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中國三九集團超速發展
序
三九集團由第一軍醫大學科研人員趙新先創立的。趙新先和第一軍醫大學的幾位老教授一起用15年的時間研製出"三九胃泰";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借貸500萬元,建起南方製藥廠,投產6年,產值、利稅分別增長60倍和52倍,1992年產值超過了10億元,人均產值95萬元,利稅15.3萬元,被深圳市評為最大規模工業企業第一名、全國醫藥工業企業產值第一名;而趙新先在七年中被評為全軍優秀軍隊企業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
第一章 科研成果
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科研成果是人類智力勞動的成果。科研成果在社會商品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經成為獨立存在的知識形態商品。三九集團正是依靠一味胃藥--三九胃泰,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中國人的常見病中,胃病是最普遍的一種。據統計,大概每4個病人有一個是胃病患者。古往今來,無數醫師尋求著靈丹妙藥,以減輕胃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但還沒有一種既方便又無毒性、無副作用的特效藥。20年前,當時任第一軍醫大學藥劑室主任的趙新先全力協助全軍消化專家周殿元、張萬岱二位教授,開始了新胃藥的研製工作。
"三九胃泰"的主要成份是三椏苦和九裏香。三椏苦和九裏香的頭兩個字,就是"三九"的最早來曆。當然,在中國人眼裏,九,還有另外一個神秘的含義,人們希冀從這個自然數中帶來吉利、帶來福氣。
南方醫院、珠江醫院首先使用了這種藥,有幾萬人試服了"三九胃泰",遠遠超過規定的400例,總有效率達到95.7%,這個數字令醫藥界驚訝。
由周殿元教授、張萬岱教授等17名高級知識分子組成的科研群體采用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及生化學進行了理論研究,結果表明,三九胃泰能抑製胃蛋白酶,調節腸胃運動,抑菌消炎,止血鎮痛,改善微循環、促進體內核蛋白、RNA及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從而增強髒器功能、免疫調節作用和組織修複能力,促進各類慢性胃炎的康複。
不僅是療效好,而且它將傳統的中藥製成國際流行的類似袋裝雀巢咖啡式的衝劑,免除了吃一般中藥需慢火煮、熬等煩瑣工序,深受胃病患者的歡迎。
鑒於它的臨床效果和理論創新,"三九胃泰"被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重大科技成果獎。
"三九胃泰"臨床15年,顯效上萬例,可開始隻能"內部使用"。醫院製劑樓日夜加班生產出來的為數有限的藥,也隻能供應附屬醫院臨床使用,無法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
一種使命感促使趙新先展開宏偉的藍圖。在總後勤部和一軍大的支持下,他隻身來到深圳辦藥廠。這將是軍隊製藥工業在特區打開的第一個窗口。
他用兩年時間跑完了56個公章的批件,1985年夏天,趙新先被任命為深圳"南方製藥廠"廠長和籌建負責人。親朋好友不理解,紛紛來勸他:在廣州舒舒服服搞你的科研不好,非去那個窮山溝冒險不可?
"南方製藥廠就是我的新科研項目。"趙新先義無返顧。
南方製藥廠所在的筆架山在深圳的北郊,當時是特區的"南泥灣"。周圍沒有商店、沒有公共汽車,甚至沒有像樣的公路,隻有亂石、鬆樹、墳塋、蛇蟲......趙新先和他的6名助手住進了狗棚--原武警某部的警犬訓練基地,開始了他們醫藥革命的萬裏長征。當時全國有製藥廠3000家,廣東省有200多家,光深圳就有40多家。要在這如林的藥廠中拔地而起,確實需要一點勇氣和膽略。
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帶來強大的經濟效益。趙新先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他把"三九胃泰"作為南方製藥廠的拳頭產品。狗棚變成了設計室,趙新先揮汗如雨地趴在簡易桌上設計著一條現代化的名為NF-A的生產線。他把提取、濃縮、幹燥三道工序集中在一個450平方米的車間裏,從投料到出成品全部工藝流程由中央控製室統一操作,達到自動化、管道化、密封化,配方準確,質量穩定,沒有汙染。每天生產的藥量可供20萬人"日服兩次"。提高效率600%,而工人隻需9名。
按當時的造價,這條生產線的設備是110萬元。而廠內設備的全部投資隻有50萬。怎麼辦?是舍棄先進的設計、購置過時的設備將就投產,還是將眼光放得遠一些,從長計議?
趙新先不愧是當兵出身,他具有將軍般的戰略眼光。他一咬牙,把建造食堂和幹部宿舍的錢全部投了進去!他對大家說:"同誌們,我對不起大家,不能給你們一個舒適的家,等藥廠建成後,我一定加倍報答你們!"
