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取消彈殼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槍彈無殼帶來了一係列的技術難題:發射時槍機如何可靠地密閉膛內火藥燃氣?連續射擊導致槍管灼熱,如何有效地防止膛內待發彈自燃?同火藥燃氣直接接觸的零部件如何抗擊無殼彈藥的燒蝕能力?諸如此類的難題,一個個地困撓著設計師們。聯邦德國HK公司設計師繆勒設計的無殼彈是將發射藥粘接起來,壓成一個堅固的圓柱體,把底火和彈頭直接嵌在藥柱的兩端,這種無殼彈由奧克托今、耐熱高分子材料、發泡劑等組成,其燃點比硝化棉型高出100℃,經試驗,燃點可達260℃,擊發點射時可以連續射擊100發而不自燃。100發無殼彈的重量僅相當於20發普通槍彈的重量,使用無殼彈的步槍將不再需要抽殼、拋殼機構,從而使無殼槍的結構大為簡化,金屬彈殼原來的密閉火藥氣體,防止後噴的功能,由新設計的轉膛式槍機閉氣裝置代替。
繆勒在無殼彈基礎上設計的無殼彈步槍采用回轉式槍機,之所以采用這種槍機,是因為繆勒認為,連發抵肩武器第一發子彈一般都能命中目標,但由於後坐力的作用,射擊第二發時,槍口已經向上跳動,所以第二發不易擊中槍靶。為此需采用高射速或采用低射速,後者不符合戰場對火力的需求,而前者又不易達到,即使達到,工作件的撞擊很大,為此,繆勒一改槍的工作件在機匣內前後往複直線運動的方式,設計出回轉式槍機。回轉式槍機圍繞著槍管軸線的正交軸旋轉,槍機中間的孔是彈膛,彈膛轉到上方時,彈匣中的一發彈落入彈膛,彈膛向右旋轉90度,此時彈頭尖端朝槍膛,彈底對著擊針,三者成為一條直線,擊針打擊底火,槍彈發火。倘若發生瞎火,槍機再順時針方向轉動90度,瞎火彈便從排彈口排出。
這種新槍的發射速度非常高,達2200發/分,打一發彈僅90毫秒,扣一次扳機打出3發子彈,此時射手才感到有輕微的後坐力,由於點射時射速高,子彈迅速離開槍膛,不易引起自燃,同時槍口不會很快上跳偏離瞄準點,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
新型步槍還具有其他步槍從未有過的特點,如,全槍由薄鋼板衝壓形的外殼封閉,無一般槍上的突出零件,整槍外形就像一個小提琴盒子;密封性好,排彈口和扳機孔用彈性元件密封,達到防水和防塵;在彈槍係統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無殼彈槍將大幅度地提高單兵的攜彈量,增強持續作戰能力;外殼噴塗橄欖色,不易被敵人的紅外和夜視儀探測到。此外,無殼彈步槍的供彈機構也很特別,50發彈裝在槍管上方與槍管平行的槽內,彈尖朝下。
該槍命名為G11,全長750毫米,全重4.26千克,155個零件,彈匣容彈50發,三發點射2000發/分,可穿透600米處的德國鋼盔(北約最硬的鋼盔)。
1982年,G11式4.7毫米無殼彈步槍達到可以表演的程度,當時,HK公司曾邀請世界上許多輕武器專家到工廠參觀。1983年,聯邦德國特種部隊正式裝備了第一批G11無殼彈步槍,並進行了野外演練,槍和彈的試驗結果均令人滿意。
前聯邦德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外界宣布,將於20世紀90年代初裝備G11無殼彈步槍,並希望北約及其他夥伴國家采購,還考慮向那些尚未改用小口徑步槍的國家出口。然而,各國軍方對於無殼彈槍的發展前景有較大的分歧,德國的計劃未能如願。同時,由於柏林牆於20世紀80年代末倒塌了,前東德和西德合並,德國從前東德獲得大量前蘇聯的AK74式5.45毫米小口徑步槍,加上德國經濟上的原因,德軍也取消了大規模換裝G11的計劃。
為研製G11無殼彈步槍,HK公司耗費了巨額資金,失去政府的6000萬馬克的訂單後,HK公司一時陷入困境。1991年3月,HK公司被實力雄厚的英國皇家軍械公司收購,不過G11的生產線仍全部保留。
6.曇花一現的反坦克步槍
坦克誕生後,很快就以其集矛與盾於一身的傑出性能成為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當時,坦克使用國主要是英法,其交戰對象為德國。而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德國都沒有研製出能得心應手對付英法坦克的武器。每當英法出動坦克時,德國人隻能用手榴彈和火炮對其進行抵擋,而步槍、機槍的子彈打到坦克上,幾乎不起什麼作用就被彈了回來。
麵對英法的坦克,德國人一籌莫展。更為嚴重的是,在手榴彈和火炮之間還有一個射擊死區,也就是說,手榴彈投擲距離很近,而火炮射擊距離又相對較遠,在手榴彈和火炮射程之間,有一個空間,倘若敵坦克鑽進這個空間,竟然沒有可以對付它的武器。
因此,德國總部決定專門研製一種近程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步槍,研製任務交給了毛瑟兵工廠,同時,決定由波爾特公司研製專用的反坦克步槍彈,這種反坦克步槍彈包括有硬芯尖頭彈、曳光彈和燃燒彈。
