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指出,全省將加快林業生態體係工程建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防治土地退化及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規劃期間,全省將實現退耕還林、還園、還草33.3萬公頃,逐步實現森林和草地生態係統,使生態環境穩定並不斷改善。
第三章 高新技術產業--西部經濟騰飛的內動力
1.讓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龍頭
西部省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可發展的空間較大。但由於自然、曆史和地理位置等方麵的原因,造成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劣,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素質、市場化程度、消費水平、思想觀念等均與東部地區有較大差距,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西部地區已成為影響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及時作出關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這對全國經濟均衡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調動一切要素,高質量、快速度地推進開發進程。依靠高新技術產業就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開發西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速西部發展不僅僅是西部省區的事情,它需要全國各方麵的力量來支持西部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西部開發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學技術從研究開發到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是一條完整的鏈條,必須充分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研究開發西部經濟發展急需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創新力度,促進科技與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盡快使研究出來的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借以推動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戰略構想。在西部大開發中,高科技的產業化無疑將成為龍頭,在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傳統產業日漸勢微,隻有大力發展科技和實現高科技的產業化,才是西部經濟騰飛的內動力。
2.優先發展高新技術對西部大開發的意義
由於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資源、經濟發展水平等特征,優先發展高新技術,意義不容低估。
*發展高新技術,可以促進東西聯合,產業轉移
我國西部與東部在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要素稟賦、市場和區位等方麵客觀的勢差,決定了東西部開展分工協作和產業轉移的客觀必然性。發展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能進一步促進東部和西部的聯合,使東部產業西移加快。
首先,東部沿海地區由於區位優勢和較高的對外開放度,接受國外輕紡工業、電子工業、原材料工業等產業轉移的規模和速度,遠大於國內東部向西部轉移的產業。延緩或限製了鋼鐵、石化及部分加工工業的西移。
其次,中國地域遼闊,不僅東、中、西部差異大,而且三地內部差異也大,產業轉移既有東中西大區域的轉移,又有大區域內省區內部的轉移,以及城市向農村的轉移。
第三,中國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由於世界發達國家已處於後工業化階段,鋼鐵、石化等材料工業和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已成為夕陽工業,有可能向中國轉移,首先接受轉移的是中國沿海地區,其次才是中西部地區。
第四,中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時期,市場機製不健全。
第五,中國"民工潮"的東流使東部沿海產業發展所缺乏的勞動力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使東部地區勞動力價格仍然低廉,延緩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西移。
第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地方過分強調自我發展的權益和市場的作用,忽視了在市場條件下,按照區域比較利益原則發揮優勢,開展區域聯合協作,加之國家也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合理分工協作和產業轉移的政策及措施導向,使區域合作和產業轉移處於不良狀態。結果全國各地產業結構嚴重趨同。
目前輕紡工業向西轉移的可能性最大,且已實現了一定的轉移,但主要是紡織的上遊產品;水電、火電、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工業西移潛力巨大,但加快全國統一電網建設,早日實現西電東送是西移的重要條件;有色冶金業未來轉移潛力較大,銅、鋁、鉛、鋅開采和冶煉具有西移的可能,但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鐵工業總量已經平衡,結構需要調整,空間分布以東中部為主,鐵礦石進口量將愈來愈大,從目前和將來發展趨勢看不會西移;作為對石油加工的石化產業今後仍以東部為主,難以西移,如果亞洲石油大陸橋建成並與中東連接,我國石油進口以陸橋管道為主,石化工業西移將會變成現實;西部在飛機、電子、重型汽車、軍工等產業的優勢仍將保持一定時期,但汽車工業的重心今後長時期內仍將在東中部地區,與西部開展零部件生產合作仍有較大潛力。
產業轉移推動了我國產業合理布局和區域合理分工,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改善了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開發和資金、技術、人力的合理流動,盤活了中西部地區的大批存量資產,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我國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因此,發展高新技術,通過產業轉移,有利於實現我國東、西部在區域分工中各有側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地區分工合作的新格局;同時增強西部地區的工業實力,發展西部經濟,逐步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發展高新技術,促使產業轉移這一必然的曆史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選擇。
*發展高新技術可以推進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工業進程
