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咎由自取
盟軍進攻西西裏 黑黨上下慘淒淒
海浪翻騰雲水怒 災難臨頭咎自取
話說盟軍在突尼斯取得全殲軸心國25萬大軍的勝利後,即準備揮師北上,橫渡地中海,向意大利本土進軍了。正是這種噩夢,曾經在1939年9月使墨索裏尼坐臥不安,也曾經使這個法西斯頭子遲遲不敢讓意大利參戰,直到法蘭西被希特勒征服,英國遠征軍又被趕到海峽對岸。現在,這個噩夢又來了,但是這一次它要變為現實了。大難即將臨頭,對墨索裏尼來說,完全是咎由自取。
如今,墨索裏尼大勢已去,心力交瘁,整天被這種噩夢嚇得膽戰心涼。在意大利人民和軍隊中間,普遍存在著失敗主義情緒,對前途已經喪失信心。工業城市米蘭和都靈發生了大規模罷工,饑餓的工人為了“麵包、和平、自由”而舉行示威。威信掃地的、腐敗的法西斯政權正在迅速瓦解中。
隨著蘇聯紅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不斷取得偉大勝利和盟軍在北非的登陸成功,墨索裏尼不斷向希特勒呼籲,要求他同斯大林議和,以便把德國軍隊調到西方,和意大利軍隊一起,共同防禦在地中海上的英、美軍隊日益增長的威脅,並共同防禦正在英國集結、準備橫跨海峽的盟國軍隊對西歐大陸的進攻。希特勒認識到,此刻又是需要同墨索裏尼舉行會談的時候了,應當給這個意誌消沉的夥伴打打氣,使他挺起腰杆來。這次會談於1943年4月7日在薩爾茨堡舉行。雖然意大利領袖到會時下定決心要實現自己的主張,或者至少要談出自己的主張,但是最後他卻又一次屈服於希特勒的滔滔不絕的辭令之下。
後來希特勒向戈培爾談到了他製服墨索裏尼的經過,這個納粹宣傳部長在自己的日記中做了這樣的記載:“由於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元首成功地把墨索裏尼又推回到原來的軌道上……意大利領袖完全改變了主意……希特勒認為,當墨索裏尼到達這裏走下火車時,他看來很像一個心勞力竭的老人,而在四天以後離開這裏時,又是精神奕奕,對於什麼事情都有了準備。”
早在1943年1月,正當美、英聯軍在北非登陸成功、進攻取得勝利的時候,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了會談,商討北非勝利後的作戰方針,並初步商定:一旦突尼斯的軍事行動結束後,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應是意大利的西西裏島。但是,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卻產生了嚴重分歧。美國的參謀人員希望“把地中海的這一插曲趕緊結束”,以便騰出手來一舉打過英吉利海峽,開辟第二戰場。英國人則認為,橫渡海峽是一場無謂的冒險,可能會遭致災禍,不如從意大利的西西裏島開刀,刺向敵人的“軟腹部”。
為了統一作戰方針,1943年5月11日,當北非戰局快要結束時,丘吉爾為了與美國領導人協調爾後的軍事行動,第三次訪問了華盛頓。他一再敦促羅斯福說服他的三軍參謀長們“正確地認識進攻意大利問題的重要意義”。美國軍方在總統的幹預下,勉強同意進攻西西裏島。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應丘吉爾的邀請,隨同英國首相乘專機飛往阿爾及爾,與北非戰區總司令商討有關進攻西西裏島以及爾後的作戰方針。從5月29日開始,丘吉爾、馬歇爾、艾森豪威爾、亞曆山大等,在艾森豪威爾的別墅召開了軍事會議,幾經磋商,雙方最後決定:進攻西西裏島,如果進展順利,還應攻入意大利本上。他們的理由是,一旦意大利退出戰爭,德國就必然要抽出大量兵力來代替巴爾幹的26個意大利師。德軍的兵力越分散,對1944年橫渡英吉利海峽、開辟第二戰場就更為有利。
西西裏島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島嶼,麵積2.5萬多平方公裏,人口400萬。該島位於亞平寧半島與北非之間,隔墨西拿海峽與意大利本上相望,最窄處僅3219米,是意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
