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虹電子公司的超速發展
序
中國長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長虹廠是一家軍工企業,建於1957年,是在共和國開國元帥朱德的親自過問下開始創建的。1957年3月13日,朱德在李井泉的陪同下,來到綿陽市的西山。在山間的子雲亭,朱德元帥在聽取了有關方麵準備在此建立4家軍工廠的方案後,斷然推翻了原計劃中要間隔數公裏分開布局的設想,指示要依托綿陽市郊集中合理布局,要把眼光放長遠,因為將來"還要將戰爭工業變成和平工業"。
40年後的今天,當長虹廠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用彩電生產基地,並因此而聞名中外時,我們不能不佩服朱德元帥的高瞻遠矚。
長虹廠從70年代中期開始嚐試"保軍轉民",到80年代初期形勢開始嚴峻起來。頂著既不能損害軍品生產,而同時在彩電開發中又隻準成功不準失敗的壓力,廠長們煞費苦心,為長虹鋪就了彩電生產的底子--一個用報廢的舊電鍍廠改造的電視機生產車間。
1985年,彩電熱在中國升溫,給中國的彩電生產產業以極大的刺激。長虹廠在改造的車間裏隻建立了單班日產150台的生產線。這在當時全國的100多條彩電生產線中是最落後的一條,屬於被淘汰之列。
1986年,長虹廠開始引進設備,開足馬力,最後一個走上了中國彩電賽道。長虹廠從此闖出了引進、創新、國產化之路。
在80年代和90年代,長虹廠先後發起了兩次"以攻為守,主動出擊"的同洋彩電的決戰,奪回了對命運的主宰權利。
目前,長虹25英寸、29英寸大屏幕彩電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已由16%上升到32%。而進口彩電的市場份額相應減少。長虹已取代鬆下,成為占有國內市場份額最多的彩電品牌。
長虹公司正從經營機製、產品質量、技術開發、售後服務等方麵全方位地按國際標準向公司目標--世界名牌闊步邁進。
第一章 引進技術奠定根基
在本世紀初麵對大量令人眼花燎亂的西方文明,魯迅先生既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拒之於門外,而是鎮定地說了聲:"拿過來!"是的,在我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要與別人一爭高下,首先就要敢於"拿來"別人已擁有的,以奠定日後與之較量的基礎。
1980年,長虹人從日本鬆下公司引進了第一條彩電生產線。長虹人下決心憑借自己的科技實力,消化和吸收日本的彩電製造技術,早日實現自己能夠獨立製造彩電生產線的願望。在他們看來,所謂彩電製造技術,不管是技術含量的差異還是整體水平的高低,最終都將體現在那條生產線上。
從引進鬆下生產線的那一天開始,長虹的技術人員便把自己的目光死死地盯在了那條生產線上,恨不得一口就把那龐大的鐵家夥吞到嘴裏,嚼個粉碎,吞下肚去,好好滿足一下自己對於彩電生產技術一直就存在的強烈的饑餓感。
然而同當時世界彩電製造業的先進水平相比,他們確實落後得已經太遠了。在這種情況下奮起直追,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勇氣,而即使是擁有了這股勇氣,客觀上也需要相當的時間。
80年代初期的中國彩電製造業剛剛進入起步階段,這個時期的彩電廠家,大都和長虹一樣,以組裝進口散件為自己主要的生產方式,以追求產量為主要的生產目的,至於對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很少有廠家能夠顧及到,就更別提進行改造和創新了。在效益思想剛剛創立的那個階段,眼前的具體的效益往往比抽象的長遠的效益更能打動人心。
而長虹人在追求產量的同時,還在嚼著鬆下的技術,從整體的設計原理到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甚至不放過一個小小的螺絲。長虹人有自己的優勢,直到現在,他們還在得益於當初作為軍工企業所具有的強大的技術力量。
彩電生產技術在當時正是日新月異的時候,幾年時間就是一代產品,一代生產線。鬆下當時向長虹所提供的本來就不是日本國內最高水平的生產線。再加上長虹人消化這些技術用了一段時間,所以,當長虹人真正把鬆下這條線弄得爛熟於心,掌握了技術之後,這條生產線實際上已經落後了,不管是產量還是技術含量,都已經不能滿足長虹的需要了。
進入80年代,尤其是到了80年代中期,由於中國彩電消費市場迅速膨脹的原因,中國的彩電生產業進入了前所未有、估計也後所未有的輝煌時期。這種輝煌,其實並不是技術水平和質量的輝煌,更不是整體水平的輝煌,而是彩電生產廠家的銷售輝煌和市場的輝煌。
