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創新,升華你的人生(3 / 3)

還有另外一種人形成拖遝的習慣是以"我正在準備"做掩護的,1個月過去了,他們仍然在準備,6個月過去了,他們還在準備。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正受到某種被稱做"借口"的"病毒"的侵蝕。他們不斷地為自己製造借口。

生活不是彩排。無論你信仰哪種哲學--在被稱做生活的這場遊戲中,我們隻有一次機會。賭注實在是太大了,它往往是未來的幾代人。

什麼時間了?我們在哪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時間是現在,我們在這裏。讓我們充分利用此時此刻。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計劃未來。相反,這正意味著我們需要計劃未來。如果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此時此刻,那麼我們就是在自動地播種未來的種子。難道不是嗎?

如果你想建立一種積極的態度,那麼,請學會說這句短語--"現在就做",並克服拖遝的習慣。

生活中最可悲的詞莫過於:

(1)"它本來可以";

(2)"我本來應該";

(3)"我本來能夠";

(4)"我希望我曾這樣的"。

(5)"如果(當時)我格外多給一點......該多好啊!"

確信,所有的勝利者都想成為拖遝者,隻不過他們從來沒有這樣做而已。

當人們說"我將在這些天裏的某一天做這件事情"時,你可以確信,那意味著他不會任何一天做這件事情。

有些人在離開家前,一直等到一路綠燈才動身。但所有的燈都變綠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因此,甚至在他們還沒有出發之前,他們就已經失敗。這實在很可悲。

難道現在不正是我們停止拖遝的時候嗎?

3.挑選出創意心情

數數你那些值得高興的事情,而不是你的困難和煩惱。

花點時間去聞一聞玫瑰花的香味。如果某一天,你聽到某人由於事故或疾病而致盲或癱瘓了,並獲得100萬元的賠償,那並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情。但我們有多少人願意與這個人交換位置呢?沒有多少。在生活中,我們是如此關注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以至於對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卻視而不見。而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是多麼值得珍惜啊。對它們,我們應該懷有感激之情。傑克·高斯在《創意與快樂》一書中寫道:

當我說數數你開心的事情,不要老想那些令你煩惱的事時,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要你自鳴得意。如果你理解成讓你自鳴得意,那麼,我為錯誤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而感到內疚,而你也應為自己在傾聽過做了錯誤的判斷而承擔責任。

在這裏,為了說明有選擇的傾聽,讓我講一個醫學博士的故事。這個人被邀請作為客座演說者,向一群酒鬼發表演說。他想提供足夠有力的證明,來使人們意識到酒精對人體是有害的。他用了兩個容器,一個容器裏裝著純淨的蒸餾水,另一個裝著純酒精。他把一條蚯蚓放到蒸餾水裏,蚯蚓在裏麵遊得很好,並浮上水麵。他把另一條蚯蚓放進酒精,而這條蚯蚓卻在人們的眼前分解了。他想說明酒精也是這樣損害我們的身體的。他問這群人,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什麼?一個坐在後麵的人回答說:"這個故事是說,如果你喝酒的話,胃裏就不會再有蟲子了。"難道這真是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意思嗎?當然不是。這是選擇性傾聽的結果--我們隻聽那些我們想聽的東西,而不是聽別人所說的東西。

很多幸福的事都是深藏在生活中的財富--數數你那些值得高興的事情,而不是你的困難和煩惱。

4.接受持續的創意智能

沒有智能的創意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是荒謬的感覺而已。

讓我們先糾正一些錯誤看法。一般認為,我們是在中學和大學接受智能教育。美國成功學家金斯堡曾在許多國家舉辦過討論會,每次他總是問他的聽眾這樣一個問題:"你真的是在中學和大學裏得到教育的嗎?"一般來說,他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那就是:有些人是這樣的,而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這樣。我們在中學和大學接受了大量信息。請別誤解了我們的話,我們確實需要一些通過教育獲得的信息,但我們也需要知道智能教育的真正含義。

智能教育影響頭腦,而價值教育影響人們的心靈。事實上,缺乏對心靈的教育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我們想在自己的辦公室、家裏和社會中塑造某種個性,我們必須具有起碼的道德和倫理水準。塑造基本品質--如正直、勇敢、有同情心、有責任感、堅韌不拔的教育絕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學術上的教育,相反,我們需要更多的價值教育。我想強調指出,一個受到道德教育的人與一個學業非凡但道德敗壞的人相比,更具有在生活中不斷上進或成功的能力。

性格塑造與價值觀和倫理教育應發生在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時期,因為兒童不是生來就具備這些知識的。

