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西部大開發優先發展的領域
序
根據西部自身條件,國家支持及產業趨勢,在西部地區,以下產業將成為優先發展的領域:旅遊業、生態環境、特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礦業等。
第一章 旅遊業--噴薄而出的朝陽產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旅遊需求越來越旺盛,旅遊產業也越來越發達,旅遊業已被認為是永遠不會衰落的"朝陽產業"。
1.中國西部: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當今世界,眾多的國際集團都開始涉足旅遊業。未來的旅遊業必將是投資的熱點。在我國西部的幾省中,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新疆,其實體旅遊資源就占全國的83%。
西部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極高的品位,集休閑、娛樂、健身、回歸自然、探險、文化追求、科學考察等為一體。例如,悠久的曆史、璀璨的文化和多樣的地表地貌,使陝西不僅文物薈萃,民風古樸,而且山川秀麗、自然景觀多姿多彩,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陝西地上地下文物遺產極為豐富,有大型帝王陵72座,目前已發現各類文物點37570處,館藏各類珍貴文物56萬件(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526件,有123件是國寶級文物。黃帝陵、秦兵馬俑、法門寺、乾陵、茂陵、陽陵、西安碑林、半坡遺址、道教聖地樓觀台、曆史博物館等,都是馳名中外的重要文物景點。甘肅曆史悠久、自然景觀奇特、民族風情多樣、文化遺產眾多,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除馳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以外,還有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嘉峪關城樓、夏河拉卜楞寺、平涼崆峒山、秦安大地灣遺址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旅遊勝地,大力發展旅遊業,已成為甘肅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寧夏擁有沙湖、賀蘭山東麓、金水、青銅峽、沙坡頭、六盤山大旅遊區,同時又開發了一批以黃河漂流、沙漠探險、西夏文化、回族風情等為特色的旅遊精品。雲南濃縮了從熱帶到寒帶的多種氣候類型,自然風光豔麗多彩,民族文化風情古樸獨特。貴州獨特的山水風光,古樸神秘的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跡和宜人的氣候,是理想的旅遊和避暑勝地......等等。西部,這個同高山、大川、邊陲、荒漠等自然和社會條件聯係在一起的地區,自遠古時代起,就以黃河、黃土高原為依托,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單位和區域文化;至秦漢之後,又以絲綢之路為紐帶,顯示出與內地不同的文化特色。這裏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集居地,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品質在全球都獨具魅力。
2.旅遊業:西部大開發的第一桶金
西部地區特色旅遊業有條件獲得超常發展,成為西部開發中的第一桶金。根據旅遊業活動規律,當一個國家人均收入在500~800美元這一階段,是旅遊業尤其是國內旅遊業快速發展時期。1998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770美元。理論上講,將進入旅遊業急劇擴張時期,而在實際上近年來我國旅遊業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增長也在實踐上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西部的旅遊概念將有很大的機會在資本市場上演繹出"西部旅遊概念股"的驚人成績。與此相應的是,西部開發帶來文化發展機遇。
複雜的地貌特征、多樣化的氣候類型、悠久的曆史文化和民俗,眾多的民族風情,使得西部地區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的旅遊資源都獨具特色。現代旅遊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多層次性,往往會追求荒山野嶺、大漠草原、民俗風情、曆史古跡等所謂"非現代"、"原始性"和"落後性"的旅遊產品,這在理論上就可以使得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西部地區天然具有特殊優勢。因此,旅遊業必將發展成為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新增長點和主導產業。西部各省區都已經把旅遊業當作支柱產業來培育,著力製定各種優惠政策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旅遊業的發展營造環境。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休閑時間的增加,旅遊業將會有更加蓬勃的發展。我國西部旅遊業的崛起,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迅速膨脹的市場,滿足現代人們的文化需求。中國即將加入WTO,因此會進一步開放旅遊業市場,這給西部旅遊業帶來極大的政策發展空間、客源和資本來源。
為促進西部旅遊業的發展,現在的交通線路規劃的趨勢是隨著旅遊線路跑。就目前的基礎設施發展態勢來看,西部的旅遊環境將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大改觀。例如,由國家民航總局和甘肅省政府共同投資,正在擴建的敦煌機場。根據預測,敦煌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量為30萬人次,貨物吞吐量為3400噸,保障能力將有大幅度的提高。可以想象,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西部旅遊業將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間。
從旅遊業發展的政策背景看,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拓展,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將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1999年年中,國家旅遊總局和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聯合製定下發了《中外合資旅行社試點暫行辦法》,10月,國家旅遊總局批準試辦兩家中外合資旅行社。這兩家旅行社在獲得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的審批後,已經掛牌營業。這樣,我國的旅行社將第一次有了外資的加入。這一辦法的出台,使中外旅遊界人士倍感鼓舞,這更會給西部旅遊業的發展帶來空間的機遇。