毛瑟兵工廠領受任務後,設計師們經過反複討論,決定參照1898年式毛瑟步槍,在其基礎上對其槍機的槍管進行改型設計,將口徑放大到13毫米,再加裝兩腳架。
經過重新改型設計,1918年元月,設計人員對這種新槍進行了射擊試驗,射擊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槍能夠完成德國軍方所賦予的反坦克任務。當年3月18日,匆匆生產的首批5支被正式命名為M1918年式13毫米反坦克步槍被送往前線。然而,這種新槍還未發揮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此時,毛瑟兵工廠已生產出15800支反坦克步槍,但一支也沒有運出庫房,未能發揮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不得再擁有反坦克步槍,所以,反坦克步槍的研製和生產表麵上在德國嘎然而止。然而,反坦克步槍的作用和用途卻引起其他國家的興趣。戰後,許多國家都在德國M1918年式13毫米反坦克步槍的基礎上研製成符合本國要求的反坦克步槍,這些反坦克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最初停止了反坦克步槍的研製工作,然而M1918年式13毫米槍的傑出性能令德國軍方留戀不已:該槍槍管長983毫米,全槍長1680毫米,空槍重17.69千克,初速913米/秒,在200米距離上能穿透25毫米裝甲板。於是,戰後不久,德國軍方又秘密開始了性能更優越的反坦克步槍的研製工作,不久,SS41式7.92毫米、PZB式7.92毫米及PZB41式20毫米反坦克步槍紛紛研製出來。
英國自1937年11月研製成功反坦克步槍後,最早,英國人給這種反坦克步槍取了個偽裝的名字:帶支架的槍;後來,又以設計師博伊斯名字命名為博伊斯MK1式13.97毫米反坦克槍,1942年,英國人又研製生產了供空降兵使用的短管型博伊斯MK2式13.92毫米反坦克槍。博伊斯槍與德國M1918年式13毫米反坦克槍不同,它是在英國一種普通直動式槍和步槍的基礎上放大設計而成,其上方有一彈匣,槍口裝有槍口製退器,用單腿發射架支撐,槍管可以後坐到槍托內,槍托配裝重型襯墊,使後坐衝量減小。該槍發射鋼芯、定位帶彈殼槍彈。後改為發射鎢芯、塑料和合金彈。博伊斯MK1槍管長915毫米,全槍長1614毫米,空槍重16.32千克,用5發可裝卸的彈匣供彈,初速990米/秒,可擊穿300米處21毫米厚的裝甲板。
前蘇聯第一種反坦克步槍於1941年由輕武器設計師傑格佳廖夫設計完成,命名為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步槍,其結構簡單,槍管可後坐到槍托裏,在後坐過程中,槍機驅動凸輪,凸輪旋轉並完成開鎖。後坐到位後,槍機固定不動,槍管向前複進,與槍機解脫扣合,打開槍尾,拋出彈殼。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步槍的槍管長1227毫米,全槍長2米,空槍重17.3千克,初速1010米/秒,可擊穿500米處25毫米厚的裝甲板。在傑格佳廖夫設出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槍的同一年,前蘇聯另一位輕武器設計師西蒙諾夫半自動槍設計師設計出PTRS式14.5毫米反坦克步槍,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用5發彈匣供彈,槍管長1220毫米,全槍長2143毫米。PTRD41式14.5毫米反坦克步槍和PTRS式14.5毫米反坦克步槍於1941年10月同時裝備蘇軍,在反坦克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兵器學家們綜合各國反坦克步槍的特點,對其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兵器學家們認為,反坦克步槍(又稱戰防槍)是專門用於射擊或毀傷裝甲目標的槍械,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對付800米~1000米距離的機槍、火炮、土木工事及永久性發射點。兵器學家們還總結出反坦克步槍的6大特點:
口徑在6.5~20毫米之間,以大口徑居多。(通常槍、炮是以口徑來劃定的,20毫米以下口徑為槍,20和20毫米以上口徑稱為炮,但在反坦克步槍上,即使口徑在20毫米以上,仍稱其為槍)。
槍管較長,全槍也較長。槍管加長,才能使彈頭出槍口的初速加大到800~1200米/秒左右,所以反坦克步槍槍管長可達1.2米,有的甚至達到2米。
彈頭由硬質合金材料製造。由於坦克裝甲較硬,隻有硬質合金材料彈頭才能打穿裝甲板。
一般配裝兩腳架,槍口裝有製退效率比較高的槍口製退器。由於反坦克步槍後坐力較大,為便於穩定,一般裝有兩腳架和槍口製退器。
一般為單發射擊。為提高戰鬥射速,有的為半自動射擊,個別也可以連發。
穿甲厚度一般不超過35毫米。