真正的智能教育是對頭腦和心靈的共同塑造。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小偷可能會從貨運卡車上偷東西,但一個受過教育的小偷則會竊取整個鐵路係統。

知識是積累起來的事實,而智慧卻可以簡化知識。一個人可能沒學很多東西就得到了好的分數和學位。人們所能學會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學會學習。許多人把教育與記憶事實的能力混為一談,而沒有道德的智力教育將給社會帶來危害。菲利普·金在《創意的延續》一書中寫道:

智能教育不意味著良好的判斷力。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在路邊賣熱狗的男人。他沒有文化,所以他從不讀報;他聽力不好,所以他從不聽廣播;他的視力不好,所以他從來不看電視。但他卻熱火朝天地賣著熱狗。他的銷售額和利潤日益增長,於是開始定越來越多的肉,並且買了一個更大更好的爐子。當他的生意已做得很紅火的時候,他的兒子剛好大學畢業,於是他就加入到他父親的生意中來。

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兒子問父親:"爸,你難道沒有意識到,我們將麵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嗎?"父親回答說:"沒有。你給我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子說:"國際環境很糟糕,而國內的環境就更糟了。我們應該為即將來臨的壞日子做好準備。"這個男人想,既然他兒子上過大學,讀過報紙,聽過廣播,他肯定會知道這些事情,他的建議不應該被忽視。於是,就在第二天,父親減少了肉和麵包的定購量,取下了招牌,再也不對自己的事業抱有熱情。很快,光顧他的熱狗的人越來越少,他的銷售量開始迅速下降。於是父親對兒子說:"兒子,你是對的,我們正處在衰退之中,我很高興你能提前提醒我這一點。"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什麼?它告訴我們:

(1)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智能和好的判斷力混為一談;

(2)一個人可能有高智商,但判斷力卻很差;

(3)仔細選擇給你忠告的人,並自己做出判斷;

(4)如果人們有以下這5個C,那麼,無論他有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他都能獲得成功創意:性格(Character);承諾(Commitment);信念(Conviction);禮貌(Courtesy);勇氣(Courage)。

(5)可悲的是,有很多會走路的"百科全書"們正過著失敗的生活。

智能是學習的敏捷性,能力是運用所學知識的技巧,勝任能力是運用所學知識的願望和能力。而願望是一種態度,它能幫助一個有技能的人在工作與生活中富有競爭力。很多人雖然有技能,卻不能勝任工作與生活,因為如果沒有適當的態度,能力隻能是廢物。

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受過智能教育的人呢?

(1)受過智能教育的人,是那些能很好處理自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人;是那些一旦出現問題,就能做出正確判斷,並總能找到適當行動路線的人。

(2)受過智能教育的人,是那些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高貴品質,並受到他人尊敬的人。他們能夠輕鬆地麵對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所發生的不愉快和冒犯自己的事情,並盡量理性地對待同事。

(3)是那些總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的喜悅,且不會輕易被惡運打敗的人。他們毫不畏懼地正視一切,其態度應受到整個人類的敬仰。

(4)也是最重要的,是那些不被自己的成功衝昏頭腦的人。他們不舍棄對自己的信心,像有智慧並頭腦冷靜的人一樣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們既不沾沾自喜於那些降臨到自己身上的好運,也不誇耀那些通過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智慧而得到的好處。

這些人並不隻擁有以上這些個性中的某一種,而是擁有所有這些性格特征。當這些特征組合成一種協調一致的個性時,他們才是受過教育的人--擁有上述所有的美德。

總而言之,受過智能教育的人是那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明智地、勇敢地做出選擇的人。如果人們有能力在智慧與愚昧之間,在好與壞之間,在清高與庸俗之間做出選擇,那麼,不管他們有什麼樣的學術水平,他們都應被稱為受過教育智能的人。有這樣一個寓言:

在一座森林裏,動物們決定建一所學校,其中的學生有:一隻鳥,一隻鬆鼠,一條魚,一條狗,一隻兔子和一條有智力障礙的鰻鱺。它們組成了一個委員會,為了提高全麵教育,決定把飛行、爬樹、遊泳、挖洞列入課程。所有的動物都被要求學習全部課程。

