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巴甫洛夫研究過產生固執心理的生理基礎,認為它是神經過程的"停滯性"生成的。心理學家們則認為,它與一個人的人生經曆、思想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有關。這就告訴我們,固執和多疑,不是一般的、偶然的性格小毛病,而是長期形成的比較頑固的心理障礙,要預防和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必須自覺加強心理保健。
①要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固執和多疑的思想根源都是主觀主義。有這種心理的人,一般都比較主觀自負,不愛學習,性格內向,心胸狹窄。隻有通過學習和加強思想修養,不斷提高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和思想覺悟,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和事,視野開闊,襟懷曠達,自然也就不再固執多疑了。
②要熱愛生活,廣交朋友,多到社會生活和群眾中吸取營養。固執和多疑多在封閉式的生活條件和思考方法下產生的,打破了封閉聯係了實際,思想就會活躍起來。實踐證明,豐富多采的生活浪潮,相知相親的人際交往,是衝刷不健康心理的良方。
③要善於自我調控,自我解脫,想得開,放得下。當固執難耐時,要盡量鬆馳下來,放一放再說,或者想想別的愉快的事;疑心太甚時,要自我勸解,想想猜疑畢竟不等於事實,何必自尋煩惱。
為了克服自我懷疑,還可采用"防止反應療法",建個"備忘錄"。如每次出門總懷疑"門沒上鎖燈沒關",成了心病。每次出門做記錄:"門已鎖,燈已關",一段時間後便不再懷疑了。
§§§第四章 保持良好情緒
據長壽研究者認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從對我國長壽地區百歲以上老人的調查來看,這些老人雖然職業不同,習慣各異,但他們有一共同特點,即性格從容、溫和、樂觀、直爽和開朗,沒有一個人是憂鬱孤僻的。他們善於在勞動中享受樂趣。
老年人應特別注意控製"發怒"和"狂喜"的情緒發生。遇事不要急躁;遇到悲哀事,不要過於傷心;遇到急事,不要過於驚恐;遇到喜事,不要過於歡樂。這樣,使自己保持在愉快、輕鬆、和諧的情緒中生活和工作。
為了保持良好的情緒,防止孤獨、寂寞、無聊,最好的辦法是發揚我國傳統上贍養老人、孝順父母的好風尚,兒女婚後盡量與老人住在一起。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對老年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威脅生命的各種疾病。所以,要加強健康觀念。積極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如慢跑、太極拳、氣功、各種棋類等。同時,要定期檢查身體,發現疾病,要早期治療。開展健康谘詢,學會自我調養的方法。此外,家屬的照顧等也很重要,對老年人要關心、尊敬,不要使他們生氣。
§§§第五章 不良情緒的自我調節
情緒與健康的影響,早在我國古代醫學中就有精辟的闡述。《內經》中指出,"悲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怨傷腎",等等。愉快的情緒和不愉快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有不同的影響。
愉快的情緒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能力,提高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效力,使人體保持健康。不愉快的情緒如憤怒、恐懼、焦慮、憂愁、悲傷、痛苦等,可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導致神經活動的機能失調,對機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如人在恐懼時,可使意識變得狹窄,判斷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喪失理智和自製力,使正常活動受到影響。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不愉快情緒之中,會引起過度的神經緊張,最終導致機體的病變,如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血壓持續升高,等等。為此,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避免不良情緒。
①合理化。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開脫"法,就是通過給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來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雖然這些理由常常是不正確的,在第三者看來是不客觀或不合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