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
教材是根據教育目的與學科任務編寫和組織的、具有一定範圍和深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體係。教材主要指教科書而言,還可以包括教科書以外的教學文字材料、教學音像資料以及學科圖表等教學資料。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是中學化學教師把握、領會和組織教材以便有助於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學準備的首要工作。它對於教學“計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及過程,對於每個年級以至每課的準備,對於講授內容的精選和處理,對於學生課業負擔的控製以及教具的選擇與研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學教師要經常對章、單元、節或每課的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的主要步驟包括:認識和理解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本文擬對這幾項工作做一些歸納與探討。
認識和理解中學化學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與研究的第一步。認真閱讀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節名稱,主要內容和段落,達到能概述內容的要點、編寫層次與順序的程度,為認識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礎。
認識和理解教材,通常應該做以下幾項工作:
(一)識別教材的內容
中學化學教材的內容,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描述性化學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六大部分。認識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內容屬於哪部分知識或技能。還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個具體內容分別屬於哪部分知識、技能,以便依據不同類別知識、技能的特點和教學規律,擇定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二)把握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分析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是認識和理解教材的重要任務,也是實施教學設計和落實教學目標的前提之一。教師應結合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教材的內容,仔細區別哪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哪些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技能而安排的背景材料、例證或過渡性練習,準確地找出教材內容的要點或知識點。
(三)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係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顯的部分,內容的邏輯關係也容易被忽視,對此,教師在認識和理解教材時應該特別給予重視。
要分析本段教材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表達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證、練習與知識、技能穿插編排的意圖,從中領悟出教材提供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明確教材的思路及其內在的邏輯關係,以此作為理解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麵和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
(四)明確教材在知識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係,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係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係,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係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絡,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示例:
現以“鹽類的水解”一節為例,討論怎樣認識和理解教材。
1.識別教材的內容
從總體看,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本節教材中鹽的水解規律是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突出係統性和論證性。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化學基本概念知識,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其內涵和外延的揭示與領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則是化學用語的技能,在教學中要強調書寫的依據和規範要求,並加強書寫訓練。
2.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知識、技能的要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兩類鹽水解的一般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可從知識、技能的要點中分解出知識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強酸弱堿的鹽水解的規律;強堿弱酸的鹽水解的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判斷正鹽(弱酸弱堿生成的鹽除外)水溶液的酸堿性。
教材用較大篇幅分析兩種鹽水解的過程和介紹鹽類水解的利用,這些內容是研究鹽類水解規律的背景材料與應用例證,不屬於知識、技能的要點。
3.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係
“鹽類的水解”教材內容依次包括三個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並為研究鹽類水解規律提供依據。鹽類水解的規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並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及實例,促進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理解、鞏固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