不僅沒有開不起來的彩電廠,甚至大多數彩電廠光開足馬力還不夠,還要超負荷運轉,爆熱的市場促使彩電行業出現了一派大幹快上的局麵。一條條彩電生產線相繼引進,一個個彩電廠相繼投產。僅長虹引進鬆下第二條生產線的1985年,全國就已經有彩電生產廠70家,彩電生產線114條。
1985年的長虹,在過熱的市場麵前麵臨著如何在不停止消化外來技術的前提下,增加絕對產量的問題。新廠長倪潤峰的上任,使長虹人原來確定的1.5型機的原則進一步得到了堅定,同時催化了長虹廠引進更先進生產線的決心。
就在倪潤峰上任的第一年,長虹人再度和鬆下合作,從鬆下引進了自己的第二條生產線。為了能借引進之機進一步學習鬆下人的技術,縮短和日本人的差距,為自己能夠獨立設計高水平的生產線作理論的和技術的準備,倪潤峰和長虹人堅稱:這次所引進的生產線,一定要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能把日本人最為先進的生產線弄回來,長虹不僅傾囊而出,甚至四處舉債,上至電子部和四川省委,下至銀行和商界朋友,隻要長虹能借到的,幾乎都借到了。日本人覺得,以長虹當時的實力,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又蓋彩電大樓又引進日本最先進的生產線,雖然通過第一次打交道他們感到長虹人確實出類拔萃,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係在一條生產線上,他們還是有點懷疑,不敢想象長虹人能做得出來。
當長虹人把錢交到日本人手裏時,日本人第二次被長虹人折服了。當時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產線的供貨商,中國所引進的彩電生產線,更是絕大多數出自日本,日本人全麵掌握著中國彩電業的生產水準,誰家是怎樣怎樣的生產線,質量如何,產量怎樣,處於世界什麼水平,什麼時候會被淘汰,他們一清二楚。對於長虹不惜一切代價要從鬆下引進的這條在日本也算是一流的生產線,日本人很清楚,長虹人會憑借著它一舉奠定自己在中國彩電業中的位置。
直到現在,長虹人依然對自己在1985年的決策感到滿意,如果當時長虹不破釜沉舟地引進鬆下那條生產線,長虹人將在以1985年為準的幾年之後,被中國彩電市場淘汰,就像自己現在淘汰別人一樣。
同1980年的長虹引進的第一條生產線相比,這次引進的生產線可以說是真正具有了80年代先進水平,它技術含量大,自動化程度高,單班日產可達1000台,在國內堪稱第一。如果在技術上能啃下這塊硬骨頭,那麼長虹的整體技術水平將和日本水平拉近一大步,同時也就向世界水平大大前進一步,尤其是在基礎工藝這一塊,進步會更加明顯。
第一次合作時日本人對長虹人表示了欽佩,第二次合作長虹人的勇氣令日本人歎服,但欽佩歸欽佩,歎服歸歎服,在實力上尤其是在技術實力上,日本人仍然保持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心理,對於中國人能否把世界上最先進的彩電生產線用好吃透,他們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
日本人再次等待長虹人的回答。
第二章 企業創新
僅僅是拿來,不將拿來之物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容易導致"食洋不化",也就是隻有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麵拾人牙惠。因此,引進來的技術,不能照搬照用,而要結合本國、本民族的特點,將之消化吸收,創出為本國所接受的新事物。這是高層次的知識創新。
麵對國際上先進的彩電生產技術,長虹人一直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單純引進成型的生產線,即使它的水平再高,也都存在著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即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和長虹的具體情況。比如說,1985年左右,由於中國電視播放和中轉係統設備的落後,國內對彩電的技術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接收靈敏度要高。而日本的生產線卻沒有對此多加考慮,原因很簡單,日本先進的電視播放係統對電視機的靈敏度沒有如此高的要求。
