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計算機通過局域網通信(1 / 3)

第四卷 計算機通過局域網通信

在第一章我們提到過,根據網絡覆蓋的地理範圍,計算機網絡分為三大類:局部地區網(LAN),城市區域網(MAN)和廣域網(WAN)。

廣域網也被稱為遠程網。廣域網覆蓋的地理範圍大,可以覆蓋整個地區、國家以至全球。但廣域網的傳輸時延比較大,數據傳輸速率較低,而且廣域網涉及很複雜的分組交換係統。

城市網一般覆蓋一個城市範圍,傳輸速率一般都很高,約為每秒幾萬個位到100兆個位(64kbps~100Mbps)。一般采用光纖作傳輸介質。城市網是從局域網分化出來的,與局域網的分界線不是很明確。雖然關於城市網已經出台了完備的標準體係,但實際應用並不算廣泛。本書對它不再作進一步介紹。

局域網覆蓋的地理範圍較小,通常隻覆蓋幾個建築物甚至更小。局域網的工作過程比較簡單,傳輸速率最高。

第一章 局域網特點

局域網技術是當前計算機網絡研究與應用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目前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嚴格定義局域網是比較困難的。但一般認為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計算機網絡稱為局域網:

(1)局域網覆蓋有限的地理範圍,適用於有限範圍(一間辦公室,一幢辦公樓等)內計算機的連網需求;

(2)局域網具有高的數據傳輸速率(10~100Mbps)、低的誤碼率(<10-9);

(3)局域網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屬於一個單位所有。

從技術角度看,決定局域網特性的主要技術要素是:網絡拓撲、傳輸介質及介質訪問控製方法。

局域網與廣域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它們所覆蓋的地理範圍。局域網一般為某個單位獨立擁有,範圍小、距離短,所以可以鋪設專用的傳輸介質而不必采用公共電話網。從通信機製上它可以采用更為簡單的機製,即從廣域網的"存儲轉發"方式改變為"共享介質"方式。因此,在傳輸介質、介質存取控製方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在網絡拓撲上也采用了簡單的總線型、環型及星型結構。

一、局域網的拓撲構型

在第一章中,曾簡單地給大家介紹過網絡的拓撲結構。其中點一點式的交換網采用的是存儲/轉發運行方式。這種方式每一個節點都要對經過的分組作存儲,然後對收到的分組進行檢錯,並根據目的地址進行路徑選擇以轉發到下一個節點去。以上的幾個操作步驟使得分組在每個節點都要消耗一定的時間,這樣就降低了傳輸效率,增加了用戶的通信費用。

局域網實現的是小範圍內的高速數據傳輸。局域網上連接的經常是價格低廉的微型計算機,因此,局域網不希望耗費時間和金錢在路徑選擇上。又由於局域網的誤碼率比廣域網低得多,沒必要在每一段線路上進行檢錯,所以局域網常采用廣播型的拓撲構型。常見的有:總線型、星型和環型。

(一)總線型拓撲

總線型拓撲是局域網最重要的拓撲構型,圖4-1(a)給出的是實際總線型局域網的計算機連接情況,圖4-1(b)是抽象的總線型拓撲構型。

總線型拓撲的特點是:

(1)所有的節點都通過相應的硬件接口連接到一條公共的傳輸介質上,這條公共傳輸介質就稱為總線(bus);

(2)所有掛接到總線上的計算機(每一個稱為一個工作站)都可以通過總線發送數據。但任一時刻隻能有一個站發送數據。任一個站利用總線發送數據時,都采用廣播的方式,即不論目的站是誰,總線上的所有站都能收到。

(3)由於所有掛接到總線上的計算機都利用總線發送數據,即總線為所有的站共享,這就有可能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站在同一時刻都要發送數據的情景,這種情況稱作發生了"衝突",衝突將造成發送失敗。

