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說明,高新技術的發展,必將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將不斷出現和發展,而技術陳舊落後的產業部門則將被逐步淘汰和轉化,產業結構將逐步向高級化和優化的方向發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優化是促進社會生產力大發展、大提高,促使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3.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縮短
從近現代科技發展史看,越是初期的簡單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長,越是現代的高新複雜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短。以初期的紡織機械為例,最早發明的是英國的16世紀的手工紡織機,1768年英國水力紡織機問世,從發明到應用於工業生產差不多經曆了200年的時間;發電,從1831年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到1879年發電機和1891年電燈泡的誕生,並開始工業生產,經曆了50多年的時間;噴氣發動機原理在1930年發現了,1941年應用成功,花了11年時間。1942年建造第一個實驗用原子反應堆,到1954年首座原子能發電站建成,花了12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已大為縮短,從幾十年上百年縮短到十多年。現代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時間就更短了。集成電路1959年提出原理,1960年開發成功,並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液晶顯示屏,1968年在物理上闡述了這一現象,1971年應用成功,隻用了3年時間。重組DNA,1973年在實驗室做成,1977年在工廠中生產出符合衛生標準的激素,隻用了4年時間。現代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已縮短為幾年時間了。統計資料表表明,高新技術的發展使科技總量加速增漲。19世紀每50年科技總量增加1倍;20世紀初每30年增加1倍;到60年代每10年增加1倍;而進入80年代以來由於高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每隔3年就翻1番,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技新發現和新發明的數量比過去兩千年的總和還要多。高新技術的發展使技術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20世紀初期技術老化周期為40年,30年代為25年,50年代為15年,70年代為8~9年,80年代為3~5年。不僅如此,高新技術正在日益降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速度,目前發達國家在發展"輕、薄、短、小"產品和人造材料、再生能源方麵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和依賴程度大大降低。高新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變得更為直觀和清晰。
現代企業必須對此有高度的認識,以加速其自身的發展。
第三章 高新技術的發展
綜合考察高新技術發生發展過程及其相伴隨的各種社會現象,不難發現,高新技術具有一些與傳統技術不同的特點。深入研究這些特點,掌握其發展規律,對促進高新技術開發,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的商業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智力密集、資金密集
高新技術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發展,就不可能開發出原子能和激光器件;沒有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就沒有電子計算機、水下機器人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工業自動控製係統。同樣,沒有材料、能源、激光、全息等領域的技術進步,以及天文學、空間物理、大氣物理、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科學成就,就沒有遙感技術。
高新技術發展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智力投入。據統計,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開發所需科技人員數量為傳統產業的5倍;在製造、銷售等非研究開發部門中,技術工人比傳統製造業多70%。高新技術產業要求生產第一線的人員的1/3具有大學水平,其中50%以上要有技術學位,普通工人也要具有中學畢業後再受兩年以上專業技術培訓的水平才能上崗操作。
高新技術發展需要一批想象豐富、敢於開拓、充滿熱情和事業心強的科技"弄潮兒"。以矽穀為例,眾所周知的矽穀半導體工業的成功得力於貝爾實驗室和肖克利的貢獻。30多年來,貝爾實驗室的技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平均每天一項發明,其中被稱為"本世紀主要發明"的晶體管也是誕生在貝爾實驗室。所以有人說:"沒有貝爾實驗室,就沒有矽穀"。威廉·肖克利博士不僅發明了晶體管,而且還為矽穀引來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人才,其中包括後來被譽為西海岸半導體工業的"八大金剛"。"八大金剛"觸發了創業連鎖反應,導致了仙童公司、費爾柴爾德公司、阿內爾科公司、聯合碳化物電子公司等一係列著名公司的建立,矽穀由此走向了大發展時期。
