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自耕農
英國和歐洲大陸對自耕農製度的態度
在自耕農製度下,同在奴隸製度下一樣,全部產品屬於單一的所有者,不存在地租、利潤和工資的區分。在所有其他方麵,這兩種社會狀態則是完全對立的。在奴隸製度下,勞動階級受到最大的壓迫和貶黜。在自耕農製度下,勞動階級則能最為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命運。
然而,小土地所有製的利弊是政治經濟學領域內最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在歐洲大陸,雖然有些人對流行的看法持有不同意見,但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人數眾多的自耕農的優越性卻是不言自明的真理。然而,英國的權威人士們或是不知道大陸農學家的看法,或者對其置之不理,聲稱這些人毫不了解大地產的優點,大地產的優越性隻有在擁有大農場的地方才能感受到;由於大地產的耕作所需要的資本積累規模大於歐洲大陸上通常所有的資本積累規模,因而歐洲大陸上的大地產,除去用作牧場者外,絕大部分都是分成小塊出租耕種的。這種說法有某些道理,但並非完全站得住腳;因為如果說歐洲大陸由於經驗不足對使用大量資本的大規模耕作了解得很少的話,一股英國著述家實際上對自耕農也所知甚少,對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的看法常常是非常錯誤的。甚至英國的古老傳統也是站在歐洲大陸普遍意見一邊的。英國的"自由民"在其存在時曾被誇耀為英國的光榮,消失後一直受到沉痛的哀悼,他們都是個自耕農或小租地農民。盡管他們大都已不複存在,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倔強的自立精神卻尤為引人注目。在英國的一些地方,現在仍經常可以見到自耕農,隻可惜這樣的地方很少。例如在坎伯蘭和威斯特摩蘭就有一些"自耕農",雖然他們通常(如果說不是普遍地)要按習慣繳納某些捐稅,但這些捐稅是固定的,並不比土地稅更多地影響他們的自耕農身分。在那些熟悉農村情況的人當中,隻有一個人對這兩個郡的這種土地占有製度給予了讚許。華茲華斯筆下的農民,其原型肯定就是英格蘭這兩個郡的農民。
然而,由於英國通常的耕作製度使英國人無從了解自耕農製度的性質和運轉情況,由於英國人通常對其他國家的農業經濟極端無知,所以英國人對自耕農這一概念很陌生,很難理解它。甚至在語言上也有障礙。對土地所有者常用的稱呼是"地主",與此相關聯的詞被認為是"傭戶"。愛爾蘭發生饑荒時,國會中和報紙上有人曾建議用自耕農製度改革愛爾蘭的農業,當時,一些自命不凡的著述家,全然不了解"自耕農"一詞的意義,竟把愛爾蘭的投標佃農製度誤認為是自耕農製度。由於人們對自耕農製度了解得很少,所以我們認為,在討論其理論以前,先說明一下自耕農製度的真實情況,是至為重要的;我們將列舉一些證詞來較詳盡地說明一些國家或地區的耕作狀況和耕作者舒適而幸福的生活,在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大部分土地上,除耕種土地的勞動者以外,既沒有地主,也沒有農場主。
瑞士自耕農製度
我們不想著重論述北美洲的情形。眾所周知,在北美洲,隻要是在擺脫了罪惡的奴隸製的地方,耕種者就幾乎普遍是土地所有者。一個國家若將美洲的天然沃土同現代歐洲的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它就享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那裏,隻要財產的安全得到保障,政府民主而開明,就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對勞動階級的繁榮造成大的損害。我們也許應象西斯蒙第那樣著重討論古代意大利的情形,特別是拉奇奧區的情形,當時這片平原人口稠密,而後來在相反的製度下,因流行瘧疾而變得人煙稀少。但我們寧願引述西斯蒙第根據自己親眼所見而提供的證詞。
