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現代經理職責檢測手冊(二)(2 / 3)

(5)有無增加新的裝卸設備的計劃?如有,應調查是基於下述哪種原因:①人事費用問題;②裝卸量增加;③貨車種類增加;④要求提高裝卸速度;⑤保證裝卸工的安全;⑥其他。

◆◆有關物品、包裝生產的調查事項

(1)是采取由外廠包裝的政策,還是采取由本廠自己包裝的政策?

(2)采取由外廠包裝政策的理由何在?

(3)采取由本廠自己包裝政策的理由何在?

(4)是否將外廠包裝的成本和本廠包裝的成本作了比較?

◆◆有關包裝材料的調查事項

(1)現在使用何種包裝材料?可被考慮的包裝材料有:①雙層雙麵波紋紙;②兩麵波紋紙;③運輸生鮮食品的波紋紙;④防水波紋紙;⑤纖維板箱;⑥集裝箱;⑦木箱;⑧簡易箱;⑨膠合板箱;纖絲籠;框架箱;墊板;其他。

(2)是否指定了各運輸物品應使用的包裝材料的體積和重量?

(3)是否正確掌握了包裝材料的作用和特征?作用分為:①適合精密測定儀、大型真空管等易損物品;②適合沉重物品;③適合貴重物品;④適合一般機械;⑤適合生鮮食品;⑥適合家用電器;⑦適合其他。特征分為:①高度保護內裝物品;②可反複使用;③耐潮;④節省保管場所;⑤空氣流通;⑥節約運費;⑦可大量節省包材;⑧可見內裝物品;⑨其他。

(4)是否規定了各運輸物品的外包裝容器的選擇標準?如有規定,應調查依據下述哪些標準:①成本標準;②作用標準;③特征標準;④破裂強度標準;⑤體積重量標準;⑥其他。

(5)是否製定了單位包裝材料的價格表?

(6)是否規定了各運輸物品的捆包單位?如已規定,應調查是否也規定了標準時間。

(7)現在使用哪些捆包設備?

(8)現在使用哪些輔助材料?可被考慮的有:①油紙;②鍍拉拉LALA、防水紙;③蠟紙;④防水處理玻璃紙;⑤玻璃紙;⑥硫酸紙;⑦兩麵塑料膜防水紙;⑧屋頂材料;⑨泡沫苯乙烯塑料;其他。

(9)是否掌握了每捆包單位的輔助材料的標準消費量及其成本?

◆◆有關運輸路線的調查事項

(1)是否掌握了通往各交貨地點的可利用路線?應從下述幾方麵調查:

①是否已測定出各運輸路線的運輸距離;②是否計算出利用這條線路平均所需時間;③如果在這條線路上使用卡車的話,是否計算了空車和滿載時的平均時速。

(2)是否計算出了空車和滿載時的調整平均時速?

(3)在以卡車運輸的情況下,是否將公路分級?如果分級,應調查是否計算出了各級公路的平均燃耗量。

(4)如果往返交貨地點有兩個以上可替代線路的話,選擇該線路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成本;②迅速;③保證質量;④經營物品的特征;⑤其它。

◆◆有關運輸量的調查事項

(1)以何標準預測運輸量?應調查是以下述哪條標準預測:①銷售計劃;②生產計劃;③運輸實績;④庫存計劃;⑤其他。

(2)多長時間製定一次運輸量計劃?應調查下述哪種:①年計劃;②季計劃;③月計劃;④旬計劃;⑤周計劃;⑥日計劃。

(3)運輸計劃是怎樣劃分的?應調查是按下述哪種形式劃分運輸量:①按運輸工具劃分運輸量;②按運輸物品劃分運輸量;③按出倉口劃分運輸量;④按買主劃分運輸量;⑤按地區劃分運輸量;⑥按路線劃分運輸量;⑦按距離劃分運輸量;⑧按大批、小批貨物劃分運輸量;⑨其它。

(4)運輸次數計劃是怎樣劃分的?應調查按下述哪種形式劃分運輸次數:①按運輸工具計劃運輸次數;②按出倉口計劃運輸次數;③按買主計劃運輸次數;④按地區計劃運輸次數;⑤按線路計劃運輸次數;⑥按距離計劃運輸次數;⑦其它。

◆◆有關運輸工具的調查事項

(1)是否按不同交貨地點考慮可替代的運輸工具?

(2)選擇運輸工具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成本;②迅速;③保證質量;④運送物品的特性;⑤地區性;⑥其它。

(3)是否積極地考慮利用回頭車,將此作為可利用運輸工具的一種?

(4)利用外包運輸工具運輸的情況下,是否安排先後順序?如排了順序,應依據下述哪項標準排列:①價格;②方便性;③安全性;④嚴格遵守交貨期限;⑤其它。

(5)對現在利用的運輸工具,按其重要性排列順序的情況如何?可利用◆◆有關選擇運輸工具計劃的調查事項

(1)有無選擇運輸工具的計劃?如有,應調查是基於下述哪個原因;①運輸量增加或減少;②運輸地區擴大;③運輸物品改變;④削減運輸成本;⑤運輸的安全性;⑥提高運輸速度;⑦其它。

(2)運輸工具有什麼變化?應從下述幾方麵調查:①現有工具增加或減少;②機械種類的大型化或小型化;③機械種類的多樣化和簡單化。

(3)如果運輸工具的變化表現在工具增加或減少方麵的話,其具體內容是什麼,應在表7.4.3的計劃指數欄內,填入具體數字。

(4)如果運輸工具的變化表現在機械種類大型化或小型化方麵的話,要找到具體內容。

(5)如果運輸工具的變化表現在機械種類多樣化或簡單化方麵的話,具體的內容是什麼要把握好。

◆◆有關運輸政策的調查事項

(1)是采用外包運輸工具的運輸政策,還是采用本廠運輸工具的運輸政策?