反坦克步槍研製成功之後,對坦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於是,坦克設計師也開始大力加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反坦克步槍的直接毀傷作用正逐步減弱,讓反坦克步槍去打坦克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從1942年起,美國首次裝備反坦克火箭筒,用以取代反坦克步槍的功能,這種反坦克火箭筒僅重6.6千克,卻能穿透幾百米處、100毫米厚的裝甲,這樣,反坦克槍被淘汰,成為一種曇花一現的槍種。
不過,也有國家沒有立即淘汰反坦克步槍,而是將其改為攻擊其他目標的武器。在現代戰場上,像雷達、輕型裝甲車、停機坪上的飛機和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反坦克步槍還是能夠擊穿它們的外殼的,比使用火箭筒對付這些裝甲強度小的裝備要經濟而有效。於是,反坦克步槍一躍而成為反輕型裝甲步槍,這種新型反輕型裝甲步槍的口徑也很大,通常為12.5毫米,而且是滑膛的,發射的子彈是尾部有尾翼的尾翼穩定脫殼彈,它能擊穿1000米處的40毫米厚的裝甲。
7.彈無虛發的狙擊步槍
在海灣戰爭中,有一個人們較為陌生的名詞突然間頻繁起來,這個詞就是狙擊步槍。
在這場發生於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關於狙擊步槍的故事真是層出不窮,美國陸軍將他們裝備的近1/4的M24式7.62毫米狙擊步槍和狙擊手運到了海灣戰場上,於是,一個個關於狙擊步槍的新聞頻見報端:
在伊拉克阿爾巴根油田附近,多國部隊用狙擊步槍成功地對付了1600米遠的一支伊拉克機械化步兵旅的步兵和坦克,在600米距離上擊毀了5輛伊拉克的BMP1步兵戰車。
在科威特阿爾朗耶油田,美國海軍陸戰隊用M82A1式12.7毫米狙擊步槍擊毀了2輛伊拉克炮兵指揮車和2輛裝甲人員輸送車。
一個擁有T-54坦克的伊拉克炮兵連夜間遭到多國部隊狙擊步槍射擊,他們用火炮和機槍反擊,當時一名持槍的伊拉克士兵自恃伊方有火炮,不把對方放在眼裏,而站在指揮塔上觀察,結果被擊斃,次日,該炮兵連陣地被占領。
訓練有素的美軍狙擊槍手神出鬼沒,秘密接近伊拉克陣地,在1800米處,瞄準伊軍"飛毛腿"導彈發射架上的固體燃料箱,幾乎彈無虛發地擊中燃料箱,而伊軍在發射導彈之前一般不易發現此隱患,導致導彈發射時多次發生"莫名其妙"的爆炸。
多國部隊的艦船時常受到伊拉克水雷的威脅,為此,美國在軍艦上增設了狙擊槍手,一旦發現水雷,由狙擊槍手用狙擊步槍將其擊毀。
由於狙擊步槍在海灣戰爭中有過出色的表演,所以,打這之後,聯合國藍盔部隊無論是在索馬裏,還是在波黑參加維和行動,也都帶著狙擊步槍。
實際上,狙擊步槍並不是什麼新槍,是一種配備光學瞄準鏡、在較遠距離上消滅敵人重要單個目標的高精度步槍。所有的狙擊槍手都是特等射手。狙擊步槍最首要的任務是狙擊單個重要敵方指揮官,其射擊距離一般為600~1000米,甚至更遠。此外,狙擊槍手還受命攻擊某個重要人物或重要目標以及對付恐怖分子。1989~1990年,巴拿馬總統諾利加乘上飛機準備逃跑時,其飛機被入侵巴拿馬的美軍狙擊步槍擊中,飛機無法起飛,諾利加因此被活捉。
狙擊步槍通常有單發直動式和半自動式兩種。單發直動式打得非常準。91.4米(100碼)距離的誤差不超過12毫米,但是打一槍需裝填一發子彈,這種槍在狙擊步槍中占多數;半自動式狙擊步槍火力較強,盡管其命中率低於單發直動式狙擊步槍,但是若第一發打不中,可以扣倒扳機再補一槍或若幹槍。
從結構上看,狙擊步槍並不是什麼新產品,它隻是一些特製的槍械,也有從大量普通步槍中精選出來的。從普通步槍中精選狙擊步槍比較便宜,隻是精製狙擊步槍的1/2,但其命中精度和性能還是比精製狙擊步槍差。
為了保證在較遠的距離上能夠打得準,特別是首發命中率高,大多數狙擊步槍均發射大威力步槍彈,一些特製的狙擊步槍專門發射特製的狙擊步槍彈。為提高精度,狙擊步槍的槍管壁較厚,內膛加工精度和光潔度也比一般槍管高得多,而且采用鉻鉬鋼或不鏽鋼優質鋼材製造,很多槍管采用精密鍛造工藝。此外,狙擊步槍的槍管通常比普通步槍槍管長很多,從而保證子彈飛出槍口後的外彈道性能穩定。
狙擊步槍比普通步槍重,一般7.62毫米口徑的狙擊步槍重4.5~6千克。其後坐力也比普通步槍大,為減少後坐,不少狙擊步槍安裝了槍口製退器。狙擊步槍的機匣大都采用包裹式,以減少射擊時機匣受力和彎曲,其外表均塗成黑色,以減少反光和發射痕跡。狙擊步槍通常還有兩腳架,以增強射擊穩定性,為適應不同環境和便於隱蔽,槍托塗有不同顏色或塗迷彩色。槍托通常采用合成材料製造,槍托和貼腮板(槍托上的一部分,準備射擊時,射手將麵頰貼在貼腮板上,便於正確、舒適瞄準和射擊)可隨意調節。
狙擊步槍的曆史很悠久,現在,在美英等國的步兵編製中,約有2%~3%的步兵是狙擊槍手,即有大約2%~3%的步槍為狙擊步槍。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的狙擊步槍製式是M82A1狙擊步槍,該槍由美國巴雷特武器製造公司生產,是一種發射12.7毫米勃郎寧機槍彈的半自動步槍,槍長1448毫米,槍重12.9千克,槍口裝有能減少65%後坐力的新式製退器,配有標準的望遠式瞄準鏡,有效射程最大可達500米至1800米。美國海軍陸戰隊、空軍和陸軍特種部隊均裝備這種新型大威力狙擊步槍。