西斯蒙第先生說:"要判明自耕農是否幸福,特別應對瑞士進行詳細的考察和研究。在瑞士我們可以看到,由成果享受者本人從事的農業能使很多居民生活得很舒適,經濟地位的獨立帶來了人格的真正獨立,全體居民優裕的生活使商業繁榮興旺,盡管這個國家的氣候惡劣,土地不很肥沃,晚霜和易變的天氣常常使耕作者的希望化為泡影。看到連最窮的農民也擁有非常寬敞、非常堅固、雕滿圖案的木屋,不能不使人羨慕不已。在房屋內,寬敞的走廊把大家庭的各個房間隔開;每間房內隻放一張床,配有帷帳、被褥和潔白的床單;床周圍考究地擺放著家具;衣櫃裏裝滿了衣服;牛奶房很寬大,通風良好且異常幹淨;每戶人家都儲存有大量的穀物、鹹肉、幹酪和木材;牛棚內養著歐洲最優良和照管得最細心的牲畜;花園裏種滿了各種花;男男女女都穿得幹淨而溫暖。婦女得意地穿著古代的服飾;所有的人都顯得那麼健康和強壯。讓其他國家去炫耀財富好了,瑞士常以其有這樣的農民而自豪。"
這位傑出的著述家從總體上對自耕農製度發表了這樣的看法:
"凡是有自耕農的地方,也就會有舒適、安全、對未來的信心和獨立意識,由此而保證有幸福和道德。農民及其子女承擔了祖上傳下來的那小塊土地上的全部活計,不向上麵的任何人繳地租,也不向下麵的任何人付工資。他依據自身的消費來調節生產,吃自己種的糧食,飲自己釀的酒,穿自己收獲的麻毛,不大關心市場的價格,因為他很少買賣,決不會因市場情況的突然變化而破產。他對未來無所恐懼而是充滿了希望。他並非為當前的需要,而是為了子孫後代的利益而不停地勞動。哪怕隻有幾分鍾的空閑,也要用來幹各種各樣的事,如栽樹、挖渠,改良周圍動植物的品種。他繼承的小小祖業就象是儲蓄銀行,隨時接受他的全部微薄收益並利用他的全部閑暇時間。自然界的永恒作用力給他以百倍回報。他強烈地感受到作為土地所有者的喜悅。因此他經常迫切地想以任何價格買入土地,願為土地付出高價,即使價錢高於土地給他帶來的收益也在所不惜。他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在工資市場上跌價競爭,為了無需用高價來買麵包,為了保證經常有機會來投入他的勞動,難道他對由此得到的好處估價過高嗎?
"自耕農在所有的耕作者當中獲得的土地產品最多,因為他對未來盤算得最多,經驗最豐富。他也最善於使用人力,在為全家人分派活計時,能保持每天都有活兒做,沒有一個人吃閑飯。在所有耕作者當中,他是最幸福的,與此同時,在實行自耕農製度的地方,土地比任何其他地方養活的人口都多,而土地的肥力卻不會耗竭。最後,在所有的耕作者當中,自耕農給予工商業的刺激最大,因為自耕農最富裕。"
這是一幅勤懇勞作和對土地充滿深厚感情的圖畫。英國人對瑞士文化程度較高的各州所作的觀察,也證實了這種情況。英格利斯先生說:"在蘇黎世附近的任何地方,隻要向左右看一看,就會發現居民異乎尋常地勤勞。如果我們了解到此地自耕農有10%的收益時,我們會說,'這是應該的'。我們現在講的是農村勞動,當然我們相信蘇黎世人在每一行業中都非常刻苦;不過,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他們在耕種土地時所表現出來的勤勞是無與倫比的。我們每天早上四五點鍾打開窗子眺望湖水和遠處的阿爾卑斯山時,便看到已有人下地了。而我們在日落以後很久,也許是八點半鍾,散步回來時,還有人在割草,或在綁紮葡萄架。......兩眼所看到的每塊田地、每個果園、每一處籬笆,甚至一草一木,無不使人感覺到人們花在土地上的巨大心血。例如,在穿越或緊靠田邊的小路上,決不會象英國那樣,讓穀穗伸出到路上,任憑過路人去摘取、踐踏,而是處處都圍上了籬笆,每隔大約一碼有一木樁,木樁間插著樹枝,高約兩三英尺。如果你在傍晚看一眼種有花椰菜或卷心菜的田地,你會發現每棵菜都澆了水。在蘇黎世周圍有很大的菜園,園內的每棵菜都得到了最仔細的照管。蔬菜似乎是以數學的精確性栽種的。看不到一根雜草,一塊石子。不象我們那樣用土埋起來就行了,而是種在小坑內,每個坑內放一點糞肥,每天澆水。在撒下種子的地方,上麵的土層都被弄成了粉末;每一棵灌木,每一株花卉都捆紮在木樁上;在種有牆栽果樹的地方,都靠牆搭有架子,把樹藤綁紮在上麵;那裏每一件事都安排得那麼妥貼。"
