向前運動。又得出“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力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學生認知的矛盾衝突,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下麵提出的問題。又如,用彈簧秤和量筒測物體受到的浮力實驗。把鋁塊懸吊在彈簧秤下讀出彈簧秤讀數;將鋁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秤讀數,鋁塊受到浮力是兩次讀數之差。同樣,將鋁塊的一部分浸入水中,也可測出鋁塊受到的浮力。如果改用木塊做實驗,學生會發現,木塊浮在水麵上,彈簧秤讀數為零。能不能想辦法也能測出木塊所受的浮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