由於M82A1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出色,所以,戰後訂單如雪花似地飛向巴雷特公司,西方各種的特種部隊、獨立進攻分隊紛紛改為裝備M82A1狙擊步槍。據資料表明,使用爆炸型槍彈的M82A1狙擊步槍可使停機坪上的飛機等目標頓遭劫難,可使油庫燃起熊熊大火。同時,狙擊步槍還是打擊滿壁裝甲的有效武器,20世紀80年代以來裝備的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直升機等均可被擊穿。
目前,除美國M82A1外,世界上著名的狙擊步槍還有俄羅斯的德拉戈洛夫7.62毫米狙擊步槍、美國的M24式7.62毫米狙擊步槍、英國的L96A1式7.62毫米狙擊步槍、法國的FR-F1式7.5毫米狙擊步槍和德國的86式7.62毫米狙擊步槍。我國的7.62毫米79式狙擊步槍也是一種性能卓越的狙擊步槍。
8."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蔣7.9毫米毛瑟24式步槍7.9毫米毛瑟24式步槍,原係德國毛瑟工廠根據新98式步槍加以改進的,1924年正式出品,因此稱之為"毛瑟24式"。該槍因槍管短(僅為597毫米),可作為馬槍使用,亦稱之為"短管毛瑟步馬槍"。1935年國民黨政府為了準備打內戰,用此槍裝備其武裝力量,於同年8月從德國購買到該槍的生產許可權,把生產該槍的工作原理圖和樣品交給兵工署某工廠開始製造,於同年10月正式出廠,並裝備國民黨部隊。當時名為"中正式",後來又統一改成為"24式"(時值民國24年)。7.9毫米毛瑟"24式"步槍在中國蔣7.9毫米毛瑟24式步槍使用得很廣泛,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從國民黨軍隊手中大量繳獲,用於武裝自己。那時流傳著一個順口溜:"沒有吃沒有穿敵人給我們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蔣介石"運輸大隊長"不僅運送吃的穿的,還運送大批的武器裝備,24式步槍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人們心中記憶猶新。
9.越南戰爭中的犧牲品
--美國7.62毫米M1卡賓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陸軍決定裝備一種介於步槍與手槍之間的中間型武器。1940年,美國槍械設計師伽蘭德研製出7.62毫米M1卡賓槍(又稱輕型步槍),1941年正式定型,由溫徹斯美國7.62毫米M1卡賓槍特公司製造,美軍正式裝備部隊。M1卡賓槍采用"活塞短行程"自動原理,槍身較短,重量較小。雖然其口徑與伽蘭德M1步槍相同,但它僅能發射7.62毫米半底緣短步槍彈(卡賓槍彈),不能發射普通步槍彈,但可發射槍榴彈,能實施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射擊精度高,侵徹力優於使用普通手槍彈的衝鋒槍,它彌補了手槍與步槍之間的火力空白。該槍是美國生產量最大的一種槍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大量裝備,主要配裝於特種部隊和連、排級軍官、軍士。越南戰爭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決定向南越政府軍提供軍援,將M1卡賓槍大量運往南越,南越政府軍作為主要裝備投入使用。南越民族解放陣線遊擊隊也從偽軍手中繳獲,武裝自己,打擊敵人。在戰場上,頗受官兵的喜愛。後來,美國在此基礎上又派生出一些型號:M1A2、M1A3、M2槍口配有槍榴彈發射裝置,發射榴彈。也可上刺刀,M3槍口配有消焰器,也可配用紅外瞄準鏡,M1卡賓槍自動方式為導氣式,閉鎖方式槍機回轉式,有效射程300米。
小資料
美國5.6毫米AR-5A和AR-7救生步槍
1955年,美國空軍提出需要一種重量小、尺寸小、結構簡單、具有一定威力的救生步槍,用以裝備空軍飛行員在特種條件下自救或自衛。應美國空軍之邀,當時任美國菲爾柴爾德發動機與飛機製造公司武器係統部總工程師的著名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EugeneStoner)承擔了這個項目,並成功地設計出了AR-5救生步槍。該槍發射5.6毫米霍恩特高速步槍彈,采用槍機直動式非自動方式,槍管與機匣可拆卸下來,拆卸下來的零部件及彈匣可全部裝入采用玻璃纖維製做的空心槍托裏,然後再裝入密封性能良好的橡膠袋內,可防塵、防雪等,並便於飛行員係在腰帶上跳傘攜帶。美國空軍駐內華達州斯特德空軍基地對此槍進行了試驗,此後又作了微小改進,變為AR-5A救生步槍。改進後的救生步槍被美國空軍采用,命名為MA-1式救生步槍,但隻有小批量生產。1958年,斯通納在AR-5A救生步槍基礎上又設計出一種變型槍--AR-7民用型救生步槍,是探險家理想的救生步槍,因此又被稱為"探險者"。該槍主要用於商業銷售。