(4)總線型拓撲既然是"共享介質"的拓撲,就必須解決多點訪問總線時的"介質訪問控製"問題,以解決發生衝突的問題。

總線型拓撲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實現容易。

它的缺點是有衝突現象發生,重負載時傳輸效率急劇下降。

(二)環型拓撲

環型拓撲是局域網中另一種常見的拓撲,其構形如圖4-2(a)所示。

在這種拓撲中,各個節點之間的信息傳送通過一個閉合的環進行,環路是所有節點公用的傳輸信道,因此,環型拓撲的網絡也存在介質訪問方法的問題。環型網絡每個節點都與兩個相鄰的節點相連,並構成一個閉合環路。同時,由於每個節點對上一個節點傳來的數據,再通過接收/轉發的方式發送給下一個節點,所以環中數據傳輸方向是單一的(如圖4-2(b)所示)。

二、局域網介質訪問控製方法

所謂介質訪問控製方法是指控製多個節點利用公共傳輸介質發送和接收數據的方法。介質訪問控製方法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某一時刻應該哪個節點發送數據?發送時會不會有別的節點也會發送?出現多個節點同時發送的情況時應該怎麼辦?等等。由於局域網是采用"共享傳輸介質"的方法,所以介質訪問控製方法是局域網必須解決的共同問題。

目前常用的介質訪問方法有以下兩種:帶衝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CD和令牌環Token Ring方法。其中CSMA/CD方法用於總線拓撲,Token Ring方法用於環型拓撲。這兩種方法的具體工作過程在介紹具體網絡時再介紹。

三、局域網體係結構與IEEE802標準

(一)局域網體係結構

在OSI參考模型中,通信子網必須包括低三層,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局域網作為一種計算機通信網理應包括OSI的低三層,但由於局域網的拓撲非常簡單,不需要進行路由選擇。局域網不存在網絡層。因此,局域網的通信子網隻包括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局域網的物理層實際上由兩個子層組成,其中,較低的子層描述與傳輸介質有關的特性,較高的子層集中描述與介質無關的物理層特性。

由於局域網采用公共傳輸介質進行傳輸,因此局域網要解決介質訪問的問題。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也有兩個子層組成:介質訪問控製(MAC)子層和邏輯鏈路控製(LLC)子層。不同的局域網采用不同的MAC子層,而所有局域網的LLC子層均是一致的。有了統一的LLC子層,雖然局域網的種類五花八門,但高層可以通用。局域網的低兩層一般由硬件實現,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網絡適配器(簡稱網卡),高層由軟件實現,網絡操作係統是高層的具體實現。

OSI參考模型與局域網體係結構比較如圖4-3所示:

(二)IEEE802標準

IEEE是通信領域的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這個標準化組織有一個802委員會,專門研究和製定有關局域網的各種標準,目前已經製定出12個標準,如圖4-4所示。

(1)IEEE802.1標準,包括局域網體係結構、網絡互連以及網絡管理;

(2)IEEE802.2標準,邏輯鏈路控製LLC。

(3)IEEE802.3定義,CSMA/CD總線介質訪問控製方法與物理層規範;

(4)IEEE802.4,定義令牌總線(Token Bus)介質訪問控製方法與物理層規範;

(5)IEEE802.5,定義令牌環(Token Ring)介質訪問控

圖4-5局域網組成示意圖

製方法與物理層規範;

(6)IEEE802.6,定義城市網介質訪問控製方法與物理層規範;

(7)IEEE802.7,定義了寬帶技術;

(8)IEEE802.8,定義了光纖技術;

(9)IEEE802.9,定義了語音與數據綜合局域網技術;

(10)IEEE802.10,定義了局域網的安全機製;

(11)IEEE802.11,定義了無線局域網技術;

(12)IEEE802.12,定義了按需優先的介質訪問方法,用於快速以太網。

第二章 局域網的組成

局域網的組成如圖4-5所示。

其組成主要包括:計算機,網卡,傳輸介質及附屬設備,以及網絡軟件。

計算機是局域網的主要資源,分為工作站和服務器。網卡是局域網的通信控製節點,它與傳輸介質及附屬設備組成局域網的通信子網。當然,與廣域網不同,每個通信節點(網卡)都依附於主機(計算機)而存在,不存在中轉節點。既然網卡相當於廣域網中的通信節點,根據OSI/RM,網卡中要實現網絡的低三層功能(實際上是低兩層,因為局域網不需要網絡層),每台入網的機器要實現七層功能,低三層已在網卡中實現,在入網機器上就要安裝實現高四層協議的軟件係統--網絡操作係統。網絡操作係統的內核安裝在一台高性能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稱為該局域網的服務器。其餘計算機上隻安裝網絡操作係統的外殼程序,這樣的計算機稱為局域網的工作站。由此看來,服務器和工作站隻是因為其上安裝的軟件不同,從網絡實現(通信網)的角度看,所有的站點都實現同樣的網低層協議。

