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歲時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東漢末年,經過蔡邕、王朗等人的推許,一些著作才逐漸流傳開來,這位偉大而傑出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傳後世,成為偉大而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這筆文化遺產,如果沒有王充當時的勤奮學習,珍惜分秒的精神,就隻會是"產"不能"遺"了。
成大事者,需要養成惜時如金的習慣,勤奮不已的學習作風方可走向成功。
明末談遷,即是又一個這樣的人物。為了彌補堂堂大明無一部傳世編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時間六易其稿,終編成一部900卷、500萬字的《國榷》。不幸書稿卻被竊賊盜走。受如此大打擊的談遷此時已經55歲,然矢誌不渝,從頭做起,憑其記憶,終於在其60多歲時再次完成了這部巨著。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他早年立下了"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的宏願,為編纂《金石錄》,節衣縮食,"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夜盡一燭為率",勤奮工作,"樂在聲色犬馬之上",終於完成了我國有關金石學方麵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隱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奮著述40載,著書324卷,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思想,不僅如此,在天文、曆史、數學方麵他亦成為一代學術大師。明人羅欽順"潛心格物致知之學","裏居二十餘年,足不入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輟",成《春秋左傳詁》20卷。中華民族惜時敏學的進取精神在這些人刻苦勤奮的行動中得以昭示。
知識就是力量,十分鍾的時間你也可以利用來讀一些書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可以助你在事業上得到一分收獲。許多誌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時候,年薪很低,工作動很苦,但他們利用其閑暇的時間,自修學習以求上進,比之他們在日間的工作更為努力。在他們看來,追求知識要求進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識,知識使人多一份生命。一個人愈能儲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步,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更為充實,可以使你更能應付人生。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閑暇的時間讀書。這無異於一個人因為自己進款不多,以為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錢,盡數揮霍,不屑儲蓄!但你沒有看見那些利用零星的閑暇時間求得與學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嗎?
知識的實質之高,對於我們人生曆程的重要,無過於今日。在日趨劇烈的生活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中,你必須以充分的學識作為甲胄。這一切,隻有學習知識方可達到。
我們大多數人的缺點,就在一心希望在頃刻之間成就大事。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應不斷地努力讀書自修,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從而漸漸擴大知識範圍。隻有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力量也才會越來越大。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應該相信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從現在開始,立一個誌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個沒有知識的家庭,等於一所沒有窗戶的房屋。而知識源於書籍,小孩子會在接觸書本的過程中自動培養讀書的興趣,並不會自覺地攝取知識。時至今日,幾乎每個家庭都不可能沒有書籍。在古代家庭藏書是一種奢侈,在現代已是一種生活需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應該是一種取向。
學生在學校最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就是熟悉各門學科的相關書籍。你要學會在汗牛充棟的圖書館的龐大藏書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幾部。這種能力,對於人的一生,大有裨益。這仿佛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以從事知識開拓,以利於今後為社會服務。也是實現你的誌向的惟一途徑。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特萊曾經說:"各界的人,如商業界或產業界中人,都曾告訴我:'那些有選擇書本能力且善用書本的大學生是他們最需要、最歡迎的大學生。'而這種選擇書本善用書本的能力的最初養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備著各種書籍的家庭中。"
穿襤褸的衣服破舊的鞋子,這都不打緊,但千萬不要在購買書籍上過分節約。如果你不能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麼就供給他們必要的書本,從而將他們從現在的地位舉到較高一級上去。讓他們擁有知識從而登上生活的更高一級台階。
有一戶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約每晚留出一部分時間作讀書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罷,他們便一直休息及遊戲,在一個小時之內,或談笑戲謔,或作各種玩意兒,極盡歡娛。但當一小時後,各自進行閱讀、寫書或別項自修時,靜得連細針墜地都可以聽見。這是一種追求、一種誌向,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即使這個人異常忙碌,也還是會虛度或浪費許多光陰,而假使將這些虛度的光陰善加利用,則一定能生出大益處來。
原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說:"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這樣每天10分鍾,20年以後,你的知識水平一定前後判若兩人,前提是他得讀好的東西,汲取的是有力量的知識。"
著名心理學博士施瓦特出說過:"隻要你每天晚上在臨睡前給我15分鍾,我保證你一年之後便會成為我們中的一員。"
所以,你沒有借口可找。隻有不停地向著你的目標奮鬥,培養好你的誌向,並通過學習來完成它,不停地學習,無論在學校還是學校以外,你的生命將不虛此行。
有許多人在學校時成績平平,但日後在學識及事業上往往有驚人的表現,原因也就在此。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表明,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期。社會就是我們的大學校。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中的教師。隻要我們開放我們的耳目,那麼生活或工作的每分鍾,都可以攝取許多東西。如果你願意,知識的無窮力量也會給予你無盡的快樂。
而且你要認識到,成功並非終點,它隻不過是你一段時間的小結而已。成功是下一個開始的起步,應該準備好,走好下一步,為了下一次的成功應該再接再勵。從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不是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的。"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帶來終身遺憾。對於你來說,利用多餘時間學一些對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來保證你將來成功,這既是投資,也是保險,更是將來的利潤。
相信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比亨利·布萊頓更忙碌的了。這個大忙人雖然年僅30歲出頭,但他既是美國Servo公司的總經理,又是當今美國少數導彈專家之一。布萊頓依然學習不輟,一天辛勤工作之後,晚上他還上夜校繼續進修。這次他選擇的科目是素描。
他為什麼要去學素描呢?針對這點,亨利的回答使人非常感動:"因為素描可以有效地將我的創意傳遞給我的下屬及技術人員。"
功成名就的他,並沒有把這認為是人生努力的終點。社會一直在發展,時代不斷在進步;若想跟上時代,就應該不斷努力學習。因此,在晚上的空閑期間,他學習打字,雷達技術,西班牙語,管理學,演講學等。凡是對他的業務有幫助的他都學。事實上,他也真的能學以致用,並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絕不埋怨,並且還能騰出時間來進修。這也正是成功的秘訣之一,因為他們相信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論你學了多少知識,它都會累積在你的腦中。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將知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你的遠大目標就會近在咫尺,你離成功就會隻有一步之遙。
青年人,應該時刻牢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隻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夠取得事業上的輝煌!
三、將死書學活,學以致用
知識隻有在運用中才會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將知識轉化為財富,就是要學會學以致用,從而所學有所用,所學為你所用。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並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招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這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渠流進了村裏,險些把村裏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的進行變通,不知道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希望你以此為鑒,將死書讀活,學以致用。
顧炎武在讚同這一觀點的同時,亦用"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朱熹也曾提出"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若出於吾之心"。
毛澤東同誌曾多次強調,讀書要注重理解和運用,不要死背教條,與實際相脫離。
毛澤東同誌在讀馬列主義的書時,能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應用,使得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
隻要我們掌握這種讀書方法,便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書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獲。
書上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若成功,便證明了書上的知識的合理性。如果與實際結合失敗了,那就說明書上的知識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讀書的目的就在於應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讀書而不與實際相聯係,是沒有用的。最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便是與實際相聯係地讀書。
如果你想把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必須把書上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相結合,變成一個全麵的認識。否則書本上的知識就是片麵的、無用的知識。
人類為了讓知識造福於人類,才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如果不學以致用,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在《冬夜讀書示子》中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道: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紙上得來東西為滿足,那麼就應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這樣不但可免於浮躁,還可為社會創造財富,並在學以致用中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學生們對於書上的是非敘述,往往隻當做是一種知識形態,因此不大受震憾。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們受到了真正的震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