這位作者是這樣描述上阿爾卑斯山脈一個偏僻山穀的:
"在整個恩加丁地區,土地歸農民所有,同別的地方一樣,這些農民擁有的產業多寡差別很大。......一般說來,恩加丁農民完全依靠土地產品生活,隻有其家庭所需的少數幾種物品,如咖啡、糠和酒等是例外,產於其他地方。每家都自種,自梳,自組和自織亞麻。每家還養羊產毛,羊毛不用通過染工和裁縫的手,就可以做成藍上衣。耕種麵積已無法再擴大,勤勞而又極為貪利的農民已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在恩加丁,沒有一寸荒地,盡管最低的地方並不比斯諾登山的頂峰低多少。隻要能長草的地方,都種上了莊稼。任何一塊能長草的岩石上,都是綠油油的。凡是裸麥能成熟之處,無不種上裸麥。大麥和燕麥也有其適當的栽種地方。並且隻要有可能,總會見縫插針地種上一片小麥。在恩加丁,窮人比歐洲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少。在約有600個居民的蘇斯村內,沒有一個人不過得富富裕裕,也沒有一個人欠別人哪怕是一口糧食。"
盡管瑞士的農民普遍都過得很富足,但卻不能說在全國範圍內貧窮已絕跡。最大和最富有的伯爾尼州便是一個例子;雖然在該州自耕農居住的地方同其他地方一樣,自耕農非常勤勞,生活很富裕,但由於濟貧法在整個歐洲(除實施新濟貿法以前的英國外)是管理得最差的,該州卻有人數眾多的貧民。在某些其他方麵,瑞士也不是能說明自耕農製度的所有優點的例子。瑞士各州都有關於當地土地和人口的統計資料。這些資料包含有近期的詳細數據,大都編製得很認真仔細。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土地往往分得過細;在富庶的蘇黎世州,自耕農所負的債務之多,用克諾瑙的話來說,"幾乎難以令人置信"。然而,從這些書中所得到的一般結論乃是,自本世紀初以來,伴隨著貴族或州政府的許多大地產被分給農民,農業的幾乎每一個部門以及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顯著而迅速的改進。普皮科費爾甚至說,自從將封建領地分給農民以後,往往用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領地生產出的穀物和喂養的牲畜,就同以前用整個領地生產出的穀物和喂養的牲畜一樣多。
挪威自耕農製度
挪威是自耕農曆史最悠久、自耕農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關於該國的社會經濟狀況,萊恩先生作了令人頗感興趣的敘述。他的敘述表明他非常讚同小土地所有製,我們將摘引其中的幾段話。
"盡管小土地所有者不是好的農場主,可這不是與蘇格蘭相同的原因、即懶惰和不努力造成的。在這些峽穀和山溝中所進行的灌溉工程的規模,顯示出一種努力和協作(讀者應特別注意這一點)精神,而蘇格蘭絲毫也沒有這種精神。幹草是牲畜冬季的主要飼料,幹草和穀物,還有馬鈴薯,很容易因土層淺和岩石反射強烈的陽光而枯萎,因而人們花費極大的力氣從峽穀的源頭引水澆田。從山丘間常年有水的溪流,通過密林,跨過深穀,沿著陡直的峭壁用木槽(用剖開的樹幹挖空做成)引水,在主槽上再接上支槽把水引到每戶田頭,然後再用活動的水槽將這一水源分配於田間。在這一季節,使用類似於溧布所用的戽鬥不斷地向每個田壟澆水,水槽則置於每兩個田梗之間。若非親眼所見,誰都不會相信用這種人工方法能在很短時間內灌溉麵積這麼大的土地。主槽所通過的區域很大。我們在一個峽穀中走了10英裏,發現兩側都有水槽,而在一側,水槽沿著主要的山穀而下,竟長達40英裏。做這種事情的人也許是拙劣的農民,但他們決不是懶惰的,他們相信協力工作的原則,願意為共同利益維護這種設施。毫無疑問,在這方麵,他們比我們蘇格蘭高地峽穀中的佃農村社要先進得多。他們感到自己是主人,可從自己的努力中得到好處。道路橋梁的良好狀態是另一個證據,表明住在該地的人們對於維護這些設施有著共同利益。該地不征收通行費。"
