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化戰略
1.向國際化企業飛躍發展
在日本,索尼是向跨國化發展的企業中的最先進的廠家之一。如果回顧一下索尼公司向國際化發展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60年代,是索尼公司正式出口半導體收音機、半導體電視機的時期。
(2)70年代,是索尼公司與美國、英國等一起在外國積極地建立工廠,就地生產製造產品,當地銷售的時期。
(3)80年代,是向國際化企業飛躍發展的時期。
索尼公司成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它有著高超的"技術力量",能生產出附加值高的商品,具有能夠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和實現國際化的能力。值得注目的是,索尼公司還能夠獨立自主地開展各項活動,實現自己的向國際化企業飛躍發展的戰略。
2.索尼公司實現國際化的特色
第一特色是,開拓海外市場的創造精神。
索尼公司最初向國際市場提供的商品是半導體收音機。日本最初的"內藏"半導體收音機,在美國市場上受到高度的評價。在60年代,建立了獨資企業--"索尼·美國"。把這種附加值高的商品,做到生產和銷售一元化。當時,在國外以自己的力量銷售自行製造的產品的日本企業,隻有索尼公司一家。因而可以說,索尼公司是開發海外市場的先驅。
索尼公司的市場營銷戰略,是"創造"未知的市場。也就是說,開發符合海外市場特性的典型產品。索尼公司在建立廣泛的銷售後服務體製的同時,采用了能夠吸引消費者注目的廣告,從而對高級產品產生信譽。繼在美國之後,又在瑞士、香港、加拿大、巴拿馬、德國、波多黎各、荷蘭、巴西、西班牙、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建立了銷售網點,從而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的索尼"的基礎。
第二個特色是,首先將新產品在美國市場上進行銷售,有了成效之後,再引進到日本市場上來銷售。
索尼公司以優勢的高級商品的信譽為背景,在市場成熟度較高的美國市場上獲成功之後,將產品再銷售到日本及其他國家。這種銷售商品的方式占絕大多數。從1981年夏季開始,預定將新的情報機器首先在美國市場上銷售。這樣,能充分發揮索尼公司在美國的強有力的銷售能力。
3.考慮到要適應貿易摩擦
索尼公司實現國際化戰略的第三個特色是,具有互惠主義的性質,首先避免單方麵的出口現象。
索尼公司很早就開始在海外當地建廠生產,為進口海外的商品而成立索尼進口公司。還有與海外搞合辦的企業,努力開放日本國內市場等。這些都體現了互惠精神。如上所述,索尼公司實現國際化,是由於貫徹執行了盛田昭夫會長對真正實現國際化的遠見卓識的對策的結果。索尼公司很早就采取了回避貿易摩擦的政策,這對索尼公司的國際化起到了中心作用。同時,在國際範圍內,索尼公司參加了日美賢人會議。成為了"摩根·保證金托拉斯國際委員會"的成員,還就任了美國航空公司的董事。
在海外建廠生產,可以對發展當地經濟作出貢獻,又可以解決所在國的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索尼公司在美國、西班牙、英國、德國、新加坡、巴西、墨西哥以及法國建立了工廠。最初,決定在美國聖地亞哥建立工廠的計劃是在1969年,也就是在彩色電視機的傾銷問題發生之前決定了。根據"在存在市場的地方進行生產"的基本理論,索尼公司在海外建立了彩色電視機廠、錄像機廠、收音機廠等,在當地進行生產。
索尼公司不僅僅是代替出口,還根據海外分公司的經營方針,擴大三國之間的出口貿易。在英國的布裏津頓工廠生產的彩色電視機的一半以上,是向歐洲市場出口的。1980年,對英國的出口作出了貢獻,為此,獲得了"英國女王獎"。同時,聖地亞哥工廠的彩色電視機,一部分向加拿大、中南美洲出口,墨西哥、法國的錄音帶廠的產品也向鄰近的市場出口。
盛田昭夫會長說:"日本的生產基地的作用,不僅表現在麵向國內市場,而且把需要高度技術的基礎零部件出口到海外市場。"根據這一種精神,將來索尼公司要以世界的生產基地為基礎,施展國際營銷戰略。
