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虹電子公司的超速發展(3 / 3)

長虹也曾試圖走和NC-3一樣的路子,同外國專家合作開發,但是國外專家摸透了長虹的情況,知道長虹在開發超大屏幕上從來沒有過經驗,所以對自己的電路設計嚴守機密,一個字也不肯透露。至於請他們設計開發,那麼好,幾百萬美金拿來,這就是他們的價碼。既不服氣,又心疼錢,長虹的技術人員決意自力更生。

34英寸超大屏幕機的外殼,不是由通常簡單的塑料製成的,而是采用的在雙層塑料之間充加氮氣的世界最先進技術。為此,長虹人一擲千金,從德國引進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注塑機群。為了在選料的強度和流動性以及注塑同時充氮的技術上取得突破,技術人員一共做了500多次實驗,共試製了3000多個機殼,做完了研究,研究完了報廢,報廢完了又重做,直到在高倍顯微境下也看不出任何皸紋,達到高精度之後,才算合格過關。

再說麗音係統。設計好了之後,在長虹廠的試音室試聽時,各項指標均達到要求,可是在沿海城市的收聽效果就是不好。沒辦法,試驗人員隻好抬著100公斤重的試驗機上下火車,在珠海、深圳、廣州和綿陽之間輾轉,行程數萬公裏,調試了2000多次,終於研製設計出了適合中國使用的麗音係統。

1994年秋天,第一輪試製機成型,同年底,試製機加大量進行保質生產驗證;1995年下半年,進行兩輪樣機的再論證試驗;1995年10月25日,樣機最後通過鑒定,倪潤峰和當時的總工程師卓榮邦雙雙簽字,從此中國第一台34英寸超大屏幕彩電正式誕生。從長虹廠正式立項到拿出樣機,不到兩年時間。

長虹"紅太陽1997"C3418PN彩電,是中國第一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大屏幕彩電,從功能和質量上說,與進口彩電沒有任何差別,毫不遜色,而上市時的價格卻比進口同類機便宜30%,更重要的一點是,長虹C3418PN的上市日期,同率先進口的日本同類彩電相比,僅僅相差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基本上屬於同一個時期,粗略地可以說是完成了中國民族彩電業和外國彩電大戶之間,同期立項、同期開發、同期生產、同期上市的長久夙願,也使長虹一舉奠定國際級大企業的位置。

在隨後的長虹C3418PN上市的新聞發布會上,當時的四川省委副書記(現任重慶市市長)蒲海清來了,這位領導從來不參加任何產品的發布會,在四川是盡人皆知的。而這次他不僅欣然而至,還帶著主管工業的副省長以及其他職能部門的人。這樣的新聞發布會,可以說是夠規格了。蒲海清說:"我們一直為倪潤峰捏著拳頭出冷汗,不知道他能否頂得住壓力。日本和南韓三星都在盯著長虹,長虹是進還是退?在這場戰爭中,長虹要打勝仗!"

現在來看,長虹C3418PN的問世,是長虹曆史性的勝利,是中國民族彩電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勝利,這勝利使很多一直為民族工業而憋氣的人,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點,也使中國民族彩電業找到了一個精神支點,更成為長虹人一筆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第三章 走向國產化

一塊磚一塊磚地壘積,壘成了令世界讚歎的萬裏長城;一個一個的創新,積攢起來,構成係列和整體創新,終於造就了中國彩電業的老大,造就了可以與洋彩電麵對麵比賽的鐵拳。

1979年10月,長虹與鬆下公司達成協議,長虹花45萬美元,從日本購進了檢測儀器和儀表,鬆下方麵則贈送了一些設備。在雙方技術人員共同完成設計後,1980年5月,中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在長虹建成,日產能力150台,從而長虹成為中國第一家引進彩電生產線,產品批量投入市場的企業。

隨著為鬆下組裝的5000台彩電,在新的生產線上如期完成,鬆下開始第一次感歎長虹人消化鬆下技術的能力,並且隱約看到了這家中國兵工廠所潛在的巨大的技術前景。組裝鬆下彩電,長虹人一共賺了24萬美金,這是長虹人進入彩電市場後的第一筆收益,雖然現在看來,24萬美金隻是一個不起眼的數字,甚至還趕不上長虹一筆大生意的零頭,但在那時,無疑卻是長虹進入彩電產業和彩電市場後的第一個巨大的收益。

