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短兵相接打頭陣--衝鋒槍
§§§第7章 序
衝鋒槍是步槍和手槍的中間體。它的槍管比手槍長,重量比步槍輕,彈匣容量、火力密度比手槍步槍大,是突擊衝鋒的掃射武器。
在電影、電視裏,經常見到它伴隨著男女主人公過關斬將,逢凶化吉,所向無敵的驚險場麵。它短小精悍、火力迅猛、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在短兵相接的衝鋒或反衝鋒中,能以猛烈火力殺傷近距離敵手,所以得"衝鋒槍"之雅號。
在戰爭中,敵我雙方常常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這是衝鋒槍誕生的直接原因。1915年出現了雙管自動槍,1918年德國人施邁塞爾設計了9毫米MP18衝鋒槍。20世紀後,這種槍已大量裝備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衝鋒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衝鋒槍開始向微型化發展,以便於特種部隊使用。衝鋒槍的主要型號有L2A3衝鋒槍、MP5A3衝鋒槍、M10衝鋒槍、79式7.62毫米衝鋒槍等。現代衝鋒槍的理論射速大都在600發/分以上。戰鬥射速可達120發/分。一般可容子彈100多發。
朋友,來聽聽衝鋒槍的故事吧。
§§§第8章 發展史
1.衝鋒槍是一種現代單兵武器衝鋒槍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種現代單兵武器,其戰術使命是消滅近距離的敵軍有生力量。因它短小精悍、火力猛烈、攜帶方便,在短兵相接的衝鋒或反衝鋒作戰中,更易顯其英雄本色。因而我國軍民習慣稱其為"衝鋒槍"。至於"衝鋒槍"這個稱號在我國起於何時,尚無從考證。
衝鋒槍的英文名稱有:"Submachinegun"、"Machinepistol"和"Subcarbine",中文可直譯為"微型機槍"、"手提式機槍"和"微型卡賓槍"等。
德國的輕武器專家、《世界衝鋒槍》的作者湯姆斯B.納爾遜(ThomasB.Nelson)認為滿足下列三點要求的肩射式武器就可以定義為衝鋒槍:
①雙手操槍、抵肩射擊、一般發射手槍彈,可自動或半自動射擊;
②一般裝一發彈以上、可更換的彈匣或彈鼓,有自動推彈入膛機構;
③有自動抽殼和拋殼機構。
衝鋒槍可按不同的方式來分類,現在人們一般按自動方式、自動原理、戰術用途和裝備對象等幾種方式進行分類。
按自動原理分,有自由槍機式和導氣式兩大類,自由槍機式又有自由槍機式和半自由槍機式兩類。按自動方式分,有全自動和半自動兩種衝鋒槍,但半自動衝鋒槍在衝鋒槍中所占比例很小。按戰術用途分,則可分為普通衝鋒槍和特種衝鋒槍,特種衝鋒槍包括輕型衝鋒槍和微聲衝鋒槍。按裝備對象分,可分為軍用、警用和民用三類,但實際上軍用和警用是很難截然分開的,不少衝鋒槍(其他武器也一樣)既可軍用,也可警用。民用衝鋒槍主要是運動比賽、狩獵和園林莊稼守護用槍,這類衝鋒槍所占比例也很小。
總的來說,衝鋒槍是輕武器大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之一,世界輕武器史籍通常把意大利於1915年研製成功的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作為衝鋒槍的鼻祖,屈指算來衝鋒槍誕生才80多個春秋。但半自動衝鋒槍的產生時間要比它早十幾年,如奧地利的M1901式半自動衝鋒槍就是19世紀末研製成功的,20世紀初便已正式投放市場了。即使從半自動衝鋒槍出現的時間算起,也隻不過區區百年而已,和數百年曆史的步槍和手槍比較,實在太年輕了。
2.硝煙中誕生的"衝鋒槍鼻祖"
被譽為衝鋒槍鼻祖的維勒·帕洛沙衝鋒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誕生的。當時意大利軍隊缺少火力猛烈、輕便的自動武器,於是意大利輕武器設計師艾比爾·貝特爾·維列裏(AbielBetelVerelli)便設計了一種理論射速很高、發射手槍彈的自動武器,這就是最早的衝鋒槍,後來被人們稱為維勒·帕絡沙M1915式衝鋒槍。當時的名稱並不是衝鋒槍,當時意大利人稱其為"輕機槍","衝鋒槍"一詞是美國湯姆遜衝鋒槍出現後,美國主管武器研究的湯姆遜將軍首次發明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也不能算是一支真正的衝鋒槍。從外形看,該槍有兩根槍管,一般裝在三腳架上使用,全槍重量重達6.1千克,比我國的81式輕機槍還重0.8千克,很難雙手操槍抵肩射擊,與其說是一支衝鋒槍,不如說是一挺機槍;但它在發射手槍彈、自動抽殼和連發射擊等功能方麵,又具備了衝鋒槍的主要特征,它的問世,揭開了衝鋒槍發展的序幕。
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研製成功後馬上投放戰場使用,此槍剛投放戰場時,意軍對它寄予厚望,將它作為輕機槍,用於山地作戰,試圖用它來填補機槍和步槍之間的空白。但實戰表明,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在射程和威力上都無法代替輕機槍,而用作步槍則又顯得過於笨重,用作機槍則威力又太小。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意大利就將它從軍隊裝備序列中撤換下來,打入了冷宮。但德國人卻對此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將從戰場繳獲的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進行仔細分析研究,從而大受啟發,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還彌漫在歐洲大地時,德國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雨果·希買司便開始了他的第一支衝鋒機的設計。他根據戰場使用要求,在結構上大膽創新,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單兵自動武器,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18年春在伯格曼兵工廠正式投產,同年夏天裝備前線德軍,在戰場上使用。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實用的衝鋒槍-MP18衝鋒槍。此槍得到前線官兵的普遍歡迎,也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雨果根據戰場使用經驗進行了改進,改進型是MP18Ⅰ衝鋒槍,改進型衝鋒槍馬上配發前線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MP18Ⅰ衝鋒槍在德軍前線部隊大量使用,到大戰結束時,伯格曼兵工廠共生產了35000支MP18Ⅰ衝鋒槍。
