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猜測與反駁(1 / 2)

第4章 猜測與反駁

試錯法,也就是猜想--反駁方法。這是在科學領域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也是人類認識和思維的方法之一。它對於我們提高理論和各項行動方案的真實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波普爾的證偽與試錯法

"證偽"和試錯法是由哲學家波普爾提出的。波普爾反對經驗證實和經驗歸納。在他看來,很多科學理論無法用經驗來證實。例如,假設某人養了一群雞,每天中午12時,他準給雞喂食,即每當這時,他撒下一把米粒,雞就會圍上來。但是,誰能保證有一天主人撒米粒不是喂它們,而是把它們哄過來,抓起其中某一隻,給殺掉呢?這就是說,我們所得到的結論:主人撒米粒就是給雞喂食隻是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歸納,而隻要這個經驗沒有窮盡,那麼這個結論就始終值得懷疑。但是,經驗又不可能被某人所窮盡。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波普爾以演繹方法去證偽結論。他認為,一個經驗的科學的體係必須能夠被經驗反駁。如果一個理論的可證偽度越高,即潛在的證偽因素越多,就意味著它被證偽的機會越多。這就造成禁止得較多,從而對經驗世界斷定得較多。例如,某項政策是根據以往經驗總結而成的,那麼此時能夠找到一個證偽因素,就說明此政策不適用於這種情況。所以,能夠找到的證偽因素越多,那麼這項政策的精確度和適用範圍的界定就越高和越科學。

正是依據理論的上述特點,波普爾提出:理論就是一種猜測,是在猜測與反駁中前進的。把這試錯的做法或猜測--反駁的做法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做為發現新理論、製定新決策的方法,就是試錯法或猜測--反駁法。試錯法就是一種對認識進行不斷證偽、不斷限定,從而提高其正確性的思維過程。一般說來,試錯法認為科學認識的形成須經曆四個階段,這就是提出問題、嚐試性解決問題,排除錯誤,正確認識。用圖示表示就是:

P1→TS→EE→P2

其中,P1為問題,TS為嚐試性解決,EE為排除錯誤,P2為新問題。

然而,人們對問題的嚐試性解決是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的,因此,認識的最後形成是經多方麵檢驗、選擇而獲得的成果。

試錯法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具有指導性。我們的某項認識,尤其是現代經理的某項決策初步製定後,須進行多方麵的試點,既需要把它放在各種條件不同的地方--經濟發達的與不發達的、資源豐富與貧乏的、技術先進、人才雲集的與技術落後、人才匱缺的--進行試點。隻有這樣,他才能較充分地檢驗其決策,最大限度地排除其中不科學、脫離實際的成分,使其決策具有普遍適用性。

◆◆試錯法的具體運作

試錯法即猜想--反駁法。因而,它的運作分兩步進行,即猜想和反駁。

猜測是試錯法的第一步,沒有猜測,就不會發現錯誤,也就不會有反駁和更正。猜測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懷疑,這種懷疑不是為了懷疑而懷疑,而是為了發現問題、更正問題,是科學的審慎的態度。我們的認識一方麵來自於觀察、實踐,另一方麵來自於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儲存。然而,大腦中的知識儲存並不是原封不動地被吸引、利用,而隻能是有選擇地、批判地吸引、利用。這就需要猜測、懷疑,對已往知識進行修正,修正過的知識方可融進新的認識、理論之中。

猜測之所以被運用,還在於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雖然已掌握了部分事實材料,但還是不能清晰的、完整地把握事物。此時,我們不能等到事物的本質全部自動呈現之時,而是要積極地創造條件,使之盡快暴露出來,並積極地進行猜測、審察,以期從已有事實中發現新東西。

猜測離不開直覺和想象。從這方麵講,猜測同創造性思維緊密相聯,可歸入創造性思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