現在,不僅是中國彩電業,就是日本人也不敢小視長虹。當初鬆下的代表是作為長虹廠的客人,經成都輾轉來綿陽的,可坐的卻是長虹臨時從別的地方借來的一輛麵包車,因為長虹廠自己沒有一輛像樣的好車,所有的錢都被投到生產線上去了。在破舊的成綿公路上,長虹的接待人員陪著他們顛簸了幾個小時,照一般規律,他們對長虹的實力自然不會有什麼太好的印象。可是,結果恰恰相反,當他們在長虹看到長虹人從自己那裏引進的生產線,在技術上幾乎被吸收消化得滴水不漏,組裝出的鬆下牌彩電同日本本土生產出來的幾乎沒有任何差異時,日本人感歎得沒有二話。

麵對蜂擁想和自己合作的中國彩電廠家,日本人沒有選擇對自己大擺宴席的合作者,而是選擇了借車接客人的長虹,這就是鬆下人的思維模式。就在那輛借來的麵包車上,日本人提出了和長虹進一步合作的願望。

日本人看中的不是長虹的家大業大,其實當時的長虹也並沒有讓日本人垂涎的基業。日本人看中的是長虹對日本彩電技術傑出的消化吸收能力,尤其是長虹初顯出來的精神力量,從一台借來的麵包車上,善於鑽研合作者的日本人就已經能夠看得出長虹未來得以發達的端倪了。因為當初,鬆下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旗開得勝,首戰告捷,長虹人一亮相,就被喝了個頭彩。

可組裝進口散件畢竟是小打小鬧,要向規模化發展,就必須要確立自己的產業思想。麵對國內彩電業群雄並起、八仙過海、莫衷一是的現狀,長虹人展開了一場大論戰。

論戰的焦點是長虹應該采取怎樣的生產模式。

是完全照搬引進?還是一味的國產化?

最後形成了三種觀點:一種是主張搞1型機,即從國外引進所有套件,由長虹組裝投入市場,也就是長虹和鬆下第一次的合作模式;第二種主張是搞2型機,即全部國產化,也就是長虹以前所走的路子;第三種主張是搞1.5型機,即部分進口和部分國產化。

長虹人論證的最後結果,選擇了1.5型機的發展方案,即部分進口部分國產化的方案,作為長虹產業發展的一個根本模式。他們有自己的理論依據:60年代初,伴隨著半導體材料單晶矽的研製成功,使得中國電子工業和日本相比,基本上還處於同一個水準上,但是到了80年代初,我國現有的電子工業水平卻落後了日本近20年,如果不采用引進日本先進技術的方式,我們很難在短時期內縮短和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更不要提趕上了。但是,如果一味地引進,就像搞1型機的方式,勢必會使自己成為日本電視機的一個組裝廠,慢慢地會受製於人,成為日本彩電廠的附庸,中國的民族彩電產業將會一蹶不振。

長虹的這第一項重大決策,使長虹走上了"以引進為契機,以發展民族彩電產業為根本使命"的道路,並且一去不回頭,一直奮鬥至今,這和當時國家製訂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產業發展方針是完全吻合的。近20年來的事實證明,長虹的選擇是英明的,當時和長虹沒走一條路的企業,不管是一味引進的也好,盲目民族化的也好,除非已經改弦易轍的,否則都已經被淘汰掉了。

第四章 資本經營

收購兼並是企業進行資本經營的重要方式。"跑馬圈地"的捷徑。跨行業收購兼並拆除的是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無形而頑固的蕃籬,所帶來的是巨大的利益和整體規模效益。

長虹十幾年來所走過的道路,用他們自己的話講,是一條"自我膨脹"的道路,套用現在流行的話講,就是不斷地追求規模經濟並獲得巨大成功的道路。

80年代中期,長虹在進入民族彩電行業不久,還沒有確立自己的行業地位之時,就首先確定了在企業發展方麵的一項基本政策,即倪潤峰的"航空母艦"政策。那麼,"航空母艦"在長虹人的眼裏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規模經濟"的形象化體現。