3.80年的風雨和四代的經曆
衝鋒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誕生到現在,經過80多年的發展,已經是輕武器中種類最多、品種最全的一個槍種。綜觀其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20世紀30年代末。這一階段是衝鋒槍發展的初級階段,代表這一時期衝鋒槍水平有德國的伯格曼MP衝鋒槍係列、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係列和意大利的伯萊塔M1938A衝鋒槍等。第一代衝鋒槍數量少、品種單一,使用的範圍也比較窄。從外形和結構來看,這一代衝鋒槍普遍存在尺寸偏大、結構複雜、工藝性差和加工成本過高等缺點。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末。這一時期是衝鋒槍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在西班牙內戰中衝鋒槍表現得非常出色,各國都開始重視衝鋒槍的研製、生產與裝備。這一時期的研製主要是在克服第一代衝鋒槍的缺點、簡化機構和提高性能上下工夫。第二代衝鋒槍的主要特點是:簡化加工工藝,如大量采用衝壓技術,輔之以焊接和鉚接工藝;大量采用折疊式槍托;設有專門保險;普遍采用直形彈匣;大多數可單、連發射擊。這一時期衝鋒槍的主要代表有德國的MP41式衝鋒槍、美國的M3式衝鋒槍等。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末,這是衝鋒槍穩定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衝鋒槍的主要特點是:注意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結構,如大量采用加強型工程塑料零件,普遍使用包絡式槍機和滾柱式延遲開鎖機構等,並重視減輕重量和縮小尺寸。代表這一時期先進水平的衝鋒槍有以色列的烏齊衝鋒槍、德國的MP5衝鋒槍係列、英國的L2A3衝鋒槍和美國的M3Al衝鋒槍等。
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80年代後,衝鋒槍的發展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小口徑自動步槍異軍突起,使衝鋒槍的發展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所以人們稱80年代至現在,是衝鋒槍迎著挑戰發展的階戰。80年代以後,各種小口徑槍族陸續研製成功,其中的小口徑短突擊步槍可以作衝鋒槍使用。如前蘇聯的5.45毫米AK-74式短突擊步槍、美國的5.56毫米斯通納短突擊步槍等,它們發射小口徑步槍彈,可以完成衝鋒槍擔負的大部分戰術使命,並簡化了裝備,減輕了後勤供應負擔。這些小口徑短突擊步槍的出現,使衝鋒槍的戰術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極大的動搖。當時有的武器專家甚至斷言:使用手槍彈的常規衝鋒槍遲早要被輕型化的自動步槍所取代,衝鋒槍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實際上,衝鋒槍的一部分戰術用途可由小口徑短突擊步槍來完成,但衝鋒槍所擔負的戰術使命不可能完全由小口徑步槍來完成,衝鋒槍不可能馬上退出曆史舞台。
世界的衝鋒槍設計師們麵對挑戰,揚長避短,另辟蹊徑,研製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新一代小型衝鋒槍,使衝鋒槍的發展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動局麵。這一時期開辟的衝鋒槍發展新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進一步完善第三代衝鋒槍,研製一些新型衝鋒槍,如奧地利的AUG衝鋒槍、美國的科利卡衝鋒槍、意大利的"幽靈"衝鋒槍等。二是使小口徑衝鋒槍與小口徑突擊步槍統一口徑,使用同一彈藥,如俄羅斯的AKSU-74衝鋒槍、德國的HK53衝鋒槍等。這樣,小口徑短突擊步槍可完成的戰術使命,衝鋒槍也可以完成,但衝鋒槍獨具的優勢,小口徑短突擊步槍卻不具備,如體積小、重量輕、操作使用靈便等。三是以衝鋒槍的戰術使命為基礎,著力於提高衝鋒槍的功能,主要是合並衝鋒槍和手槍的功能,從而出現了一種介於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的新型單兵自衛武器,這種新型單兵自衛武器的作用與衝鋒槍基本相同,可用於取代現裝備的衝鋒槍和手槍。這種新型單兵自衛武器可以說是最新一代衝鋒槍。這種新型衝鋒槍的代表有比利時的P90單兵自衛武器、英國的布希曼和法國的ADR單兵自衛武器等。
總之,曆經80多個春秋的風風雨雨,經過一代又一代衝鋒槍設計師的辛勤勞動和努力奮鬥,衝鋒槍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在戰場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單兵武器。在現代高科技條件下,經無數新一代優秀衝鋒槍設計師的辛勤工作,衝鋒槍一定會迎接各種挑戰,以一種嶄新的麵貌出現在未來的戰場、反恐怖和輯毒輯私等特殊戰場,它將為保衛世界和平與家園的安寧擔負起神聖的戰術使命。
4.衝鋒槍的沒落與複興
