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對進口彩電的青睞,給國際彩電勢力以很大的鼓舞,為了維護和擴大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優勢,趁機把中國民族彩電業擠到危險的小路上去,他們進一步地調整了對中國市場的策略。他們仔細地鑽研了中國彩電市場和中國消費者的現實情況,得出如下結論:一是中國彩電消費的主市場依然在城市;二是21英寸屏幕的彩電在未來2~3年內將趨於飽和,而大屏幕甚至超大屏幕彩電消費將漸入佳境;三是進口彩電在21英寸彩電的性能價格比上優勢已經在下降。
自從彩電在中國形成大規模市場以來,日本彩電在技術上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從整體意義上說是彩電發展潮流的一種象征。日本人在中國已經把這個象征保持了10年還多,也根本不想失去這個優勢。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蕭條期裏,日本人也在為了保護並擴大自己的優勢而苦思冥想。
終於,一個以大屏幕彩電為新的契機,實現對中國彩電市場的進一步占領的戰略,漸漸在日本人心中確立,並在日本人的時間觀念和競爭精神下迅速得到貫徹。1991年初,作為這個戰略的先鋒,29英寸鬆下畫王彩電在中國率先上市,引發了中國消費者的一片豔羨。緊接著,東芝29英寸火箭炮繼鬆下之後粉墨登場,與鬆下聯袂控製了中國的大屏幕彩電市場。
中日之間本來已經在縮小的技術差距、市場差距和品牌差距,在日本大屏幕彩電攻占中國市場之際,又被進一步拉大了。這時的事態已經十分明顯,如果不下決心研製生產大屏幕彩電,迅速投入市場,那麼中國的民族彩電業將隻能停留在低水平之上,甘居於洋貨之下而在市場上充當替補的角色。
國內的彩電廠家迅速在大屏幕彩電上行動了起來,不久之後,中國的第一批大屏幕彩電被投放到了市場上,但是並沒有取得極大的成功。原因多種多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技術不過關。原來,我們最早的大屏幕彩電,隻是在原有的21英寸彩電電路的基礎上,稍加改進而完成的,隻是換了一個大的屏幕而已,即行家們所說的"小馬拉大車"。
雖然"小馬"拉的"大車"也被擺上了櫃台,並且表麵看也很氣派,但是仍然掩蓋不住技術上的尷尬。即使消費者在一時之間還摸不到頭腦,但日本人已經在嗤之以鼻了。對此,業界人士十分地清醒:"以'小馬拉大車'的水平,在大屏幕領域中國民族電視機產業難以和日本人抗衡。"
1992年,正當中國民族彩電業因為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大屏幕彩電而焦急和窘迫之時,一個問題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
"長虹人跑到哪兒去了?"
人們有理由這樣問,因為第一,在此之前,長虹剛剛以最高產量居全國彩電廠家之首;第二,長虹的技術水平和技術實力在全國彩電廠家中是最強的,是和日本人最接近的一個;第三,在和國際彩電列強的較量中,長虹人的脾氣是最大的,成果也是最大的。
長虹人跑到哪裏去了?
