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裔加拿大企業家丁謂所創辦的善華集團的資本經營,也展示了資本經營在企業超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1980年,丁謂在多倫多市注冊成立善美公司,設計生產出加拿大第一套完整的手提式小型電腦。1986年12月底,善美公司在加拿大上市。
1988年,丁謂投資上億美元收購了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北美"康休默"公司。
1989年,善美集團以2.7億美元收購了有百餘年曆史的世界最大縫紉機生產廠商美國勝家公司。
1991年,善美集團用2000萬美元買進日本山水電子有限公司。
1991年底,善美收購香港東敬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1993年,善美集團收購德國最大的工業縫紉機生產廠百福公司。
1994年,善美集團從三菱銀行手中購買日本雅佳電子有限公司。
1995年,善美通過附屬雅佳電子有限公司收購香港港華集團。
1995年8月,丁謂應電子部邀請來北京進行工作訪問。8月31日,拜會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電子工業部部長胡啟立。次日,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會見並宴請了丁謂。
1982年,丁謂隨加拿大的教授第一次返回中國大陸,10年之後,他在海外收購、改良企業的同時,對國內也積極投資。1992年,丁謂所屬的勝家公司在上海建立生產廠,成立上海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此後,丁謂在廣州、珠海也成立了獨資、合資企業。收購港華集團使丁謂得以將善美集團的投資擴大到國內知名的合資電子企業,包括廣東中山喜華電子有限公司、天津長城(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康佳電子有限公司。
在丁謂身上洋溢著雙重色彩:神秘與傳奇。這位47歲的華裔加拿大人,身兼善美集團董事會主席和執行總裁。他不僅擁有香港最大的工業集團,還擁有世界一流的全球性營銷網絡。而18年前,他還是一文不名的窮學生。正是資本經營使他很快成為世界級富豪。
第六章 從事跨國經營
隨著科學技術的深刻革命,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的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的大發展,帶動了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生產和資本的活動突破了國界、實現了國際化。
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過程。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程度,標誌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絕大多數超速發展的企業,幾乎都突破了地區經濟的傳統束博和國境的限製,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僵化半僵化狀態走向靈活適應國內外市場。從國際環境角度考察超速發展企業的跨國經營策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跨國經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跨國經營對企業的超速發展有著極為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8個方麵:
(1)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2)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市場占有率;
(3)獲取國外的自然資源,彌補自己資源不足;
(4)充分利用國外資金,促進企業超速發展;
(5)獲取國外新技術新信息,促進企業科技革命;
(6)獲取管理經驗、突破體製障礙;
(7)轉移過剩的加工能力和傳統技術,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8)鞏固和擴大經濟技術合作成果,為企業超速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我國著名企業中信公司的超速發展,正是走跨國經營的道路。
中信公司的全稱是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CITIC,ChinaInternationalTrust&InvestmentCorporation)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直接產物,她是中國最早獲得海外投資和經營權的企業之一,是中國最早開展跨國經營活動並非常成功的一個企業,是中國第一家跨國公司。
中信公司由改革開放而產生,並很快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樣板"而成為眾多中國企業的學習對象。中信公司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第一個采用市場經濟下的現代企業體製組建和經營的中國企業,第一個采用負債經營方式的中國國有企業,第一個到海外發行債券,第一個到美國投資辦生產企業......。這些事項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可能很平凡,但在80年代初的中國卻是一些了不起的業績。