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突擊步槍的發展似乎威脅到整個衝鋒槍的使用。士兵現在可以配備選擇發射模式的步槍,在任何情況下,衝鋒槍都難以望其項背。它比反衝式衝鋒槍來得精良,如AK47或後來的AR-15衝鋒槍,不但打擊力強,而且一如衝鋒槍般可靠。前蘇聯的紅軍曾大規模地以衝鋒槍作為前線士兵的武器裝備,但至20世紀50年代便全麵自前線退役。然而在這股潮流中有二者例外,以色列在其國防上需要一種能夠快速生產且屬於自己的武器,烏茲爾·蓋爾(UzielGal)少校便將這一種廉價且簡便的武器在以色列進行生產,而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烏茲衝鋒槍;而另外一例,則是中國派出了數十萬軍隊配備了前蘇聯式的衝鋒槍,進入朝鮮半島作戰。
至今仍有部分軍隊仍然反對使用完全自動化的武器,而寧可采用半自動的步槍。如英國購買了比利時的FNFAL並進行改進,使其無法全自動射擊;而法國則采用了MAS49/56型自動上膛步槍。雖然如此,兩國依然在每個步兵班中保留一支衝鋒槍,如英國選擇了史特林(Sterling)衝鋒槍,而法國則采用了威力強大的MAT-49衝鋒槍,並作為其特種部隊的武器;美國軍方甚至亦使用M3衝鋒槍為其製式衝鋒槍,一直使用至20世紀70年代。
當北約諸國軍隊漸漸地接受了5.56毫米的步槍之後,衝鋒槍正式從第一線戰場上退居幕後。衝鋒槍曾經是近距離戰及叢林戰武器的最佳選擇,但是隨後發展的M16則提供了更優越的性能。它於婆羅洲首度登場,隨後又在越戰中大量使用,其較衝鋒槍更具威力的子彈及更遠的交戰距離使其成為一種多用途的步槍。英國現今正在淘汰其使用的衝鋒槍,改以SA80武裝它的部隊,而法國也已經淘汰了原有的MAT-49衝鋒槍,改以FAMAS突擊步槍替代。
20世紀70年代的許多軍事評論家曾經表示衝鋒槍在軍事史上即將畫上句點,然而衝鋒槍在境內保安工作上確有其優點,而當今最紅的衝鋒槍--漢克勒&寇奇製MP5(見P106)型衝鋒槍,即為西方許多特種部隊采用,同時美國SWAT部隊和歐洲部分空降部隊也同樣使用這種武器。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將它配發給幾個重要的機場警備單位使用。MP5型衝鋒槍使用的是閉鎖式的槍機運作,這一點使它較傳統衝鋒槍,如史特林衝鋒槍,射得更加準確。但由於它在保養上的要求相當高,對於像叢林戰類型的戰場,它並不適用。MP5衝鋒槍的衍生型繁多,甚至有一型使用威力強大的10毫米子彈,而目前9毫米帕拉貝倫(Parabellum)彈藥似乎又紅了起來,真可謂風水輪流轉。不但M16有9毫米口徑版,連史泰爾(Steyr)的AUG步槍也出現9毫米版。有趣的是,美國反恐怖部隊在1989年的巴拿馬戰役中,使用的是9毫米的M16衝鋒槍,因為它的子彈的射程不如突擊步槍,因此,能夠降低對當地居民的傷害。
至此衝鋒槍還是保有相當活躍的地位,雖然在美國英格萊姆(Ingram)已不再受到青睞,柯特突擊兵也不算是把真正的衝鋒槍,隻能算是把輕量化的M16,但魯格(SturmRuger)仍然設計了9毫米的MP9衝鋒槍,這使我們知道美國軍方依然對衝鋒槍有興趣。(編按:Luger也譯為魯格,但兩家是不一樣的廠商)
其他國家也繼續在這個領域中尋求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如在前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查斯塔伐(Zastava)所生產的7.65毫米蠍式(Skorpion)衝鋒槍便依舊是一種絕佳的個人防衛武器。9毫米的芬蘭製衝鋒槍使用了大量的塑膠材料,減輕了不少的重量;而它異於傳統的設計,使其在射擊時能夠穩定的控製。在意大利,貝瑞塔公司設計了堅固耐用的9毫米PM12衝鋒槍,由其特種部隊和空降輕騎兵部隊所使用。在波蘭,RAKPM-63衝鋒槍是一把9毫米、開放式槍機,且設計簡單的武器,由其反恐怖小組所使用。
小資料
現代衝鋒槍有40餘種型號。衝鋒槍的槍身比較短。如意大利有一種貝雷塔12型衝鋒槍,折疊後隻有41.8厘米長。英國有一種無槍托型衝鋒槍,長僅26.7厘米,可以當手槍使用。有的結構簡單,經久耐用,維修方便。如一種以巴西鳥類命名的"烏魯"式9毫米衝鋒槍是由17塊部件組成,可以徒手在極短的時間內拆卸完畢。前捷克Vz-25型衝鋒槍,其主要部件隻有10組,彈匣裝在手槍式握把中,折疊後的金屬槍托可作為前把手。
現代衝鋒槍的理論射速大都在600發/分以上,有的可達1000發以上。戰鬥射速可達120發。一般可容子彈100多發。法國有一種MAT-49型衝鋒槍,彈匣可容32發9毫米子彈,槍托能向前與槍管折合,攜帶方便,使用時隻要將彈匣向下拉下,便可實施射擊。
§§§第9章 大家族
在手槍、衝鋒槍、步槍和機槍四大類槍中,衝鋒槍最為年輕,它不僅無法與具有600多年曆史的步槍、手槍相比,就是與機槍也無法相比,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從機槍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槍種。
在英文中,機槍為Machinegun,衝鋒槍為Sub-machinegun。大家都知道,Sub是"亞"和"次"的意思,也就是說,從字麵上看,衝鋒槍理應直譯為"亞機槍"或"次機槍"。然而,由於它主要用於短兵相接的衝鋒或反衝鋒戰鬥,故被中國人意譯為"衝鋒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步兵主要使用單發非自動步槍,其次是輕重機槍。然而,步槍戰鬥射速太低,一般為5~6發/分,達不到快速殲敵的目的,而輕重機槍又較重,且裝備數量有限。而一戰期間又是以塹壕戰和陣地戰為主,雙方都是在鐵絲網後麵構築塹壕和工事,為了爭奪陣地,人們需要一種小型便攜式自動武器,於是,衝鋒槍在這種需求聲中誕生了。
世界上第一種可供單兵使用的衝鋒槍是由德國工程師雨果·斯麥塞爾於1918年研製成功的,由伯格曼公司試生產,所以稱為伯格曼MP18衝鋒槍。後來,斯麥塞爾又對MP18型衝鋒槍進行了改進,投入批量生產,命名為MP18Ⅰ型衝鋒槍,但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就是這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前線仍裝備了3500支MP18Ⅰ型衝鋒槍,每個連有6名衝鋒槍手。所以,MP18Ⅰ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被大量裝備並廣泛用於實戰的衝鋒槍。