(2)采取外包運輸工具運輸的政策理由何在?應調查是基於哪項理由:①可以避免人身事故責任;②運輸量少;③長距離運輸多;④錄用司機困難;⑤運輸成本低;⑥運送物品的特性不適合本廠運輸;⑦勞務管理令人擔心;⑧其它。

(3)采用本廠運輸工具運輸政策的理由何在?應調查是基於下述哪項理由:①運輸成長性低;②運輸量大;③短距離運輸多;④方便;⑤運送物品的特性不適合外包運輸工具運輸;⑥沒有運輸合約方麵的麻煩;⑦能夠認真裝貨;⑧錄用司機容易;⑨能夠嚴格遵守交貨期限;其它。

(4)在根據成本標準選擇外包運輸或本廠運輸時,利用哪種核算方式?

◆◆有關交通情況的調查事項

(1)是否實施了交通情況調查?如已實施,應調查其中有下述哪些調查事項:①各公路阻塞程度;②各前往地阻塞程度;③各時間帶阻塞程度;④各公路車輛限製情況;⑤各公路速度限製情況;⑥各公路工程情況;⑦其它。

(2)調查交通情況的目的何在?應調查是為了下述哪些目的:①選擇運輸路線;②決定調配車輛的時間;③倉庫設定的基礎資料;④其它。

(3)通過什麼方法調查?應調查是用下述哪些方法:①交通信息中心;②交通警察局;③政府刊物資料;④運輸協會等私人團體;⑤司機報告;⑥實地調查;⑦其它。

◆◆有關日程計劃的調查事項

(1)交貨傳票中有哪些項目?應調查記有下述哪些項目:①地區名;②顧客名;③運輸工具;④物品名稱;⑤倉庫名;⑥交貨期;⑦其它。

(2)指定交貨的運輸量在總運輸量中,占多大比例?

(3)一次發送幾個地點?

(4)各前往到貨地的定期貨車和不定期貨車的利用比例如何?

(5)各發送地運輸量是否固定?

(6)抱怨誤期交貨的情況是否多?

(7)有無已安排的車輛在預定時間卻集中不起來的情況?

(8)是否充分利用了運輸車的裝載能力?

(9)有無預定貨物沒裝上車的情況?

(10)是否製定了運輸日程計劃?如果製定了,應調查下述哪幾方麵:①由誰負責製定;②多長時間定一次日程計劃;③日程計劃是按逐次負荷方式製定或是按逆負荷方式製定;④司機對日程計劃有無意見。

◆◆有關調度的調查事項

(1)調度車輛時是否對運輸公司作了規定?如作了規定,應調查有下述哪些規定:①出發時間;②到達時間;③行車時間;④停車地點;⑤休息時間;⑥返回時間;⑦進車庫時間;⑧其它。

(2)是否掌握了與運輸公司規定相應的實際值?

(3)別人是否對司機的行車前檢查情況進行檢查?

(4)每天空閑車占多大比例?

(5)每天司機缺勤占多大比例?

(6)裝貨前的等候時間是否太長?

(7)實際裝貨時間超過指定裝貨時間的情況是否過多?

◆◆有關事故的調查事項

(1)本廠運輸是否常出事故?

(2)是否根據事故原因作了統計?

(3)是否調查了易出事故司機的性格?

(4)是否對司機作了包括嚴守法令在內的經營方針方麵的教育?

(5)是否完備了發生事故時的保險製度?

(6)是否雇有專門律師以應付事故的發生?

◆◆有關物品流動成本體係的調查事項

(1)物品流動預算在整個預算中占多大比例?

(2)物品流動費用是否分為包裝費、裝卸費、運輸費、保管費、管理費?如有分類,應調查這些費用的構成比例。

(3)包裝費的各項成本構成比例情況如何?

(4)裝卸費的各項成本的構成比例如何:

(5)運輸費的各項成本的構成比例如何?

(6)保管費的各項成本的構成比例如何?

(7)管理費用的各項成本的構成比例如何?

◆◆有關估計物品流動成本的單位表的調查事項

(1)是否擬定了估計用的單位資料?

(2)估計包裝費的單位資料包括哪些內容?應調查有下述哪些內容:①每包裝單位的估計材料;②每包裝單位的估計輔助材料;③一次包裝的時間;④每包裝單位的包裝時間;⑤每小時的分配率。

(3)估計裝卸費的單位資料包括哪些內容?應調查有下述哪些內容:①裝卸一次的時間;②每單位量的裝卸時間;③每小時的分配率。

(4)估計運輸費的單位資料包括哪些內容?應調查有下述哪些內容:①每單位處理量的裝卸時間;②每單位距離的運輸時間;③每單位距離的燃料費;④每單位裝卸時間的分配率;⑤每單位運輸時間的分配率。

(5)管理費以何種形式計入估計成本?應調查是下述哪種形式:①分攤到包裝費、裝卸費或保管費裏;②包裝費+裝卸費+運輸費+保管費×一定的管理費負擔率;③其他。

◆◆有關物品流動部門的調查事項

(1)物品流動部門的最高負責人是誰?應調查是下述哪一位:①董事;②處長;③科長;④班組長;⑤其他。

(2)物品流動部門的人員構成情況應在表7.4.12內記入實際人數。

(3)職員平均年齡有多大?平均工作年限有多長?