一、網絡服務器

網絡服務器用來管理網絡係統中的共享資源,如高速打印機,數據庫文件等。一個局域網可以有不止一個服務器。局域網的許多功能是通過服務器實現的,網絡操作係統的核心部分也駐留在服務器上。因此,網絡服務器的性能直接影響到局域網的性能,用作服務器的機器應該是網絡中性能最高的機器。

二、工作站

工作站是用戶直接使用的計算機,用戶通過它訪問服務器,共享網絡資源。局域網的工作站一般采用微型計算機。工作站既可以入網使用,也可以單機操作。

三、網絡適配器

網絡適配器,是局域網中的通信處理機,用戶工作站和服務器通過它連接到網上,網絡適配器實現數據鏈路層通信協議及物理信號的轉換,是網絡中的關鍵部件。局域網的網絡適配器通常做成一塊插件,安裝在微機的插槽上,因而又稱為網卡。

四、傳輸介質及附屬設備

局域網使用的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雙絞線和同軸電纜一般作為建築物內的局域網連線,光纖電纜則因其優良的性能,較貴的價格常用作建築物之間的連接幹線。幾種傳輸介質在一種網中可以混用。

附屬設備隨局域網類型及所使用的傳輸介質而定,一般包括插頭、中繼器等。

第三章 以太網

一、以太網工作原理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局域網是以太網Ethernet。它是由美國Xerox公司於1975年研製成功並獲得專利。此後,Xe-rox公司與DEC公司、Intel公司合作,提出了Ethernet規範,成為第一個局域網產品規範,這個規範後來成為IEEE802.3標準的基礎。

Ethernet是典型的總線型局域網,其連接情況如圖4-6所示,它的傳輸速率為10Mbps。Ethernet的核心技術是它的隨機爭用型介質訪問控製方法,即帶有衝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方法。

既然Ethernet是總線型網,網中沒有控製節點,任何節點發送數據的時間都是隨機的,網中節點都隻能平等地爭用發送時間。因此,這種介質訪問控製方法屬於隨機爭用型。

以太網的介質訪問控製方法CSMA/CD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從發送流程、幀結構及接收流程三方麵結合進行討論。

(一)幀結構

聯網的通信雙方要發送數據,上一章講通信的同步問題時已經提到,收發雙方必須同步。局域網中普遍采用的是以數據塊為單位的自同步方式,待發送的數據加上一定的控製類信息構成的數據塊稱為"幀(Frame)"。以太網的幀結構如圖4-7所示。

(1)前導碼。前導碼由7個字節組成,這56位的組合是101010......10,其作用是用於接收端的接收位同步。

(2)幀定界符。幀定界符包括一個字節,其位組合是10101011。標誌著其後收到的將是目的地址。

(3)目的地址。為發送幀的目的接收站地址,由6個字節(48位)組成,可見以太網最多可以有248個工作站及服務器(實際上任何一個局域網也不可能有如此多個站點)。

(4)源地址。標誌發送站的地址,也由6個字節組成。

(5)長度。長度字段由兩個字節組成,用來指示數據有多少個字節。

(6)數據。真正在收發兩站之間要傳遞的數據塊。標準規定數據塊最多隻能包括1500個字節,最少也不能少於46個字節。

(7)校驗位。幀校驗采用32位CRC校驗,校驗範圍是:目的地址、源地址、長度及數據塊。

(二)幀的發送流程

以太網中,如果一個節點要發送數據,它將以"廣播"方式把數據通過公共傳輸介質發送出去,連接到總線上的所有節點都可以"收聽"到發送節點發送的數據信號。由於網中所有節點都可以利用總線發送數據,並且網中又不存在中心節點,因此有可能出現多個節點爭搶總線的情況。為了使爭搶現象盡量減少,爭搶發生後又能盡快解決,CSMA/CD采用了如下策略:

