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北大方正集團的超速發展
序
北大方正集團是中國著名的計算機先驅企業,它的前身是1986年5月成立的北京大學理科技術公司,創始人是以張玉峰為代表的北大教師花文廷、樓賓龍、黃祿萍、黃晚菊等人。
公司創始之初主要從事字模生產之類的小生意,後經多方投資和自身積累,1988年初流動資金已達2000萬。1988年5月,北大理科技術公司正式更名為"新技術公司",樓賓龍任總經理。
1988年7月,北大與佳能公司合作成立北佳合資公司,隊伍發展至五十餘人,機構由北達科技開發部、北佳公司、新技術公司組成。
隨後,公司著力開發北大計算機所王選教授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並將公司取名"方正"集團。方正的激光照排係統一問世,便立刻引起世界的讚歎,而後方正加大科研投入,促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從方正91到方正Super漢卡、衛星遠程傳版、網絡化係統、彩色照排係統、92OA辦公自動化係統、93A、93B等,方正將幾十種世界一流的產品迅速推向市場,並在中文排版領域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方正從一個作坊式的企業成長為一個跨國經營,產品涉及多媒體、工控產品、印刷機械、金融工程係統、機電產品、環保產品以及生化製品等多個領域的高科技集團。如今,方正集團已成為一個擁有30多家全資子公司,4個中外合資企業,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支機構的大集團。在國內各種類型的電子出版物中,至少有80%以上是通過北大方正的產品--方正電子出版係統送達讀者手中的。在海外,"北大方正"的名字也廣為人知,凡有中文出版物的地方,幾乎都離不開北大方正係統的運作。
第一章 知識是巨大的生產力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隻有走在別人的前麵,才能把握勝機。現代高科技突飛猛進,必須不斷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方正從開發激光照排先進技術入手,並頻頻實現產品的升級,借助科技進步取得了跳躍式的增長成果。可見,知識作為有形的或無形的巨大生產力,已經成為世界進步的動力。
(一)走上高科技產業之路
北大方正的發展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以北京大學為依托。北京大學擁有全國最優秀的各類專家和科技人才,這為方正公司提供了一個能夠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開發資源。在改革開放的政策提供的良好發展環境中,生逢其時的北大方正正好搭上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時代的"新幹線"。
北大方正發展初期是北大的一個校辦公司--北大新技術公司,當時它和其他在中關村的公司一樣,開始也是在倒騰計算機,此時的公司還不能算是一個高科技產業。1988年1月10日,一個不大不小的決定使北大新技術公司改名為北大方正公司,並發生了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
這個決定是由王選教授引起的。王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當年國家"748工程"--漢字照排係統的技術負責人。他根據漢字字數多、筆劃密的特點,采用"揭示信息"的方法,對字形進行參數描述,跳過日本、歐美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機,經過近14年的研究,終於研製出第四代激光掃描輸出照排機。研究成果屢次獲獎,還參加了1983年的日本築波博覽會,但由於種種原因,這項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轉變為商品。王選教授深知,國家為了這個項目前後共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如果這項應用性成果不能成為商品進行推廣,那麼成果就等於零,國家的投資就要付之東流。一項科研成果,特別是應用性項目,不管可能產生多麼大的經濟效益,隻要沒有走出實驗室,沒有成為商品走進市場,那它隻不過是海市蜃樓,水月鏡花。
通過王選教授的努力,國家經委印刷裝備協調小組作出決定:允許北大直接作為生產單位,參與王選教授發明的激光漢字照排係統的開發和生產。北大領導得知後,對此事非常重視,並表示大力支持。由誰來承擔呢?北大新技術公司負責人張玉峰--一個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適時地出現了。
張玉峰,原是北大物理係教師,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大學科技成果一等獎;1985年從物理係調出,去學校辦公司。1988年,公司帳麵擁有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這時,學校找到他,談起與王選教授合作的事情。一個是有市場意識的科學家,一個是有技術頭腦的企業家;一個擁有技術、擁有有發展前途的產品,一個有資金、有經營經驗,合作意向一拍即合。從此,北大方正的名字出現在中國印刷業中,進而在信息產業中聲名鵲起。北大方正真正走上了高新技術產業之路。
(二)以創新的高技術產品贏得市場
我國科研成果轉化成商品的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創新意識。有些成果基本上是在仿製國外已有的產品,當費了很大力氣做出樣機時,國外新一代的產品已經問世;盡管鑒定會上可以得到諸如"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國際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等好的評價,可以申報獎勵,可一旦把這些成果變成商品,根本無法與國外新產品在市場上抗衡。
