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從推理到求知
假設--演繹方法也就是假說方法。最初,它是一種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廣泛地應用於自然領域,以對抗和補充公理--演繹方法。後來,這種方法被社會科學研究借鑒過來,成為了一種普遍適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對於我們實際工作,尤其是現代經理的開創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假說及假說方法
提起"假說",也許人們會說:假設早已出現,如原始人就"假說"有各類"神"存在,以保佑他們生活平安,他們還"假說"靈魂存在,並不生不滅。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原始人的"假說"是一種猜測和迷信,而我們這裏講的假說是根據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並以已有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對被探索事物的某種現象所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作出推測性的解釋,這種解釋還未得到證實,算不上科學理論,但又有一定的根據和事實,故曰"科學假說"。以假說來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規律的方法,就是假說方法。這種方法自從被人們廣泛接受和運用以來,取得了不少驚人的成就。如關於宇宙形成的原始星雲假說和宇宙大爆炸理論,關於地球形成的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假說和板塊結構假說,關於人類起源的進化假說,關於社會發展的假說,等等,這些"假說"都推動了各自領域的研究,得出了科學結論。
假說方法不同於其他科學思維方法,具有以下幾方麵的特征。首先,它具有推測性。其他思維方法如定性--定量法、結構--功能法、縱向--橫向法......都是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礎上,直接得出可靠的結論。而假說方法所依據的科學知識和事實材料還不夠完善和充分,它是從這種材料和知識出發,進行推測和演繹。那麼,推測的結論是否正確,還有待於實驗和實踐的進一步證明。經實驗和實踐的檢驗的,部分假說得到證實、成為科學觀點,部分假說被推翻,需要對該領域的問題進行新的認識和假說。其次,科學假說具有科學性。假說雖然具有推測性和不完全可靠性。但是,它也是從經驗知識和科學理論出發的,以一定的實驗材料和經驗事實為基礎的,並需要經過邏輯和實踐的雙重檢驗,它同迷信和臆想有本質的區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假說被證實,即是科學;即使被推翻,它對人們進一步認識和探索事物仍具有實際意義。因為,被推翻的科學假說相對於科學理論,就像人吃包子時的前四個包子和第五個包子的關係。人們常說,早知吃第五個包子才飽,那就不用吃前麵四個了。可是,沒有前麵四個,僅第五個包子是填不飽肚子的,且沒有前四個,第五個就變成了第一個。在這一點,就能明顯看出科學假說不同於迷信和臆想。再次,科學假說具有流變性。假說是一種尚待證明的東西。經實踐證實為正確的假說,它就不再是假說而是科學了;而經實踐推翻的假說,它就因其不正確或是被修正,或是被拋棄。因此,假說具有很大的流變性。事物的發展曲折多變,各人掌握的材料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因而,對同一問題會有多種假說。這就是,對同一事物會有多種探索方案。有時,多種方案均不符合實際;有時,隻有一部分方案一定程度地符合實際。前者,需推翻;後者,需補充。沒有一成不變的假說。如果此方案是領導製定的某項計劃,且被標上"一成不變"或"唯一"標簽,那麼,領導行動就會失敗。
◆◆假說的使用
假說作為一種科學思維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