每一個節點在利用總線發送數據時,首先要監聽總線的忙、閑狀態。如果總線上已經有數據在流動,說明總線忙;如果總線上沒有數據信號在傳輸,說明總線空閑。由於以太網的數據信號是按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所以如果總線上存在電平跳變,則說明總線忙,否則說明總線空閑。如果一個節點在發送數據前監聽到總線空閑,它就可以啟動它的發送裝置,將數據發送出去;如果節點在發送數據前監聽到總線忙,它就一直監聽下去,直到發現總線空閑。

請大家考慮下麵這種情況:

如果有兩個節點在幾乎相同的時刻都要發送數據,它們就會在總線空閑時幾乎同時將數據發送出去。這時總線上就會出現兩套信號,那麼就會產生衝突。所以節點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還應該進行衝突檢測。

如果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發生了衝突,則馬上進入"衝突加強"階段,即發現衝突的站點進一步發送信號使衝突持續時間足夠長,以使網中所有節點都能檢測出衝突存在,避免使有用數據再進入總線。完成衝突加強後,站點停止當前的發送,進入重發狀態。進入重發狀態的第一件事是計算重發次數。以太網規定,一個幀最多可以重發16次。重發16次還未發送出去就認為發生了線路故障,係統出錯結束。

如果數據發送過程中沒有發生衝突,則數據發送完畢後正確結束。

幀的發送流程如圖4-8所示。

(三)幀的接收過程

在以太網中,節點要送數據需要通過競爭才能取得總線的使用權。不發送的節點應該一直處於接收狀態。一個節點收完一幀後。首先檢查幀長度,如果幀長度小於規定的最小長度,說明一定是發生衝突後廢棄的幀,接收節點丟棄已收到的幀,重新進入等待接收狀態。如果幀長度正常,則接收節點接著檢查幀的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是本節點地址,則接收該幀。如果目的地址不是本節點地址,則丟棄該幀。

二、以太網組網方式

IEEE802.3標準中,指出以太網可以采用三種傳輸介質進行組網:細同軸電纜、粗同軸電纜和雙絞線。

(一)細同軸電纜以太網

組建一個細同軸電纜需要以下基本的硬件配置:

(1)網卡。每個節點需要至少一塊網卡。

(2)T型連接器。細纜以太網的每個節點通過T型連接器連入網內。T型連接器的兩個水平端口連接電纜,一個垂直接口與網卡的連接器相連。

(3)電纜。直徑為1/4英寸(0.635cm)的細同軸電纜。

(4)端接器。安排在細纜的兩端。

(5)中繼器。一根細纜的總長度不能超過185m,如果實

圖4-8以太網發送流程圖

際站點的分布距離超過這個限度,可以利用中繼器進行擴充。中繼器(Repeater)的作用是對信號進行放大。細纜網最多允許使用4個中繼器,也就是細纜以太網最大覆蓋距離不得超過(185×5=)925m,連入細纜的節點數最好不要超過30個。

細纜係統造價比較低,安裝容易,但由於各連接頭容易鬆動,可靠性受到一定影響。細纜以太網多用於小規模的網絡環境。

(二)粗同軸電纜以太網

粗纜網的結構如圖4-10所示,組建一個粗同軸電纜需要以下硬件。

(1)網卡。

(2)收發器。粗纜以太網的每個節點需要一個安裝在同軸電纜上的外部收發器進入網內;

(3)收發器電纜。用於網卡與收發器的連接;

(4)電纜,直徑為1/2英寸(1.27cm)的粗同軸電纜;

(5)端接器。安裝在粗纜的兩端,防止信號反射,兩個端接器中有一個必須接地;

(6)中繼器。用於擴展電纜長度。一根粗纜的長度最長為500m,超過500m的範圍必須使用中繼器,粗纜係統最多允許使用4個中繼器。因此,粗纜以太網的最大覆蓋範圍不能超過500×5=2500m,連入網中的節點數為100。

粗纜網的抗幹擾能力比細纜好,但造價較高,安裝較為複雜。

(三)雙絞線以太網

雙絞線以太網是近幾年得到廣大用戶青睞的以太網家族中的新成員,其結構如圖4-11所示。

雙絞線以太網需要以下硬件配置:

(1)網卡。連入雙絞線以太網的任一個節點都需要一塊支持RJ-45接口(形狀類似於電話接口)的網卡;

(2)雙絞線。並不是所有的雙絞線都能夠用來連接計算機入網,以太網標準規定隻能使用3類、4類或5類雙絞線;

(3)集線器Hub。集線器是雙絞線以太網的中心連接設備,它的作用是將接收到的數據廣播到每一個端口(當然發送者端口除外)。從這種意義上看,雖然雙絞線以太網從外觀看連接成星型,但從數據流動的情況上看,它仍然是一個總線型網。因此,我們往往說雙絞線以太網是物理上星型、邏輯上總線型的局域網。

雙絞線局域網利用集線器在物理連接上形成了一個星型結構,這種連接法使網絡的建立變得極為容易,而且RJ-45插頭不像同軸電纜中的插口,它的牢固性極好(想想你家的電話線會輕易從電話上掉下來嗎?)。除此之外,雙絞線以太網還具有擴充性好,易向上升級等優點,因此是目前組建以太網時的首選。

雙絞線以太網的擴充是通過集線器的級聯而完成的(如圖4-12所示)。集線器的端口有限(一般為16個),超過16個節點的網就可以通過這種級聯方式進行擴充。

有一點應該請大家注意的是,雙絞線可以和同軸電纜混用,最常見的一種混用是樓層內的機器通過雙絞線進行連接,再用粗同軸電纜將各個集線器串起來(如圖4-13所示)。

三、快速以太網介紹

隨著網絡應用的進一步發展,大型數據庫、多媒體等技術的普及,對局域網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原來被認為是快速的10Mbps以太網在某些應用場合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因此,進入90年代,傳輸速率高達100Mbps甚至更高的網絡得

到了廣泛的關注並在近兩年得到普遍應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快速以太網。

快速以太網的結構如圖4-14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傳輸速率為100Mbps的快速以太網的

物理布局與10M傳輸速率的雙絞線以太網極為類似。實際上快速以太網可以看作傳統以太網的第二代。介質訪問控製方法仍然采用CSMA/CD,隻是所使用的傳輸介質與信號編碼方法與傳統以太網不盡相同。我們知道,10M雙絞線以太網可以采用3類、4類和5類雙絞線,而100M以太網隻能采用5類雙絞線或者光纖(光纖產品還未得到普遍應用)。

快速以太網具有如下特點:

(1)快速以太網是10M雙絞線以太網的擴展。10M傳輸速率的雙絞線以太網可以很容易地升級為100M的快速以太網;

(2)快速以太網卡有很強的調節性,可以自動識別與它通信的網卡工作在10Mbps模式下還是工作在100Mbps模式下,然後將自身的傳輸速率調整為與對方相當的速率,而且快速以太網中允許有10M的網卡存在。實際上,快速以太網常用於作互連局域網的主幹網,二級網往往是10M以太網,這樣做既能提高整個網絡係統的性能,又能節約一定的資金。圖4-15是一個典型的快速以太網與10M以太網的混合網絡。

第四章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FDDI)是目前在主幹網中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高速局域網。從它的名稱可以看出,這種網絡以先進的傳輸介質--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傳輸速率為100Mbps,能互連高達1000台設備,覆蓋範圍可達100km。

FDDI的結構如圖4-16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FDDI是雙環結構,數據在兩個環上按相反方向流動,在站或線路出現故障時,兩個環路將合在一起形成單環繼續工作,因此,FDDI的可靠性極高。

一、 FDDI的工作原理

FDDI是一種高速局域網,我們知道不同類型的局域網表現在它的低兩層,即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其中物理層分為介質說明層(用於說明本局域網傳輸介質的特性)和物理層協議子層(用於說明信號的編碼、同步等問題)。數據鏈路層分為介質訪問控製子層和邏輯鏈路控製子層。其中介質訪問子層說明多個節點以什麼樣的方式使用公共的傳輸介質,邏輯鏈路控製子層說明幀的發送/接收及對上層的接口、信號的編碼、同步等問題。在本章的前麵已介紹過邏輯鏈路控製子層對所有局域網都是共同的,信號在數據信道上的編碼、同步等問題在第二章也已經說過。下麵我們隻介紹FDDI的傳輸介質和它的介質訪問控製方法。

