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北大方正集團的超速發展(2 / 3)

就這樣,方正人用自己的品牌換取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方正的定位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因此,它始終把研究開發新技術放在首位。

張玉峰曾經說過:"要想保持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就必須不斷地加大科技開發的投入,隻有在技術上不斷創新,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才能在市場上領先,占領市場的製高點。"也就是說:隻有占領技術的製高點才能占領市場的製高點。

為了保證技術的優勢,方正決定將剛剛竣工的方正大廈歸研究院使用,並且每年都投入巨資從事科技開發。1996年,方正將營業額的3%投給研究院作為科研開發資金,1998年,又提高到4%~6%,這個比例在國內的IT(信息技術)企業中已經是很高的了。但方正自己說,"這一比例隻是每年的投入預算,我們在研究開發方麵的原則是要多少給多少,公司決不會因為經費問題影響研究開發。"

十多年來,方正一直遵循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的創新之路在發展。1988年,北大方正起步於激光照排係統,它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技術上的絕對領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北大方正在激光照排市場上占據了絕對優勢。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成果,引發了印刷業的"第二次革命",使印刷業告別了多年的"鉛與火",開創了印刷業"光與電"的時代,發展了我國的電子出版係統。這以後,方正的發展緊緊圍繞著出版這條主線展開。10年來,公司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僅1996年就達到1億元,超過國家20年來對北大這一項目投資的10倍。為方正在這一領域十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時至今日,北大方正仍然保持著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占領著電子出版係統的市場。截止到1997年底,市場占有率在國內報社為80%,印刷企業中為90%,在海外華文報業中為80%以上。

與此同時,方正還緊緊圍繞電子出版這個主業不斷向縱深發展。1989年,在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係統領導市場潮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新技術的研究和新產品的開發了。1990年,他們完成了報社印刷廠集錄入、組版、發排、動態打印、新華社電訊稿接收為一體的網絡管理係統;1991年和1992年,采用頁麵描述語言BDPDL實現了報紙遠程傳版,使我國報紙版麵傳輸的信息量減少到通常傳真的1/50,並通過衛星技術大大縮短了報紙傳輸時間(《人民日報》的一頁對開版麵,平均僅用兩分鍾時間,就可以傳輸到全國各省會);接著又推出了高檔彩色照排,首次實現了彩色圖片和中文的合一處理,而且速度是世界第一("彩色"把方正產業推進了一大步,用戶遍及海內外)。取得一係列的成果後,方正集團又推出了適用於報社的綜合業務網絡係統、包括集管理、記帳、排版和自動成頁於一體的分類廣告處理係統、使記者告別紙筆的采編管理係統和適用於出版社的綜合業務網絡、廣告設計、包裝裝璜設計、地圖出版、多媒體出版、日文出版、韓文出版係統等等。

現在,北大方正的電子出版係統已經形成了從專業版到普及版,從出版業到家庭的完整體係,在逐步占領中文市場的同時,正在進入東方語種市場,還準備進入西方語種市場。1997年,方正的拳頭產品飛騰(FIT)日文排版軟件在日本推出,到1997年底,在日本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300萬美元。方正新的研究成果,第七代柵格圖像處理器(激光照排係統中的關鍵硬件)"方正世紀RIP"已經出口到許多的國家和地區,在輸出速度、標準化、先進性、兼容性和開放性等方麵的多項綜合指標都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方正不僅在出版領域的縱向上不斷深入,而且開始橫向創新,衝出出版領域,由比較單一的電子出版係統向計算機信息產業發展,力爭以多元化的發展使方正走向世界。由於政府、銀行大量使用方正係統編排和印刷公文,方正又進入政府和銀行的網絡化辦公係統領域。利用開發出版係統積累的彩色圖像和圖形處理軟件的經驗,促使方正進入活動影像處理、多媒體製作係統和動畫製作工具新領域。方正還進入了商場管理和郵電管理係統的開發和進入金融領域,金融軟件開發領域。另外,方正還利用自己在軟件上的優勢,發展計算機硬件,推出了自己的計算機品牌。此外,還吸收新成果,推出了指紋識別係統。

方正在1997年推出了"文友辦公係統軟件",準備和微軟的辦公係統軟件Office一決上下。這套軟件中包括文字處理、電子表格、展示係統、手寫輸入模塊和語音錄入係統,集成了當今最新的技術。