作為一個國際信托公司,中信公司的業務從開始就向國際發展,如果劃分得細一點的話,至今為止已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3年。主要是嚐試國際融資和租賃。
1.海外發行債券
1980年國家重點項目江蘇儀征化纖工程,由於資金短缺行將下馬,紡織工業部領導找到中信公司求援。榮毅仁提出到外國發債券來解救這個項目,但各方麵的指責和壓力接踵而來。足足用了一年半時間進行說服解釋和籌備,中信公司才得以於1982年1月在日本發行100億日元債券,債券很快銷售一空,儀征化纖廠則由此得救。這是中國首次在海外發行債券,從此,這種方式成為中國籌集外資的一個重要手段。截止1994年夏季,中信公司已陸續發行債券18筆,累計金額33.6億美元;還借入商業貸款60筆,金額20.33億美元。這些資金主要投入寶鋼、儀征化纖、齊魯石化、平朔煤礦、標致汽車、利港電站、黑河鐵路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融資租賃和國際谘詢
1980年和1981年,中信公司相繼組建了中外合資的東方租賃公司和國內合資的中國租賃公司,在中國開創了融資租賃業務,為中國企業租賃各種技術設備。十幾年來,共組織租賃項目1500多個,利用外資達16億美元。1981年,中信公司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從事國際經濟技術谘詢業務的機構--中國國際經濟谘詢公司。
第二階段,1984~1986年。開始海外直接投資。
1984年,中信公司進行了第一項海外直接投資:在美國西雅圖與一家美國公司合資組建西林公司CITIFORInc.,從事林業和木材加工,中信公司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1986年,中信公司購入了對方的股份,西林公司成為獨資子公司。
1986年,中信公司進行了兩項大型海外直接投資,一是投資6200萬加元,購入加拿大塞爾加紙漿廠(CelgarPulpMill)的50%股份;另一項是投資1億多美元購入澳大利亞波特蘭鋁廠(PortlandAluminumSmelter)的10%股份。同時,分別成立了中信加拿大公司和中信澳大利亞公司。這一期間中信海外投資主要是以獲取自然資源為目的,當然都是中國缺乏的資源,如木材、紙、鋁等。
1985年5月,中信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信(香港)公司。同年,中信公司收購了當地瀕於破產的嘉華銀行(中信占74%股份)。1986年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加盟香港中信公司;同年,公司改組為中信集團(香港)公司--CITICHongKong(Hoidings)Ltd.,榮智健出任董事總經理,開始醞釀大型收購活動。
為了更好地利用榮氏家族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力量,1986年榮毅仁邀請世界各地榮氏家庭成員於北京團聚,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他們。
第三階段,1987~1989年。交通電訊業大投資。
1987年2月,在經過半年多的分析後,香港中信以23億港元收購香港國泰航空公司12.5%的股權;1989年初,出資2.5億港元購入澳門電訊公司20%的股權;同年末,斥資3.9億港元購入港龍航空公司38.3%的股權,同時宣布動用101億港元巨資購入香港電訊公司20%的股權。這後一項目是近些年來香港罕見的巨型收購,震憾整個香港。
在這一期間裏,中信公司於1988年在美國特拉華州收購了一家鋼廠,並易名為中信美國鋼鐵公司(CITISTEELUSA,Inc.)。1988年,中信公司與英國大東公司、香港和黃通訊公司合資組建了亞洲衛星公司,中信占33%的股份;該公司於1990年4月成功發射了"亞洲一號"通訊衛星。
第四階段,1990年至今。發展混合控股公司。
1990年初,香港中信公司斥資4.5億港元收購了香港上市的泰富發展公司51%的股權(後來略有減少),終於擁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將其改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CITICPacificLtd.)並隨後陸續地將一些資產(港龍、國泰等)注入,使其資產額迅速擴大。1991年8月到1992年1月,香港中信又籌資51億港元,通過中信泰富分兩次收購了恒昌行(集團)公司97.12%股分。通過上述一係列的收購活動,使香港中信公司從一個中小型的純粹控股公司,發展成為大型的混合控股公司,其中信泰富公司的資產總值1993年已超過460億港元,成為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之一。
從1993年開始,中信澳大利亞公司也開始向混合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年初在新加坡成立CISCTradingCo.,向亞太地區推銷中國的輕工消費品;隨後又購入日本的八佰伴國際有限公司(YaohanIntl.)的10%股權;又以1億澳元全麵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類加工出口企業--麥多肉聯公司(MetroMeat);年底,合資組建的信瀚投資基金有限公司(C.H.ChinaInvestmentLtd.)在澳大利亞上市。
中信公司1979年10月以50萬元人民幣開辦費成立,當它渡過15周歲時,已成為一個擁有資產1350多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800多億元,海內外36家子公司和530餘家投資企業,年盈利超過16億元,員工5萬餘人,集生產、金融、貿易和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跨國公司,可謂非常成功!