在那時,中國民族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離規模經濟還差得很遠,所以"規模經濟"的說法還沒有明確提出,更沒有形成氣候,民族產業對規模經濟的呼籲和需要還沒有那麼強烈,大家都在崇尚"船小好調頭"的思想和"小、快、靈"的模式。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倪潤峰的"航空母艦"思想自然和流行的企業發展模式格格不入,甚至受到懷疑和譏笑。

但是,長虹人堅持以建立中國民族彩電業的航空母艦為奮鬥目標,並一年一步地向這個目標逼近。產量逐年以翻番的力度遞增,直至形成現在年產600多萬台的超大規模,真正成為了中國民族彩電業的一艘"航空母艦",並繼續增加噸位,向世界級的"航空母艦"邁進。

隨著民族彩電產業行業規模的不斷發展擴大,隨著民族企業在和國際彩電巨頭的競爭中失敗教訓的增加,彩電行業開始有了對"規模經濟"的需求,這種需求隨著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強烈,直至現在,已經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恨不得能夠在短時期內"速成"。

日本人就很懂得利用規模經濟的好處,他們在中國的合資廠家,設計產量個個達到了100萬台以上,最多的索尼設計產量是彩電400萬台、彩監200萬台。隻有這樣,才能符合他們在中國辦合資廠的根本目的--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當國內其他廠家對長虹的規模經濟水平羨慕甚至嫉妒不已時,長虹並不滿足自己已有的規模,依然在追求更大的規模,以期取得更穩固的規模優勢。1997年8月,長虹人投資十幾億元興建的"紅太陽一號"工程主體完工,同時設備進廠安裝調試,預計年底將逐漸形成生產能力。"紅太陽一號"工程是8條29英寸的生產線,設計生產能力是單班日產1200台,這樣8條線一年下來就是200萬台左右,加上1997年的600萬台,長虹1998年的生產能力按最理想的估算將達到800萬台。800萬台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占有國內50%的市場份額,實現絕對優勢。

這就是長虹新的規模之路。

長虹正在追求更大程度上的規模經濟,但目標已經不再僅僅限於彩電生產一條線索了,到目前為止,長虹人已經尋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並且已經付諸實施。不僅如此,他們還在繼續尋找適合於長虹發展的更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長虹1998年預計的彩電生產量計算,他們將占據國內彩電市場50%左右的份額,但是同時,800萬台的市場水平也意味著:以長虹現有的生產設備,包括最新投產的"紅太陽一號"工程,其生產能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長虹在彩電生產方麵的潛力已經被發掘殆盡,除非再興建新的生產線。

國內彩電市場最大程度地趨於飽和,市場份額被各大彩電生產企業瓜分完畢並且協議化,長虹已經占據了其中最大的一塊,再度擴大已經非常困難,除非擠掉其他有相當實力的國有大型企業或者是合資大公司,但這兩個目的無論哪一個都很難實現。

兩三年以後,到本世紀末,中國彩電業的格局可能已經接近為一個定式,想在一個定式中再求得突破性的發展,恐怕不現實。另外,由於國際市場尚未被中國彩電產品打開,長虹的產品更幾乎還沒有外銷量,所以產品出口也還不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產品出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長虹對市場沒有清醒理智的認識,一如既往地擴大彩電生產規模,那麼可能隻有兩個結局在等待它:一個是壓庫,一個是開工不足。

所幸的是長虹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從長虹的長期發展規劃上看,"紅太陽一號"工程之後,長虹在彩電產品上的主要任務,將是以擴大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更新換代為主,而不是再把翻番式地增加產量列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了。

長虹要不間斷地追求規模經濟,所以規模經濟的概念在這裏被有機地演化了,即從單一產品的規模經濟演化成了多門類產品的規模經濟。這個生產結構的變化是曆史性的,而長虹要想完成這個曆史性的變化,就必須要解決好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通過借鑒國外大的家電公司,尤其是日本鬆下公司的發展經驗,並結合自己密切相關的最新技術領域的動向,長虹已經確定了自己發展多門類產品,並在每一個門類產品中都快速形成規模經濟的宏偉計劃。長虹所確定的新的產業類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以VCD、空調等家電產品為主體結構,另一部分則以通訊領域和電腦領域中的產品為主體結構。