靈敏度的問題隻是諸多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中的一個,如一味按引進的設備生產,勢必會帶來和中國市場的出入,可當時國內引進原裝生產線的廠家幾乎都存在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誰能改造進口生產線,使之更適應國內的使用現實,誰就會處在高人一籌的位置上。
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長虹確定了自己立足鬆下生產線,改造鬆下生產線的宗旨。在他們看來,改造日本生產線不僅能在產品的適應性上取勝,也能檢驗自己的技術水平,給自己一個通過吸收、消化並改造日本設備,達到獨立設計目的的機會。
長虹1985年所引進的鬆下生產線,雖然藍圖是日本的,但從設計安裝直至投產的全過程來看,應該說是由鬆下和長虹聯合設計的。從一開始,長虹就堅持由自己的技術人員加入並參與生產線的整個兒安裝過程,並要求日方根據長虹從市場調研中得來的意見和長虹的技術人員一起,對生產線進行部分的改造。
這樣一來,長虹人達到了兩個目的,第一是參與了全過程的安裝調試,不放過任何一個零件,從而把鬆下的這套當時號稱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產線,徹底嚼碎,咽下去,爛熟於心;第二是和鬆下的技術人員一起進行技術改造,聽取對方對自己改造方案的意見,迅速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等於花了一份買機器的錢,不僅買到了機器,還免費得到了一次高水平的進修機會。
改造內容中很大的一項是提高彩電接收的靈敏度,於是長虹過硬的雷達製造技術派上了用場,在廣播係統信號弱的情況下,產品接收的靈敏度大大提高了,不僅能夠看到清晰的圖像,改善了色彩情趣,還增加了產品的選擇性和可靠性,使得日本人也不得不表示欽佩。當時的總工程師卓榮邦幽默地稱長虹所做的工作是"洋貨土化"。
那個時期中國在生產領域進口的洋生產線不計其數,引進是建立高水平生產線的一個最重要途徑。但是,像長虹這樣能把洋生產線全部吃進自己的肚子裏,並且能對洋生產線進行改造的廠家,比率恐怕就不多了。長虹此次從鬆下引進的生產線,設計產量是單班日產1000台。長虹人邊安裝邊消化,吃透了每一個環節,再加上技術改進使生產線的配置更加合理,因而原本就處於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其潛力便進一步顯現了出來。這個時候的鬆下生產線,嚴格來說已經不簡簡單單地是鬆下生產線,而應該是鬆下--長虹生產線。
進一步發掘出了新生產線的潛力,尤其是通過自己的改造使生產能力得到提高,長虹的技術人員感到異常興奮。因為,如果中國在彩電製造業上翻不了身,那肯定首先是在技術上翻不了身,如果中國人能夠在技術上翻過身來,就有可能在整個兒產業上翻過身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是中國彩電產業能否立足的一個關鍵所在。
長虹和鬆下的關係,第一次純屬是全盤的引進,而這一次則可以說是技術合作,雖然他們在整體上並沒有占上風,還有自己不可逆轉的劣勢,但和第一次相比卻出現了質的變化。對於日本人頗為自詡,世界上也給予廣泛承認的彩電製造技術,長虹人已經有技術能力和技術資格進行改造和創新。
在全麵趕上並達到日本鬆下生產線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並伺機有所突破的心理前提下,長虹的技術人員開始在新的鬆下生產線上打主意,並準備以超過日本方麵的單班設計產量為突破口。隨著新生產線的開工,新生產線上任何一個環節的潛力都被發揮到了極至,一班下來,日產的最後統計數字是:1300台!長虹人激動起來,這意味著,日本人的生產線,在中國人的手裏,其效益竟然提高了30%,這說明中國人不僅能夠消化日本人的技術,而且能夠提高日本人的技術。
對於一個大型彩電生產企業來說,引進生產線技術隻是企業技術檔次的一個較低水平,引進並改造進口生產線,雖然從質的方麵提高了一步,但依舊沒有達到最高檔次,隻有自己能夠製造高水平的生產線,並隨之完善相關的尖端製造技術,才可以說民族彩電業進入了一個獨立發展的至高階段。在追求"獨立"的意義上,長虹一直走在中國民族彩電業的最前麵。
新鬆下--長虹生產線雖然達到了日產1300台,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從市場的角度說,依然沒有能夠滿足需求。那時的彩電市場,簡直是一個血盆大口,往裏填多少都不見動靜。
提高產量一直是長虹的第一課題,即使在新的生產線投產之後也如此。再引進一條鬆下生產線嗎?別說是資金存在問題,就是資金解決了,電子部的進口許可證也已發放完畢(他們的鬆下線就是最後一條),進口線的門已經被關死。
為什麼不能仿造一條鬆下的生產線呢?