索尼公司名譽董事長井深大有一句名言:"獨創,決不模仿他人,是我的人生哲學"。當然"獨創"和"不模仿他人"絕不意味著閉門造車,而應該針對市場需要,大量吸收前人的好成果和分析已有係統的缺點。"需要"和已有技術的"不足"是創造的源泉。北京大學在開發華光和方正激光照排係統的過程證實了這一道理。20年前日本流行的是光機式第二代照排機,歐美流行的是陰極射線管第三代照排機。北京大學於1976年作出一個比美國、日本早許多年的決策,就是跳過第二代、第三代,直接發展第四代激光照排係統。
早在1974年,北大計算所王選教授就已經發明了漢字激光照排係統,並作為中國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曾獲第1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殊譽,王選教授也因此獲得了印刷界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和"森澤信夫獎"。
王選教授僅用4年時間就發明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機,一步跨過老外40年才走完的現代化曆程。知道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轉化為商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王選教授高興得不行,他親自到方正公司,指導產品開發。
1988年10月,方正的激光照排係統在一些報社開始使用。由於人們對方正很陌生,許多印刷廠、報社還隻是觀望,並未真正使用方正的產品。
這時,美國蒙勒公司、日本寫研公司、美國王安公司、HTS公司的激光照排係統一窩蜂湧向國內市場,並以凶猛的勢頭迅速占領各大報社和出版界的印刷廠。方正的產品立刻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麵對這種情況,方正公司的決策者說:"我們必須發揚創業之初的精神,用技術和熱情去敲開用戶的大門。"
1988年12月,北方已是寒風蕭蕭,大雪紛飛。方正公司一行三人在經營部主任晏懋洵率領下驅車來到了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他們首先找到市文聯負責人。
當聽到是王選教授的研究成果時,這位負責人眼睛一亮:"哦,原來是王選教授的成果,早該推廣了。1984年底我去北京出差,在北京展覽館看過王選教授的照排機樣品。"
接著,那位市文聯負責人熱情地帶晏懋洵一行去市裏各印刷廠,向他們推薦方正的產品。晏懋洵向他們演示了自己的產品,用事實求得了對方的信任。
在雙鴨山市逗留了4天,方正就與當地幾家印刷企業簽訂了購銷合同。
與此同時,方正的其他銷售人員沿京廣、隴海鐵路線鋪開了業務銷售網。
同方正產品相比較,那些外國品牌就相形見絀了。寫研公司的設備隻能在昂貴的照相紙上出"毛條",靠人工拚貼版樣,不能實行屏幕組排,整版傳輸。HTS公司的設備排版過時,效率低下,"死機"頻出,外國專家修了數日,依然不能救活。使用HTS公司設備的印刷廠家焦急萬分,懷著一線希望向方正求助,方正派技術精湛的工作人員前去維修,施行"心髒更換"大手術,很快救活了洋設備。並且,經方正技術人員改造後的設備,其工作效率比原先提高了20倍。至此,計算機用戶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定式被方正人擊得支離破碎。在一次訂貨會上,方正係統一下子就簽訂了120多個合同。兩年之後,方正係統占領了大半個中國。方正的激光照排係統也獲得了世界的讚譽。蒙納公司高級主管大衛·赫爾斯說:"北大人真了不起,起步那麼晚,卻走在了我們前頭。"HTS公司營銷部主管比爾·沃特說:"中國不搞高科技則已,一搞起來真叫人望塵莫及。"
但是,方正人沒有陶醉在已經取得的勝利中,他們清楚地知道,世界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更新更科學的產品層出不窮,隨時都會湧向市場,自己若不求上進,剛占領的市場一夜間就可能成為別人的地盤。
於是,以宋再生為首的研發人員加快了步伐。僅1989至1990年一年多工夫,方正的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從方正91到方正Super漢卡、衛星遠程傳版、網絡化係統、彩色照排係統、92OA辦公自動化係統、93A、93B等幾十種世界一流的產品很快推向市場,並一直在中文排版領域,保持著世界領先水平。
1991~1992年,是方正走向成熟的一年。1991年6月,方正首先在《科技日報》采用遠程傳版、局域網絡、光盤係統,實現了"五化"(即軟件管理計算機化、電子出版係統網絡化、黑白圖文輸入一體化、資料管理自動化和版麵傳輸遠程網絡化)。一張小小的光盤能儲存該報八年的文字信息內容,若想參考什麼內容,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隨意查找。1991年底,方正在《人民日報》實現了世界上第一例遠距離傳版,使全國22個城市的讀者在當天即能看到版麵效果逼真的報紙。其文字代碼、版麵位置描述以及壓縮後的圖片信息新技術,比國外流行的傳真方式的遠傳效率高出許多,而且清晰度要高得多。1992年1月21日,方正又掀起了一場劃時代的技術革命,他們在《澳門日報》設計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彩色激光照排係統,它取代了傳統繁複而又勞累的電子分色技術,而且具有省時、省力、成本低的特點,隻需用彩色掃描儀對圖片掃描分色,圖文便完美地在屏幕上拚版而成。當《科技日報》在國內首家采用這一彩版技術之後,其他海內外報社也紛紛采用,這樣就出現了印刷技術的第三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