(4)有無調查倉庫工作人員定額的標準?可被考慮的標準有:①倉庫人員和倉庫麵積之比;②倉庫人員和收付頻度之比;③倉庫人員和收付窗口數之比;④倉庫人員和倉庫體積之比;⑤倉庫人員和收付體積之比;⑥倉庫人員和收付重量之比;⑦運輸人員和車輛數之比;⑧運輸人員和運行距離數之比;⑨運輸人員和運輸噸/公裏數之比;裝卸人員和裝卸重量之比;裝卸人員和裝卸機器台數之比;車輛高度人員和車輛數之比;辦事員和工人之比;各物品流動方法的裝備率;(15)其他。

◆◆有關物品流動信息的調查事項

(1)利用何種雜誌、報紙以了解物品流動信息?

(2)為了了解物品流動信息,加入了何種團體?

(3)利用哪些機構了解物品流動信息?

◆◆有關實績資料的調查事項

(1)怎樣統計運輸量?可被考慮的有:①各種產品的運輸量分布;②各發往地的運輸量分布;③各運輸工具的運輸分布;④不同包裝的運輸分布;⑤每天的運輸量分布;⑥各時間帶的運輸量分布。

(2)怎樣調查利用率?可從下述幾方麵調查:①包裝設備利用率;②裝卸設備利用率;③運輸設備利用率;④運輸工具利用率。

(3)怎樣統計破損率?可從下述幾方麵統計:①保管中破損率;②包裝中破損率;③裝卸中破損率;④運輸中破損率;⑤其他。

(4)有無事故統計?如有,應分別調查人身事故、設備事故等發生的原因及其頻度。

(5)有何種物品流動實績報告事?

(6)作了何種物品流動成本統計?應調查作了下述哪些統計:①按形態統計成本;②按機能統計成本;③按部門統計成本;④按產品統計成本;⑤按運輸工具統計成本;⑥按發往地統計成本;⑦其它。

第4章 銷售責任檢測內容

◆◆基本準則

要想有效地開展銷售活動,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要有完善的銷售條件銷售網絡價格政策等、;第二,在完善的銷售條件下,製定有效且無懈可擊的銷售計劃;第三,根據銷售計劃有效地從事銷售活動;第四,要分析銷售成績,使今後的管理活動能夠完善。

◆◆有關市場調查的調查事項

(1)是否確認到市場調查的必要性?應分別調查經營者、銷售負責人、開發部門、銷售計劃部門是否都已確認了市場調查的必要性。

(2)迄今為止,是否對主要產品進行過市場調查?如進行過調查,應弄清楚當前以及未來的市場環境。

(3)利用何種機構進行市場調查?可以考慮到的機構有:①本公司的專職調查部門;②公司的銷售人員;③谘詢顧問人員個人或公司;④大學或研究所學術機關。

(4)以何種方法實施市場調查?調查應采用下述中的哪種方法?:①當麵詢問法;②發函訪問法;③電話訪問法;④附帶樣品逐件調查法;⑤利用有獎廣告調查顧客的反應。

(5)市場調查以什麼指標為基準?指標有以下幾種:①人口數;②戶數;③收入額;④零售的營業額;⑤同行需求量;⑥商品需求量。

(6)購買對象是誰?應調查是下述哪一類:①一般消費者;②一般法人;③特定消費者;④特定法人。

(7)對需求市場的調查項目中包括哪些內容:應調查包括下述哪些內容:①顧客數量;②地區分布;③潛在購買力;④顧客需求。

(8)需求市場的購買傾向是什麼?應從下述觀點出發去研究:①有無恒常性;②有無季節性變動;③是否流行;④有無地區性。

(9)有無完整的顧客名冊?應從現有顧客和未來顧客名冊兩方麵進行調查。另外,當顧客是個人時,應調查是否含下述項目:①住所;②購買決定者姓名;③年齡;④性別;⑤家庭人數;⑥收入;⑦教育程度。當顧客是法人時,應調查是否含下述項目:①法人地址;②采購部門和采購決策關鍵;③行業類別;④年營業額;⑤員工人數;⑥采購頻率;⑦采購人員辦公室所在地。

(10)、是否對主要產品作了積極的分析?應調查是否就下述各點與其他公司進行過比較:①產品知名度高低程度;②價格;③質量;④設計;⑤包裝;⑥服務;⑦占有率。

(11)是怎樣劃分市場的?應調查按下述哪種形式劃分:①按地區劃分;②按年齡劃分;③按性別劃分;④按所得劃分;⑤按嗜好劃分。

(12)是否搜集了有關市場的信息:如已搜集,應調查搜集了下述哪些信息:①政府部門和公共機關的統計資料;②地方公共團體的統計資料;③銀行儲籌金融機構的統計資料;④工商業界團體的統計資料;⑤報社、雜誌等發行的資料;⑥大學、研究所等發展的資料。

(13)是否有開拓新市場的計劃?如有,應調查是開拓什麼樣的新市場。

◆◆有關市場環境的調查事項

(1)主要產品的市場發展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哪一點上?利用曲線圖顯示出它屬於下述哪一種:①萌芽期;②成長期;③成熟期;④衰退期。

(2)各類主要產品市場的競爭情況如何?