高資本是高新技術充分發展的另一支撐條件。據統計,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傳統產品的10-20倍,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一般為5-15%,比一般企業高2-8倍。美國IBM公司1980-1984年間,投入開發電子計算機的費用為150億美元,基建設備投資為130億美元,合計投資280億美元,相當於40年代美國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的14倍。1985-1990年,IBM在上述項目的投資高達560億美元,超過60年代由2萬家公司、120所大學共40多萬人參加研製、曆時近10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全部費用。
高新技術發展往往伴隨著源源不斷的高投入,這一點,從各國科研經費的投入增長中不難看出。以1989年研究開發投資情況為例,美國達1450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6%,高於同期經濟增長率;法國為1387億法郎,比上一年度增長7.6%;瑞典350億克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1%;韓國的研究開發投資80年代每年增長15%。
(二)勢能高、滲透性強
高新技術作為一種先導技術群,與其他傳統技術之間存在一種單向的技術思想、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的轉移,即高新技術一旦成熟,它的思想、手段和方法就會源源不斷地擴散到其他傳統技術中去,引起傳統技術的連鎖變革。以激光技術為例,激光作為一種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激光用於軍事技術,可製造能尋找目標的激光炸彈;用於測量技術,可大大提高測量的距離和精度(激光脈衝測量月球到地球近40萬公裏的距離,精度高達幾厘米);用於醫療技術,可進行激光手術、激光鑽牙、激光"焊接"視網膜等;用於材料加工技術,激光代替電火花在手表寶石上打孔,工效可提高幾十倍,且質量好。
高新技術的思想、手段和方法同樣能擴散到科學領域,促進科學的發展。以人造衛星為例:氣象衛星可以從地球大氣外層的不同高度鳥瞰大地,監視台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變化,精確地觀測全球各處的大氣溫度、水汽、雲層變化、降水量和海洋溫度等,還能將這些資料迅速傳遞給地麵各接收站使用;地球資源衛星可用於調查地下礦藏、海洋資源和地下水源,監視和協助管理農林畜牧業和水利資源的合理使用,研究自然植物的生成和地貌,考察和預報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拍攝各種目標的照片並繪製地質圖、地貌圖、水文圖和雲圖;科學衛星可用於研究太陽、地球和空間環境之間的關係,包括宇宙線、磁場、極光、氣輝、微流星、行星際大氣成分和太陽耀斑,研究微重力條件下各種生物、化學、物理變化,等等。
高新技術還能擴散到經濟、文化、軍事、教育、衛生保健、體育等社會領域。幾十年來,高新技術帶來的一代技術手段和消費品,正在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麵貌,人人都可以感受到高新技術衝擊波的震撼。國外學者如貝爾的"後工業化社會"理論,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論,奈斯比特的"大趨勢"評述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點。
(三)更新快、競爭激烈
當今世界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激烈。誰占領高新技術這一戰略製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你追我趕、爭先恐後,競爭如火如荼。例如,飛利浦和西門子公司在集成電路落後於美、日的情況下,不再按部就班地從16K開始,而是直接向1024K和4096K高級階段衝擊。英國公司則跳出"矽",直接轉向光集成電路尖端。由於光計算機的計算速度要比電子計算機快1000倍,於是,跨國公司紛紛加強這方麵的研究工作。目前,美國貝爾實驗室已研製成功光學晶體管,處於光計算機的領先地位。日本日立、東芝、富士通、三菱等十幾家跨國公司不甘落後,組織了千餘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究光電技術,欲與美國爭高低。
發展高新技術需要大量的智力資源和巨額資金投入。顯然,要在高新技術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靠傳統、自發、零散的競爭方式已不能奏效。隻有依靠政府的幹預,把多方麵力量組織起來(乃至依靠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形成可觀的集約化力量投入到高度的競爭中,才可能有所突破,取得競爭勝利。實際上,發達國家是這樣考慮,也是這樣做的。例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曾計劃耗資數萬億美元。為了實施該計劃,美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空前規模的技術動員,最大限度地網羅人才。在全美100家大公司中,至少有80家公司,以及西歐、日本、澳大利亞的一些科學家參與了研究工作。"星球大戰"計劃涉及學科門類有電子計算機、微電子學、人工智能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技術、光電科學、高能激光、航天技術等,幾乎囊括了當代所有的高新技術。"星球大戰"計劃是一項超大型、綜合性的高新技術發展計劃。麵對美國先發製人的競爭態勢,其他西方國家不甘示弱,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高新技術發展計劃,如西歐的"尤裏卡計劃"、日本的"人類新領域研究計劃"、法國的振興電子工業發展計劃、英國的阿爾維計劃和德國的信息技術開發計劃。
高新技術競爭關係重大,意義深遠。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波及到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文學藝術等領域,派生出一係列的間諜戰、經濟戰、人才戰、政治戰和宣傳戰。這是一場人類有史以來影響最為深刻的競爭。對發達國家來說,競爭意味著能否在21世紀繼續"獨領風騷";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關係到"球籍"問題。目前,競爭氣氛更緊張,卷入競爭的國家和地區愈來愈多,投入的資源有增無減,競爭方式多元化,也更複雜,競爭將持續到21世紀。