關於自耕農製度在總體上對歐洲大陸的影響,萊恩是這樣說的:
"如果我們聽信大農場主、農學家和[英國]政治經濟學家的言論,就會認為良好的耕作方法一定會隨著大農場的消失而消失。他們認為,除了用大資本經營大農場外,不可能有其他良好的耕作方法。排水,施肥,經濟合理地安排農活兒,除草,定期輪作,役使大牲畜,使用昂貴的農具,所有這些隻有在大農場,在運用大筆資本和雇用勞動的情況下才能辦到。這些聽上去是不錯的。但是,如果我們放下他們的書本去看一下他們的田地,把大規模耕作最好的地區和小規模耕作最好的地區冷靜地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看到這樣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即:在佛蘭德、東弗裏斯蘭、荷爾斯泰因,簡言之,在歐洲大陸從鬆德海峽到加來的全部可耕地,同從福斯灣到多佛爾的英國海岸上同一緯度、相等質量的土地相比,收成要好一些。在同等土壤和氣候條件下,小塊田地如果象在佛蘭德、荷蘭、弗裏斯蘭和荷爾斯泰因的迪特馬什那樣歸農民所有,則精耕細作會明顯地提高產量。我們的農業著述家們並不否認,甚至連貝裏克郡、羅克斯巴勒郡或洛錫安的大農場主們,也無法象佛蘭德的小農那樣進行園田式耕作,那樣認真地積肥、排水和除草、從小塊貧瘠土地上獲得那麼高的產量。在蘇格蘭或英格蘭耕作得最好的教區內,土地有很大的浪費。那裏大農場的邊角地過多,田間道路過寬(這種過寬是道路工程質量差所造成的,反之過寬又導致工程質量低劣),有好多被遺忘的公用地、荒地、雜樹叢生的無用地帶。這些土地如果歸攏起來耕種,可養活教區的全部貧民而有餘。毫無疑問,大農場隻對最好的良田才投入大量資本,而對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和勞動加以改良因而不能迅速回收投資的土地則不屑一顧。但是雖然靠雇工無法有利地進行這種耕作,可是自耕農卻可以進行這種耕作。自耕農起初不考慮更高的條件,隻是為了糊口而耕種土地。幾代人之後,土地變肥沃了,價值增加了;於是生活也就有了改善,甚至有能力采用非常先進的耕作方法。犁溝排水,夏季廄養、稀釋施肥,在佛蘭德、倫巴第和瑞士的小農場是極其普遍的,而我們最先進的大農場隻不過剛剛開始采用這些方法。靠很多小農合作可以提供最大量的牛奶和幹酪,提供財產防火和防冰雹的相互保險,進行現代最科學和最昂貴的農業生產活動--甜菜糖的生產,和向歐洲市場供應亞麻和大麻;在國外,即令是最低階層的家常便飯,也有豐富的蔬菜、水果和家禽,而在我們國,甚至在中產階級的餐桌上也不會這樣齊全,這種豐富的供應實質上是同小農經濟相關連的。所有這些都是實行小自耕農製度的國家的特點。這肯定會使考察者在聽到我們國土地專家的宏論時要忖度一番,是否真的隻有靠雇傭勞動和投入大量資本的大農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才能為一國居民提供最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關於德國自耕農製度
在廣泛實行自耕農製度的德國很多欣欣向榮的地區中間,我們選擇了帕拉廷奈加以記述,這是因為這種記述具有從英文原始資料摘引個人對這個地區的農業和人民所作的觀察結果的有利條件。著述家豪伊特先生慣於從光明麵來考慮英國的一切事物和社會情況,他在論述萊因地區的農業時,雖然不客氣地指出農民們使用的工具粗笨、耕作方法低劣,但他仍說,農民們在自己擁有所有權這種心情的激勵下,靠提高勞動強度彌補了工具的不完善。"農民耙地和除草非常認真。他們所能收獲的作物看來是很可觀的。""農民是農村生活中偉大的和常在的人群。