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信息、網絡、數字化(1 / 3)

第二卷 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信息、網絡、數字化

信息、網絡、數字化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信息、網絡、數字化充分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舊時代的老觀念已無法適應。

信息力將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並將成為綜合國力的第一要素。

"超級大腦"過去是一種科學幻想,今天已基本上變成現實,而且已經成為高速智能網絡的支柱。

這一切都顯示了知識的神奇力量。

第一章 知識經濟以信息產業發展為基礎

(一)信息的起源與發展

對信息的係統利用始於古代,並不斷加速發展,在過去的100年裏達到了飛速發展的程度。雖然數字係統或許是信息加工方麵最偉大的革新,諸如算盤等一些卓越的計算工具在數千年以前就已被發明,但是通過內存程序進行操作以大大提高人類計算能力的機器直到現代才被製造出來。1642年,B.帕斯卡發明了加法器,這可能是第一台數字計算器,1671年萊布尼茨創造了一種通過反複相加做乘法的演算器,1833年,巴貝奇製成了分析機,為製造真正的計算機建立了邏輯基礎。

大約100年以前,信息加工技術才真正起步。19世紀末,霍勒裏思成功地使美國的一次人口調查統計實現了自動化,貝爾則發明了電話。大約與此同時,赫茲發展了無線電通訊的原理,為無線電廣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20世紀30年代,祖斯建成了他的Z1、Z2和Z3型計算機,1946年,埃克特、莫奇利和戈爾茨坦建成了笨重但已完備的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通用電子計算機I型是一台巨大的機器,它有5000隻發熱真空管,占地220平方英尺,重5噸,1952年被用來預測D.艾森豪威爾在競選中將獲大勝。這在當時全美電視上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

20世紀中葉,數學家紐曼發明的數字式數據處理計算結構使電子信息加工產生了一次量子躍遷。通過數字化、數字、字母、單詞、聲音、圖像以及機械和電子儀器的測量可以迅速而準確地轉換一串串電子脈衝。數字式信號加工計算機得益於當時為製造助聽器和收音機而大規模生產的晶體管。50年代初期,這種計算機就已能在市場上買到。

計算機在60年代進入生產領域。"計算機一體化製造"(CIM)利用數字式計算機的功能把不同的製造部門結合起來,這樣,整個製造過程就能像一個單一的係統那樣運作。由於計算機的特殊性能,這個係統能夠靈活地實現自動化並進行實時的聯機運作。

到了70年代,由於可以獲得大批生產的台式裝置和工作站,計算機在社會上已相當普遍。80年代,早期的主機係統被壓縮成功能齊全的個人計算機,類似的功能進一步被壓縮成便攜式計算機,後來又被壓縮成手掌式計算機。

進入80年代,主要的製造企業意識到了全麵自動化、最優化和一體化在全係統製造過程中的競爭優勢。前緣工業開始把製造係統的各種技術要素如產品設計、生產計劃和控製、車間自動化等包含在計算機一體化中,不僅如此,還把諸如戰略規劃、資金、人力資源和市場銷售等管理要素包含在內。而到90年代,計算機一體化製造企業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今天,個人計算機日益通過各種聯網方法和技術互相聯係起來。分散的計算環境允許個人把他們的個人計算機和便攜式計算機延伸到電子網絡、數據庫和計算機主機。數以千計的複雜運算過程已被編入計算機作為算法程序,在人工智能中則作為高級啟發式程序。

在社會各部門,認知過程迅速地被轉移到計算機中。儲存和加工信息的技術可以在分散的計算環境和通訊環境中形成巨大的信息網絡,不需要、有時甚至不允許人們做太多的操作幹預。信息加工係統深深地進入了社會的各種結構之中,並以無數的方式與社會結構相互作用。與認知過程一起,控製也被轉移到計算機中,結果是現代信息加工係統獲得了高度的自主性。

此外,國際銀行和金融機構幾乎完全把日常的金融業務交給了與環球通訊網絡互相聯係的計算機程序去完成。

今天,信息加工係統不僅在製造方麵,而且在設計和庫存控製方麵完全一體化了。信息加工係統在軍事、遠距離通信、地麵和空中運輸,以及諸如使核電站原子連鎖反應保持平衡等複雜操作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係統已經變得幾乎是必不可少了。

信息也已成為引導資本流動的關鍵因素。信息本位已取代資金本位作為國際金融的基礎。世界範圍的通訊能夠確保貨幣根據最新的信息或錯誤的信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流動。

計算機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正在穩步攀登人類技能的階梯。較早的設備主要取代諸如加減法等較低水平的技能和比較簡單的人機通訊方式。隨著CIM和CAD的出現,計算機進入了原先是人類技術人員禁區的領域。一些複雜的程序,例如數學中的自動定理證明程序(ATP)和用於人類基因工程(這是一個旨在破譯組成人體全套指令的國際計劃)的自動程序裝置,都成為科學專家們的技能。在過去,許多種專家係統的迅速發展表明,計算機將繼續攀登人類技能的階梯,盡管它們永遠不可能複製人類獨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或與之相匹敵。