這個以“哈斯基”為密碼代號的作戰計劃,由亞曆山大將軍指揮的第十五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八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七集團軍,共有13個師又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萬多人。此外,還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3200艘。根據亞曆山大計劃,首先是空軍猛烈轟炸,重創敵人的海、空力量,然後英軍第八集團軍在西西裏島東南部錫拉庫劄到帕基諾的地段登陸;美軍第七集團軍則在該島西南部傑拉至利卡塔的地段登陸。空降兵則應越過灘頭堡著陸,奪取重點,支援登陸部隊。主力上岸後應向北發展進攻,分兩路圍殲德、意守軍,力爭盡快占領全島。
雖然墨索裏尼的武裝力量在北非遭到慘敗,受到嚴重打擊,但是他們防禦本土的力量還是不容忽視的。當時意大利的總兵力為82個師又8個旅,825架可供作戰用的飛機,還有263艘艦艇。在亞平寧半島、科西嘉島、撒丁島和西西裏島擔任防禦的有44個師又6個旅、600架飛機和183艘艦艇。其餘的兵力在蘇、德戰場作戰,以及在巴爾幹半島、法國南部執行占領任務。希特勒派往意大利的兵力為7個師、1個旅、500架飛機和60艘艦艇。
在戰役開始之前,西西裏島上駐有墨索裏尼的第六集團軍,下轄9個意大利師和2個德國師,共25.5萬人,可以及時得到500架飛機的支援。守島意軍大部分為當地人,恐戰、厭戰情緒嚴重,並認為戰鬥得愈激烈,家鄉的破壞也就愈嚴重,因而不想進行認真的抵抗。德軍在該島的坦克和運輸工具不足,戰鬥力不強。島上的抗登陸防禦能力比較薄弱,意軍第六集團軍在南岸200公裏的正麵陣地上,隻配置2個意大利師,大部分兵力駐守在島嶼的西北部,企圖在美、英軍登陸時實施反突擊,殲滅登陸部隊於灘頭;不然,再轉入縱深進行決戰。
麵對盟軍咄咄逼人的進攻,麵對搖搖欲墜的意大利政局,希特勒心神不寧。為著進一步了解西西裏島的情況,5月20日,‘希特勒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出席的軍政要員有總參謀長凱特爾、陸軍元帥隆美爾和負責外交事務的紐賴特等人。現將這次會議的秘密記錄有關部分摘錄如下,以便了解當時德、意法西斯的關係和當地人民的情緒:
希特勒;你去過西西裏島?
紐賴特:是的,元首,我到過那裏,並且和駐西西裏島的意大利第六集團軍司令羅阿塔將軍舉行了會談。除了其他許多事情外,他還告訴我,他對於防守西西裏島沒有多大的信心。他聲稱他的力量非常薄弱,而且他的軍隊也缺乏良好的裝備。最重要的是,他隻有一個摩托化師;其餘的部隊都是非機動性的。英國人每天竭盡一切力量,炮擊西西裏島各條鐵路的機車,因為他們非常了解,要運材料來修配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從約瓦尼渡海到墨西拿,沿途獲得的印象是:在這短短的旅程內,幾乎所有的交通實際上都已陷於停頓。那裏的渡船——我想原來有6艘——現在隻剩下1艘了。這一艘是被當作博物館的陳列品看待的;據說,保留這一艘是為了更好的目的。
希特勒:什麼是“更好的目的”?
紐賴特:啊,元首,有的意大利人解釋說,“到戰爭結束時……”;還有人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在西西裏島的德國軍隊,無疑已經變得不受歡迎了。這是很容易解釋的,因為西西裏島人認為,是我們把戰爭帶到他們的國家裏來的。我們先是吃光了他們的東西,現在我們又使得英國人要到這裏來了,雖然——我必須強調這一點——西西裏島的農民對英國人要來,確實並不在乎。他們認為這會結束他們的苦難。所有意大利南部的人們的一般看法是,英國人一來,戰爭就要結束,而德國人駐守在這裏,恰恰是把戰爭拖下去。
希特勒:意大利政府對待這種態度,采取了什麼行動沒有?
紐賴特:元首,據我所知,目前仍留在當地的地方官吏,對於這種情況,並沒有采取多少行動。每當我提請他們注意這點、並抱怨德國士兵在街上受到咒罵時,他們就對我說,因為這是代表民意,他們也不知道怎樣處理。他們還說:“人民的情緒就是這樣。你們不得民心,那是你們自己造成的;你們征用了各種東西,並且吃光了小雞。”但是,我確實認為,那些地方官吏是能夠作出更大的努力,處理情節嚴重的案件,以儆效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