他們是農村的主要居民,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所有者。事實上這個農村大部分是在他們手裏。農村是劃分成小塊後分給群眾的。......這些農民大多數不象我們國農民--其與所耕種土地的所有權的關係完全被切斷,完全依靠別人提供的勞動耕作--他們自己就是土地的所有者,也許就是由於這一原因,他們大概是世界上最勤勞的農民。他們忙忙碌碌,起早貪黑,因為他們知道是為自己勞動。......德國的農民進行著艱辛的勞動,但是他們實際上並不窮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住宅、果園和路邊種植的樹木,這些樹通常都果實累累,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將其撐住並拿到手,否則就會碎裂無收。他們有穀物地、飼料用甜菜地和大麻地等等。他自己是主人;他和他家裏的每一個人都具有極大的勞動積極性。從超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持續不斷的勤奮勞動和無比儉省中,你可以看到這一切的作用。事實上,德國人並不象英國人那樣靈敏和活潑。你從來看不到他們在奔忙,或者打算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很多工作。......相反,他們是慢慢吞吞的,但一直在幹著。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埋頭苦幹--最有耐心,孜孜不倦,富於堅忍不拔的精神。英國的農民已經毫無置產的觀念,他們習以為常地認為擁有土地是大地主的法規所不容許的,因此他們灰心喪氣,意誌消沉。......相反,德國的農民把國家看成是為他和他的夥伴而存在的。他感到自己是人;他和他的許多鄰居與國家利害攸關;隻要他積極肯幹和節約,任何人都不能用放逐或送入濟貧院來對他進行威脅。因此,他挺著腰幹走路;他以自由而自尊的神態麵對別人。"
關於他們的勤奮,這位作者進一步談到:"他們每時每刻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幹的工作。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如果氣候允許他們走出門外,他們總能找到要幹的活兒。當土地還封凍時,他們就向地裏運肥。一化冰,他們就忙於清理溝渠和砍伐老朽或結實不好的果樹。那些窮得無法儲存足夠木柴的人則不辭辛勞到深山老林去砍柴。英國的普通老百姓如果看到德國人砍柴時那樣劇烈地勞動,一定會感到驚奇。在大雪封山時,你若走到山上和林間,就會看到他們在劈斷樹樁,砍伐樹枝,並以林管局人員所允許的各種方法把它們以及一些木材收集起來,運回家裏,其勞累和耐心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在描述德國農民如何細心和吃力地栽培葡萄以後,他接著說:"英國有大量的牧場和大農場,一旦穀物入倉和牧草收割,農村就處於比較閑散和平靜的狀態。但在這裏,不論什麼地方或什麼時候,人們都在鋤地、刈草、種植、修剪、除草和采集。他們象一個以供應市場為目的的種菜園的人,總是有莊稼活兒要幹。他們自己種植胡蘿卜、罌粟屬植物、大麻、亞麻、驢喜豆、苜蓿、油菜、芸苔、甘藍、蕪青甘藍、黑蕪菁、瑞典蕪菁和白蕪菁、起絨草、洋薊、飼料用甜菜、歐洲防風、菜豆、蠶豆、豌豆、巢菜、玉米、蕎麥、茜草、馬鈴薯、煙草和栗--全部或大部分種在自家的份地上,由自家的人照管。他們為收獲這些作物,首先要播種,其中很多要移植,要鋤地,要除草,要滅蟲,要打尖;很多作物要相繼收割和采集。他們擁有自己的灌溉牧草地(他們所有的牧草地幾乎全部是灌溉牧草地),必須適時灌溉、收刈、再灌溉;要重開和更新水道;他們要把新鮮的蔬菜水果運往市場;要照料他們的牛、羊、小牛、小馬(其中大部分是圈起來的)和家禽;要在暑天修剪葡萄樹的繁枝茂葉。任何人都不難想象,這是一幅多麼繁忙的景象啊!"