1991年,各種計算機如手掌機、便攜機、台式機、工作站、微機、超微機、主機和超大型機如的銷售量已超過了2200億美元。計算機市場雇傭了工業化國家勞動力的較大部分。

信息化的影響超越了微電子工業本身:整個勞動力的部門分布正朝著信息領域傾斜。就業類型不僅從農業向工業轉移,就是在工業內部也從原料和能源密集型部門向信息密集型部門轉移。

在美國,1860年絕大部分勞動力仍在農業部門,信息部門僅占區區5%。從1906~1960年,工業勞動力占支配地位,1946年達到頂峰,占全部就業人數的40%。然而,在50年代,傳統工業部門的勞動力比例開始下降,到70年代降至25%。與此同時,信息部門雇傭的勞動力開始迅速增加,到80年代後期大約占全部雇傭人數的50%。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加在一起,創造的產值也大約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

在過去的幾年裏,每一個作業單位的係統規模估計每年縮小10%,成本也減少10%。研究曲線並沒有表現出穩定的跡象,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加工係統出現在作業線上。

1985年,全世界大約有4億台微型處理機在使用,安裝在大約400萬台計算機和各種控製係統、家用電器和電子操縱裝置上。到1991年,微處理機的數量增加到了30億台。專家們普遍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使用的微處理機總數將達到100億台。到那時,人工計算裝置的數量將超過天然計算裝置即人腦的數量。

出現在作業線上的信息加工係統越來越強大。1985年,一個集成電路塊上大約可以容納100萬個元件,到1990年已增加到50億個。一些專家預言,到2000年,一個集成電路塊將容納1萬億個元件。

一個新的神經係統正在當代社會中建立起來。這個係統是"人體外的":它在人的機體之外運轉,不受正好能容納這麼多腦細胞的腦殼限製。人工信息加工係統幾乎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它的範圍隻由最小規模規定,超過這一規模,就會在電子和一個集成電路塊所容納的最大數量數據中出現噪音或串音。甚至這些限製也可以通過光學處理機和全息照相數據儲存來擴大。據計算,1平方英寸的全息圖有將近1億個供記錄用的可解析點。這可供大約1萬個光源與1萬個光敏元件連接起來,記錄量大大超過集成電路塊的絕對物理容量。而且,全息圖與集成電路塊一樣,可以迭加起來作為三維儲存媒體,而不是二維的平麵。從原則上講,一塊糖那麼大小的全息圖可以儲存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藏書的內容,因為它能處理100萬個光學原素可能產生的一切相互聯係--大約有1萬億種。

實際上,新信息加工係統和外部範圍也是無限的:微處理機不僅可以和高容量的儲存媒體相連接,而且可以在幾乎無限延伸和無限密集的通訊網絡裏互相連接。

目前正在使用的30億台微處理機和5億門電話,僅僅是諸如"一體化服務數字網絡"(ISDN)等一體化環球係統的先導。這些係統可以通過轉換器進入自動數據處理網絡,並能幾乎在瞬間把數據和聲音傳送到世界各地。

因此,當今以指數增加的信息和通訊網絡使各種國際的和跨國的網絡相互連接起來,使巨大的信息流向成千上萬個國際組織和企業,並且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流。

(二)信息社會的來臨

世界變化很大很快,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麵貌。要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科學技術作為智力成果,不僅具有巨大的知識功能,而且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新興產業都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傳統產業也在接受科技的根本改造。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則是知識總量和科技實力的競爭。

所謂信息社會,也就是信息和知識將扮演主角的社會。任何社會都存在著大量的信息。都需要有信息的傳遞、收集和處理。農業社會發明了文字和紙張,可以算是第一次信息革命。工業社會建立了交通網和通訊聯絡係統,可以算作第二次信息革命。然而,隻有在信息社會裏,信息生產才成為係統的和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千百萬的人將從事於信息生產與信息相關的生產。信息業將超過傳統的工業而成為社會的首要產業。知識將取代物質產品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產品。據統計,現在每天約有數十億信息單元的信息量向世界發送,並以每年18%~20%的遞增率發展。科技信息的創造在迅速增長。顯而易見,未來將是一個信息極為豐富的社會。知識和信息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產品。

