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老年保健的基本原則
§§§第一章 古人論養生保健
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提出有關養生理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同我,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興倦"(《素問·上古天真論》)、"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等,為後世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所謂"法於陰陽"、"把握陰陽",就是以協調陰陽作為養生的基本原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無論治病還是養生,都以求得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為根本目標。
總的說來,人體賴以健康立命的正氣有陰精和陽氣兩個方麵。這兩者不僅應長盛不衰,而且還必須相互協調,一旦貪偏而破壞平衡,就有害於人體的健康。陰精陽氣,內供生命活動的需要,外則抵禦病邪,最易耗損,因此必須時時攝護。
采用綜合、適當的調攝方法使陰陽平和,就叫"和子術數"。被稱為"保生之大倫"的養生方法大致有:飲食的調節、有規律的起居生活、勞逸的結合、房室衛生、運動鍛煉、呼吸吐納、按摩保健、情誌調攝及吃營養藥物等。
脾胃是飲食消化的源器官,人們依賴脾胃不斷地輸送營養物質,用以調養先天精氣,供生長發育、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飲食調勻,不偏嗜五味甘肥之品,不過冷過熱,不飲酒無度,是為長壽之道。如果飲食不節製,肯定會傷了胃腸,機體自然趨於衰憊。
起居有常,"行處坐臥,晏處居處,皆須巧立製度"(《養老壽親新書》)。並要注意與四季氣候變化相適應,所謂春三月"夜(遲)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類,"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同上)。
勞逸結合,生活要求有勞有逸,勞作但是不疲倦,應當有合適的限度。《素問·宣明五氣》篇中的"久臥傷氣,久坐傷內,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說明過度安逸與過度活動都對健康不利。
房室衛生,要節製性生活,不能縱欲,防止損耗真精,但也不必禁欲。房中養生術記載有七損八益的,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陰陽)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運動鍛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活動形體,能流通血脈,舒利筋骨。如"五禽戲"、"易筋經"、"太極拳"等健身術,尤其重要。
按摩保健,在全身各部位進行自我按摩或被動按摩,有流通氣血、安和髒腑、健腦醒神、固齒明目、消除疲勞的妙用,長期堅持,可以身輕體健。
呼吸吐納,即現代所稱氣功之濫觴。吸入的自然空氣,是人體元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元氣的盛衰,是祛病延年的要領。
情誌調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暴怒傷陰,暴喜傷陽",表明情誌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應該淡於名利,不計得失,省思少慮,精神專一內守,誌意安和。
《攝生要錄》載唐代柳公度八十多歲了,步伐仍然輕健,沒有一點衰老的跡象。有人問他其中的原因,他開口答道:"吾無術,但未嚐以元氣佐吾怒。"這就是《老子》所謂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致虛極,守靜篤"的養性之功。
"食養藥餌,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生之年,陰精陽氣耗費了許多,先天的精氣,雖然刻意護養,也很難保全,隻有依賴於後天不斷充養才可能保全。飲食五味,以養五髒精氣。如飲食療法不足,那麼可以服藥,增填精髓,益氣養血,調和陰陽,使其充複。人們冬季喜愛服用的滋補膏劑,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章 古人四時養生法
四時養生法,是在"四氣調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已有四時養生專著,如鄭景軸《四時攝生論》,殷穆《四氣攝生論》及趙武的《四時食法》等(均佚);宋有姚稱的《攝生月令》;元有丘處機的《攝生消息論》等。但大量的內容則散見於各種養生著作中,除《黃帝內經》外,有華佗《中藏經》,孫思邈《千金方》,陳直《養生奉親書》,朱震享《格致餘論》,李杲《脾胃論》,高濂《遵生八箋》,河濱丈人《攝生要義》,冷謙《修齡要旨》,朱權《曜仙神隱》等等。大致內容不外乎生活起居、調神、食養、藥養、吐納等方麵。現向讀者展示其中的一些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