麵積達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的建造過程是一個充滿苦澀和辛酸的過程。總後勤部部長趙南起親眼看到,為了給工程省點兒錢,趙新先帶頭吃住在工地,沒日沒夜地苦幹,而吃的卻是價格低廉的盒飯。
趙新先用自己的心血和赤誠換來了一座巍峨的現代化藥廠。1987年,南方製藥廠投產後的第一年銷售額1100萬元,第二年6000萬元,第三年1.6億元!五年的增長速度近60倍。
在短短5年的時間裏,南方製藥廠由"三九胃泰"一種產品發展到"正天丸"、"壯骨關節丸"、"胃必寧"、"補脾益腸丸"、"皮炎平霜"、"感冒靈"、"先鋒IV"、"先鋒V"、"菌必治"、"洋參膠囊"等20多種產品,拳頭產品"三九胃泰"、"壯骨關節丸"、"正天丸"等已暢銷海內外,"三九胃泰"成為中國第一胃藥,超過了日本胃仙和英國的胃藥。
趙新先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就,他采取措施,不斷擴大企業的外延,在各省設分支機構,充實企業內涵,將自己的企業辦成科研、生產、銷售一條龍實體,使科研、開發、生產相配套。他還把企業的觸角伸向世界,先後在美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八個國家和地區創辦醫藥公司和藥廠。他要在2000年之前讓企業躋身世界十大醫藥企業行列。
科研成果是人類智力勞動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研成果在社會商品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經成為獨立存在的知識形態商品。
三九胃泰給趙新先帶來的甜頭,使他深知科研成果一旦開發成商品後所產生的價值。藥業是高風險的產業,但同時也是高利潤的產業。一旦找準了目標並投之於生產,就將獲大利。
用重金去買科研成果,這是明智之舉,但真要實施起來,卻需要勇氣和遠見卓識。你敢用幾百萬元去買一個尚在母胎中的科技嬰兒嗎?趙新先就敢。
1992年年底,趙新先派他手下的人到沈陽藥學院去洽談有關科研成果轉讓的事項。他們成功了:用531萬元的代價,換取他們15年內所有科研成果的優先轉讓權。
如果沒有一個戰略家的膽略和氣度,是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舉動的。
這還隻是南方製藥廠科技戰略中的一個例子。
1995年8月21日,三九集團專家委員會廣東專家小組成立大會暨新藥開發研討會在南方製藥廠召開,37位廣東省醫藥衛生界專家教授成為專家組的成員。
把全國第一流的專家吸引過來,為三九集團服務,這是趙新先的又一英明之舉。不管你是哪裏的,隻要你有一技之長,趙新先便重金吸引過來,給科研條件,讓你安心踏實地搞科研、出成果。1995年3月9日,趙新先成立了三九醫藥研究院。經過半年的運轉,這個研究機構就見成果:18個研究員提出課題23項,到9月已有10多個成果開發成功。
三九研究院剛成立,趙新先就給了1000萬元經費用來設立三九科研基金。成果出來後有償轉讓給企業,科技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於轉讓費。
第二章 先進的組織機製
集團堅強的後盾向管理要效益,向機製要效益。一個好的管理、好的組織機製,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損失。知識的價值不僅能夠通過科技成果表現出來,而且可以在先進的組織機製中體現出來。
趙新先剛開始在筆架山下創業時,一共六個人,他是負責人,沒有副手,實行一長製,手下5個人各負其責。趙新先發現這個辦法用人少、矛盾少、效率高,也就長期堅持下來了。直到1992年三九集團發展到擁有50多家子公司、包括12個跨國公司的巨大公司時,他還是堅持了這個辦法。
在南方製藥廠,趙新先是廠長兼黨委書記。
在三九集團,趙新先是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四套班子一個領導人。當然,如果50多個二級公司都讓趙新先一個人來管,即使他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應付。事實上,趙新先隻管二級公司的一把手,而且把權力充分下放給他們,可以獨立行使班子組閣權、機構設置權、人事調配權、生產經營決策權、財務收支權和工資獎金分配權。
九新藥業有限總公司的總經理陳重隻有32歲,趙新先給他3000萬元,由他去發展公司的所有項目。陳重作夢也想不到這個重托會放在他的肩上。
46歲的霍樹榮曾在軍隊酒店係統幹過20年,來三九之前與趙新先素不相識。趙新先讓他當三九大酒店的總經理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合並大酒店9部1室為6個部,機構大精簡;第二件事是裁員75名;第三件事是用1500萬元收購外地的一家大酒店。這三件事趙新先一點都沒有幹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趙新先深諳這個古代治軍之法,所以他工作得特輕鬆、特瀟灑。
可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到三九集團來的。他必須經受兩個考驗:一是上繳所有的禮金和回扣;二是不得從事第二職業。這是神聖的紀律,誰都不可逾越。這兩條,三九的所有員工都做到了。鐵一樣的紀律使三九立於不敗之地。
那麼,誰來製約趙新先呢?總後生產部部長孫承軍說,從行政關係上來說,趙新先屬於生產部管。但是,總後對趙新先實行充分放權。如果要說有什麼製約,那主要有兩條手段:一是紀律,軍人的紀律,這主要是靠自覺,靠軍人的自覺;二是靠目標製約,總後給三九的目標是,從1993年起,5年內實現產值、利稅翻兩番,也就是說,盈利必須每年增長50%左右。對於銷售額已達16億元、利稅過2億元的巨大基數而言,總後的這些目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十字架。而趙新先如法炮製,他把權力與目標責任分攤給手下50多個二級公司總經理。從而形成一級管一級的個人負責製。