4.向世界挑戰--日本式經營的出口
在國外當地的生產走上軌道的同時,在經營方麵,索尼公司的國際化迎來了新的局麵。索尼公司的海外的當地法人,是任命具有當地國籍的經營者,使經營責任同當地特色結合起來。但是,對於美國來說,其經營的缺點是經營者重視短期利益的回收。而日本式經營的長處在於,從長遠觀點出發,以提高基層水平的方式進行投資。以日本經營之長彌補當地企業之短,這種形式就是索尼公司的特色。即把當地的經營技術與日本的"家族主義"經營融為一體。
在聖地亞哥和道讚的工廠裏,已充分顯示出日本式經營的長處。在管理者階層,由於實行大幅度的有權限的責任,參加經營管理的意識很高。同時,實行了無解雇宣言和內部提拔製度,重視勞資無差別的宣傳,在工人階層中提高了為公司勞動的認識,固定在車間工作的比率上升。結果,提高了生產率,提高了產品質量,價格競爭力也提高,出現了好的循環。
在海外勞動,流動性很大。索尼公司實行終身雇傭製的嚐試,是成功還是失敗,現在還是未知數。索尼公司不僅出口產品,而且輸出日本式經營思想,從這個方麵可以說明,它能向新的世界挑戰。
(二)多邊化戰略
1.細胞分裂型的企業體製
索尼這個企業,傳統的做法是分離組織並使之獨立,作為另外的公司,單獨立存。這樣作,可以說是細胞分裂型的體製。
1961年,在東京銀座建起了索尼公司大樓,作為管理公司,成立了索尼企業。1962年,索尼服務公司、索尼倉庫、索尼化學工業公司等企業相繼成立了。從1965年以來,還建立了索尼音響工廠,索尼精密機械公司、索尼半導體公司等企業。一九七一年,在仙台、稻譯、一宮的各工廠分離後相繼獨立。現在,在日本國內與結算有直接關聯的分公司就超過50個。
根據日本分離事業成立獨立分公司的原則,明確責任和權限,進而提高經營效率。同時,隨著企業的成長,可以防止由於組織過於龐大而帶來的僵化和官僚主義現象。並且經常使得組織富有活力,靈活地起用人才,進而使效率不斷提高。同時,由於都成為獨立公司,使更多的人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值得注意的事實是,近年來以"神通廣大"的多邊化戰略為背景,已培養出來很多適應於這種細胞分裂型的企業製度和經營的人才。
2.索尼公司多邊化的特征
索尼公司多邊化的特征如下:
(1)索尼公司與海外的第一流企業結合在一起,以此為中心開展活動。這是由於在海外的索尼企業信譽很高的緣故,是與過去盛田昭夫會長在海外積極開展活動分不開的。從基本上看,索尼公司的努力目標是發展國際企業。
(2)索尼公司以人才為中心開展活動。諸如進入化妝品,生命保險等領域,多數已離開索尼本行業。盛田會長說:"在索尼公司裏有很多職工,然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技能。不要拘泥於僵化的電子工業廠家的工作。如有特殊的技能,可以調到合適的崗位上工作。"也就是說,因人製宜,以人才工開為中心開展活動。這是基本的出發點,隻要經營秘訣生效,時機適宜,財源充足,人才條件也同時具備,那麼在各個領域中,在任何時候,均可得到發展。
(3)體製區別於複合企業。美國型的複合企業是對資金和經營能力不足的企業進行收買後形成的。索尼公司的多邊化,是自己進行播種,並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而形成的體製。既是創業又是挑戰,象這樣典型的多邊化,需要具備精神旺盛的企業家人才。如前所述,索尼公司經過常年努力已經培養了很多符合這類要求的人才。
(4)產品麵向青年的方麵居多。在市場上經營的是娛樂、運動、旅遊及化妝舞會等方麵所需要的適合於青年的東西。開拓了聲響設備,並以青年市場為中心開展企業活動。
(5)索尼的分公司下麵還有子公司。也就是說,索尼公司下麵有很多"孫子"公司。當然,其結果是事業規模較小。但是,由於公司產生"孫子"公司,這樣不斷出現細胞分裂,使得索尼的企業體製充滿生氣與活力。
從上述特征可以說明,索尼公司的多邊化,最基本的有兩種:一是具有大量掌握經營秘訣的人才,不斷發揮作用;二是不斷進行細胞分裂活動,使得企業經營不斷擴大發展。