MP18Ⅰ首次采用了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從而為簡化結構、減輕重量找到了最有效的技術途徑。與機槍、步槍相比,該槍具有長度短、重量輕、火力猛、適用於近戰等優點。其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發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彈匣容量32發。由於沒有專門的保險機構,該槍隻能連發,理論射速達400發/分。該槍發射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初速381米/秒,有效射程200米。
MP18Ⅰ及MP18的外型和結構為衝鋒槍奠定了基本式樣。以MP18Ⅰ為例,其槍長815毫米,不裝彈時槍重4.18千克。此後,美國、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均模仿MP18Ⅰ,研製出與MP18Ⅰ大同小異的本國衝鋒槍。可以這樣說,MP18Ⅰ對衝鋒槍的發展產生了久遠而深刻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明文規定:不允許德國再裝備MP18Ⅰ衝鋒槍。由此,足可見該槍當時的影響。
MP18Ⅰ衝鋒槍誕生之後,美國感到必須有與其相抗衡的武器,很快研製成功了湯姆遜衝鋒槍。該槍由自動武器有限公司設計師佩恩和艾克霍夫共同設計,但卻以時任軍械局長,後來擔任自動武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湯姆遜的姓命名。湯姆遜衝鋒槍有多種型號,早期型號主要有M1921、M1928等。不過,早期的湯姆遜衝鋒槍產量一直很少,默默無聞,美國陸軍裝備不足400支,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湯姆遜突然間紅火起來,到40年代初,美國對湯姆遜衝鋒槍作了最後的改進,采用結構簡單的自由槍機,先後推出M1和M1A1湯姆遜衝鋒槍。這兩種槍口徑11.43毫米,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初速282米/秒,槍長810毫米,全槍重4.78千克,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達1570米。
不過,湯姆遜衝鋒槍結構較複雜,而且笨重,價格也較昂貴,後來,美國軍方在對英國司登衝鋒槍進行試驗後,借鑒司登衝鋒槍的特點,設計出M3/M3A1衝鋒槍。這兩種衝鋒槍口徑為11.43毫米,采用自由槍機自動方式,發射M1911式11.43毫米柯爾特手槍彈,用30發彈匣供彈,槍管長203毫米,初速280米/秒。M3槍長757毫米,重2.7千克,M3A1槍托伸出時長757毫米,槍托回收後長579毫米,重3.6千克。作為美軍製式武器的M3/M3A1一直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其實際射速120發/分,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1550米。這兩種槍射擊比較穩定,槍口幾乎不跳,而且製造方便,造價很低,每支M3A1隻需22美元,與M1A1湯姆遜衝鋒槍每支235美元的造價相比,實在太便宜了。
前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衝鋒槍生產和使用數量最多的國家,其最著名的衝鋒槍為波波沙PPSh41和波波斯PPS42/43衝鋒槍。PPSh41式7.62毫米衝鋒槍由格·謝·什帕金設計,采用木質固定槍托,用71發彈鼓或35發彈匣供彈,空槍重3.63千克,最大有效射程250米,盡管該槍外表粗糙,但其結構簡單、堅固耐用、射速快、火力猛。PPS42/43由阿列克賽·蘇達列夫設計,采用折疊式槍托,用35發弧形彈匣供彈。以PPS43為例,其重3.36千克,初速500米/秒,理論射速650發/分。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前蘇聯紅軍的每個步兵連通常編有一個衝鋒槍排,特種兵以裝備衝鋒機為主。為了奪取戰爭的全勝,前蘇聯紅軍甚至采用了一種令敵不寒而栗的戰法:全部裝備衝鋒槍的部隊的士兵們以人海戰術蜂擁衝向德軍陣地而不計傷亡,他們常常搭乘在坦克上,一隻手抓住炮塔上的把手,一隻手緊握衝鋒槍,隨時準備為坦克掃清障礙,他們肩上都有一個不小的背囊,裝著備用彈匣,遇有敵情時,士兵們從坦克上跳下,用衝鋒槍肅清敵人,完成任務後,他們又像燕子一般飛奔登上行駛的坦克。此時,坦克為步兵開辟道路,這些手握衝鋒槍的槍手也是坦克最可靠的保護神。在彈火紛飛的戰場上,他們隨時可能傷亡,據資料表明,這些伴隨坦克前進的衝鋒槍手,戰鬥生涯很少超過3個星期。
英國是對衝鋒槍反應較遲鈍的國家。早在1938年,德、前蘇聯等國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裝備衝鋒槍,並且廣泛應用於實戰,但英國人卻一直對衝鋒槍的傑出性能漠然視之,直到1940年,巴黎淪陷於納粹德國鐵蹄之下,整個英國處於危亡的緊急關頭,英國最高領導人才如夢初醒。當時,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要求軍方迅速研製出一種衝鋒槍,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這才以臨戰狀態全力突擊,於1941年生產出樣槍。隨後,幾個兵工廠一同開足馬力,整個二戰期間共生產375萬支同型衝鋒槍。這種衝鋒槍被命名為司登(Sten)衝鋒機,由謝伯德和杜爾濱兩位設計師的第一個字母加上生產該槍的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前兩個字母組成。司登衝鋒槍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名聲最響的衝鋒槍,這不僅由於其突擊能力強,而且由於其結構非常簡單,造價低廉,連自行車鋪都能生產,每支售價僅11美元。該槍為自由槍機式,固定擊針,彈匣在側方,初速390米/秒,槍管長197毫米,全槍長895毫米,槍重3.54千克。