(3)各類主要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如何?

(4)有多少同行業?本公司營業額在同行占第幾位?

(5)同行業中,營業額占前5名的公司其市場占有率是多少?

(6)各主要產品的主要製造廠商或銷售公司是誰?

(7)本公司當前的競爭對手是誰?應從下述幾點將競爭對手同本公司的優劣加以比較:①商品強度;②銷售能力;③廣告能力;④形象評價高低;⑤價格優劣勢。

◆◆有關銷售產品性質的調查事項

(1)主要銷售產品性質是什麼?應調查哪些項目?①消費品;②生產性產品;③中間性原料。

(2)主要銷售產品性質是哪裏生產的?應調查哪些種類:①本公司自產;②其他公司生產;③前兩者兼備。

(3)主要銷售產品性質是消費品時,其特性是什麼?應從下述方麵調查:①是流行商品或是普通商品;②是高級品或是中級品或低級品;③是季節商品或是非季節商品;④是名牌商品或是非名牌商品;⑤是耐用消費品或是非耐用消費品;⑥是製造名牌商品或是銷售名牌商品;⑦是日用品或是專用品;⑧是幼兒用品或青年用品或成年用品或是老年用品;⑨是男性用品或女性用品或男女通用品;是普通尺寸或是特殊尺寸;是必需品或是奢侈品;是城市產品或是農業產品。

(4)主要銷售產品的性質是生產性產品時,其特性是什麼?應從下則各方麵調查:①是主要設備或輔助設備或業務用消耗品或是零件裝配品或加工材料;②是農產品、畜牧產品、水產品、礦產品或工業產品;③是國內產品或是國外產品。

(5)不同商品類別的分類及營業額的比例如何?

(6)有無對現有銷售商品采取新措施、計劃?如有,應調查計劃屬於下列哪種:①改良;②新研製;③廢除。

(7)有無負責研究開發新產品的部門?

(8)研究新產品的趨勢是多樣化,還是單純化?

(9)引進新產品時,是否作了市場調查?

(10)研究新產品時,是否積極調查了商店及顧客的意見?

(11)新產品的引進是屬於哪種類型?應調查屬下述哪種類型:①全新商品型;②更新產品型;③改良型;④新用途型;⑤偽造引進型。

(12)在引進新產品時,做了哪些調查?應調查作了下述哪些調查:①是否作過市場預測;②是否研究過商標;③是否研究過銷售渠道;④是否研究過促銷的方法;⑤是否研究過搜集客戶反應的方法;⑥是否研究過價格政策;⑦是否研究過競爭商品。

◆◆有關選定銷售據點地區時所要求條件的調查事項

(1)現有營業所都設在什麼地方?

(2)各營業所設在現在地點的原因何在?應調查是基於下述哪個原因:①是否因為人口密集;②是否因為交通方便;③是否因為該地區還有發展前途;④是否因為估計客戶多;⑤是否因為同行業集中;⑥是否因為地處交通要道;⑦是否為了方便有汽車的客戶;⑧是否因為已設置停車場。

(3)有無定期設置新營業所的計劃?如有,應調查是為了下述哪個目標:①為了擴大競爭力;②為了攻占未來開拓領域;③為了縮小管理單位。

(4)近期有無撤銷營業所的計劃?如有,應調查是因營業蕭條,還是因為利潤不高。

(5)設置新營業所時,作了哪些調查?應調查對下述哪些問題進行了研究:①銷售區域範圍;②潛在顧客數;③估計營業額;④購入土地成本;⑤購入設備成本;⑥營業額費用估計金額;⑦營業成本估計額;⑧員工來源成本問題;⑨交通問題;有無競爭公司;政府法律規定。

(6)是否對營業所的商圈進行過調查?如果調查過,應調查是否繪製了商圈圖,是否記有顧客的密集度。

◆◆有關銷售網絡的調查事項

(1)商品類別的銷售網絡如何?在調查商品類別的銷售網絡的同時,應計算出各銷售的網絡類別營業額比例。

(2)銷售網絡是怎麼擬定的?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一點訂定的:①經驗;②習慣;③戰略考慮。

(3)假如銷售網絡是依據戰略考慮決定的,那麼,是基於什麼戰略?可考慮的戰略有:①現行網絡效率化;②強化網絡廣度;③縮短網絡的長度;④擴大或縮小直接銷售。

(4)假如銷售網絡是依據戰略考慮來決定的,那麼是基於何種理由?可考慮的理由有:①降低銷售價格;②加強市場管理能力;③改善服務質量;④節約銷售經費;⑤改善出貨交期;⑥擴大流通地區;⑦適應買主的要求等。