3.西部地區部分省、市、自治區旅遊業的發展規劃
*西藏自治區:建設生態旅遊區
西藏自治區有關負責人指出,西藏工業的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形成競爭力,最具全局性戰略意義,有條件成為托起西藏經濟超級產業的是旅遊產業。但西藏生態環境極度脆弱,而同時肩負我國和周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以生態旅遊為龍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西藏應珍惜自身的獨特優勢,以建立生態旅遊省為目標。
旅遊業資源開發近期的重點是藏傳佛教文化勝地、地球第三極神奇風光,並建設中國內陸有特色的購物中心。主要是鞏固已有的旅遊產品和旅遊線路,豐富產品的內涵,開發林芝錯高湖自然景觀地帶,使旅遊東環線得以完善和延伸;南迦巴瓦大峽穀環境地帶及昌都部分地區也要得以初步開發,阿裏地區也增加設施投入。大力發展國內旅遊和出國旅遊,逐步形成國際、國內、出國旅遊全麵發展的旅遊格局。量力而行地開發新的旅遊線路和景點,逐步形成以曆史文化觀光、登山、探險、徒步朝聖、野生動物觀賞、民俗風情、森林生態、地貌科考、自然風光、度假旅遊為主的拉薩、藏中、藏北、藏南、藏東旅遊區。對於遠期而言,重點是擴大東部旅遊區,增加東部、北部、西部旅遊開發的投資力度,使旅遊活動擴大到更廣泛的地區。大力開發生態、森林、徒步、地質、科考等專項旅遊項目,形成遍及全區,布局和結構合理、"行、遊、住、吃、購、娛"配套發展、資源得到深層次開發的大旅遊格局。
*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特色旅遊基地
迎著西部大開發勁風,新千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次旅遊工作會議2月21日~22日在銀川召開。會議提出了2000年及"十五"期間全區旅遊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以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五大"精神和國家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為指導,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執行適度超前的發展方針,大力開發特色旅遊資源,發展優勢項目,堅持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結合,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堅持政府主導與依靠全社會力量辦旅遊相結合,發展大旅遊,構建大產業,實現大發展。努力提高全區旅遊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用5年左右的時間,把寧夏建成中國西部的特色旅遊基地。
王振遠局長提出了2000年的奮鬥目標:接待海外遊客1萬人次,創彙300萬美元;接待國內遊客23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0億元人民幣。全年全區旅遊業總收入相當GDP的3.3%以上。
寧夏旅遊業恰逢機遇,通過多方努力,圍繞"神州世紀遊"主題,開展一係列具有中國西部特色的寧夏旅遊活動。決定於2000年舉辦"中國寧夏摩托國際旅遊節"和"中國寧夏大漠黃河國際旅遊節",以此來吸引國際、國內旅遊者。並重點抓好黃河漂流、沙漠探險、沙湖觀鳥、西夏訪古、六盤山生態等特色旅遊項目,盡快把寧夏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的特色旅遊基地。
為了盡快發展旅遊業,寧夏自治區政府製定了寧夏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並成立了旅遊業發展領導小組,2000年重點旅遊項目資金使用計劃,落實2000年旅遊宣傳促銷費和旅遊景點汽墊船、旅遊汽車購置補貼部分;決定於2000年7月8日~12日舉辦"寧夏大漠·黃河國際旅遊節"。旅遊業發展領導小組的成立,將進一步突出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戰略,加強旅遊產業與相關行業間的協調統一,從而促進旅遊業各項工作的落實,必將對寧夏旅遊業快速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川省:培育旅遊支柱產業
擁有舉世聞名的九寨溝-黃龍風景區,樂山-峨眉山,三星堆古蜀文化,都江堰-青城山,海螺溝現代冰川、四姑娘山、亞丁風景區,還有一大批國家級品位的旅遊資源。一個省有如此豐富密集的旅遊資源,不僅在全國罕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由於曆史原因,四川旅遊起步晚,旅遊發展水平同資源優勢反差很大。
早在199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果斷決定把旅遊業作為四川國民經濟跨世紀支柱產業來培育,之後,《四川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應運而生,要求到2010年實現旅遊總收入占全省GDP的8%的目標。
四川省旅遊戰線正在大力實施《總體規劃》的過程中。迎來了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四川省提出了用3~5年時間使四川旅遊上新台階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四川省旅遊局對四川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作了調整。調整後的目標為,到2005年,旅遊收入達到全省GDP的8%。其中海外旅遊者年遞增12%,外彙收入年遞增15%;國內旅遊者年遞增8%,國內旅遊收入年遞增21%;旅遊總收入遞增20.8%。均超過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總體速度和全國旅遊發展速度。四川省旅遊業將提前5年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標。
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找準突破口。為此四川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一是認真做好"世界遺產"這篇文章,除了充分利用好"樂山-峨眉山"、"九寨溝-黃龍"和正在申報的"青城山-都江堰"等自然文化遺產外,還要加緊對具有申報潛力的景區,如三星堆、四姑娘山、海螺溝、"稻城"亞丁、瀘沽湖等的申報工作,讓省內景區早日享有國際聲譽。二是搞好四個優先開發區的建設工作,即成都口岸旅遊區;樂山、峨眉旅遊區;自貢恐龍蜀南竹海旅遊區;川西生態旅遊區等景區。圍繞整體目標及兩個突破口,近期內要加快發展旅遊交通,理順旅遊景區的管理體製,加強宣傳促銷和市場環境治理等工作。
*重慶市:把旅遊業做大盤強