作為較早使用衝鋒槍的德國人,其對衝鋒槍的研製步伐一刻也未停止。研製出MP18Ⅰ衝鋒槍後不久,又研製成功了MP28、MP34衝鋒槍。1937年,德國陸軍部召集幾個兵工廠的負責人到柏林,要求他們迅速研製一種適宜裝備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使用的衝鋒槍。第二年,埃爾瑪兵工廠最先研製成功樣槍,這種槍首創金屬折疊式槍托,零部件用衝壓工藝製成,全部采用鋼材和塑料,成本較低,引來上下一片讚美之聲,很快就命名為MP38衝鋒槍,同時大量裝備德軍部隊,該槍後來成為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主要武器。後來,德軍又在MP38的基礎上,生產了新的衝鋒槍MP40,該槍加工簡單,適合大批量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了100萬支以上。當時,肩挎MP38、MP40衝鋒槍成為納粹"衝鋒隊"和"黨衛軍"形象的主要標誌。
正因為衝鋒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不俗的表現,從而贏得了"手榴彈加衝鋒槍金不換"的美譽。
1.中國衝鋒槍(1)中國11.43毫米仿湯姆遜衝鋒槍中國11.43毫米仿湯姆遜衝鋒槍此衝鋒槍於1930年生產,是湯姆遜M1928式衝鋒槍的仿製型。生產的數量不多,主要用於抗日戰爭,抗戰結束後停止生產。其結構性能與美國的湯姆遜M1928式衝鋒槍一樣。
(2)中國11.43毫米M36式衝鋒槍
M36式衝鋒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產的,1947年裝備國民黨軍隊,主要用於內戰,當時中國11.43毫米M36式衝鋒槍未形成大批量生產。1948年東北解放後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大約10000支。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於1950年又生產了一小批,在台灣生產的M36衝鋒槍與在大陸生產的M36衝鋒槍結構一樣,隻是標記不同而已。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式擊發方式,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片狀準星,覘孔照門固定表尺,表尺射程100米。此槍全長755毫米/545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203毫米,全槍重4.118千克,空槍重3.375千克,發射11.43毫米(0.45英寸)柯爾特自動手槍彈(ACP),彈頭初速280米/秒,理論射速400發/分。
(3)中國9毫米M37式衝鋒槍
中國9毫米M37式衝鋒槍M37式衝鋒槍是1948年初由國民黨的南京兵工廠生產的,1948年國民黨軍隊敗退時將此槍的生產線運到了台灣,在大陸生產的M37式衝鋒槍很少,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於1950年對該槍進行重新設計,定型為M39式衝鋒槍,開始大批量生產,在台灣生產的M37式衝鋒槍與在大陸生產的M37式衝鋒槍結構一樣,不同的隻是在彈匣倉左麵刻有"gearedcircle"標記。M37式衝鋒槍是以美國的M3A1衝鋒槍為藍本設計的,結構和外形都與美國的M3A1衝鋒槍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槍機稍短一點,槍機麵形狀也不大相同;彈膛斜肩部稍有擴大;拋殼窗蓋的尺寸也擴大了一些;全槍重量減輕了約0.45千克。其餘結構性能都與M3A1衝鋒槍相同。
(4)中國11.43毫米衝鋒槍
中國11.43毫米衝鋒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生產,在日本無托衝鋒槍的基礎上設計中國11.43毫米衝鋒槍的。此槍在設計上采用了一些獨特機構,如複進簧繞在槍管上,由槍管彈膛的斜肩部和槍管套的前端固定,在機匣內槍管套和槍機組成一個部件,這樣在射擊時,槍機和套筒一道後坐;機匣內還有一個緩衝部件;自動機部件是由位於機匣頂部的球形拉機柄拉動的。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隻能連發射擊。瞄具是倒"V"形準星,覘孔照門表尺。此槍全長733毫米,槍管長231毫米,全槍重3.47千克,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彈頭初速280米/秒,理論射速500發/分。
(5)中國9毫米M38式衝鋒槍
M38式衝鋒槍是國民黨逃往台灣後生產的一種衝鋒槍,是英國司登MKⅡ衝鋒槍的改進型槍。中國9毫米M38式衝鋒槍它與MKⅡ衝鋒槍的不同之處是:隻能連發射擊;槍機稍有改進;拉機柄稍有加大;外形更加簡潔;加工質量也比英國的好。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式擊發方式,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倒"V"形準星,單覘孔照門固定表尺,表尺射程100米。此槍全長755毫米,槍管長195毫米,全槍重3.95千克,空槍重2.8千克。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彈頭初速365米/秒,理論射速550發/分。
(6)中國7.62毫米54式衝鋒槍
54式衝鋒槍是1954年底開始生產的,1956年停止生產。它是前蘇聯PPS-43式衝鋒槍的仿製型中國7.62毫米54式衝鋒槍,該槍在機匣上刻有"626"標記。此槍與PPS-43式衝鋒槍的區別是將握把中心的"C"字標記改成"K"字標記。其結構性能與PPS-43式衝鋒槍一樣。
(7)中國7.62毫米43式衝鋒槍
中國7.62毫米43式衝鋒槍43式衝鋒槍是我國建國後生產的第一種衝鋒槍,是前蘇聯PPS-43式衝鋒槍的仿製型,其結構性能與PPS-43式衝鋒槍一樣。
(8)中國7.62毫米64式微聲衝鋒槍