此時此刻,長虹人正悶在日本的東芝研究中心裏,和日本技術人員一起,夜以繼日地研究著長虹自己的大屏幕機芯NC-2和NC-3,並且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子夜,見到了曙光。
80年代後期,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彩電技術的發展進入了大屏幕時期,一種說法開始在國際彩電業流行起來,即:生產中小屏幕彩電,隻是為了給企業賺取利潤,而要給自己的企業樹立一個強大的國際形象,就得靠大屏幕彩電了,因為隻有大屏幕彩電才能在設計、技術等各方麵代表一個國際化企業的真正實力。
長虹人一直密切注視著國際業界和市場的微妙變化,對於這種潮流性的說法,長虹人早就注意到了,並且沒有放鬆過。他們據此清楚地看到國際彩電業的走向,並且已經毫不猶豫地做出了上馬大屏幕彩電的選擇。雖然同國際上比,他們的決策並不超前,甚至也還是聞風而動的,雖然他們也知道,生產大屏幕彩電,是對一個企業在技術、資金、生產、經驗和管理諸方麵的一大考驗,盡管中國的民族企業至今還沒有經曆過這麼嚴峻的考驗,但是他們義無反顧。他們自己認為:長虹代表著中國彩電業的實力,它不僅要在中小屏幕上同進口彩電抗衡,也要在未來統治彩電市場的大屏幕彩電上與進口彩電抗爭,早一天加入這個競爭,民族彩電業就早一天找到出路,如果因為決策和膽量的原因不加入這個競爭,那麼中國民族彩電業遲早要付出致命的代價。
這一次,日本人是絕對不會主動把最新的大屏幕技術送到中國來的,而世界大屏幕彩電最先進的機芯技術就在日本。怎麼辦?倪潤峰輾轉反側,最後決定,日本人不來,那我們就去。決策既出,倪潤峰東渡日本,到日本幾大彩電商社參觀拜會,探討有關大屏幕彩電的合作事宜,幾經權衡之後,最終選擇了東芝公司作為此次合作的夥伴。
於是就有了長虹的技術人員趕赴日本,進駐東芝研究本部的一幕。
倪潤峰之所以不把東芝大屏幕彩電的機芯技術全盤買過來,而一定要派人到日本去,是有他的考慮的。首先,那樣的經濟代價會很大,往往要幾百萬美金;第二是日本的大屏幕技術雖然已經初步成熟,但也隻是第一代技術,單純引進無技術積累會造成技術滯後,不如直接加入更新一代的研究,這樣可以和日本方麵保持同步;第三是長虹大屏幕必須符合中國國情,要針對國內的具體情況進行特別設計,還要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以降低成本;第四是自己的技術人員已經經曆了兩次技術考驗,如果再通過這一次的聯合設計開發進行最後的集訓,他們將具備獨立開發設計的能力,從而大大增加自己在今後的主動性;第五,他想讓長虹人,尤其是這些技術人員,到日本去感受一下這個世界第一技術大國的氣氛和精神,從中接受一些必要的刺激,激發自己。
如果說,長虹和鬆下的第一次合作隻是全盤引進,第二次合作是引進加改造和仿製的話,那麼這一次,可以說長虹和日本彩電業的合作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聯合開發的階段。當時,東芝第一代大屏幕彩電的機芯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並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其29英寸火箭炮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已經稱王稱霸了。東芝這次向長虹提供的基本電路就來自於這種機型,隻是長虹人不會照搬,而是要和日本專家一起,根據長虹所歸納的中國市場的具體技術需求,對這種電路進行重新的修改和設計,直至成為長虹人自己設計的電路為止。
就在東芝的火箭炮湧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長虹的科技人員到了東芝的研究本部。表麵看起來這隻是一個偶然的換位,但卻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外國的打進來了,民族的怎麼辦?民族的打不過人家,又不能閉關自守,正確的態度就是得向人家學。如果人家不把技術送到你的家門口上來讓你學呢?那麼好,幹脆就到他們的老窩裏去學。
倪潤峰的做法並不是一種諂媚,更不是賣身求榮,而是一種誌氣和機智的結合,是中國企業家在中國經濟特定的曆史階段所不得不具備的一種使命,一種韜略,一種精神。