(5)是否將商店變成聯盟店?如是,應調查下述幾點:①是否投資型聯盟;②是否為自願聯盟;③是否為合約聯盟。

(6)銷售網絡的合理性如何?應調查下述幾方麵:①銷售網絡是否與銷售產品的性質相合應;②現行的銷售網絡有無可能擴大市場;③現行的銷售網絡是否完善;④現行的銷售網絡能否銷售各種商品;⑤是否需要開辟更有利的銷售網絡。

(7)現行的銷售政策大體上如何?應調查是下述哪種政策:①開放性的銷售網絡政策;②重點性的銷售網絡政策;③選擇性的銷售網絡政策;④壟斷性的銷網絡政策。

(8)將來打算采用的銷售網絡政策大致是什麼?應調查是下述哪種政策:①開放性銷售網絡政策;②重點性銷售網絡政策;③選擇性銷售網絡政策;④壟斷性銷售網絡政策。

◆◆有關銷售能力的調查事項

(1)有幾個銷售焦點?應分別調查分店、營業所、辦事處、店鋪的數量。

(2)各銷售點的平均人數是多少?應分別調查經理、店員、業務人員的人數。

(3)各銷售點的平均成績如何?應調查下述幾點:①營業額;②每人平均營業額;③每平方公尺營業額;④月營業利潤;⑤每人平均營業利潤;⑥每平方公尺營業利潤。

(4)各銷售點店員的平均年齡、平均工作的工齡。

◆◆有關銷售方法的調查事項

(1)采用何種銷售形式?可考慮的銷售形式有:①零售店;②批發零售店;③專門店;④百貨公司;⑤超級市場;⑥代理店;⑦廠屬銷售公司;⑧特約店;⑨加盟商店;商店;廠屬小賣店。

(2)采用何種銷售方法?應調查采用了下述哪種方法:①街頭銷售;②登門拜訪銷售;③郵購;④銷售網絡;⑤自動銷售。

(3)采用何種收款方式?應調查采用下述哪種方式:①現金;②票據;③信用貸款(信用銷售公司貸款、金融機構貸款、廠商貸款、本公司貸款)。

◆◆有關價格政策的調查事項

(1)價格決策關鍵在誰?在調查是屬批發商為導向還是屬本公司為導向之後,假若決定關鍵屬於本公司,應弄清楚其責任部門為何?例如責任部門為行銷部門或是財務部門。

(2)在決定主要商品價格時,采用何種價格政策?考慮價格政策的根據有:①廠商指定的價格;②同行業或競爭對手的價格動向;③批發價格;④對廠商做了一定折扣之後的價格;⑤依價格機能而訂的價格模式;⑥隨營業額所訂的價格;⑦隨生命周期變動所訂的價格;⑧和顧客麵議的價格;⑨投票的價格。

(3)是不管地區及銷售情況,始終保持一定價格,還是采取差別價格?

(4)是否有折扣製度?如有,應調查下列幾方麵:①成為折扣對象的標準是什麼;②是以減少金額的方式折扣,還是以增加購買數量的方式折扣;③有無季節折扣、庫存清理折扣及定期特價折扣。

(5)有無聘用製度?如果有,應調查下列幾方麵:①成為聘用對象的標準是什麼;②聘用是依據金額而定,還是依據數量而定。

◆◆有關商標的調查事項

(1)使用什麼樣的標示?應調查是使用本公司商標,還是使用外麵公司的商標。如果是本公司商標,應調查屬於下列何種:①商品類商標;②商品類別商標;③以公司名稱為商標。

(2)在法律上,商標是否經過注冊?

(3)是否做過商標廣告?

(4)是否調查過商標知名度的高低程度?

◆◆有關進貨來源的調查事項

(1)進貨來源的性質是什麼?進貨來源必須考慮的有:①製造商;②批發店;③產地批發商;④綜合商社;⑤代理商;⑥中間商;⑦本公司工廠。

(2)是采用集中采購的方法?還是采取分散采購的方法?

(3)主要進貨來源是何處?應調查批發商的總數。

(4)是否根據商品等級把進貨來源加以排列?

(5)是否對主要進貨來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如果已調查,應檢查下列幾方麵:①財務;②生產能力;③質量;④有關交貨期的使用度。

◆◆有關運輸管理的調查事項

(1)有無管理物品運輸的專門部門?

(2)有何種物品運輸設施?物品運輸設施有以下幾種:①運輸基地;②倉庫;③出貨中心;④運輸方法;⑤集貨中心;⑥保管倉庫;⑦集散兼用中心;⑧裝卸機械;⑨包裝機械。

(3)現在利用何種運輸工具?

(4)不同運輸工具的年運輸能量是多少?運送量應以噸/公裏來計算。

(5)現在使用何種倉庫?應調查使用下述何種倉庫:①是高層倉庫還是低層倉庫;②是一般倉庫、半自動化倉庫、自動化倉庫,還是無人倉庫;③是中央倉庫、分散倉庫、集散倉庫,還是綜合倉庫;④是自家倉庫,還是外租倉庫。

(6)自家倉庫、外租倉庫的年倉容量分別是多少?倉容量應以保管和保管時間的乘積來測定。

(7)倉庫名稱、所在地、麵積如何?

◆◆有關員工概況的調查事項

(1)主要錄用剛畢業的學生,還是錄用具有工作經驗者?

(2)從錄用到分配至工作崗位,是否進行教育訓練?

(3)有無製定工作就業規則?