3.新時代的企業發展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擴大市場,企業才能成長。但是,在經濟低速增長時期,為使企業能持續發展,開發新的行業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麵,克服新的行業的風險,仍然需要強有力的組織和有用的人才,而索尼公司細胞分裂的多邊化對策是具備這些條件的,也適合於新時代的事業發展的需要。另外,80年代是老年化迅速發展的時代,為防止企業內部的老年化,維持企業的活力,企業必須具備吸引年輕的人才的魅力。由於索尼公司采取細胞分裂方式,掌握經營秘訣的人才是能夠創造出新的事業的。這樣就能不斷吸收年輕的人才到重要崗位。
索尼總公司,或者CBS索尼,索尼企業等所培養的人才,在新的子公司或"孫子"公司,都能找到適應他們能力的崗位,有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的機會。如果企業發展的規模固定不變的話,在經濟低速增長的時期,"索尼的神話"的複活並不是不可能的。作為發展新時代的企業的嚐試,將引人注目。
(三)印象戰略
1.企業的印象之王
索尼公司的基本理論和信念是開展技術革新,開發新產商品,從而開辟新的市場。
索尼公司是戰後才發展起來的,它依據自己的理論和信念,通過實踐,確實飛速成長和發展起來了,在日本經濟中,形成了一個神話。1978年索尼公司的利潤減少20%,記者報道,神話已經破滅。但是,在1979年,索尼公司又創造了過去以來最好的成績,一下子,索尼公司的神話又複活了。
我們暫且不去議論索尼的神話今後將會如何。一般消費者認為,索尼公司的信譽很高。據日經廣告研究所、日本經濟新聞社規劃調查部關於"企業信譽調查NO.5-3電氣機器"的調查,對於索尼公司的評價是一流企業。從企業的認識程度、接觸廣告程度、購買股票的意向、就業想法等,所有項目調查都符合一流企業的標準。另外,作為具體企業的信譽調查,共設22個項目。其中,"技術好的企業"、"研究開發力旺盛的企業"、"熱心開發新產品的企業"、"海外有競爭力的企業"、"合作宣傳和廣告的企業"、"有信譽的企業"、"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等12個項目,均獲第一名。
2."技術的索尼"和"世界的索尼"
索尼公司的印象是大家所承認的,是"技術的索尼"、"世界的索尼"。
已故大宅壯一在評論索尼公司時說,索尼公司在當初所起到的作用,是同"豚鼠的作用"是一樣的。在戰後,日本的電子工業中,規模很小的索尼公司則擔負了技術革新的任務。1950年生產了錄音機,1954年生產了半導體收音機,1962年生產了小型電視機,1968年生產了彩色電視機(單電子槍式的顯像管),還開發了高密度錄像方法等劃時代的新商品,供應市場。80年代,開發了以立體音響錄像產業為核心的數字式手表等先進技術。
另外,索尼公司很早就開始重視海外市場,全力以赴,積極擴大出口。半導體收音機、錄音機等都是首先進入美國市場的。即索尼公司在海外比在日本國內有名,用索尼商標開拓自己的市場。1962年10月,在紐約5號街開設索尼商品展覽會,掛上日本國旗。當時在美國,由DDB公司作了聯邦德國小型大眾車的廣告而引人注目。索尼公司依靠它製作了小型電視機的廣告。廣告豐富多采,引人入勝,引起消費者的興趣,獲得很大成功。如"放在肚子上麵的電視"、"邊看電視邊釣魚",等。
1961年,在日本的企業中,索尼公司首次發行美國信托證券(ADR)。1970年,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場。現在,在世界上的10個國家,18個證券交易所上場。按照國際標準來看,資金調配是通過增加外國人的股東來實現的。同時,對於提高索尼公司的技術和品質起到推動作用。索尼公司更加出名了,"技術的索尼"、"世界的索尼"的形象廣為傳播。從1979年到1980年,在世界上得到好評的法國電影"地獄的默示錄"(法國哥波拉導演的電影),其中有一個鏡頭是索尼錄音機畫麵,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3.創造索尼商品的魅力