64式微聲衝鋒槍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一種新型衝鋒槍,1964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後裝備中國7.62毫米64式微聲衝鋒槍我軍,主要用於偵察兵、傘兵和其他執行特殊任務的人員。
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柱形準星、方形缺口雙照門,"L"形翻轉式表尺,表尺射程100米、200米。此槍全長843毫米/635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244毫米,全槍重3.4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發射中國64式7.62毫米微聲衝鋒槍彈,彈頭初速513米/秒,理論射速1315發/分。
(9)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
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56式衝鋒槍是我國50年代初根據前蘇聯AK-47突擊步槍設計和製造的一種衝鋒槍,國外稱其為56式突擊步槍,1956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後裝備我軍。此槍在各種環境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都很高,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衝鋒槍,現仍為我軍的製式裝備。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柱形準星,方形缺口雙照門,"L"形翻轉式表尺,表尺射程0~800米。此槍上刺刀全長1100毫米,不上刺刀長874毫米,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52千克,空槍重4.03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發射中國56式7.62毫米普通彈、曳光彈、曳光燃燒彈和穿甲燃燒彈(簡稱7.62毫米槍彈),彈頭初速710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
(10)中國7.62毫米56-1式衝鋒槍
56-1式衝鋒槍是56式衝鋒槍的改進型,1963年完成設計定型,隨後裝備我軍。外國中國7.62毫米56-1式衝鋒槍報刑雜誌稱其為56-1式突擊步槍(Type56-1assaultrifle),按我國習慣稱為衝鋒槍(56式衝鋒槍、56-2式衝鋒槍也一樣),因而收集在本書中。此槍在56式衝鋒槍上的主要改進是采用折疊式槍托,使槍更加緊湊,便於攜帶,它和56式衝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受的一種衝鋒槍,現仍為我軍的製式裝備。此槍不能上刺刀,其他結構性能與56式衝鋒槍相同。
該槍全長874毫米/645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3千克,空槍重3.85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槍彈與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相同。
(11)中國7.62毫米56-2式衝鋒槍
56-2式衝鋒槍是56-1式衝鋒槍的改進型,此槍在56-1式衝鋒槍上的主要改進是槍托卡榫采用中國7.62毫米56-2式衝鋒槍了楔鐵式卡榫,可自動補償使用時的磨損間隙,能保證槍托始終是牢固配合的,有利於確保射彈的散布密集度;槍托的形狀也不同;還可安裝一把刺刀。它和56-1式衝鋒槍一樣,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機構動作可靠性都很高,也是深受我軍指戰員喜愛的一種衝鋒槍,現仍為我軍的製式裝備。
此槍上剌刀全長1100毫米,不上刺刀長874毫米,托折長654毫米,槍管長415毫米,全槍重4.4千克,空槍重3.9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的與中國7.62毫米56式衝鋒槍相同槍彈。
(12)中國7.62毫米85式微聲衝鋒槍
85式微聲衝鋒槍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一種新型衝鋒槍,1985年完成設計定型,主要用於中國7.62毫米85式微聲衝鋒槍偵察兵、傘兵和其他執行特殊任務的人員。
它是64式微聲衝鋒槍的簡化型,其外形和消聲機構與64式衝鋒槍一樣,有些機構則與85式輕型衝鋒槍相同。此槍的主要優點是可發射51式和64式手槍彈,發射64式手槍彈消聲效果最好,噪聲可減少到80dB,發射51式手槍彈時,消聲效果稍差。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片狀準星,覘孔照門,翻轉式表尺。此槍全長869毫米/631毫米(托伸/托折),空槍重2.5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發射中國64式7.62毫米手槍彈時,彈頭初速300米/秒,理論射速800發/分。
(13)中國7.62毫米85式輕型衝鋒槍
85式輕型衝鋒槍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一種新型衝鋒槍中國7.62毫米85式輕型衝鋒槍,1985年完成設計定型,主要用於偵察兵、傘兵和其他執行特殊任務的人員。
它是中國79式衝鋒槍的簡化型,此槍的主要優點是可發射中國51式手槍彈和64式減速手槍彈。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可單、連發射擊。瞄具是片狀準星,覘孔照門翻轉式表尺。此槍全長628毫米/444毫米(托伸/托折),空槍重1.9千克,30發弧形彈匣供彈,彈頭初速500米/秒,理論射速780發/分。