目前,西部地區的整體科技水平低於東部和中部地區。但是,也有一些省份如陝西、四川的綜合科技水平均居全國前列。西安、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更有眾多的高等院校、高科技研究院所和高技術企業,聚集了眾多的高科技人才,後備科學技術力量比較雄厚。另外,一些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部分城市已形成初步基礎,如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軍轉民用工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部分城市相繼建立的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等等,都是西部地區有選擇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研究及其產業化的良好基礎。西部地區可以通過擇優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發揮知識經濟所帶來的後發優勢,大力推動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調整、改造和技術升級,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發展高新技術可以更好地迎接加入WTO帶來的挑戰
對西部支柱產業的影響總體而言,西部工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占有很大份額,資本密集型企業有一定實力,而技術密集型企業較少,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更少。加入WTO後,將會給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企業帶來新的市場空間。有些資本密集型企業如冶金、石化企業隻要加快技術改造步伐,適時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也可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仍然有一些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技術密集型企業如電子企業如能突出重點,發揮比較優勢,在某些領域可以獲得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如汽車生產企業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改革、改組力度,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汽車工業是西部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同時汽車工業也是我國的幼稚產業。加入WTO對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一些附加值高的產品將受到明顯的衝擊。就零部件而言,汽車零部件企業特別是為轎車配套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建設相對落後,部分已具備一定基礎的轎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可能借助合資或在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下在這場激烈的淘汰賽中求得一席之地,但質量低下、技術落後的零部件生產企業有相當部分可能會成為被衝擊和吞並的對象。
作為新技術革命寵兒的電信行業將麵臨來自國外的巨大競爭壓力,由於我國的電信體製和企業經營機製與市場經濟要求相比差距甚遠,因此將遇到大衝擊。對通訊製造業而言,區內有些產品依然停留在開發階段,有些還未形成規模生產。如移動通信設備製造企業,區內企業遠遠落後於國外同行業。加入WTO後,將大大降低企業承受能力和規避市場風險能力。區內光纖及光電端機生產企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加入WTO後,可能會麵臨更大的發展機遇,石英晶體、熱敏電阻等產品的國際市場空間更大。可以說電子行業有優勢的企業將會得到發展,無優勢的企業難以生存。對於現代高科技產業尚很不發育的西部而言,挑戰是嚴峻的。
進入內陸市場的外國高新技術產業可能集中力量進入中西部地區,將使商業競爭的形勢更趨複雜,更趨激烈,一些不適應這種局麵的企業將會破產和被淘汰,這一陣痛和磨合期對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是一次真正的機遇和挑戰。
如果西部地區通過綜合自己的優勢,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則會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科技水平有一個高的起點,為民族產業的振興提供堅實的後盾。
3.西部地區主要省、市、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劃
*重慶市:跨越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重慶市將準備跨越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環境保護、光機電一體化四大產業,力爭把重慶建成西部地區的光電技術及產業開發基地、移動通信技術開發及產品生產基地、汽車電子技術開發及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基地、環境保護技術開發及成套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
*青海省:三路並進,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
青海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是加快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科技攻關,積極發展以鎂、鋰、鍶、鉀、硼元素為主的新材料。二是充分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開發高原特色的動植物資源。三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產量,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競爭力。
*甘肅省:利用基礎,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首先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老工業基地。把醫藥、電子等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搞好天然氣綜合利用及後加工、石油煉化及後加工、生物製藥和中藥新型、有色金屬和後加工產品、新材料及新建材等10大項目。
其次是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蘭州、天水、金昌、白銀等城市為中心,重點發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精細化工、高效節能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研製開發特色中成藥。新材料領域,主要發展特種金屬材料及複合材料、稀土材料、高性能塑料、儲氬材料、永磁材料、功能材料以及新型建材。光機電一體化領域主要發展通訊產品、先進製造技術與設備、新型電機與電器產品、軍用電子、新型節水灌溉設備與應用及CAD/CAM推廣應用。
*雲南省:以信息及生物工程技術產業為先導
信息產業:著手建立以信息搜集、加工、儲存和傳輸為一體的信息產業體係。