索尼公司以商品規劃的優秀而馳名,並以商品設計的新穎而有名。1978年11月,為了開發新的商品(為適應社會的變化,提高質量),成立了宣傳中心。該中心統轄了過去分散在各事業部的設計室,作為麵向市場的宣傳本身優勢的設計集團,為追求索尼商品的魅力而作出了努力。
1979年7月,向市場銷售攜帶的(用電池)的立體聲錄音機,牌子叫"行人"(Walkman)。這是根據索尼青年研究室(1972年成立的索尼集團的市場調查部門)研究出來的成果而獲得成功,博得群眾的信賴。舞廳、劇院一下子購買了60萬台,適應了年輕人的習俗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向海外出口時命名為"控製"(sOundabOut),1981年時,和國內一樣,以"行人"牌子出售。
"行人"牌錄音機在《POPEYE》雜誌上作為傑作商品刊登出來。結果,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了這一商品。把商品名稱變為普通名詞,這一點受到群眾的好評,在海外也引起了象世界有名的指揮家卡拉揚等音樂家們的好感。還作為超越單純的年輕人的風俗的具有生活風格的變革型商品,受到好評。"行人"並不包括新技術,是在構思方麵決定勝負的商品。但是,這可以說是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樣極少有的典型事例。最初能在市場上銷售,這是PP中心的勝利。擔任索尼廣告宣傳的宣傳部長是兼任PP中心的部長,從商品計劃到廣告戰略,采取一元化的體製。
富士膠卷:穩步發展
1984年是富士膠卷創業50周年。為了紀念公司成立50周年,該公司發表了中期經營計劃"未來像--50"。即以1981年度(1980年11月至1981年10月)為起點,到最終目標的1984年度總銷售額達到7000億日元,經營利潤為700億日元,為迎接創業50周年,向"世界富士膠卷"飛躍。
世界膠卷市場的70%被美國的柯達公司占領。但是,在日本國內,富士膠卷的市場占有率約70%,超過了柯達公司,占絕對優勢。另外,1976年9月,該公司生產的高感光彩色膠卷F-Ⅱ400先於柯達公司在市場出售,轟動了世界。從技術水平來看,富士膠卷的一部分技術已超過了柯達公司。
世界上的照相行業一向保守技術秘密。日本的膠卷世界,在戰後想引進外國技術,都未獲得成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技術,並達到當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值得引人注目的。特別是富士膠卷,在膠卷、照相紙印刷、辦公用機械設備、ME等領域內,開發了世界水平的先進技術,可稱為"技術的富士膠卷"。
另外,世界上在衝洗彩色膠卷係統方麵,柯達方式占絕對優勢。但是,在技術不分開的情況下,富士膠卷能在國內維持70%的市場占有率,這是十分驚人的。其秘密是該公司除了有較強的技術外,還有較強的市場推銷能力。在國際市場方麵,逐步鞏固其地位,加緊追趕柯達公司。
(一)技術的富士膠卷
1."技術的富士膠卷"的產生
富士膠卷於1934年創立,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膠卷試驗所"。1919年開始研究製造膠卷的技術,1922年開始研究感光乳劑,1925年在積累照相工業的經營訣竅的同時,成立了"膠卷試驗化所",正式開始研究製造膠卷。
以美國柯達公司為首,世界的照相業界都對技術實行保守主義。富士膠卷自創立以來,不得不自力更生開發技術,這種自主技術性質培養了今天的"技術的富士膠卷"。
2.技術水平,研究開發力量
穩步發展的富士膠卷。富士膠卷的技術水平已有一部分超過了柯達公司。1976年9月,該公司發表了高感光度彩色膠卷F-Ⅱ400新產品,而柯達公司於1977年5月才發表同性能的產品,這比日本另一家小西六照相工業的產品還晚2個月。
日本的照相工業,特別是富士膠卷的技術力量之強,很快聞名於全世界。該公司在生產技術方麵,也超過了柯達公司,其質量高、信譽好,在照相業界受到高度評價。
自從創業以來,富士膠卷對研究開發技術非常重視,每年的研究開發費占銷售額的比率為5~6%。在化學工業中是首屈一指的。這與研究開發活動十分活躍的電子工業界的水平相同。從事開發研究的人員達2500人左右。全體職工中,4個人就有1個人從事研究開發工作。