2.美國衝鋒槍(1)美國11.43毫米阿特梅德衝鋒槍係由美國喬治J.海德於40年代初在M35式衝鋒槍基礎上設計改進而成,由阿特梅德工業公司美國11.43毫米阿特梅德衝鋒槍製造。原打算列裝美軍部隊,1940年9月,對樣槍試驗之後,在其性能和使用上不太理想,其研製工作隨即停止。該槍主要改進之處是:裝填拉柄從機匣左方轉換到機匣右側;前握把改為護木;表尺的位置移至機匣後方;快慢機位於扳機護圈的左側;取消了槍口裝置;采用貝克爾(Becker)前衝式擊發原理,槍機在槍彈未完全進膛之前打擊底火,使後坐力大大減小。該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實施單、連發射擊,仍使用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用30發彈匣供彈,全槍重4.3千克,槍管長292毫米。
(2)美國9毫米UDM42式衝鋒槍
係由美國高標準公司(HighStandard)的創始人--卡爾G.斯威比利斯(GarlG.Swebil-iu美國9毫米UDM42式衝鋒槍s)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年設計的。1940年10月15日,以高標準公司的名義獲得專利,由美國馬林兵器公司(MarlinFirearmsCompany)為聯合防務供應公司製造,大約生產了15000支。
該槍原名為UDM1941式衝鋒槍,因1942年正式投產,故改名為UDM42。該槍有樣槍型和生產型兩種型號,樣槍型為11.43毫米口徑,發射使用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這種型號完全是為替換美軍當時裝備的湯姆遜衝鋒槍而準備參加競選的。由於M2衝鋒槍的出現和湯姆遜衝鋒槍改進型的采用,使其在試驗中途就被放棄了;生產型為9毫米口徑,發射使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該槍的特點是,采用湯姆遜衝鋒槍縮小型20發彈匣,並將兩個彈匣背靠背地焊在一起,形成一個40發彈匣,但隻能將第一彈匣打空後,翻轉過來,再插上第二彈匣才能射擊,該槍采用運動步槍槍托,裝有前握把;快慢機位於機匣右側,整個槍是機加工製成,沒有衝壓件,加工精良,機構動作可靠,射擊精度比較好,便於操作。盡管其製造成本比較高,生產量不大,但也稱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較好的衝鋒槍之一。
該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開膛擊發,發射方式為單、連發。全槍(空槍)重4.12千克,全槍長807毫米,槍管長278毫米,6條右旋膛線,彈頭初速400米/秒,理論射速700發/分。
(3)美國11.43毫米M2式衝鋒槍
係由美國喬治J.海德於1942年設計的,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sCorporatio美國11.43毫米M2式衝鋒槍n)製造,當時命名為海德-因蘭1型(Hyde-Inland),同年4月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試驗。盡管克服了海德M35衝鋒槍的許多缺點,其射擊精度比湯姆遜M1928A1和M1式衝鋒槍好,但在其機構上仍有不足。人們做了局部改進,然後以海德-因蘭2型名稱提交靶場進行機構動作試驗,經再一次試驗後,又作進一步改進,改用較硬的複進簧,加深了彈匣艙,采用湯姆遜衝鋒槍20發或30發彈匣,這才正式命名為M2,並由馬林兵器公司生產,據說生產了不足400支,就遇到了許多麻煩,隨後便停產了。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擊發。射擊方式為單、連發,發射使用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槍機與擊針為一整體,機匣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用無縫鋼管製成,後半部鍛造而成。該槍沒有空倉掛機機構,當射擊完畢時,彈匣托彈板上抬,使掛機板將槍機掛在後方。在握把左側裝有保險機;快慢機位於扳機護圈左側,轉至前方為連發射擊,轉至後方為單發射擊。M2全槍(空槍)重4.13千克,全槍長815毫米,槍管長303毫米,4條右旋膛線,彈頭初速290米/秒,理論射速500發/分。
(4)美國英格萊姆M6式衝鋒槍
1949年,美國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戈登B.英格萊姆(GordonB.Ingram)設計的一種新式衝鋒美國英格萊姆M6式警用型衝鋒槍槍問世了,從設計到樣槍出籠,僅用兩年的時間,速度之快令人驚歎不已。此槍由美國警用武器公司(PoliceOrdnanceCompany)製造,命名為M6。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研製的第一支衝鋒槍。50年代初,美國開始生產,並首次在美國警察局長會議上露麵,當即被警察部門購買,使得它在商業上一炮打響,引起了一時的轟動,古巴海軍、波多黎各的美國保安隊和秘魯陸軍也曾采用。
英格萊姆M6為係列衝鋒槍,一種為警用型,發射9.652毫米(0.38英寸)手槍彈;另一種為軍用型,主要發射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少數槍使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該槍配有消音器,作為微聲衝鋒槍使用。該槍自動方式采用自由槍機式,開膛待機,用30發交錯排列雙排直形彈匣供彈,實施單、連發射擊。彈頭初速為280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表尺射程91米,全槍(空槍)重3.27千克,全槍長(不帶刺刀)750毫米,槍管長225毫米,有6條右旋膛線,可裝剌刀。M6式衝鋒槍的機匣、彈匣用無縫鋼管製成,發射機座、機匣和彈匣口用一塊鋼板衝壓而成,裝填拉柄位於槍的右側,有的槍在發射機座右側裝有快慢機,射手可通過它實施單、連發射擊和保險。該槍主要用於特種部隊、警察保安人員、裝甲戰車乘員、坦克手、戰鬥機飛行員和後勤保障人員自衛和殺傷有生目標,其最大特點是結構簡單,便於製造。M6式衝鋒槍是戰後美國生產量較大的武器。