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在以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傳統產業技術提升和品種創新的同時,建立起以生物技術創新體係為核心的獨立產業體係。
*四川省:構建中國西部"矽穀"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之一,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被稱為中國西部"矽穀"的綿陽電子城等一大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究開發機構彙集於此。
在緊鑼密鼓的西部大開發序幕中,如何打破傳統的地域界線,做到西部大中城市優勢集成?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成都、綿陽、德陽高新技術產業帶",提出了"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強化創新,加強集成"的新思路。
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市距四川省會成都市100千米,德陽市位居其間,成綿高速公路將三市一線相牽。成綿德地區擁有一批科技開發實力較強的科研開發機構和一支龐大的科技隊伍,現有各類科技人員32.5萬人,兩院院士37位,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各類高校22所。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成綿德地區已經形成了經濟、科技和生產力布局的相對優勢,成都、綿陽兩個國家高新區以及德陽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四川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並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機電一體化、航空航天、激光和核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約400億元。
成綿德高新技術產業帶正著手建立政府引導和市場機製相結合的體製,在四川省政府的宏觀指導下,按照"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三市政府的組織、協調、管理與資金籌措等服務職能。同時選擇一批有產業基礎和科技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實行區域合作,形成產業帶的整體優勢集成,充分利用產業帶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麵向國內外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
我國西部首條高新技術產業帶的總體目標是:主導成綿德地區經濟發展,帶動成都平原經濟圈產業的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建設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
*陝西省:明確優勢,加快科技產業化
陝西省2000年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是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科技產業化為中心,緊緊抓住20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的發展壯大和10個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科技企業集團的培育,加快科研院所轉製,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推動全省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國民經濟運行質量提高和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陝西省科委提出了2000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有如下項目:
①集中力量,組織實施20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要突出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自主創新,重點抓好通信設備、新型顯示器件和顯示器、計算機軟件、微電子器部件、電力電子設備、數字化視像設備、綠色日用化工和新型醫藥等20個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
②加大力量,組織實施10個農業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著力抓好良種、500萬畝蘋果、200萬畝紅棗、百萬畝酥梨、200萬畝花椒、百萬畝核桃和食用菌、百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秦川養殖10個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
③抓好技術創新工作,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
④努力促進關中開發帶的創新能力,使其成為全省體製創新、機製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地、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的基地、激活區外科技、經濟存量輻射帶傳統產業改造基地、聚集和培養人才的基地。
⑤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綜合運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各項政策措施,激活現有科技資源,促進其在市場競爭中健康發展,逐步發展壯大。
⑥強化技術、產品與資本、市場的結合。培育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資本市場,建立風險投資機製,發展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於成長中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
第四章 特色農業--西部經濟發展的亮麗風景
1.西部大開發,特色農業要先行
西部地區人們夢寐以求的開發熱潮在廣袤的西部地區如洪波湧起。和以往的幾次西部開發不同,這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新條件下的大開發,為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農業作為製約西部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在這次大開發中如何發展,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這次大開發的命運。西部大開發要有大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資源型工業等項目上馬,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農業的支撐,這些項目怎能順利實施。所以,西部大開發,必須抓好農業,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不能有任何削弱。