在現代社會,國民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科技的進步,而科技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引進和自我奮鬥相結合的一個過程,任何一個從落後走向發達的國家都要經曆這個過程,這並不是恥辱的過程,而是發奮的過程。就是現在長虹所要上門學習的對象日本,也是這樣過來的。二戰以後,尤其是進入60年代以來,日本的電視機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個幼稚產業發展為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朝陽產業,這其中美國人幫了很大的忙。曆史地講,美國是日本人在彩電技術上的啟蒙者,更是日本初期彩電技術的援助者和培訓者。日本電視機業如果不是依靠著和美國的技術關係,不可能發展得如此神速,所以美國電視機製造技術是日本電視機事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日本對美國如此,韓國對日本也如出一轍。於是乎,以引進先進國的技術為先導,附加以技術援助和技術培訓,是落後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的一個基礎。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規律。
中國很多民族產業都是這樣發展的,但由於操作性的原因,結果卻不盡相同,比如說冰箱業取得了整體性的成功,而音響業則全軍覆沒。冰箱業之所以取得了整體的成功,關鍵的一點是技術消化和技術創新工作做得好。沒用多少年,中國就成了世界冰箱生產的大國,不僅國內市場被國貨所壟斷,而且還湧現出像"海爾"這樣的世界名牌。
長虹迄今所走的路,和成功了的民族冰箱業之路是一致的。隻是因為民族彩電業中像長虹一樣的企業還不占絕大多數,並且彩電的技術密集度遠高於冰箱業,需要比冰箱業發展更長的周期,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民族彩電業還不敢說取得了整體的成功,還在苦鬥,還在接受考驗。
早在長虹發誓要研究出中國真正的第一代大屏幕彩電之前,就已經具備了相當雄厚的基礎工藝水平,不僅在國內堪稱無人匹敵,就是日本人也未必敢小瞧。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長虹,應該說,在世界彩電業中,長虹已經擁有了相當程度的基礎工藝的優勢。
從80年代中期開始,長虹把每年企業自留利潤的65%都用在了技術改造上麵,用在了生產製造環節的軟硬件開發上,用在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尖端的技術項目上麵,累計投資金額達幾十億元,使自己的設備以每年30%的速度得以更新。
1989年,長虹公司在中國首家引進了美國的CAD工作站係統,通過該係統的輔助設計功能,長虹彩電的開發工作從數據處理、電路分析、外形印製板到結構強度的三維空間設計,都直接在這個工作站進行,大大加快了新產品的設計進度,保證了產品前端的設計質量。同時,他們投資上千萬元,專項進口幾十項高精度多功能計量儀器,先後建成了產品性能綜合評價室、全性能檢測室、安全實驗室、機械強度實驗室、氣候實驗室、可靠性實驗室及主觀評價室,大大改善和增強了公司的新產品開發和檢測能力,為新產品的投產作了技術上的準備。
為了給生產大屏幕彩電配套,長虹光是從美國環球公司引進首次公開推出的世界上最先進的貼片機群和從鬆下引進最先進的插件機生產線,一次就花了3000萬美金,引進當時西德的數控模具加工設備花了2000萬美金,加上這次同東芝公司聯合開發大屏幕機芯NC-2和NC-3的費用1000萬美金,長虹的總投入在6000萬美金以上,可以說是下了一次大大的注。
國內抓緊進行基礎建設,國外揮汗如雨一刻不敢停地進行設計開發,兩邊遙相呼應。在東芝研究本部的長虹技術人員,沒有規規矩矩地來聽東芝的技術大師講學,而是反客為主,以自己為主體進行冠名為NC-2和NC-3的開發設計。在日本現有電路的基礎上,他們根據中國廣播發射的具體現狀,進行了不斷地改進和實驗,僅僅半年的時間,就拿出了長虹29英寸大屏幕彩電的設計圖紙。在設計過程中,他們牢記倪總在臨行前的教誨,要珍惜和日本高層技術人員合作的難得機會,了解日本彩電業的技術走向,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時的圖紙上,要想方設法借"洋腦袋"發財。
借洋腦袋,尤其是借日本人的腦袋發財,談何容易?
日本人的技術天賦很高,再加上數十年的磨練,所以在他們高層技術人員的頭腦中,技術智慧的蘊藏量十分豐富,而且都是中國彩電業的發展所急需的。但是,日本人的紀律意識和民族主義意識也很強,想從他們那裏掏出有價值的東西來,簡直比登天還難。
這個"功夫在詩外"的疑難問題最終被長虹的技術人員所解決了。他們通過不斷地向日方提出設計難題並求得解決的方式,來取得技術上的答案,長虹人提出的問題很多,有些問題恐怕已經遠遠超出了NC-2或者是NC-3的範疇了,但在學問上一絲不苟的日本人都一一給予了解決。從很大意義上說,長虹人這次在東芝研究本部的合作取得了空前的收獲,所解決的技術難題絕不僅僅隻在NC-2和NC-3上,甚至連29英寸以後的一些技術問題都取得了進展,還把日本近期彩電技術發展的走向摸了個一清二楚,為長虹以後幾年針對日本彩電而進行的戰略設計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就在日本人靠著"畫王"和"火箭炮"在中國賺取大量利潤的時候,長虹人在他們的後方正"透支"著他們的彩電技術。