1952年,英格萊姆還研製開發出M7式衝鋒槍,除將開膛擊發改為閉膛擊發外,其他方麵均與M6式衝鋒槍一樣。英格萊姆離開公司以後,又設計出M6式衝鋒槍的改進型--M8式衝鋒槍,主要改進之處是:采用較粗的槍托;增加了拋殼窗蓋。M8式衝鋒槍在泰國製造,專供泰國警察使用。
(5)美國庫克衝鋒槍
係由美國洛倫·庫克(LorenCook)於50年代初在美國陸軍服役其間設計的。雖說僅生產樣槍美國9毫米庫克衝鋒槍,且數量有限,但這支槍獨具匠心,別有特色。
該槍采用9毫米和11.43毫米兩種口徑,分別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和11.43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供彈具分別配用美國M3衝鋒槍30發彈匣和英國司登衝鋒槍32發彈匣。兩槍結構和外形基本一樣。結構比較簡單,除機匣外,大部分零部件均用鋼板衝壓而成。機匣和槍托為一整體,握把居於槍的重心位置,槍管上還配有小握把,射擊時,雙手握持相當穩固,裝填拉柄在機匣上方,射擊時保持在前方不動,保險鈕位於機匣右側。值得注意的是,槍上無瞄具,完全憑射手感覺實施射擊。該槍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開膛擊發;發射方式為連發。全槍(空槍)重3.2千克,全槍長590毫米,槍管長240毫米,6條右旋膛線;彈頭初速:口徑9毫米時為365米/秒,口徑11.43毫米時為280米/秒;理論射速550發/分。
(6)美國9毫米M55式小型衝鋒槍
係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市洲際工程公司(lnterstateEngineeringCorporation)於美國9毫米M55式小型衝鋒槍1954年~1955年間研製的。該槍沒有在正規的兵工廠製造,而是在幾個機加工車間用手工製作了3支樣槍。爾後由傑克·珀塞爾(JackPurcell)作了進一步改造,生產出的樣槍為美國陸軍、加拿大軍隊、各警察部門和少數製造商進行了大規模的演試,曾受到大家的好評,但由於其他武器的競爭,而未銷售出去。該槍采用了"Compact"英文名稱,其原因是,洲際工程公司曾生產過"Compact"真空吸塵器。該槍設計簡單,使用方便。自動方式采用自由槍機式,開膛擊發,實施單、連發射擊,用32發弧形彈匣供彈,發射使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彈頭初速365米/秒,理論射速450發/分,全槍(空槍)重2.38千克,全槍長610毫米,槍管長197毫米。
(7)美國9毫米艾奇遜M1957式衝鋒槍
美國9毫米艾奇遜M1957式衝鋒槍係由美國馬克斯韋爾·艾奇遜(MaxwellAtchisson)設計的,由美國WAK公司製造。其主要特點是,結構簡單、重量輕、短小,工藝性好。與美國M3衝鋒槍一樣,采用鋼條製作的伸縮式槍托。彈匣艙置於扳機護圈後方,可兼作小握把使用,機匣為圓筒式,自動方式采用自由槍機式,閉鎖方式為慣性閉鎖,複進簧和導杆置於槍機上部的通孔內,射擊時,裝填拉柄不與槍機和複進簧一同往複運動。射擊方式為單、連發,發射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用32發直形彈匣供彈。全槍(空槍)重2.1千克,全槍長610毫米/383毫米(托伸/托縮),槍管長203毫米,彈頭初速366米/秒,有效射程200米。
(8)美國9毫米英格萊姆M9式衝鋒槍
係由美國輕武器設計師戈登B.英格萊姆於1959年在M8式衝鋒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1961年美國9毫米英格萊姆M9式衝鋒槍在某些中美洲國家生產過,但對其使用狀況尚無詳細資料報導。M9式衝鋒槍改動不大,在其結構上基本保留了M6和M8式衝鋒槍的特點。所改進之處是:加裝了保險機,采用伸縮式槍托和40發大容量彈匣,發射使用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其射擊方式為單、連發,自動方式為自由槍機式,開膛擊發。全槍(空槍)重3.5千克,全槍長725毫米/508毫米(托伸/托折),槍管長203毫米,6條右旋膛線,彈頭初速365米/秒,理論射速600發/分,表尺射程91~229米。
(9)美國9毫米瓦斯普77式衝鋒手槍
係由美國H.L.維瑟(H.L.Visser)於50年代末研製成功的,這是一種個人防護武器,專門美國9毫米瓦斯普77式衝鋒手槍提供給非作戰人員,用於緊急情況下自衛。其整體結構設計獨具一格,並在美國獲得專利。
該槍采用氣體延遲半自由槍機式原理和瑞典卡爾·古斯塔夫衝鋒槍彈匣,配有減速器和新式保險機。特別之處是:槍上沒有快慢機,而是設計了一個扳機護圈-折疊式前握把-快慢機三合一的綜合機構。前握把折疊時,其後端的彎曲部分形成扳機護圈,同時武器處於單發射擊狀態;前握把旋轉一定的角度,呈打開狀態時,由單發射擊狀態變換為3發點射狀態。射擊方式的變換完全通過打開和折疊前握把形成。點射射擊時,將槍的一側貼在身體上,具有較好的射擊精度。該槍自動方式為半自由槍機式,閉膛擊發,射擊方式為單發和3發點射,發射9毫米柯爾特手槍彈。全槍長218毫米,理論射速450~600發/分。
(10)美國9毫米希爾衝鋒槍
係由美國約翰L.希爾(JohnL.Hill)設計的。1952年樣槍出台,1953年1月獲得專利。1962美國9毫米希爾衝鋒槍年僅生產了8支槍就停止了其研製工作。該槍整體結構簡單,比其他衝鋒槍零部件少,結構上大量采用鋁合金件和衝壓件,引人注目的是,其供彈機構設計別具一格:塑料彈匣在出廠時就已裝好彈,一次性使用,打完就扔;整個彈匣平置於機匣上方,彈頭朝右;彈匣與槍機之間有一薄金屬隔板;槍機後坐時,其上伸出一彈簧,帶動輸彈盤(第一發彈已在輸彈盤上)回轉90度;這時,第一發彈與彈膛對正,待槍機複進時便被推入彈膛;然後,輸彈盤向後回轉至原位,與此同時,彈匣中的推彈彈簧將第二發彈推出並置於輸彈盤上;擊發後,槍機後坐,將空彈殼從握把底部的拋殼口中向下拋出,並重複上述過程。采用這種供彈係統的優點是,防塵性好,彈匣出廠時已裝好彈,槍上的進彈口始終處於密封狀態,故槍彈可一直保持清潔,使供彈機構故障率降低,全槍重心位置合適,在射擊過程中重心位置變化較小,提高了射擊精度;缺點是供彈機構比較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