然而,由於諸多條件的限製,西部地區以糧為本的傳統農業長期以來漠視生態環境,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形成了貧窮的惡性循環。
據農業部的一位官員介紹:全國最貧困的"三西"地區,種糧食的可見和不可見成本,要比中部產糧大省高出25%,每畝同樣的投入,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小麥平均達到了噸糧田的標準,而甘肅的隴西地區卻不到300千克,且糧食品質缺乏競爭力。由於盲目開荒引起植被破壞,寧夏西海固水土流失麵積高達78%,每年淤入黃河的泥沙上億噸。從全國一盤棋的大局出發,單純追求以糧脫貧,顯然不符合現代大農業的趨勢。
1999年10月底,朱鎔基總理在寧夏考察期間,首次把生態保護與糧食工作結合在一起,提出"以糧代賑、退耕還林還草、減輕環境承載能力"的長遠規劃。在這樣的形勢下,粗放的傳統農業已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與基礎,重新審視西部的農業出路便成為西部經濟發展戰略的當務之急與重中之重。
從發展前景來看,西部農業的優勢集中在特色農業上麵。西北幹旱區生產的紅花、蕃茄、枸杞、紅辣椒、蘋果、葡萄、哈密瓜、香梨,西南地區生產的各種花卉、藥用植物、烤煙、油菜籽、桑蠶、獼猴桃等農產品在全國仍有比較優勢,同時還可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種植麵積,並建立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大型加工企業以及肉類皮毛深加工企業。
發展特色農業,就成為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優先戰略。
2.優先發展特色農業對西部大開發的意義
西部開發,特色農業的大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特色農業的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投資機遇
西部地區基於土地、光照、熱量等方麵的因素,使其包括畜牧、棉花、瓜果、花卉、香料等在內的大農業和特色發展不僅僅在西部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對全國農業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綠色產業的迅速膨脹和非耕地資源使用製度的不斷改革,西部地區的農業優勢正在日益凸現,特色農業發展潛力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一個投資熱點。
我國西部地區農業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在全國性農業結構調整這一宏觀背景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更有利於農業資源的優化組合。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和優勢,合理調整農林牧、種植業和養殖業、糧經作物的比例,生產一批有市場前景、有競爭力的產品則是可行之路。
*特色農業的優先發展可以加速實現農業產業化
對底子比較薄的西部來說,發展特色農業還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想辦法培育好農業產品加工業,抓好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實為當務之急。國家開發大西部將首先進行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要求西部大力發展林業等大農業經濟,以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這無疑為西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實施農業產業化,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民進入市場並適應市場,增強貧困地區農民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西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其自身的優勢。西部有豐富的土地、林區和草場等大量可開發資源,特別是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常常擁有更加豐富的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氣候資源,具有生產各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西部的勞動力便宜,盡管開發和使用這些廉價的勞動力需要進行培訓,成本可能會高一些,但是在通過龍頭企業和這個中介將市場競爭的壓力傳導到他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可能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西部人的素質,這對西部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特色農業的優先發展利於恢複西部地區自然生態的平衡
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是西部地區貧困的最根本原因,也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如今表土裸露的黃土高原,曆史上卻是林木茂密,水草豐美,"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而缺水嚴重的西安市,在唐代更是八水環繞。由於頻繁的戰亂和墾荒,使西部地區植被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為了生存,先是砍樹,繼而鏟草,最後連草根都挖光,從而導致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形成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西南大片的喀斯特地區土質瘠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也麵臨著石漠化的威脅。
恢複生態環境的措施就是要結合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將不宜農耕的土地適時退耕還林、還草,實施發展特色農業。近年,我國糧食連續豐收,庫存充裕,煤炭供應充足,為西部退耕還林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和大好時機。通過退耕還林阻止惡性循環,恢複生態平衡,發展特色農業,這種"反彈琵琶"看似迂回,實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這是西部農業發展的根本前提。
*特色農業的優先發展適應了綠色食品的發展潮流
我國開發綠色食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恰逢其時的一項正確選擇。專家們認為,發展綠色食品正成為世界性潮流,很有可能成為下個世紀人類食品生產的主要增長點。①市場旺銷和高回報率的推動,綠色食品一般較常規食品價格高20~30%,有的高出50%。②環境的汙染和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也是綠色食品得以發展的機會。③人們對食品的追求已從數量向質量轉變,消費優質、營養、安全、無汙染的綠色食品成為發展的趨勢。著重發展綠色食品已成為許多地區的戰略選擇。西部特色農業的發展必將促使西部的綠色經濟獲得巨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