(4)是否建立了工資製度、退休製度?

(5)有何種福利設施?福利設施有:①公司住宅;②單身宿舍;③圖書室;④飲食設施;⑤體育設施;⑥療養室;⑦教育、文化、娛樂設施;⑧衛生設施(浴室、理發廳、美容院、醫務室)。

(6)一周休息幾天

(7)是否統計平均出勤率?

(8)依據何種標準晉級?應調查下述幾點:①通過定期評定進行;②根據成績提拔;③根據人力資源評定。

(9)內部溝通如何?應調查實行了哪些項目:①例會;②提案製度;③公布欄;④公司報紙;⑤機關簡報。

(10)是否設立了處理糾紛的谘詢協商機構?

(11)是否存在派係而造成不和?如果存在,應調查是由於下述哪種原因:①同族;②同鄉;③門派;④學派。

(12)是否存在著論資排輩所造成的弊病?

(13)工作人員的流動率如何?

(14)是否調查過退職人員的退職理由?如調查過,何種理由最引起重視?

(15)店員的構成情況如何?應從學曆、性別、工作及工齡等方麵調查:

◆◆有關營業額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製定了營業額計劃?如果已製定,應調查計劃期限是一年、半年、3個月、還是一個月?

(2)以何種方式製定營業額計劃?應調查下述哪種方式:①調查未來;②過去經驗;③兩者兼用。

(3)營業額計劃是由誰製定的?應調查是下述哪一位:①經營者;②經理;③科長;④組長;⑤職員。

(4)營業額計劃是以什麼為單位?應調查下述哪一種:①個人;②班組;③科;④部;⑤店。

(5)營業額計劃是根據何種標準製定的?應調查下述哪條標準:①上一年營業額×1+增加率;②時間係列分析;③市場需求×市場占有率;④目標利潤率;⑤銷售部門的自我申報;⑥平均每平方公尺每人的標準值。

(6)評估營業額計劃實績的標準是什麼?應從下述幾方麵調查:①是依據利潤值、利潤率、營業利潤值、營業利潤率、營業數量中的哪一項;②是以個人為單位評估,還是以部門為單位評估。

(7)營業額計劃是何時製定的?應調查是一年前、半年前、三個月前,還是一個月前?

(8)營業額計劃和實績的差額是多少?應算出商品類別各自完成的百分比。

(9)是否在追求與經營商品有關的市場目標?如果是,應調整的目標是哪個?①人口數;②家庭數;③收入額;④有關商品的需求量;⑤零售額。

(10)是否對經營商品的整個同行業營業額需求量、進行過分析?如果進行過分析,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一條:①時間係列分析;②相關係統分析;③其它。

(11)是否正在分析營業額成績?如果在分析,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一條:①時間序列分析傾向變化分析、循環變動分析、季節變動分析;②相關分析;③其它。

(12)是否正在探討商品銷售構成比率?如果是,應調查下述哪一種:①大分類構成比率;②中分類構成比率;③小分類構成比率。

(13)營業額計劃最終由誰決定?應調查是下述哪一位:①總經理;②經理以上管理者;③科長級以上的管理者。

(14)銷售計劃是怎樣分攤的?應從下述兩方麵調查:①是按一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月,還是按半個月、一周分攤;②是按商品、地區、部門、銷售途徑、顧客、銷售方法、銷售物品分攤,還是按店員分攤。

(15)按地區分攤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過去的地區實際銷售額;②各地區的市場目標占有率;③政策判斷。

(16)是否計算了季節變動指數?如果計算了,應調查使用的是哪年的資料?以何種方法月平均法、連環比率法、計算的?

(17)按顧客分攤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根據下述哪條標準:①過去實際銷售額;②顧客的申報;③計劃部門的安排。

(18)按部門分攤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條標準:①過去實際銷售額;②部門的申報;③上級的安排;④根據對各地區的分攤額來推測;⑤根據對各顧客的分攤額來推測。

(19)若按店員分攤,是以個人為單位?還是以部門為單位?

(20)按店員分攤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條標準:①店員過去的實際銷售額;②店員的申報;③店員的能力指數;④店員負責地區的實情;⑤店員負責的顧客的實情;⑥經理的安排;⑦店員的熟練程度及工作年資。

(21)按店員分攤時,是否聽取店員的意見?

(22)按銷售部門分攤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條標準:①過去實際銷售額;②銷售部門的申報;③每平方公尺平均銷售額;④銷售部門人員平均營業額;⑤經理的安排;⑥根據其他分攤情況來推測。

(23)按銷售部門分攤時,是否聽取銷售部門主管的意見?

(24)銷售額的分攤是否得到店員活動計劃、促銷計劃等的適當支持?

(25)是否製定了銷售經費預算?如果製定了,應調查是按性質分類?按功能分類?按特質分類?或者三者兼用?所謂按性質分類,是把銷售經費按工資、福利費、交通費等會計科目分類。所謂按機能分類,是把銷售經費按銷售活動費、促銷費、貨款回收費等活動機能分類。所謂按特質分類,是把銷售經費按不同商品、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營業額分類。

(26)是否自覺已掌握交易條件?交易條件有:①減價;②供應物品機會成本;③利息成本;④人事工作成本;⑤手續費。

(27)是否對銷售經費資料進行過分析?如果是,應調查屬於下述哪種分析:①分析營業額;②分析銷售經費構成比率;③分析時間趨勢係列。

(28)估計銷售經費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條標準:①過去的使用實績;②根據營業額所作的計劃;③容許銷售費標準;④必要經費標準。

(29)是否能在利潤、清償能力等條件下綜合調查營業額計劃?