重慶市正在積極規劃以重慶市為中心並輻射周邊省市的大旅遊圈層和旅遊網絡體係。為此,重慶市正在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第一,設計出巴渝文化與現代化高科技相結合的真正意義上的旅遊標誌建築;第二,把旅遊開發上升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設計出真正能讓人們進行精神享受的旅遊產品,豐富旅遊內涵,實現旅遊產業的大整合,要大投入、大手筆、大項目、大機構、大宣傳,把重慶旅遊做大盤強。第三,確定了獨具特色的四大旅遊板塊:壯美的長江三峽、燦爛的大足石刻、迷人的山水城市及周邊眾多景區、景點。
長江三峽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遊景點,三峽大壩一期工程現場成為人們春節看景的好去處,夔門雄、巫峽幽、西陵秀的自然風光和三峽腹地的大寧河小三峽、白帝古城、奉節天坑地縫、豐都鬼城等構成奇景異峽富集的旅遊熱線。
烏江沿岸近些年將繼續開發的仙女山、芙蓉洞、小南海、龔灘古鎮、阿蓬江等景點,備受中外遊客喜愛,遊客數量創曆年同期之最。同時,重慶旅遊部門著力溝通烏江畫廊、張家界、長江三峽而形成大環線,屆時,遊客隻需7天即可遊完三大國家風景區。2000年春季,重慶市民還邀約觀賞新開發的金佛山、金刀峽等旅遊景點,其盛況空前。
第二章 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多元化投資回報的產業
生態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並逐步成為一個具有多元化投資回報的產業。一方麵,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個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礎性工程;另一方麵,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又是一項與特色農業、特色林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經濟密切相關的產業。
1.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已成為西部發展的主要障礙
*荒漠化形勢嚴峻
荒漠化是幹旱地區半幹旱地區在風力侵蝕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雙重作用下形成的草原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過程。我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荒漠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地處大陸腹地,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氣候幹旱,土地承載力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先天不足。建國50年來,西部地區人口激增,人類活動空間縮小,過度墾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致使整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西北地區沙漠化(含潛在沙漠化)麵積已達2133萬公頃,且每年以10萬公頃的速度在繼續擴大。西北地區約有39萬公頃良田、493萬公頃草原及2000多千米鐵路線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水資源加速枯竭
水資源枯竭是西北地區發展的又一重大障礙。我們用"枯竭"而不是用"短缺"、"缺乏"等詞來說明西北地區水資源現狀,是因為該地區的水資源的確到了非常嚴峻的地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河流斷流日趨嚴重。黃河,曾經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今卻"病入膏肓",她舊病未除,又添新病--斷流。黃河斷流始於1972年,從那時到1998年的27年中,黃河下遊利津站有21年發生斷流。70年代黃河斷流的年份最長曆時21天,進入80年代,黃河開始了長時間、大範圍斷流的曆史,90年代斷流現象愈演愈烈,近年來水量急劇減少。
二是湖泊退化愈演愈烈。近幾十年來,中國湖泊普遍發生了湖麵退縮、水位下降、水量銳減、湖水鹹化,甚至幹涸消亡等情況,西北地區形勢尤其嚴峻。素有"千湖之縣"美稱的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境內有大小湖泊4077個,而現在已有2000多個湖泊幹涸。甘肅的石羊河由於在源區大量開荒,破壞山林、草場,攔截水量,使下遊的青土湖消亡了,湖邊的民勤縣由富變窮。
三是冰川後退,雪線上升。冰川是寶貴的淡水資源,近幾十年來,我國冰川明顯後退,雪線上升,造成陸地冰雪總庫容量和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總量下降。在西北地區,自70年代末以來,祁連山和天山的冰雪線一直處於退縮狀態。維係河西走廊67萬公頃耕地、130萬公頃的可耕地、400萬人口、數百個工礦企業、500萬頭牲畜生存發展的固體水庫--祁連山冰川的退縮一直在悄悄進行著。黃河源頭地區雪線上升,導致黃河來水量減少,這成為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已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黃土高原土地總麵積約60萬平方千米,而水土流失麵積則達43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每平方千米水土流失輸沙量達3700萬噸。每年被雨水衝走的土層厚度達0.2~1厘米,流失嚴重的地方可達2~3厘米,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200~400年。水土流失帶走了大量氮、磷、鉀營養素,使土壤有機質下降到1%以下。甘肅、寧夏兩省區流失的氮磷鉀,相當於損失化肥2222萬噸,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生產總量。陝西省水土流失麵積13.75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麵積的2/3,年均輸沙量9.2億噸,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量1/5,其中入黃泥沙達8億噸,占三門峽以上輸沙量的1/2,黃河下遊淤積而造成"地上河"的粗泥沙幾乎全部是由陝西流入黃河的。
2.生態環境建設是有著很好投資回報前景的產業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是西部開發中的重點,這一領域由於其公益性而常常被認為是政府的事情。不過,新近以來,綠色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資本市場的不斷發育,為生態建設的產業化提供了大好的機遇。生態重建已經成為一個有著很好的投資回報的產業。