中信公司僅用短短的15年的時間,即由50萬元起家發展到擁有資產1350多億元,我們可以將其視作跨國經營促進企業超速發展的典型實例。
我國另一家著名企業廣東健力寶集團也是通過從事跨國經營獲得超速發展的。
健力寶飲料的初始配方誕生於廣東省體育科研所,不言而喻,其與體育界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係。健力寶作為"首選飲料"隨中國代表團參加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中國健兒首次在奧運會上取得的輝煌成績也為健力寶贏得了一塊"金牌"。
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健力寶公司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不僅未放棄對亞運會的讚助,反而以合計1600萬元人民幣的捐款,成為國內第一家讚助且讚助額最多的企業。
健力寶始於體育,興於體育。借助體育的魅力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也大放異彩。
1986年9月,健力寶作為我國第一個進入美國市場的無酒精飲品,試銷2000箱。經過數年實地考察,總結國內其他企業的經驗教訓,健力寶決定改變開拓國際市場的策略:(1)改變過去小規模進行產品點出口的方式,長驅直入貿易對象國市場,辦廠、辦經濟實體,由點到麵拓展市場;(2)搶占美國製高點。美國市場是世界最大、最具代表性,也是產品質量要求最嚴格的市場,若成功地予以突破必將對世界各地都產生強大的聯帶效應;(3)采用粵語稱之為"鬼打鬼"的方式,產品開拓到哪裏,就與哪個國家合作,利用當地人來宣傳、銷售健力寶,從而突破華人圈。
1991年,健力寶美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們努力消除民族文化之間的隔膜,創造一個可以被當地人接受的企業及產品形象。綜合專家與消費者的意見,問題主要存在於:(1)含糖量略高,不利於吸引更多的消費者;(2)包裝。後者的問題更為突出,一方麵其包裝不符合美國標識法,因而不能合法地在美國銷售,再者其外型甚至被人嘲諷為"汽油罐"。中美技術文化的巨大差異使易拉罐裝的飲料在中國大陸被視為高規格產品,而在美國用瓶裝的飲料才能產生高檔的感覺。於是在做了五次外型調整之後,他們終於放棄了罐裝的思路,選擇瓶裝,以提高健力寶在美國的起點。含糖量也被調低至8.5%,成為美國市場上糖度最低的飲料之一,加強了其在美國市場上的競爭力。
1993年4月,健力寶首先進駐美國東部的新英格蘭州地區和西部加利福尼亞洲。7月,健力寶出資550萬美元,在紐約最繁華的商業區第五大道38大街,買下帝國大廈第26層,麵積達1000多平方米,做為健力寶美國有限公司總部。開業典禮上,包括紐約市長、中國駐紐約代總領事等中美政界要人在內,上千名嘉賓到場祝賀,其規格之高,影響之大,為在美國的中國企業之最。
進入冬季,健力寶再次令美國輿論界嘩然。10月1日晚,克林頓的助選大會將在紐約港灣的一條豪華遊艇上舉行,門票等於讚助費,高達5000美元,且民主、共和兩黨還處於競爭白熱化階段。健力寶不避嫌疑,方針明確:在商言商,不向政治,隻要能擴大健力寶影響的活動都參加。經過細心安排,12月20日在著名的《紐約商報》上,新當選的克林頓總統夫人希拉克與副總統戈爾夫人舉杯笑飲健力寶的彩色照片赫然醒目。同在12月,健力寶飲料進入聯合國總部,成為第一個進入聯合國的中國飲品。
截止1994年初,健力寶飲料已在美國東部新英格蘭地區打入三大超級市場連鎖係統,出現在140家超級市場的貨架上。健力寶美國有限公司除總部設在紐約外,在落杉磯還設有美國西部分公司,及三個分布於東北部、中西部、西部加州的分銷商。健力寶產品已銷往分別以新英格蘭地區、芝加哥、加利福尼亞州等14個州市,成績斐然。然而健力寶的目標是在美國建立起全國性的分銷係統,並且嚐試北進,向加拿大擴展。
健力寶公司生長於相對歐美發達國家經濟遠遠滯後的發展中國家,在跨國經營中麵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但同時也可利用後發展優勢,縮短探索、創業期,直接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曆程。
健力寶公司的跨國經營順利通暢,使企業不斷超速發展,強化了公司在國內飲品業的霸主地位,並向國際飲料界真正巨人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