鳥在飛行方麵成績優秀,因而得到了A。可是,當輪到學習挖洞時,它卻不斷弄破自己的嘴和翅膀。於是它開始失敗。很快,它在飛行上也隻得了C。當然,在爬樹和遊泳上,它的表現就更差了,隻得到了F。鬆鼠長於爬樹,因而它得到了A,可是在遊泳上卻無能為力。魚是最優秀的遊泳選手,但卻不能離開水,因而在其他課程上都得了F。狗不喜歡這個學校,因而停止納稅,並堅持與管理部門做鬥爭,要求它們把狗叫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兔子在打洞上得了A,但爬樹卻成了一個真正的問題,它不斷從樹上掉下來,頭撞到地上,結果造成腦震蕩。因此,它很快就連洞也挖不好了,最後,挖洞也隻得了C。

事實上,全麵教育的真實含義是:一種既能使學生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又不使他們失去自己專長的教育。

我們都有自己的強項。蜂鳥的體形小巧,重量隻有3克左右,這使它能靈活地做出複雜的行動,如每秒拍翅75次。因此,蜂鳥能邊盤旋邊從花中吸花蜜,但它不能高飛、滑翔或單腿跳。鴕鳥,重130多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但它不能飛行。然而它的腿卻很強壯,它能以3.6-4.6米的步幅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80公裏。無知假裝有學問不是受過教育的表現,而是無知的表現。愚蠢的人有一種奇怪的信心,這種信心隻會伴隨無知而出現。無知沒有什麼過錯,但以此來從事一種職業卻是愚蠢的行為。

我們生來就有五種感覺--觸覺、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但成功的人能有第六種感覺--常識。常識不一定是教育的結果,不管有沒有受過教育,常識都是不斷增長的。即使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沒有常識也是毫無價值的。特普斯埃在《我的創意見聞》一書中寫道:

約翰,一個伐木工人,為公司工作了5年卻從來沒有被加薪。這家公司又雇用了比爾,並且在一年之內給他加了薪,這引起了約翰的憤怒。他去和老板談這件事。老板說:"你現在砍的樹和5年前一樣多。我們是以產量計酬的公司,如果你的產量上升了,我會高興地給你加薪。"約翰回去了,他開始更賣力地工作,並延長了工作時間,然而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樹。他回去找老板,並把自己的困境說給他聽。老板讓約翰去跟比爾談談:"可能比爾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東西。"於是約翰就去問比爾,他怎麼能夠砍那麼多的樹。比爾回答:"我每砍下一棵樹,就停下來休息兩分鍾,把斧頭磨鋒利。你最後一次磨斧頭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正中要害,約翰找到了答案。

正像我們的身體每天都需要好的食物一樣,我們的頭腦每天也需要好的思想來滋養。在這裏的關鍵詞是"好"的食物和"好"的思想。如果我們以粗劣的食物供給自己的身體,以壞的思想供給我們的頭腦,那麼,我們的身體和頭腦都會生病。我們要用純淨、積極的思想充實頭腦,才能保證正常的運行。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鍛煉,我們就能像學會打籃球一樣,學到成功的準則。

我們經常聽到"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其實這句話並不確切,知識是信息,它隻是潛在的力量,隻有當我們依照它來行動時,它才能轉化為力量。

一個不能讀書的文盲與一個能讀卻不讀的人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沒有太大的不同。學習就好像吃東西,你吃多少是無關緊要的,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能消化多少。

知識是潛在的力量,智慧是真正的力量。

教育有多種形式,它不僅僅是分數和學位,它意味著:

(1)開發你的強項;

(2)學會自律;

(3)傾聽;

(4)形成學習的願望。

我們的頭腦像肌肉一樣,是舒展還是萎縮,取決於我們對它的鍛煉。

不斷的、積極的教育能誘發積極的思考。積極的思考就像運動員,他們通過鍛煉在身體裏建立起一個內部能源,在比賽中不斷地從中獲取力量。同樣,積極思考創意的人也通過每天給自己的頭腦提供純淨、有力、積極的思想,建立起一個積極態度的源泉。他們意識到所有人都會麵對消極的事物,如果有了積極態度的源泉,就能克服它;否則,消極的事物就會取勝。

積極思考創意的人不是傻子,他們不會像盲人一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成功者是那些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但隻關注自己的強項的人。反之,失敗者雖然能意識到自己的優勢,但隻關注自己的不足。

5.建立積極的創意自尊

自尊是我們感覺自己的方式。當我們自身感覺很好的時候,我們的效率就會提高,同時,在家庭和工作崗位的人際關係也會得到改善,世界看起來也更加美好。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感覺和行為之間存在一種直接關聯。

如果你想迅速地建立積極的自尊,一個最快的辦法就是為那些不能以金錢或其他方式回報你的人做點事情。特魯埃夫人在《我建議的創意自尊》書中寫道:

幾年前我自願為一些監獄的犯人講授有關態度和自尊的課程。短短幾周內,我學到的東西比我用數年時間學到的還要多。

在參加我的課程兩周後,有一個犯人攔住我說:"希夫,我想和你談一談。我將在兩周之內刑滿出獄。"我問他,通過態度發展課程,學到了什麼。他考慮了一會,然後說他對自己感覺良好。我說:"良好沒有告訴我任何事情,請具體地告訴我什麼行為發生了改變?"我相信,除非行為發生改變,否則就不能說學到了東西。他告訴我,自從我開始這個課程後,他每天都讀聖經。我又問他,閱讀聖經對他有什麼作用。他回答說,他對自己和他人感到舒服,這是他以前沒有感覺到的。我說:"這很好,但關鍵是,你出獄以後將做什麼?"他告訴我,他將試著去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然後,我又問了他一遍同樣的問題,他給了我同樣的回答。我第三次問同樣的問題:"你出獄後將做什麼?"顯然,我期望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時,他生氣地說:"我將成為一個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我指出,在他先前所說的和現在所說的話之間,有一個字是有區別的。先前他說"我將試著成為",而現在他說"我將成為"。不同就在於"試"這個字,他去掉了"試"這個字。而這個字是有區別的,它說明我們可能做也可能不做。"試"這個字將為他重返監獄打開大門。

同室的另一個囚犯也在聽我們的談話,他問道:"希夫,你做這些能得多少錢?"我告訴他,剛才我的感覺比世界上所有的錢都更有價值。他又問:"你為什麼到這兒來?"我說:"我到這兒來有一個自私的原因。"而我的原因是,我想使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生活場所。這種自私是健康的。總而言之,你投入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並且大多數時候,你得到的比你投入的還要多。但你不能抱著一種期望回報的心理來投入。

另一個同室囚犯說:"每個人做什麼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當人們吸毒時,這不關你的事,你為什麼要管他們?"我回答說:"我的朋友,雖然我不讚成你的意見,但我還是同意並接受你所說的話--那就是,別人做什麼,不關我的事。但你必須保證,當他們吸完毒後開車時,如果發生車禍,他們將隻會撞到一棵樹上。如果是這樣,我就同意你的觀點。但如果你不能保證當他們吸毒並發生車禍時隻出現上述情況,那麼,你或你的孩子或我或我的孩子就可能會死在他們的車輪下。這的確是與我有關的事情,我必須使這個人離開馬路。"

"這是我的生活,我將做我想做的事情",這句話帶來的壞處多於好處。人們往往無視它的真正意思,並從中引申出有利於自己的意思。他們把這句話與自私自利連在一起,盡管這並不是有意的。

這些人忘記了,我們不是孤立地生活的。你做的事情會影響我,而我做的事情也會影響你,我們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兩種人--獲取者和給予者,獲取者吃得好,而給予者睡得好。給予者有自尊和積極的態度,他們服務於社會。在這裏,我所說的服務於社會並不是指那些假裝為他人服務,而實際上是為自己服務的行為,比如政客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虛假的辛勤勞作。

作為人,我們都有接受和獲取的需要。但一個極為自尊、人格健康的人,不僅有獲取的需要,同時也有給予的需要。

一旦人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那些卑鄙小人就會在他們身上鑽空子,想方設法把他們打垮。隻要你拒絕與卑鄙小人對抗,你就贏了。武術中教導說,當有人鑽你的空子時,你所要做的不是設法阻止他,而是應該避開他。為什麼呢?因為當你阻止他時,你需要能量。為何不更有效地運用這些能量呢?同樣,為了與那些卑鄙小人對抗,你就不得不降到和他們一樣的水平,而這正是他們所希望的,因為現在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了。

別讓消極的人把你拖垮。人們總是順從於同伴的壓力。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有些事情是必須去做的。

每天早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點或聽點積極的事情。經過一個晚上的良好睡眠,我們現在已全身放鬆,潛意識處於敏悟狀態。積極的心態給我們一天的活動定下了基調,使我們處於正確的思維框架中,並使每一天都成為積極的一天。為了促進改變,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並保證使積極思想和行為成為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每天練習擁有積極的思想和行為,直到它們成為一種習慣固定下來。

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說:"如果你要改變你的生活,那麼你必須立即開始創意,並且做得風風火火。"

在這一節,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創意=知識+智慧;創意=機遇+手段。美國耶魯大學博格·馬奎把創意的這兩種特點命名為"創意雙向法",並在美國社會中廣泛推進,引起重大反響。有許多成功者都是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獲得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