10.適於狩獵、救生的步槍--美國
5.6毫米/10.40毫米斯普林菲爾德M6救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研製了一種救生槍,專門配發給飛越偏僻區域的飛行員,以美國5.6毫米/10.40毫米斯普林菲爾德M6救生槍便他們獵取小禽獸,以供食用。實戰經驗證明,在戰鬥中,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是常有的,如果飛行員迫使在敵占區拋棄飛機時,那麼他們降落地麵後,不僅要尋找食物,還要進行自衛,成為百分之百的戰鬥人員,因此,飛行員就必須配裝輕巧精良的戰鬥武器。美國斯普德菲爾德軍械有限公司鑒於此專為空軍研製出了M6式救生槍。該槍借鑒了馬布爾運動會優勝者使用的"自行車槍",采用金屬槍托,外露式擊錘,雙槍管上下平行排列;一根為5.6毫米,發射5.6毫米運動步槍彈;一根為10.40毫米,發射10.40毫米霰彈或照明彈。擊錘安裝了一個滑閥式手動選擇器,供選擇上下槍管。當擊錘處於保險、半擊發狀態時,選擇器位於上方,即可使用上麵的一根槍管;當擊錘處於待發狀態時,選擇器位於下方,可使用下麵的一根槍管射擊。槍管打開裝彈,而且槍本身可完全折疊,大大縮短了槍的體積,攜帶極為方便。它獨具一格,非常適合於狩獵和救生使用。一般配裝於轟炸機飛行員。
11.實戰經驗的總結
--美國7.62毫米霍洛韋HAC-7突擊步槍美國7.62毫米霍洛韋HAC-7突擊步槍係由美國霍洛韋於1983年設計,由霍洛韋武器公司製造美國7.62毫米霍洛韋HAC-7突擊步槍。鮑勃·霍洛韋畢業於特種部隊武器學校,曾在美國陸軍"綠貝蕾帽"(美國的特種部隊)中服役過,在越南和羅得西亞戰場上打了6年仗,使用過各種步槍和衝鋒槍,他不信任5.56毫米槍彈,認為5.56毫米彈不能像7.62毫米彈那樣威力大、射程遠。1975年他回國後創建了霍洛韋武器公司,自任經理。他將實際作戰的經驗用於製造理想的武器。HAC-7就是他親自設計的,也是該公司的第一種產品。他本人最大的特點是毫不猶豫地、老老實實地承認別的國家現已裝備的步槍的優點,並加以模仿,然後將其融為一體。其外形取自比利時的FNFAL步槍;扳機護圈仿製美國M16;活動部件借鑒了前蘇聯的AK-47步槍。機匣為圓柱形,裝填拉柄位於上方,槍口配有製退器,活動部件由活塞杆的槍機框和回轉閉鎖槍機組成,小握把與機匣連為一體,扳機護圈可以折疊,槍托可向左右兩側折疊。自動方式采用導氣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回轉式。目前生產的HAC-7有標準型和卡賓型兩種,使用的槍彈有7.62毫米北約槍彈、6.1722毫米(0.243英寸)溫徹斯特槍彈,性能和射擊精度都很好。它博采眾長,頗具特色,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真正的軍、警用步槍。美軍因已大量裝備M16,又考慮經費問題,所以該槍裝備使用的不多,大部分銷往國外,引起國外同行的極大興趣,外貿前景看好。
12.海灣戰爭中美軍的主要裝備
--5.56毫米M16A2突擊步槍M16A2(又稱M16A2701型)突擊步槍為M16A1的改進型,係由美國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設5.56毫米M16A2突擊步槍計改進,由柯爾特武器工業公司製造。從表麵上看它與M16A1非常相似,但有幾個主要部件有很大差異:加固了機匣和槍托;增加了三發點射的連發控製器;改換了粗槍管;拋殼窗後部設置了一個彈殼偏轉防跳器的凸緣;護木、槍托和握把用塑料製成,護木為圓形,不是三角形,整體重量有所增加。M16A2不需增加任何附件,即可發射美國或北約的5.56毫米標準槍彈,同時安裝上M203榴彈發射器,便能發射榴彈。它設計完美,易於左手握持,可在任何位置上實施精確的射擊。在匡蒂科和阿伯丁試驗場曾進行了多次試驗,射程遠,穩定性較好,性能與精度優於M16A1。在800米距離上使用SS109槍彈能擊穿簡單的避彈衣;在100米以內可穿透北約試驗用的3.5毫米厚的鋼板;在130米距離上擊穿美國M1頭盔。1982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率先采用,1984年,美國陸軍正式裝備部隊,在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中,美軍作戰部隊裝備使用此槍。加拿大軍隊也采用了此槍。M16A2將繼續裝備"山姆大叔"的孩子們,目前,該槍自動方式為氣吹式,最大有效射程800米。
13.越南戰爭中的馬前卒