1997年,推出動畫製作軟件"方正開蒙",1998年初使這個二維動畫製作軟件商品化。方正的目標是利用該軟件推動中國建成若幹個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型動畫製作基地,使中國成為世界重要的動畫生產大國。

由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曆時三年開發完成的,新一代"奧思多媒體創造工具"2.1版本也在不久前發布。通過電腦,將影像、聲音、動畫、圖像及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麵前。它麵向各領域非計算機專業的應用人員,使他們無須編程就可以按自己的創意製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應用產品。這一軟件,有望打破國外公司壟斷的局麵。

1997年,方正還推出了一個重要產品,方正數字化電視節目製作管理係統。視頻信號數字化和視頻製作數字化,是國際電視廣播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大方正已經與香港亞洲電視台簽定合同,在以下領域進行軟件開發:數字化新聞製作播出係統,新聞節目製作非線性編輯係統、虛擬演播室、視頻點播係統。

從1995年王選代表北大方正宣布自有品牌電腦問世,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方正電腦就通過了ISO9002質量認證。年產銷量13.5萬台。並推出"圓明"全係列服務器,正式進入服務器領域。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民德教授和石青雲教授共同主持的國家"八五"攻關項目--指紋自動識別技術,在1997年由北大方正以商品形式推出。該係統在指紋自動處理、指紋特征匹配和指紋圖像壓縮等關鍵技術上,居於國際領先地位,一經問世,就引起了極大震動。目前,該係統在國內公安係統市場占有率為50%,同時還進入銀行等民用領域,預計這將成為北大方正新的、非排版係統軟件類的經濟增長點。

1997年7月18日,方正宣布不再以國內作為主導市場,今後80%出版係統銷往國外,國際市場將成為北大方正的首選目標。北大方正正式吹響了進軍國際市場的號角。1997年9月,秋季廣交會,北大方正與日商簽定了200套飛騰排版軟件的出口合同,總額達3.6億日元。同時,方正還與日本的《京都經濟新聞》達成了1億元的出口協議。這是中國人設計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軟件的一次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從而結束了在高科技領域中國廠商隻是一味做外國產品代理的曆史。同年11月,北大方正和IBM簽定協議,共同開發、經銷印刷出版係統的軟件、硬件。北大方正正在以它技術上的優勢,產品的多元化走向國際市場。

第二章 知識轉化

為生產力的捷徑一個成功的高科技企業,必須是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和有市場觀念的科學家的結合,我國新倡導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正是科學家與企業家相結合的實踐。這種結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捷徑。

過去由於種種原因,大量優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學院,而企業創新能力和吸收尚未成熟的科技成果的能力較差。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進程,一種辦法是建立高校、科學院與企業的聯合經濟實體。有人對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做過一個統計,凡隻有技術合作或轉讓合同而沒有經濟實體的,最後大多數都"離婚",原因之一是知識和技術的價值未得到應有的體現;而有聯合經濟實體關係的,多數都堅持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這種聯合體的合適形式是股份製。對於信息產業,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直接在高校和科學院的大院大所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將是大有作為的,北大方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企業與研究所的結合:方正研究院的成立

王選教授曾經列出一個公式: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未來方正集團的10位院士、100位百萬富翁、一個世界500強的企業。這種結合不僅是王選和張玉峰個人的結合,更是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方正集團的科技人員的結合。

北大方正發展的早期,和中關村的其他公司一樣,沒有自己的研究所,隻是和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合作。研究所提供產品,方正負責技術服務、二次開發、銷售和培訓,公司向研究所交技術轉讓費,公司和研究所在形式上是分離的,在利益上是完全分開的。對於高科技企業,隻有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才能有新產品問世;隻有保持技術的領先,才能使新產品占領市場;市場的需求和產品的競爭推動著產品的換代更新,這要求科技人員及時分析市場了解用戶需求。但在研究所和公司分離的時候,科研隻是一種消費,它是建立在科研人員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上,常常會出現一個創新的、甚至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的成果,但卻沒有市場價值。所以當目的與利益不一致時,必定會出現矛盾,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1992年,隨著方正的成功,出現了新的問題,公司和研究所麵臨著各起爐灶的危機。原因是研究所某些人說,公司靠著研究所開發的東西發家了,想自己辦公司發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省得錢讓別人賺走了。而公司的人不僅認為自己養活了研究所,而且總是抱怨,自己在研究所早就是教授了,而現在,在業務上沒有絲毫長進,隻剩下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