NC-3機芯的開發成功,把長虹人一步帶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之上。
從長虹C2919PS所具有的功能(雙畫麵、高清晰度、環繞立體聲、超重低音、多製式、全功能遙控)來看,長虹的技術水準獲得了空前的提高。
中國有了第一台真正國際水平的大屏幕彩電。
在國產大屏幕彩電的評比之中,長虹C2919PS型彩電獨攬全部桂冠。
1995年1月,國家電子部在1994年的一項檢測報告中表明:與同功能、同尺寸的大屏幕彩電相比,長虹C2919PS彩電無論是功能、質量,還是外形,均毫不遜色,同進口大屏幕彩電(如東芝2939UDE,日立2988等)基本上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
長虹終於代表中國民族電視機業,第一次和國際彩電業並肩站在了一起,取得了相等的位置,從此,中國民族彩電業不再隻是跟在世界彩電列強後麵爬行,而是和他們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
追趕上世界彩電巨頭的步伐還不是長虹人的終極目標,下一步是要緊緊跟住,咬定不放,讓世界彩電列強甩也甩不掉。1995年12月,憑著從東芝"透支"來的技術,長虹人在NC-3的基礎上開發出自己的超大屏幕彩電--長虹C3418PN。
長虹從自己跨入彩電行業那一天起,就在產業報國的理念之下,致力於使中國成為世界彩電強國的宏偉基業。雖然長虹的起點和中國絕大多數的彩電企業一樣低得可憐,但長虹人一直在咬著牙追趕著,一步緊似一步。從80年代初期的慢兩拍,到80年代末期的慢一拍,再到90年代前期NC-2的開發成功,這時候,如果說長虹還落後於世界彩電潮流的話,那麼說,也就隻有半拍的差距了。
NC-2是具有90年代世界最先進水平的機芯,而且是長虹人在日本專家的指導下研製出來的,長虹人擁有對這項技術的主導權。那麼,為什麼還要說長虹的彩電製造水平慢於世界潮流半拍呢?
差就差在超大屏幕彩電的研製開發上。
如果說29英寸的大屏幕彩電被世界彩電廠家認為是自己的企業形象的話,那超大屏幕彩電,即34英寸彩電,則更是彩電企業的一個臉麵了。況且,隨著大屏幕彩電的技術不斷成熟,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上升,超大屏幕彩電已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向,成為彩電消費領域一個新的利潤點。正因為如此,國際彩電大公司無不在投入重兵,開發34英寸超大屏幕彩電,惟恐自己落於人後。
世界彩電業的焦點,一直集中在幾個彩電生產大戶那裏,鬆下、索尼、東芝、日立、夏普、飛利浦......這幾大公司相互之間的競爭,引導著世界彩電業向前迅速發展。這幾個公司的動向是世界彩電業的一個晴雨表,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在世界彩電市場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因而他們的首腦、他們的本部都是一個神秘的所在,都被其他的廠家盯得緊緊的,尤其是一些中小的廠家。
從小公司、中公司一直摸爬滾打過來的長虹,隨著自己實力的壯大,已經逐漸在擠進世界彩電業的中心區域,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大戶",但在第一集團中也還算一個跟跑者,還沒有令人信服的實力衝擊獎牌。但對於長虹的進入,第一集團裏的諸強卻不敢掉以輕心,所以遠在中國腹地的長虹,也成為世界彩電列強頻頻警戒的重要目標。
此時,麵對世界彩電業的動蕩割據,麵對各彩電巨頭間的你死我活,倪潤峰--長虹的下一代新品--34英寸超大屏幕彩電。
1993年冬天的一個上午,在長虹公司的一次會議上,倪潤峰發言說,長虹搞了10年彩電,從14英寸到29英寸都有了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各個級別的產品都在和洋彩電拚著賣。但是從世界彩電業的趨勢看,由於競爭已經白熱化,所以新產品會是各廠家的一個殺手鐧。在各公司已經立項的新產品中,34英寸的超大屏幕彩電會異軍突起,現在已經有了苗頭,並且會越來越明顯。世界各大公司都在加緊研製,有的已經拿出了樣機,所以對長虹來講,如果要在34英寸上和進口貨拚第一時間的話,形勢不容樂觀,要馬上動手才行。在中國,以前還沒有生產30英寸以上彩電的曆史,對民族彩電業來說還是個空白,現在長虹應該填補這個空白,這是長虹以產業報國的義務,也是曆史賦予長虹的使命。
長虹不辱使命!就在這次會議上,34英寸彩電在長虹正式立項,技術攻關小組同時成立。戰略上的勇氣是令人激動的,但戰術上的困難也是令人頭痛的。由29英寸提高到34英寸後,技術難題不斷。第一是屏幕增大後,掃描線性變差,失真度顯著增加;第二是掃描電路率要求增大,耐壓要求增高;第三是機械性能增大後,材料的選擇成了問題。
這些都是長虹人以前在技術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