--7.62毫米卡拉斯尼柯夫AK-47突擊步槍前蘇聯7.62毫米卡拉斯尼柯夫AK-47突擊步槍係由前蘇聯槍械設計師卡拉斯尼柯夫設計。卡拉斯尼柯夫出生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山脈的一個小鎮上。小鎮附近有條鐵路,鐵路上運送坦克成了他的觀賞物,同時也激起他對坦克和機械的興趣。他中學畢業後,當了一名鐵路工人。後來在西烏克蘭的羅伯夫當了一名坦克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作為坦克部隊的一名車長(年僅19歲)參加了戰鬥。在實戰中,他看到德軍裝備著大量的衝鋒槍,以火力優勢壓製蘇軍。1941年秋,他在布勞斯克戰鬥中負傷住進醫院。在養傷期間,他開始構思一種能戰勝德軍的武器。傷愈後,便轉入輕武器設計。1942年,他研製出一種衝鋒槍,1946年,他設計的AK-47突擊步槍取得成功。1947年定型,由前蘇聯圖拉兵工廠製造,1951年列入蘇軍製式裝備。AK-47有兩種型號:折疊槍托型和固定槍托型。發射前蘇聯7.62毫米M43中間型槍彈,可進行單、連發射擊。該槍結構簡單、火力猛、勤務性好、故障率低、堅實耐用,非常適宜士兵乘車作戰,在風沙、泥水等惡劣環境下仍能正常射擊,是世界上最著名、流傳最廣的武器,也是世界六大名槍之一。前蘇聯曾裝備部隊使用,原華約各國和第三世界國家也大量采用,同時還提供給巴勒斯坦遊擊隊使用。越南戰爭中,前蘇聯向南越民族解放陣線大量提供AK-47。在戰場上,該槍充分顯示了良好的作戰技能,頗受士兵們的歡迎,就連美國士兵對此槍也發生了極大興趣,他們的口號是"扔掉M16,撿起AK-47!"。另外還有許多國家生產和仿製此槍:如,中國56式衝鋒槍、波蘭PMK-DGN-60突擊步槍、匈牙利AK突擊步槍、前南斯拉夫M64(又稱70型)突擊步槍、前民主德國MPIK突擊步槍、朝鮮59式突擊步槍等。
小資料
AK-47自動方式為導氣式,全槍長880毫米,全槍重4.3千克,槍管長415毫米,4條右旋膛線,供彈具為30發彈匣,彈頭初速717米/秒,有效射程300米,理論射速60發/分,表尺射程800米。
14.英國和美國的混血兒
--英國/美國7毫米佩德森T2E1半自動步槍係由美國著名火器發明家約翰·佩德森在兩次大戰期間研製並完善的,由維克期公司按英國特許條件製造。該槍采用了與盧格手槍相似的延遲開鎖係統。1932年英國作為最有希望的武器進行試驗,雖說彈倉容量不超過10發彈,但3分鍾能發射140發彈,這是無可非議的。可惜的是,盡管槍機沒什麼問題,但開鎖時膛內壓力太大。佩德森采用槍彈塗蠟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從理論上講可以接受,從軍事上講不可取,當時沒有被采納。為改進該槍的性能,采用了帶橫紋的槍機。經改進的T2E1半自動步槍操作方便、射擊精度較高。後來在英國投產,英國陸軍裝備。該槍自動方式為半自由槍機式,閉鎖方式為槍機延遲開鎖,全槍長1148毫米,全槍重4.1千克,槍管長610毫米,6條右旋膛線,供彈具為10發彈倉,彈頭初速762米/秒,表尺射程1098米。該槍是由美國專家佩德森研製,並以其名字命名的,從設計到製造是在英國進行的,可以說是美國的"爹",英國的"娘",基於這種原因,故稱之為英美步槍。
小資料
現代和近代的軍用槍械,按功用可分為步槍、手槍、機槍、衝鋒槍;按自動化程度的差別,可分為全自動、半自動、非自動3種。
全自動槍械可利用火藥燃氣能量或其他附加能源,實現自動裝填與連發。
半自動槍械能實現自動裝填,與全自動的差別在於:不能連發。
非自動槍械僅能單發,重新裝填與再次擊發均由人工完成。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軍用槍械大多是自動或半自動槍械,均能實現自動裝填。
15.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
--突擊步槍MP44二次大戰初期,納粹德國使用的衝鋒槍主要是希買司MP38式和MP40式衝鋒槍。這兩種槍在當時名聞遐邇,主要原因是它們都火力猛烈,便於攜帶。可是,這兩種槍也有不足,它們同其他衝鋒槍一樣,由於槍管較短,所以命中率低。
德國陸軍技術部很早就有一個想法:把衝鋒槍的優點搬到普通步槍上,研製出一種兼具兩種槍特點的新槍。納粹德國在加緊侵略步伐的同時,也加快了新槍的研製。
1941年,納粹德國研製成功發射7.92毫米短彈的兩用槍。可是希特勒有個怪脾氣,他莫名其妙地不喜歡兩用槍,而對衝鋒槍卻情有獨鍾。況且,他這個人一向專橫跋扈,對什麼事都愛幹預,容不得別人對他說"不"。下屬們已摸透他的性格,為了投其所好,而把新研製的兩用槍叫做MP43式衝鋒槍,並且很快就用新槍來裝備部隊。
新的兩用槍槍彈較小,射程較近,但命中精度高,射速也較高。它的槍身短,重量較輕,全自動,具有步槍和衝鋒槍的雙重性能,很受步兵歡迎。
有一天,希特勒在聽取戰況彙報時,一位師長老兄無意中說漏了嘴,提到了MP43式兩用槍。
希特勒發現部下竟膽大包天,膽敢長期使他蒙在鼓裏,將兩用槍謊稱為衝鋒槍,於是怒不可遏。然而,在座諸將異口同聲,對MP43式兩用槍讚不絕口,使得希特勒無可奈何,隻好同意繼續生產和使用。不過,由於他素來愛聽突擊一類的詞,於是下令,把該槍命名為突擊步槍。翌年,該槍改名為MP44式突擊步槍。這便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