前一類產品已經開始建立,甚至投產,如VCD的產量1997年已經可以達到40萬台,1998年計劃要達到200萬台的產銷量,銷售額要達到30多個億,要在全國VCD生產廠家中位居前列;而空調產品雖然錯過了今年的上市期,但明年預計也要達到50萬台的產銷量,銷售額要達到20多個億,同樣進入全國空調行業的前列。除了VCD和空調之外,長虹計劃開發的這一類的產品還有組合音響、電熱壺、微波爐、電飯煲甚至洗衣機,不管是哪一種產品,長虹都有決心在那個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直至像彩電一樣成為主導產品。

後一類產品包括通訊產品和微機產品。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家電產品和電腦及通訊產品之間已經出現了融合性,美國的微軟公司對美國有線電視網的控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所以,通訊產品和微機產品都已經成為長虹的相關產品。目前項目論證工作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有的已經立項並開始進入了技術開發階段,長虹--摩托羅拉實驗室和長虹--NEC實驗室已經因此而建立,以後類似的實驗室將會更多。另外,衛星接收係統也是這一類型產品中的重要組成。

上述兩大類的產品,對於以電視機製造業起家的長虹來說,都是可以和彩電生產相關發展的相關產業。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新經濟增長點的全部意義,零相關產業同樣可以作為長虹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說汽車產業和房地產產業。據說,曾經有人向長虹建議,進入這兩個產業領域,而長虹還在進行慎重的分析,不排除進入的可能性。

除了上述兩類產品外,長虹早就具有絕對優勢的元器件產品其實已經充當了"新的增長點"的角色。由於長虹具有全國同行業最突出的自配能力,很多配套廠的產量已經超過了長虹自身的需求,在滿足長虹的需要後完全具有成為獨立商品的能力。長虹人早就看中了這一點,已經把最具有市場潛力的配套廠改造完畢,現在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外,長虹每年還可以向市場供應行輸出450萬件,高頻頭300萬件,印刷線路板60~70萬平方米,遙控收發器700萬套,電器整件5000萬隻,這些產品已經進入了市場,日本在大連的合資廠就已經開始使用長虹元器件了。

由於尋找到了新的可行的經濟增長點,長虹的產業結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使長虹重新處在了一個高起點的位置上。可以預計,兩三年以後,甚至更短一點的時間,長虹現在所選定的很多新項目,將像現在的彩電一樣,在全國同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以倪潤峰自己的話說,今後長虹將不再隻是一艘"航空母艦",而是會成為一個由各種"航空母艦"組成的艦隊。

十幾年來長虹一直在走"自我膨脹"的路子,一直沒有熱衷於收購和兼並,即使自己在除了四川之外建立的為數不多的兩個據點--長春和南通,也都是以建立分公司的名義進行的。

隨著形勢的變化,長虹人的觀念也在變化。極盡能事地擴大規模,早日進入世界500強,這是長虹在下一個世紀初的目標,而在擴大規模的道路上,多一條兼並收購的方式,比僅僅依靠"自我膨脹"不是更高速嗎?

1997年7月,長虹人首次嚐試進行了收購,收購對象是和自己在一個城市的國營五洲電源廠--一個擁有幾千名職工,以電池為主導產品,現已經資不抵債,缺口達2個億的大型軍工企業,收購價位是6500萬元。

對於長虹來講,電池生產行業完全可以說是自己的相關行業,甚至可以說是自己的配套行業,所以,在收購工作還沒有完成之時,長虹就已經和東芝的有關專家接洽,準備對五洲電源廠的電池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上的更新換代。但是,要想使自己的電池產品真正獨立麵對市場,立於不敗之地,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從目前國內電池市場的情況看,洋貨和合資貨還處在一統天下的位置上,國貨幾乎沒有什麼市場。但越是這樣,長虹就越是不服氣,倪潤峰自己也說,看來國內電池市場上的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從挑戰到成功,這才是長虹人的性格。

但願長虹人把這性格注入每一個被兼並或收購的企業之中去。

但願每一個被兼並或者收購的企業都能成為長虹。

1997年夏天,倪潤峰利用長虹廠放暑期假的時候,到外麵走了一圈,很受啟發。回來後他對長虹人說:現在長虹的名氣很大,這對長虹來講是一個機遇,各地都在歡迎長虹到他們那裏去投資,什麼形式的都可以。山東搞得最活,很多國有企業都在拍賣,有錢我們就可以去買他們的企業。對於正處於資本擴張期的長虹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長虹要利用這個機會在規模上實現超常規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