◆◆有關銷售組織的調查事項

(1)是否進行旨在組成銷售組織的職務分析?

(2)現行組織形式是什麼?應調查是下列哪種:①直線式;②功能式;③直線式與功能式混合體。

(3)怎樣管理組織?應調查是集中管理,還是分散管理?

(4)銷售組織組成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按地區組成,或是按商品組成,還是按顧客組成?

(5)是否善用委員會製度、經營小組來解決問題?

(6)銷售組織的活動性質是什麼?應調查是個人負責,還是集體負責?

(7)是否進行了適當的分工?責任權限是否明確?

(8)命令係統是否統一?交流是否順利?

(9)是否實行銷售、進貨、商品管理分散化?

◆◆有關進貨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對所采購商品的市場情況進行調查?如已調查,應了解該使用何種資料。

(2)決定貨源的最終負責人是誰?

(3)在選擇貨源時,考慮了哪些條件?應調查考慮下述哪些條件:①暢銷方麵的資料;②質量好壞;③價格高低;④支付條件;⑤折扣條件;⑥銷售援助服務;⑦同行業慣例。

(4)製定進貨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需求動向;②顧客要求;③營業計劃;④庫存計劃;⑤購入單價;⑥資金計劃;⑦倉庫容量。

(5)是否采取了根據行情彈性進貨的政策?

(6)是否確定了訂貨方式?訂貨方式有:①定期訂貨方式;②定量訂貨方式;③補充訂貨方式;④抵押訂貨方式;⑤多方式訂貨。

(7)是否將大量訂貨商品同當前急需購進的商品加以區分?

(8)采用何種進貨方式?應調查采用下述哪種方式:①競爭投標;②報價比較;③買主指定價格;④隨簽合同。

(9)進貨時是否明確交易條件?

(10)製定進貨計劃時是否按類別進行過分析?如果分析過,應調查分析所得分別是多少?

(11)由哪個部開發訂貨單?

(12)是否有監督交貨期的機構?如有,應調查是根據下述哪一項進行監督:①銷售部門或倉庫部門提出請求;②每天檢查訂貨單副本;③在每個預定交貨日檢查訂貨單副本。

(13)是否根據不同的進貨來源計算催貨次數?

(14)買進商品中有不良品時,由誰負責?首先應分清屬於下述哪種毛病:①商品本身的毛病;②運輸過程中的損傷;③包裝不好;④保管不善或經營不善。然後追究是進貨來源責任,還是本公司的責任。

(15)實行何種進貨法?應調查實行的是下述哪種:①集中進貨;②分散進貨;③聯合進貨。

◆◆有關庫存計劃的調查事項

(1)庫存計劃的方針是否明確?調查所采取的方針是盡力減少庫存,還是盡力減少滯銷。

(2)對製定庫存計劃的資料進行何種分析?分析資料有:①庫存對營業額之比全體;②庫存對營業額之比不同商品或不同商品類別;③商品周轉率全體;④商品周轉率不同商品或不同商品類別;⑤其它。

(3)庫存計劃由哪個部門製定?

(4)以什麼為單位製定庫存計劃、應調查下述哪一種:①按全部商品;②按大分類;③按小分類;④按其它方式。

(5)製定庫存計劃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采購期間;②訂貨次數;③一次購買量;④營業預測量;⑤期末期望庫存量;⑥訂貨周期;⑦安全庫存;⑧訂貨費用;⑨庫存費用。

(6)訂貨時間是怎樣決定的?應調查是下述哪一種:①以定期訂貨方式決定;②以定量訂貨方式決定;③根據銷售部門的要求量決定;④根據倉庫部門的要求量決定;⑤根據進貨負責人的判斷決定。

(7)訂貨量是怎樣決定的?應調查是下述哪一種:①以定期訂貨方式決定;②以定量訂貨方式或以補充訂貨方式決定;③根據銷售部門的要求量決定;④根據倉庫部門的要求量決定;⑥根據進貨負責人的判斷決定。

(8)有無計算各種商品滯銷次數的計劃?

(9)是否規定了處理滯銷商品的標準?

(10)是否對庫存費用進行估算?

◆◆有關廣告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製定了廣告宣傳計劃?如已製定,應調查廣告宣傳的目的是為何:①提高商品知名度;②使顧客對商品有好感以增加顧客數;③增加銷售額;④其它。

(2)廣告宣傳的重點在哪裏?應調查是為了宣傳商品名稱,還是為了宣傳公司名稱。

(3)廣告的媒介是什麼?應調查下述哪項:①報紙;②電話;③廣播;④雜誌;⑤直接郵遞廣告DM、;⑥傳單;⑦其它。

(4)是否有專門負責廣告宣傳的部門?如果有,應調查是以什麼為標準檢驗其效益。

(5)廣告宣傳計劃是否已下達銷售部門?