小資料
(1)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步槍
突擊步槍既有步槍的特點,可以用於白刃格鬥拚刺和遠距離精確射擊,又有衝鋒槍的特點,機動靈活,火力猛烈和突然。它把步槍和衝鋒槍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但在槍種上仍屬於步槍。
前蘇聯在二次大戰中繳獲德國7.92毫米短彈步槍之後,經過研究,很快認識到這種槍彈的優點:體積短小,可使步槍縮短尺寸。他們立即著手進行進一步研究,並於1943年研製成一種中等威力的槍彈,它介於手槍彈和大威力步槍彈之間,即M43式7.62毫米槍彈。直至今天,它仍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三大名槍彈之一。不過,發射這種槍彈的步槍,直到1947年才設計出來,這就是著名的AK47式突擊步槍。
這種步槍於50年代初用於裝備部隊,當時除前捷克自動研製了V528式突擊步槍外,所有原華約國家和許多非華約國家都仿造並裝備了AK47式。使這種步槍,包括改進型AKM式,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步槍,它的產量達幾千萬支。
在50年代,西班牙和芬蘭也生產了各自的突擊步槍;北約國家生產的是發射威力較大的NATO7.62毫米槍彈的自動突擊步槍,它和AK47雖有差別,但動作原理和結構是一樣的,戰術技術性能也基本相似。
(2)二戰中的曲射槍
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上校斯柴德爾研製出一種曲射槍供德軍使用,此槍堪稱槍械之精華。
該槍以當時德軍使用的MP44型突擊步槍為基礎,裝上弓成30度或90度的弧形槍管,並配有蔡斯瞄準鏡。作戰時,槍手可以隱蔽於樹後或戰壕內,直接向一般武器無法射擊到的死角裏的敵方目標開火。它用於巷戰、近戰很有優勢,對敵方造成很大威脅。
坦克兵很喜歡這種曲射槍。利用它,可以從坦克艙裏向外射擊。坦克兩側近處、直射槍無法射到的死角,曲射槍卻可以射中,使企圖從兩翼接近坦克和進行攻擊的敵人心懷畏懼,再無法采用迫近坦克投擲榴彈的戰術,有效地降低敵方的反坦克能力。
(3)受寵的小口徑步槍
20世紀60年代中,入侵東南亞的美軍發現,7.62毫米自動步槍非常不適合在叢林地帶和山區作戰,於是換成了M16式5.56毫米小口徑步槍。此後,約有80個國家研究、試驗和製造了約50種左右的新槍,這一代小口徑步槍實質上都是突擊步槍。1980年,入侵阿富汗的蘇軍用AK74式5.45毫米小口徑步槍作戰;同年,北約組織決定將5.56毫米作為北約統一的標準口徑。
小口徑突擊步槍如此受各國軍隊重視,不是沒有理由的。
20世紀初,步槍的作戰距離要求是1000米。由於各種新式武器出現,許多作戰任務已由別的武器承擔,步槍作戰距離越來越近,於是出現了美國一所大學所統計的情況:使用步槍時,在100米左右開火的占28%,在200米處開火的占70%,在300米處開火的占86%,在400米處開火的占96%。人們由此得出結論,在現代戰爭中,步槍的作戰距離一般是300~400米。為提高步兵火力的持續性,要求步兵多帶彈藥,減小步槍口徑就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
反複試驗和作戰實踐證明,在有效射程內,小口徑突擊步槍的殺傷、侵徹和穿甲能力並不亞於7.62毫米級步槍。小口徑槍彈的速度高,射入人體後,在體內翻滾,造成的傷勢比7.62毫米槍彈更為嚴重,甚至會導致附近未直接命中的骨骼破裂。因此,在越南戰場上的美國士兵,隻要不是直接斃命,就寧可挨前蘇聯M43式槍彈傷害,不願挨小口徑槍彈傷害。
比利時SS109式5.56毫米槍彈,可擊穿1200米處的美式鋼盔,小口徑步槍的穿甲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小口徑化還帶來一係列其他優點:可減輕武器全係統重量,節省原材料;彈小後坐衝量小,有利於提高武器連發精確度。
二次大戰後,突擊步槍迅速發展。近年來,小口徑突擊步槍成為槍林中引人注目的槍械,目前世界各國所研製的步槍幾乎全是小口徑突擊步槍。
(4)毛瑟槍和"漢陽造"
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彈殼槍彈的軍用步槍是毛瑟槍。1865年,年僅27歲的德國著名槍械工匠保羅·毛瑟(1834~1914年)設計成功一種往複式槍機的步槍,後人稱之為毛瑟槍。
毛瑟槍的發明,是步槍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該槍首創了凸輪式自動待發、機頭閉鎖、手動保險等新結構、新原理,並最早采用金屬殼長圓形槍彈。毛瑟槍於1871年開始批量生產。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1884年,增加了可裝8發子彈的彈倉,毛瑟槍成為連發步槍;1888年,采用無煙火藥作槍彈發射藥,口徑縮小到8毫米以下。