這種有趣描述的正確性,任何一位到這個耕作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旅行過的觀察力敏銳的旅客都能提出證明。住在當地的著名教授勞在他的論述帕拉廷奈的農業的小冊子中所作的更加詳細的敘述,也與此完全相符。勞博士不但證實了農民很勤勉,而且證明他們有較高的技能和智慧;他們的施肥方法很合理,輪作製度也很好,他們的農業在過去若幹世代逐漸進步,現在他們仍在精神飽滿地作進一步的改進。"這些鄉下人的堅忍不拔同他們的熱忱一樣有名,他們成年累月地忙個不停,從不閑著,因為他們把工作安排得很好,把適於工作的任何短暫時間都利用起來了,他們善於利用每一個機會,掌握有用的新穎事物,找到有利的新方法,這種熱情是值得稱讚的。人們很容易看出這裏的農民對他的工作有深長的考慮地對自己的做法總能提出理由,盡管這種理由並不總是站得住腳的。他同大部分觀察員一樣,不必靠計算,憑記憶就可以精確地進行盤算。他經常注意預示他會獲益或受損的種種跡象。"
德國其他各地的情況亦複類似。凱先生說:"眾所周知,在薩克森,最近30年,從農民成為自耕農以來,農民的住房、生活方式和衣著,特別是土地的耕作,都有迅速而持續不斷的改進。在一位德國導遊的陪伴下,我們曾兩次遊曆人們稱為SaxonSwitzerland的地方(在薩克森之內),目的在於查看一下那裏的村莊和耕種情況;其結果,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排除異議,斷言薩克森的那個地方的溪穀間耕作的勤勉和仔細,歐洲任何其他地方都無出其右。那裏的農場同伯爾尼州、沃州和蘇黎世州以及萊因各省的農場一樣,非常興旺。它們處於美好狀態,並且一直管理得很好。地麵整潔,一如庭園,不為樹籬或灌叢所阻塞,幾乎看不到一根燈心草、薊草或其他滋生的雜草。每個春天都用庭園的排水充分灌澆牧草地。牧草之間毫無雜草,因此,看到薩克森的牧草地,我們就想起英國的草坪。農民競相在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在土地平整和一般耕作方法上勝過別人。所有的小自耕農都渴望找到極大地提高產量的耕作方法;他們一心追求新的改進;他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農業學校去讀書以使他們今後能幫助自己工作;鄰居所采用的每一新的改進措施,他們很快就會仿效。"如果這種描述沒有言過其實,那麼,他們的智力不僅和英國的農民大不相同,而且和英國的農場主也有很大的差別。
凱先生在1850年出版的那部著作,載有在歐洲很多地區進行的觀察和調查中搜集到的大量事實,以及許多著名著述家的證詞,它們都證明了自耕農製度具有積極作用。我們從他所摘引的有關自耕農製度對農業的作用的證詞中選錄如下一些。
"住在普魯士的土地分得很細的地方的賴欣施佩格為了說明土地完全保有製度的重大作用,出版了一部篇幅很大、闡述詳盡的著作。他非常肯定地說,小農或自耕農擁有和耕種的土地,不僅其總產量高於少數大地主擁有而由租地農場主耕種的同一麵積的土地,而且其扣除全部耕作費用以後的淨產量也高於後者。......他舉出事實證明,在地產很小的一些農村,其土地的肥沃程度一定在迅速提高。他說,普魯士萊因各省分成一些小地產的土地,其地價比大地產的地價要高得多,並且增長得快得多。他和勞教授都說,如果小地產的生產力不以同一比例(至少)提高,小地產的這種價格上漲就會使最後的買主破產;可是,盡管小自耕農買地時償付的地價愈益增加,他們卻越來越富裕,這種情況可以說明,小地產的總利潤和純利潤都在逐漸增加,而且,在土地由小自耕農耕種的時候,每英畝土地的純利潤也大於由大地主耕種的土地;他的這種看法顯然是正確的。他還說(看來也是正確的),小地產地價的提高不可能僅僅是競爭的結果,因為如果隻是由於這一點,小自耕農的利潤和富裕程度就會降低,而地價的上漲並未產生這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