(四)應用周期短,發展迅速
高新技術發展迅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應用周期縮短。據統計,一次大戰以前,技術從發明到應用周期為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為10年,1945-1964年則縮短為9年。高新技術開發改變了過去的小型、零散和脫節狀況,往往采取應用研究、研製、工程設計、工程技術試製"一條龍"的管理模式,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搞會戰,從而縮短了研究過程。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集中了15萬人,投入20億美元,動用全國
1/3的電力,隻用了3年就製造出首批原子彈。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升級換代快。以計算機為例:1951年,莫希利和埃克特設計的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I交付使用。這是唯一用汞延遲線為主存儲器的商用計算機,主存容量為1000字,存取時間500微秒;1959年,菲爾克公司研製成第一台大型通用晶體管計算機,該機的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千次提高到幾十萬次,主存儲器容量從幾千字提高到十萬字,標誌著計算機進入了第2代;1964年,IBM公司研製成功360係列計算機,該機運算速度和內存容量分別達到每秒千萬次和幾百K字,同時,價格性能比大幅度下降,通用性提高,IBM360係列機標誌著計算機進入了第3代;一般認為,第4代計算機的標誌是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存儲器。70-80年代是第4代計算機的大發展時期。目前,第5代計算機正在研製中。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技術產品的升級換代不同,計算機每進入新一代,都意味著計算機技術原理、技術構思、製造工藝、元件、性能等的重大變化,是一場新的計算機技術革命。20多年的時間裏,計算機就從第1代發展到第4代,這種發展速度是傳統技術所難以比擬的。
三是高新技術成果迅速產業化。以著名的"蘋果"Ⅱ型計算機為例:1977年4月,矽穀阿普爾公司首批隻生產了5台,銷售額微不足道,到了9月,僅5個月時間,銷售額就增加到250萬美元。1979年度為7000萬美元,1980年度為1.17億美元,以後,銷售額呈直線上升。1981年度為3.35億美元,1982年度達到5.83億美元。5年內,阿普爾公司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一躍進入了美國最大的5000家工業公司之列。
高新技術產品迅速產業化的原因是,這些產品具有奇特、誘人的使用價值,自然地,就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市場需要,培育著一代新型消費者。在利潤的驅動下,經營公司盡量擴大生產規模,社會各界(如銀行、新聞媒介等)又鼎力相助,這樣,高新技術產品迅速產業化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五)高風險、高效益
大量事例表明,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高新技術產品一旦開發成功,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效益。在矽穀,許多成功的公司都有大致相同的發展模式,即首先開發出一種高新技術產品,並小批量試投市場,如果市場反應熱烈,公司就投資擴大生產。
高新技術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聖克拉拉縣,由於借助微電子工業的發展,一躍成名,以"矽穀"著稱於世。作為"信息社會的典型",矽穀是美國九大製造業中心之一,生產全國半導體集成電路的1/3,導彈和宇航設備的
1/5,電子計算機的1/8,年銷售額達400億美元,矽穀中等家庭的收入年均3萬美元以上,家庭購買力居全國305個都市地區之首。
高新技術產業可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因而許多發達國家在傳統工業發展停滯的情況下,通過高新技術產業來穩定經濟增長速度,提高國民收入。以美國為例:1977-1984年,美國高新技術產業每年增長14%,高於同期整個工業生產平均增長率(2.9%)。高新技術產業在美國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也由1977年的6.1%上升到12.9%。美國工業生產在此期間能有所發展,主要歸功於高新技術產業和其他快速增長的部門。
高新技術發展過程中,高效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一般來說,高新技術的高風險表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研究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二是投資回收、見效益的波動性。兩個層次的風險緊密聯係,後者以前者為轉移,前者以後者的充分展開為再生條件。
高新技術開發涉及諸多因素,如技術原理、技術設計、技術構思、材料性能、研究經費、市場前景、研究者自身素質、競爭態勢等。這些因素中,缺乏某一因素的配合,或配合不理想,就可能導致開發失敗。高新技術的高風險使開發效益難以保證,直接影響到開發者的勇氣和投資者的信心,從而加劇了開發風險,形成一種"風險產生風險"的循環機製。
高風險意味著高新技術開發失敗的可能性往往要大於成功的可能性。對個人或具體公司而言,高風險可能毀掉一切。但對群體而言,總有少數個體(約20%)能闖過高風險這一關生存下來,並獲得巨大成功。少數個體的高效益足以抵消多數個體失敗的經濟損失。因此,從投資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高新技術開發是"有利可圖"的。這一點,可以從發達國家的風險投資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實踐中,找到許多生動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