毛瑟的大名,不僅與許多步槍聯係在一起,而且不少手槍和左輪手槍也多用其姓氏命名。
毛瑟槍設計合理,性能優良,因此很快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軍用步槍,這種槍的設計原理和結構一直沿用至今。中國的"漢陽造"或"老套筒"就是毛瑟槍的仿製品。1893年,中國漢陽兵工廠仿製成功的是1888年式毛瑟槍。後來,又仿製過1924年式短管毛瑟槍,口徑7.9毫米,稱79式步槍,它曾經是中國軍隊的製式步槍。
(5)世界上第一支燧發槍
19世紀中葉以前,步槍有過火繩槍、燧發槍、擊發槍等許多種類。
世界上第一支燧發槍是法國自由民馬漢(1550~1634年)發明製造的。他是一位機械工匠,在1610~1615年期間發明了燧發槍。該槍的結構是在點火藥器皿上鉸接一蓋,擊發時,燧石擊蓋下落,同時相擦冒出火星,將點火藥引燃。馬漢由於這一發明而在歐洲頗為出名。
燧發槍從17世紀發明,一直使用到19世紀40年代。在這期間,它的最大變化是在18世紀初普遍裝上了可拆卸的刺刀,使燧發槍既能射擊,又能進行白刃格鬥,把作為冷兵器最後代表的長矛逐出了戰場。
(6)世界上最早的擊針槍
這就是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研製成功擊針式後裝槍,該槍稱為"德萊賽步槍"。和由滑膛變線膛一樣,由前裝變為後裝,也是19世紀中葉步槍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這種步槍膛內裝有擊針,射擊時用擊針打點,點燃火藥,發射彈頭,明顯地提高了射速。該槍裝有便於射擊的機柄,射手能取臥姿、跪姿或立姿重新裝彈射擊。擊針槍的射速達到4~5發/分,是以前步槍的2倍。擊針槍在戰鬥中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於1840年用於裝備普魯士軍隊。
(7)林肯與第一支自動槍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一個名叫克裏斯托夫·斯潘塞的小夥子,剛剛二十出頭,就發明了一種連發槍,喜不自勝。他拿著自己的發明,隻身闖進北軍陸軍總部,費盡口舌,說明他所發明的槍的優點。
這種槍是在槍托裏開一個洞,直通彈膛,子彈從槍托裏一顆接一顆裝進槍膛,靠彈簧的力量向前送彈。扳機護圈便是控製杆,連著槍機,控製杆向前時,槍機向後完成開鎖和退殼。控製杆回到原位時,下一發子彈即進入彈膛。這種連發方式雖然仍靠手動操作,但連續供彈原理卻頗富創造性。不過,當時那些忙於公務的軍械官員相當麻木,對這位年輕人的發明毫無興趣。
後來,熱心的看門老人引斯潘塞見到了北軍統帥林肯。聽了斯潘塞的介紹,林肯喜出望外。他不但和斯潘塞一起到院子裏試槍,還和他進行射擊比賽。
統帥的態度比命令還管用,陸、海軍總部的官員聞風而動,很快對連發槍進行了試驗和審定。1862年12月,北軍部隊全部裝備了這種連發槍,使它在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斯潘塞槍的連發原理,隻是為自動槍的出現開辟道路。第一支真正的自動步槍是美國工程師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的。他的設計是利用火藥發火時產生的氣體迫使槍管後坐的能量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他的設計使步槍的理論射速達到600發/分。根據他的自動槍的原理,自動手槍、衝鋒槍、機槍等相繼問世。由非自動槍變為自動槍,是槍械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由滑膛變為線膛,由前裝變為後裝。
(8)最早的"炸子兒"達姆彈
19世紀後半葉,英國把侵略觸角伸到阿富汗,連續對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當英軍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處的山地進行清剿時,遇到強烈反抗。當地部族的士兵作戰勇敢頑強,視死如歸。身披數創仍若無其事,堅持戰鬥者屢見不鮮,使英國侵略者毛骨悚然。為了對付當地部族的勇士,英軍挖空心思研製殺傷力更大的新式武器,於是,一種新槍彈在印度加爾各答市郊一個名為達姆小鎮的兵工廠投產,並迅速交付部隊使用。
該彈彈頭露出直徑為1毫米的鉛心。由於彈頭部露鉛,彈丸侵入股體後,立即變成蘑菇狀,並發生斷裂,在很短時間內將全部能量傳給肌體,形成可怕的爆炸型彈傷。這種彈傷傷口大,容易造成肢體斷裂,加上鉛本身的毒性,所以殺傷力極強。
後來,人們還製造出彈尖有十字形切口或孔穴的槍彈,這種槍彈也會形成爆炸型彈傷,於是,人們把能產生爆炸型彈傷的幾種槍彈統稱為"達姆彈"。
由於達姆彈造成的死傷叫人特別覺得慘不忍睹,所以好些國家早就禁止在作戰中使用達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