我國將推行以西部生態建設為重點的四項林業措施。這四項措施包括:長江上遊和黃河中下遊共計200多萬平方千米的生態治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風沙幹旱區的防沙治沙工程,預計投入200~300億元;東北、內蒙古有重點林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通過調減木材產量等手段,恢複森林資源,預計投入470億元,國家投入370億元,其餘部分由地方負擔;其他省份繼續營造防護林,加強速生豐產林等商品林業基地的建設。國家林業局發出通知,將通過鼓勵發展股份製、股份合作製林業和民營、私營製林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西部地區植樹造林,加速改善生態環境。將建立國有林、集體林和私有林共同發展的經營機製;實行林地所有權不變,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林業基本政策,穩定山林權屬,堅持"誰造誰有"政策。鼓勵各類法人單位、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形式,取得國有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灘的使用權,造林後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權及其林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有償轉讓、繼承,可以興辦私營林場,也可以由國家作價收購。在荒山、荒地、荒灘地營造公益林的生產經營者,可以對其營造公益林後形成的林地優先享有部分或全部使用權。公益林經營者有獲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權力。
3.西部部分省、市、自治區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重慶市: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重慶地處長江上遊,生態環境建設關係到整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成敗。目前三峽工程建設和移民遷建對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建成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係,加快建設一批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生態農業的重點示範工程。尤其要抓住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開發契機,加快庫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合理開發庫區淡水資源、旅遊資源,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爭取21世紀初葉把三峽庫區建設成為西部內陸一個新的產業密集帶和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區。
*四川省: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
伴著西部大開發嘹亮的號角,四川省以生態建設為切入點,全麵加快以"天保"工程與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促進全省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新千年伊始,四川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抓住西部開發的機遇,積極、穩妥、腳踏實地地把生態環境建設好,並結合"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當前正值植樹造林的關鍵時期,為保質保量完成1999年和2000年全省300萬畝退耕還林任務,確定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目標。
據省林業廳廳長曹正其介紹,與"九五"相比,"十五"期間四川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將大大加快:年均成片造林將由400萬畝增加到650萬畝,森林覆蓋率將由年均遞增0.3個百分點上升到0.6個百分點,到2005年新增森林麵積3000萬畝,森林覆蓋率上升到28.4%,使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治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製。
*甘肅省: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新天地
從現在起到2010年,甘肅省計劃用11年時間種草種樹8000萬畝,總投入489億元,項目完成後使甘肅的生態環境有一個大的變化。努力40年,爭取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的新甘肅。
*西藏自治區:開發利用損耗小、汙染少的自然資源
西藏是一個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極為特殊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將從實際出發,開發利用區內損耗小、汙染少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豐富的社會人文資源,如:森林、草原、湖泊、寺廟古跡、風土人情等和可再生、可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水能、野生動植物資源等。對於不可再生的有汙染的自然資源,如:煤、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時首先必須考慮市場、技術和環境,並以汙染控製能力作保證,並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前提。
*青海省:努力改善長江、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
青海省把長江、黃河源頭生態環境建設放到重要位置,這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頭戲。長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是我國最大的兩條大河,保護好長江、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青藏高原的存在,可能不在於經濟意義,而在於生態意義。青海應當有一些範圍很廣的自然生態保護區。要從戰略上重新審視青海省草原保護、畜牧業發展的思路、模式、規模、區域布局等重大問題。按照原有的模式搞下去,畜牧業不可能有大發展,生態環境改變也將非常困難。除此之外,還要重點治理河源湟穀地和黃土丘陵水土流失,退耕還林,種草種樹。
*貴州省:加大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
貴州省在最近製定的全省10年土地總體規劃中提出,將加大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和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