三九集團的機製徹底打破鐵飯碗的根本措施體現在"四能":幹部能上能下、工人能出能進、工資能高能低、機構能撤能設。僅僅1992年上半年,各單位共提升幹部80餘人,降職和解聘幹部40餘人,招聘工人400餘人,辭退工人300餘人;先後晉升工資的有500餘人,降低工資的有300餘人;增設機構10個,撤銷部門8個。這四個"能"帶來了積極的效應,絕大多數幹部、職工把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個人的前途連在一起,激發了勤勤懇懇幹工作,紮紮實實出效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真正活起來了。
三九集團超時代的經營機製還直接體現在其獨一無二的分配製度上。
趙新先認識到:既然三九集團姓'軍',就得要有軍隊的犧牲精神,講奉獻,講艱苦奮鬥,講先公後私。但是,三九集團又是企業,是企業就得按經濟規律辦事,講效率,講動力,不然,就沒有吸引力,就留不住人才。
趙新先到新加坡去考察,他注意到那裏的企業工資檔次懸殊,最高與最低可以相差20倍,管理得很好。回國後,他決定對自己管轄的三九集團動個大手術,對原有的工資製度進行改革,把原來的8級工資製、行政級別,包括部隊的一些級別,全都拋開,拉大工資差別,共有18個檔次,最低的和最高的可以相差上萬元。檔次拉開了,低的有奔頭,越幹越有勁頭;高的有動力,越幹越不敢於鬆勁。企業搞活了,上上下下就往一股道上跑。
個人工資高,國家是不是吃虧?這一點不用擔心。按照三九集團新的工資製度規定,工資與各獨立核算單位的效益緊密掛鉤,從稅後利潤中切出15%作為分配基數,具體分配方案由各單位自己定。大幅度超過利潤計劃的單位,分配基數可以上浮到20%。沒有達到利潤計劃的單位,分配基數下浮到10%。
新的分配方案從1993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
這是一顆衛星,使同行們震驚。
這是一劑興奮劑,使三九集團的員工振奮。
新的分配方案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好處:第一個好處,保證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的利益合理分配,在保證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使職工的利益和企業的發展直接掛鉤;第二個好處,這種分配原則能夠起到獎優懲劣,鼓勵冒尖,調動絕大多數人員積極性的作用,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第三個好處,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三九集團一共有600名幹部,大專以上80%,平均年齡僅有27歲。他們充滿了朝氣,有非凡的才幹。把他們穩定住了,就是穩住了財富,穩住了企業,企業無往而不勝。
深圳市副市委書記朱悅寧考察了三九集團後激動地說,三九的機製好,好就好在有三個大的突破:法人代表說了算,18檔工資製,四個能。
深圳市市委書記厲有為號召全市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向三九集團學習,學習他們艱苦創業、艱苦奮鬥的精神;學習他們依靠科技進步、重用科技人才來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文明一起抓,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企業建設經驗。
國務院副總理朱钅容基視察三九集團後說:國外都是這麼幹的,看來軍隊企業走在前頭了,得向解放軍學習。
三九集團不僅經濟效益高,在社會效益方麵也走在前麵。近幾年,他們先後被總後勤部評為"模範軍隊企業",被深圳市領導譽為"特區精神文明之花"。
早在建廠初期,趙新先就對大家說:"誰要想發財,到南方製藥廠可是找錯門了,這裏不會給你提供發財的機會,如果你來幹事業,我們則會成知音。
趙新先經常告誡部下:賺錢要正正當當,不能靠歪門邪道。
三九集團成立後召開的第一次黨委擴大會上,趙新先和大家一起專題研究如何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問題。為了使全體人員特別是中層以上幹部,在特區的特殊環境下經得起"錢、權、色"的考驗,做出了"九個不準"的規定。並嚴格執行。1993年10月召開的黨委擴大會上,趙新先帶頭起草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決議》,要求所屬企業嚴格遵守16項規定,做到正正當當營銷,清清白白賺錢。要求中層以上幹部自覺做到"十二個不準",廉廉潔潔當官,堂堂正正做人。
三九集團在改革的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機製。主要是強化"六個監督":法製監督、黨內監督、製度監督、上級監督、群眾監督和自我監督;接受"四個製約":軍隊紀律的製約、深圳地方政府的製約、合作外商的製約和社會客戶的製約;做到"五個不靠":不靠吃喝拉外商、不靠回扣做生意、不靠貪汙受賄發財、不靠走私販私致富、不靠錢物開綠燈。
幾年來,三九集團中層以上幹部中未發現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等嚴重問題,100多個掌管上百萬元、上千萬元錢財的經理,包括在國外的平均年齡隻有二十七八歲的"老板",沒有一個人因經濟問題栽跟頭,沒有一個人攜款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