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能戰勝自己的悲劇英雄(3 / 3)

在80年代,美國計算機工業的發展速度每況愈下。1985年,計算機業的年增長率為20%,而1989年則降到5%,客戶們的興趣轉移到個人電腦和小型工作站,而不是小型計算機和文字處理機。一些公司為了迎合客戶的興趣,開始生產個人電腦。比如,70年代喬布斯為生產個人電腦而成立"蘋果電腦公司"。令人遺憾的是,認識到個人電腦前途無量的不僅僅隻是喬布斯一人,早在1979年,王安實驗室負責產品計劃和管理的副總裁蓋利諾就曾向公司建議研製個人電腦,王安的兒子王列也很支持這個建議。但王安對些卻不以為然,他不想讓公司搞什麼個人電腦,他認為搞個人電腦是"聞所未聞的荒唐事"。待個人電腦市場興起以後,對王安實驗室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顯然,個人電腦將擠掉王安賴以生存的三個產品中的兩個:"2200型"和"文字處理機"。

在嚴峻的現實和強大的挑戰麵前,王安不得不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並在幾周後問世。從硬件上講,王安個人電腦性能可靠,速度是IBM的電腦的三倍。但是它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軟件與IBM軟件不能兼容。王安公司已經走了一個十字路口:要麼開發與IBM兼容的開放型個人電腦,要麼繼續開發研製自己係列的個人電腦和軟件。遣憾的是,王安不想過早地把寶押在IBM身上。因為王安有史以來都是依靠個人商品在市場上站住腳的。更重要的是,從利潤角度來看,王安認為:生產自己係列的個人電腦,似乎更有利於客戶,因為消費者一旦購買了你的硬件,就一定要買你的軟件。三年後,市場趨勢明顯了。與之相比,IBM個人電腦可以運行的軟件已經超過100種。然而王安個人電腦卻使用不上任何一種軟件,IBM的個人電腦標準成為了事實上的工業標準。王安實驗室耽誤了3年才做出研製與IBM匹配的個人電腦的決定。

人人都知道,王安發明的文字處理機是計算機走向個人電腦的關鍵一步,但王安僅僅邁出了第一步,卻始終沒有邁出第二步。在最重要關頭,王安的決策卻錯了,讓IBM率先邁向了個人電腦,執電腦市場牛耳。王安公司要在90年代超過IBM的豪言壯語漸漸被人淡忘了。

(二)小家庭毀了大企業

王安這位在西方闖蕩了幾十年的電腦英雄,最終還是沒有做好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製度的融合。他用自己的鐵掌控製公司長達40年。並且在他晚年,家庭和企業的發展之間,又更顧及前者。

王安實驗室就像"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他是父親,他知道一切!他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1976年王安與瑞士的計算機同人公司合作,合資創辦了一家聯合企業,命名為國際計算機同人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王安利用自己在公司中的絕對股權,對公司的組織機構進行重組,自任董事長,又命他弟弟安東尼·王任總經理,負責公司日常業務,把公司牢牢地控製在他們兩兄弟的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王安就是公司,公司就是王安。隻要了解了他本人,就等於了解了他的公司。與80年代其他許多有關公司的各式各樣的故事相比,王安及其公司的故事要豐富得多。那些公司不是嚴重腐化,就是暴露無遺的貪婪,行賄受賄。但王安衰落不是因為他的貪婪,而是王安自始至終抱有他一人或一家控製公司的幻想。王安總是一再強調,他絕不願喪失對公司的控製權,讓外人糟蹋了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我願為我自己的冒險承擔風險,隻要我在公司,我對一切成敗負責。我不主張開放投資,因為我不願讓外來的投資者受到牽累。"王安還說過,"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我對公司的完全控製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沒有經營公司的能力。"從這些話中可見王安的"家族觀念"可謂根深蒂固。王安的兒子王列從聖·保羅和布朗大學畢業後,有好幾個夏天都是在王安公司渡過的,他被輪流安排到公司的各個部門。王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王列了解公司裏一位名叫約翰.卡寧漢的非亞商人,此人在公司裏出類拔萃,他同王安一同製定了使公司迅猛發展的策略,很受王安的器重,並且卡寧漢是唯一一位王安家族外卻能影響王安決策的人。他得到王安一家人的信賴。王安的夫人常稱卡寧漢是"我們祖國的兒子"。但卡寧漢認為他能得到王安信任主要原因是他的能力彌補了王安的缺陷,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對王安的要求總是洗耳恭聽,與王安之間的競爭也並不激烈。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是卡寧漢使公司取得成功,他是能夠引導王安公司邁進21世紀的最佳人選。但他卻並沒能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被推上至高寶座,因為他不是王安家庭的成員!

1986年1月,王安任命36歲的王列為公司的總裁後,董事會的成員們就擔心王列缺乏領導公司的經驗。80年代中期以後,董事們曾多次勸說王安招聘一位專業經理,如果需要可以給王列一個讓人得以留下深刻印象的頭銜,但應避免讓王列這樣缺乏經驗的年輕人來推動這個在地球上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中生存的公司。這些董事們還要求挑選一位現有的最聰明、最有經驗的人來管理這個公司。然而王安卻說:"他(王列)是我的兒子,他能夠勝任。"有誰能夠知道,這個兒子竟是不爭氣,在一年之中讓公司虧損了4.24億美元,並使公司的股票三年中下跌了90%。與其說王列讓王安失敗了,不如說這種"家庭觀念"讓王安失敗了。

1989年8月4日,王安公司的各負責人聚集在公司創始人王安位於馬薩諸塞州林肯市的家中。今天,他要為自己的公司再做一次大的手術。他別無選擇,就在這一天,王安作出了他一生中最為痛苦的決定,他向董事們宣布撤換他的兒子王列的公司董事長職務。由享利.周暫時接管公司業務,再由公司一個三人委員會負責物色接班人。這樣,王安幻想的由他一家人控製公司的美夢徹底破滅了!

一係列決策的錯誤,接班人選擇的不當和王安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這層層的危機環繞著王安公司。雖然1989年王安抱病複主大局時,股票回升了20%,王安又不惜重金聘征了米勒出售公司的部分資產,以減輕負債的壓力,然而他削減開支有限,且對電腦科技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深,未能扭轉乾坤。在1989年後的4年內共虧損16億多美元,股價也大跌為75美分(而全盛時期的股價為43美元)。在尋求集資和其他換救方法無效後,王安公司不得不於1992年申請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