(6)是否製定了用於廣告宣傳的費用預算?如果製定了,應調查是以下述哪項為標準:①對營業額的一定比率;②為達到目標所需的必要數額;③競爭對手的廣告宣傳費用;④支付能力;⑤隨利潤變動;⑥憑直覺想象。

(7)廣告宣傳費、促銷費、銷售過程中的人事費各占多大比例?三項費用合計定為100,算出各項費用的構成比率。

◆◆有關促銷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製定了年度促銷計劃?

(2)有無宣傳計劃?如有,應調查是否周密地製定了日程計劃和費用計劃。

(3)對消費者采用了何種促銷方法?考慮到的促銷方法有:①設立消費獎金;②對消費者進行教育;③發放宣傳材料給消費者;④為消費者舉辦展覽會;⑤為消費者進行實地表演;⑥發給贈品兌換券;⑦建立評鑒製度;⑧向消費者提供新商品;⑨發給優待券;讓消費者試用新產品;設立商品陳列室;開辦商品谘詢業務。

(4)對商店采取何種促銷方法?考慮到的促銷方法有:①對商店經營加以指導;②加強管理;③對職員進行教育;④聯合作廣告;⑤舉辦演講會或展覽會;⑥向商店發放宣傳材料;⑦允許商店抽成;⑧讓商店之間展開競賽;⑨派模特兒到商店;設立直銷店;對商品宣傳工作加以管理;製定商店經營指南;向商店提供銷售用具;向商店發放公司內部刊物;贈送禮品給商店職員加以獎勵;舉行現場表演。

(5)對公司采用何種促銷方法?考慮的促銷方法有:①讓銷售員之間展開競賽;②製定推銷員手則;③製作產品目錄;④辦公司內部刊物;⑤提供銷售用具給公司。

(6)進貨來源廠商或批發商給予哪些支持?應調查下述哪些:①對經營加以指導;②對員工進行教育;③加強管理;④展開競賽;⑤提供商品目錄;⑥聯合做廣告。

(7)促銷計劃的預算是怎麼樣計算的?應調查是根據"容許成本",還是根據執行銷售計劃所必須的"累積成本"。

◆◆有關人員計劃的調查事項

(1)人員計劃的時間有多長?應調查是長期計劃,還是短期計劃?

(2)計算人員數的標準是什麼?應調查是依據下述哪項標準:①總營業額/員工平均營業額;②總營業額/售貨員每人平均營業額×1+直接或間接比率;③總營業額/每人平均營業額×生產率提高指數;④總增值/每人平均增值;⑤總營業額×人事使用率/每人平均人事費用。

(3)是否掌握勞工市場的情況?

四人員計劃中是否反映出職員的退職理由?

(5)各種比例如何?應調查下述幾方麵:①公司正式員工數和臨時職員數的比例;②錄用新畢業生數和老畢業生數的比例;③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的比例;④男職員數和女職員數的比例。

(6)錄用後一年的留用率如何?如果錄用人總數為100的話,留用人數和離職人數的比例是多少?

(7)平均年齡、平均工齡如何?

(8)退休年齡為多少?

◆◆有關教育訓練的調查事項

(1)有無負責教育訓練的機構?

(2)有無規定教育體係、教育訓練過程的規章製度?如有,應分別調查下述幾方麵:①教育訓練對象;②人數;③教育場所;④教育內容;⑤教育方法;⑥負責教育訓練者;⑦教育訓練效果檢驗法;⑧時間;⑨次數。

(3)教育訓練與什麼有關係?調查與下述哪些有關係?①人事考核;②晉級升職;③工資製度;④輪調;⑤長期計劃。

(4)教育訓練的前提,是否已掌握了各行業的特點?

(5)教育訓練計劃是否有成績目標計劃?

(6)教育訓練費預算的比重是否大?

◆◆有關銷售設備計劃的調查事項

(1)是否有銷售設備及倉庫設備計劃?如有,應調查計劃包括下述哪些:①新店鋪;②新倉庫;③店鋪改善;④倉庫改善;⑤購入地皮;⑥設停車場;⑦擴建停車場;⑧機械設備;⑨資料信息處理設備;店內裝飾;陳列架、櫃台或櫥窗等促銷設備;集會設備或用品。

(2)有無決定銷售設備投資總額的機構?如有,應調查製定總額的標準是什麼?考慮的標準有:①與生產能力相對的必要銷售設備總額;②資金限額;③裝備率×人數;④資本比率(設備總額/營業額);⑤現代化比率(折舊率/營業額)。

(3)是否對個別計劃進行核算?如已核算,應調查是否考慮到收入能力,在考慮到收入能力的情況下,判斷標準如下:①現價標準;②年次等額標準;③利潤率標準;④回收年數標準。

(4)在不考慮收入能力的情況下,判斷標準是什麼:①成本標準;②投資報酬率標準;③營業利潤率標準;④回收年數標準。

(5)有無將實行核算的項目排出先後順序的機構?如有,應調查是采用單一標準,還是複合標準?

(6)有無決定籌措設備資金方法的機構?

◆◆有關銷售人員活動計劃的調查事項

(1)全體人員是否都熟悉銷售方針、市場計劃和銷售計劃的內容?

(2)銷售人員是否明確自己的銷售目標?

(3)銷售人員怎樣分配工作的?應調查銷售人員是按下述哪種形式分配:①按地區;②按商品;③按顧客;④按銷售方法;⑤按售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