該公司的研究開發體製是總公司的機構,有專利部、技術情況室、設備技術部、開發部,實際工作部門有生產技術部、機器開發部、磁性記錄研究所、富士言研究所,朝霞研究所、NS研究所、足柄研究所等。1980年12月,開始建設技術開發中心,其目的是為開發新事業,加強開發電子技術,建設費達30億日元,1981年10月完工。
在該公司的研究開發體製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技術情況室。該室不是單純的收集照片,收集和整理必要的技術情報,其特征是與柯達公司,德國的有名的膠卷公司等共同利用技術情報,有關可以公開照片的情報、資料、三家公司的情報網可以相互提供方便條件。這個體係不僅考慮這三家的利益,還對世界照相工業的技術進步作出貢獻,情報力量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經營資源之一。在80年代,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3.向綜合影像情報技術發展
富士膠卷的技術,是以照相化學、照相光學、彩色畫像評價技術等影像情報或彩色情報等的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膠卷、洗相紙、"感壓紙"、錄像帶(YTR)等是傳達情報的媒體,而薄膜塗料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技術今後仍是該公司技術體係的核心,80年代,要吸取先進的電子技術,將進一步發展精密技術,使技術向深度、廣度發展,"未來像--50"所提倡的實現綜合影像情報產業是完全可能的。
(二)重視"信譽"占領市場
1.引進CI(高級市場商標)作戰,向綜合影像情報產業邁進
1980年1月20日,以公司成立日為起點,製定了富士膠卷的新的CI(高級市場商標)。該公司明確提出了"技術的富士膠卷"、"世界的富士膠卷",統一確立了綜合影像情報產業的企業信譽。CI商標和基本設計係統的開發,是交給可信賴的專門公司進行研究,在世界各地對柯達公司的戰略,引進新的CI,不僅停留在報紙的企業信譽廣告、製品的包裝、公司用信封、小賣店的招牌、"POP"廣告上,而且涉及到所有的宣傳活動中。不僅在日本國內,更重視向世界市場確立富士的商標。它們在國外統一設計,並在倫敦、紐約建立新的富士膠卷廣告塔。富士膠卷以重視"信譽"占領市場,新的CI表現了富士膠卷的綜合性、發展性、國際性、競爭性。富士膠卷為促進開發新的市場和進入國際企業而努力。
2.控製流通網和成立專門宣傳中心
在國際市場上,業餘用的彩色膠卷,已被富士膠卷所壟斷,保持著絕對優勢。銷售的比例是富士膠卷為7,小西六照相業為2,柯達公司為1。富士膠卷在這方麵占優勢的秘訣是整頓、確立供銷特約店(批發商也包括在內)網和衝洗膠卷的網點等。從特約店到零售店的流通環節,是直接銷售占60%;轉售的占30%;彩色衝洗照相館銷售的占10%。
1972年,富士膠卷為開拓市場,以自己公司的技術成立商品開發中心。1979年11月,新成立了專門宣傳中心,這個中心一方麵促進銷售活動,另一方麵掌握顧客的需求動向,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在TEC內,可展出彩色感光材料的機器、醫療用機器、印刷用機器等最新機器,同時,可以看到各用戶實際操作機器的情況,加深對機器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洽談。該中心內有50名專門技術人員,負責說明和指導,通過與顧客相互交流,吸取用戶的意見,有利於開發新產品。並計劃進行新產品講習會,訓練技術人員等。
(三)向柯達公司挑戰
1.向世界的富士膠卷發展
富士膠卷加強向世界市場發展,1980年10月的結算出口,與上一年同期比增加63.4%,達1.284億日元,出口比率從25.2%上升到31.7%。富士膠卷已穩步進入世界市場。
但是,柯達公司占世界膠卷市場的70%左右,其銷售規模是富士膠卷的5.4倍(1979年度),純利益11.3倍,職工人數是富士膠卷的8.4倍。富士膠卷為什麼積極強化出口體製?