(一)FDDI的傳輸介質

FDDI規定用光纖作為它的傳輸介質。用於FDDI的光纖分為兩類:多模光纖和單模光纖。"模"可以被看作是以特定角度進入光纖的光束。單模隻允許一種模的光在光纖上傳播。多模則允許多種模的光在光纖上傳播。單模光纖比多模光纖具有更高的傳輸帶寬和更長的延伸距離。因此,單模光纖常用於建築物之間的連接,而多模光纖常用於建築物內的連接。多模光纖利用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而單模光纖則隻能用激光作為光源。

(二)FDDI的工作原理

FDDI各站點對環路的共享采用令牌(Token)的方法。

1.環路上的數據流

圖4-17可以說明令牌傳遞方式下單環上數據的傳輸過程。當一個站點希望發送數據時,它首先必須等到一個令牌(Token)。所謂令牌是一些特定的二進製位組合,隻有擁有令牌的站才有資格往環路上發送數據。

發送站得到令牌後,將令牌狀態改為忙,然後將待發送的數據幀附在忙令牌的後麵,一位一位地通過發送機構發送到環路上的相鄰節點。

環上的所有站在不發送數據時,總處於收聽狀態。處於發送站點下一位的站點對收到的數據序列進行轉發,轉發到相鄰的下一個站點。轉發時是先收下一位,然後轉發一位,因此一個站點的轉發隻會造成一位延遲。二進製位流在轉發時經過整形和放大,所以即使經過很多個站點,環路上信號的幅度和形狀基本上都不會改變,這就是為什麼環形網可以用

於大規模網絡的原因之一。

所有站點都對經過的信息做一位的存儲轉發處理,並留意目的地址。如果轉發的數據幀的目的地址是本站地址,就將整個數據幀拷貝到本站的接收緩衝區中。同時繼續照常向下一個節點轉發從輸入端輸入的數據流。

數據幀在環路上轉了一圈之後,最後必然回到發出這一數據幀的源站點。源站點收到自己發出去的幀後(信息幀的源地址與本站地址相同),就不再進行轉發,而是對返回的數據進行檢查,看看本次的發送是否成功。源站將自己所發數據幀全部收回之後,將令牌的狀態設置為閑(產生一個新令牌)。這樣環路上又有了令牌。令牌在環路中不斷傳送,直到有一個站截獲它。

總之,發送數據的站首先要截獲令牌,發送完畢後再負責將令牌恢複出來,發送數據的站要負責從環路上收回它所發的數據幀,或者說,不論發往環路的何處,數據幀都要繞環一周。

2.令牌/數據幀格式

令牌和數據幀的格式如圖4-18所示。

不論是令牌還是數據幀都各有一字節的開始字段和結束字段。這兩個字段中的各有4位是正常的數據脈衝('1'或'0'),不可能出現特殊位(既不是0,也不是1)用來表示幀的開始和結束。

令牌的第2字節為接入控製字節,該字節中的第4位即T位是最關鍵的一位。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數據幀的第二字節也是控製字節。如果T=0,表示這是一個閑令牌;如果T=1,表示隨後的數據組是數據幀。所以"截獲令牌"就是將這一位由0→1.然後丟掉令牌的結束字節,並把數據幀第三字節起的各字段加上去,成為一個要發送的數據幀。接入控製字節的其餘位涉及令牌的優先權,因令牌的優先權操作比較複雜,這裏不再敘述。

數據幀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數據域及幀校驗FOS,其意義與上節以太網的情況類似。

數據幀的第三字節是幀控製字節,其中最主要的是前兩位,用來表示幀的類型。01表示為信息幀,00表示為控製幀。

數據幀的最後一個字節為幀狀態字段,用來表示幀的傳輸情況。當源站發完數據後,將A位和C位都置為0。目的站如果識別了這一幀(即環路中確實存在與目的地址相符的站),則將A置1。如果目的站將此幀複製到了接收緩衝區(即真正收到了),則將C置1。這樣,當源站收回自己發出去的數據幀後,隻要觀察狀態字段的A、C位,就可以區分出以下幾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