這個已經在長虹人的心中湧動了很長時間的想法,終於躍然而出。
隻要是鬆下能做到的,長虹就一定能做到。隻要是日本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就一定能做得到。
長虹人自然又經受了一場磨難,就像是一場至關生死的角鬥。鬆下在明處,長虹在暗處,明處的人"全副武裝",而暗處的人則依然是"小米加步槍"。然而,倔強的長虹人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意願,自己製造的生產線投產運行,產量和質量完全達到鬆下生產線的水平。如今,這條"爭氣"的生產線就和鬆下的生產線在同一個大車間裏,兩邊的生產線同時緊張忙碌著,一刻都不停,似乎是在進行一場較量。坦然地說,這兩條生產線,除了長虹的那條看起來顯得略糙一點,再就是上麵沒有"Panasonic"商標之外,兩者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當鬆下的代表再一次來到長虹的時候,便發現了在自己的生產線旁邊,又多了一條生產線,而且和自己的生產線一樣高質高量,有條不紊。長虹人把這條生產線的由來告訴了鬆下的代表,鬆下的代表竟然半天沒吭出聲來。
長虹在後來的日子裏,采用複製與創新的方式,一共製造了13條這樣的生產線,一舉奠定了自己在基礎設施上迎頭趕上日本的戰略基礎。
80年代中期以後,對於洋貨一日甚於一日的衝擊,中國的民族彩電業卻沒有根本性的對策,隻是也不得不頻於防守,更不要說主動地去投入市場競爭了。在絕大多數彩電生產廠家的心裏,都沒有底氣去想和進口彩電爭奪本土市場的問題,當然更不去設計自己如何能在未來的一天把進口彩電斬落馬下。
這是因為第一,從發展時間上看兩者根本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第二,國內廠家基礎設施的嚴重製約;第三,國內廠家技術水平的嚴重落後。說起和日本彩電業的差距,絕大多數彩電老板會如數家珍地說出以上三點來,而其中的每一點都足以破壞他們,破壞中國民族彩電業趕超日本的決心。
雖然有人理直氣壯地提出了以上三點不能和日本進行競爭的原因,但冷靜地分析一下,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技術的原因。正是中國民族彩電業對日本彩電技術的過分依賴性,造成了自己根本就不敢競爭的心理劣勢。
事實上,日本扶持中國彩電業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潤,而且為了維護日本產品在中國的長期利益,日本對中國始終保持著一至兩代的優勢。換句話說,日本人要牽著中國民族彩電業的鼻子走。
憑心而論,中日彩電業之間的差距確實是向著越來越小的方麵發展的,然而隨著差距的越來越小,技術供需的矛盾就越來越明顯,很多時候,中國彩電廠急需的技術引不進來。不是日本沒有,而是他們不能讓你中國的彩電技術和他們日本的彩電技術同步而行。
長虹的技術引進和技術消化走在中國民族彩電業的最前麵,和日本彩電在技術含量上相比,差距最小。所以,這個矛盾對長虹人的製約是最大的,長虹人對這個矛盾的理解和感觸是最深的,需要擺脫這個矛盾的要求也是最強烈的。以長虹人的誌氣和智慧,要設想在不久的將來趕上甚至超過日本彩電,就必須要及早地解決自己在技術方麵的依賴性,使自己的技術係統能夠獨立於任何彩電列強之外。
這個決策是戰略的,但需要一步一步實現,戰略問題解決了,還需要解決戰術問題。從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現實看,長虹還沒有在技術上和國際彩電大戶全麵抗衡的能力,更提不上勝算,況且,進入90年代以來,技術的全球化和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對長虹來講,第一步的使命依然是臥薪嚐膽、韜光養晦。
80年代末期,中國民族彩電業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蕭條,一直過熱的彩電市場在一夜之間變得寒氣逼人,一些像趕集一樣上馬的、沒有絲毫禦寒能力的彩電小廠紛紛倒閉關門,即使是一些國有大廠,也因為頻於"保命"而忽視了技術的進步。
市場過熱時消費者一哄而上,國產彩電和進口彩電的市場差異隻是在價格上,而不存在為競爭購買者拚得你死我活的問題。蕭條時期就不一樣了,由於消費能力的降低,進口彩電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而且越來越明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這次蕭條中,進口彩電依然維持住了自己的勢頭,所受的影響要遠遠小於國產彩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