第一,因為國內市場需求停滯。照相機普及率、彩色照相比率達到80%以上,國內市場已達到成熟時期,開拓海外市場是尋找出路的緊迫任務。第二,對於展開全球戰略的柯達公司的競爭,如果不明確提出富士膠卷的國際戰略,富士膠卷在日本國內市場也有被侵犯的危險。即以攻為守。為確保國內市場和擴大銷售規模,世界第2位的富士膠卷與柯達公司,在同一國際舞台上開始競爭是當務之急。
2.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出口戰略。
富士社長大西實主張加強國際化戰略。他認為,為實現"世界的富士膠卷"的計劃采取的政策有兩個:一是強化各市場的銷售體製;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市場戰略。
第一個措施是刷新企業的聲譽。1980年1月引進新CI商標。從過去膠卷廠家一般的聲譽變為采用"男性的"、"力量強的","具有未來性和開發力的"、"國際企業"等新CI商標,所有產品的包裝都用新商標,這對刷新企業的聲譽起了作用。
在海外促進銷售,加強廣告宣傳,首先對用戶加強富士膠卷的印象;其次加強世界市場的據點,1987年在世界13個地方,成立分公司和辦事處,向世界120個國家出口了產品;另外還注重加強宣傳工作。
在膠卷的可靠性、質量的穩定性方麵,富士膠卷已獲得世界第一的評價。在衝洗膠卷等方麵的體係,今後還需進一步加強。
為此,富士膠卷準備運用國內的TEC的經驗,在國外成立"富士專門宣傳中心"。1981年1月,在新加坡設立了展出機器實物的中心,預定在歐洲、北美市場也成立類似的中心。
"TEC"是廠家與用戶技術交流中心場所,今後將重視對用戶的宣傳工作,"TEC"是重要的據點。
3.富士膠卷的優勢--走綜合影像情報產業之路
富士膠卷麵臨著國際較強的競爭對手--柯達公司。今後如何與柯達公司開展競爭,是麵臨的嚴峻的課題,富士膠卷將發揮其優勢,增強競爭力。
富士膠卷的優勢之一是除了感光材料外,還有下列高度成長的新事業,即磁性材料(主要家用和廣播VTR錄像帶及錄音帶),"感壓紙"(計算機用紙);PS版(平版式印刷用版材)。以上3種新的骨幹事業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20%左右,今後將會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柯達公司在新的領域裏處於停滯狀態。
富士膠卷的優勢之二是開發新商品的能力強,設有"商品開發中心",強化基礎研究的應用和商品化體製,並結合營業和研究開發部門進行需求調查,實行"中期商品化的詳細計劃係統。"富士膠卷有適應用戶需要的開發體製,特別注意對產品的研究。如超感光度的膠卷"富士彩色F-Ⅱ400"以及超高感光度電影用膠卷"富士彩色膠卷250"都首先在世界市場銷售。這可以證明富士膠卷的優勢。
第三點優勢是生產效率高。柯達公司是以原料轉換等方法,在原材料水平上降低成本,對此,富士膠卷是在生產工藝的合理化,省力化方麵來降低成本。小田原、富士宮、吉田南等新建的工廠全部是省能源的設計,也是富士膠卷的生產效率高(平均每人的銷售是柯達公司的1.7倍),經營效率好(有形固定資產運轉率是柯達公司的1.2倍)的企業。
富士膠卷在短期內有日元堅挺,外彙彙率變動,出口增長的困難。但從長遠來看,富士膠卷與柯達公司壟斷企業的性質不同。富士是強化攻擊型的企業,特別是以新事業、附加值高的質量好的產品為核心,麵對世界市場,向著"綜合影像情報產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