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成為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事情。正像工業社會以前農業產品是社會的主要產品。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農業作為物質生產的一種形式並沒有消失,農產品仍然是人類需求的一個基本方麵。但是,農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地位變化了,工業取代農業成為社會主導產業,工業產品成為最主要的社會產品。在信息社會裏,物質生產更加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例如,一件同樣的物質產品,如果出自大機器生產,那麼它是體力和技術的結晶,其中體力所占的成分已大為減少了;而如果它是自動化的無人工廠的產品,那麼它本質上已成為了人類知識和智力的產品。也就是說,人們主要是通過知識生產來推動物質生產,物質生產完全成為知識和智力的物質化過程,物質產品的價值將更多地取決於它們所包含的知識量和信息量的多少。知識本身已成為一種無形的財富,一種重要的資源。人們隻有占有知識和信息才能從事一切經濟活動,隻有將知識的資源同物質的資源結合起來才能從事生產。

信息社會大量生產知識。在信息社會裏,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關鍵因素是信息,是知識;競爭和較量的成效,也取決於這個因素。誰擁有信息,誰就能克敵製勝,取得優勢。因此,信息社會是一個大規模地生產和使用信息、知識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和知識具有特殊意義的社會,也就是知識經濟社會。

而步入這種新型的信息社會,需要如下一些條件:

第一,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變化,從事信息工作的人超過了總在業人數的50%;

第二,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約占或超過50%;

第三,信息工業充分發展,建立起先進的通訊網絡係統;

第四,社會生活信息化;

第五,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和主要推動力。

這五個條件實際上是相互聯係的,其中,前麵兩條較為具體,後三條較為抽象。用前兩條作為標準來說,一般認為,美國第一個帶頭進入了信息社會。早在1956年,美國從事技術、管理工作的白領工人人數就已超過了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1967年,在美國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已約占46%,並占總收入的53%。這說明信息經濟已成為美國主要的經濟成分。繼美國之後,日本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競相向信息社會過渡。信息技術受到高度重視,信息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社會的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此,信息社會的到來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向信息社會邁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也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的進步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前幾年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還不知道信息高速公路為何物,如今已經有不少人在國際互聯網漫遊。許多著名企業已經有了強烈的意識要趕緊上網,被別人搶注了網址的企業則急欲對簿公堂以挽回損失。過去的讀書人總以滿腹經綸為榮,誰料想,在信息革命時代這些滿腹的"經綸"在時間麵前有的已是昔日黃花。據預測,由於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到21世紀頭十年,現有的知識大部分都要淘汰。

在信息時代,隻要願意並且能負擔上網的費用,你盡可以坐在家裏通過互聯網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去暢遊書海,或到好萊塢的電影資料庫去領略一下藝術殿堂的風光。你可以在網上購物,甚至進行國際貿易談判、簽約,實現貿易無紙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的生產、流通和消費都將進入一個全新階段,而且對教育、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必將發生深刻的影響。所以21世紀的經濟是全球經濟、信息經濟或網絡經濟。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世界新的產業革命時代即將來臨。

(三)信息產業化:知識經濟的基石

信息產業指包括信息產品的生產和信息服務在內的整個產業體係。其發展勢頭迅猛,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將信息產業單獨列為第四產業。

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人類通過這些器官來感知外部世界各種事物運動的狀態及其變化方式,以便更好地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通信技術是傳導神經器官功能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傳遞信息;智能技術是思維器官功能的拓展,可以更好地處理和再生信息;控製技術是效應器官功能的延長,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使信息產生最終效應。由此我們就可以把信息技術進一步具體定義如下:"信息技術是指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它以微電子學、激光、光電子學、超導電子學等為基礎,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製技術、激光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之大成。信息技術作為高技術群的前導領域和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主要涉及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存儲、傳輸以及範圍極為廣闊的滲透和應用領域。因此,通常又把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控製等技術叫做信息的係統技術,而將諸如電報、電話、傳真、廣播、電視、通信、遙感、遙測、遙控、傳感、仿真等技術作為信息應用的專業技術。

由於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都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因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成為加速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強大推動力,使生產自動化、金融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服務自動化和軍事指揮自動化等得以實現。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同信息技術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宏觀上的航空航天活動到微觀上探求原子和電子的結構,從科研、生產、社會交往、家庭生活一直到軍事上的指揮作戰,都同信息技術結下不解之緣。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觀念都在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深刻變化。生產效率成百倍地增長,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那些自動化、電子化、傻瓜化的設備和生活日用品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由於信息技術的廣泛利用,人的大腦"擴展",四肢"延長",能量增大,時空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大大向前推進,地球變"小"了,宇宙空間對人類而言也不再神秘,"天涯若比鄰"從詩人的理想境界變為真正的現實。在人類的文明史和科技發展進程中,還從來沒有一項技術像信息技術這樣對人類社會的經濟、軍事乃至政治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因而人們通常將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水平視為一個國家科技、經濟、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正因為這樣,人們才把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一係列高新技術的發展視作新的產業革命,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即將來臨的征兆。

90年代是信息產業的投資高潮。1996年美國投入信息產業的資本占投資總額的40%以上,遠遠超過對其他單項產業的投資。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說,多位信息產業巨頭1996年躋身美國10大富豪之列,其中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僅新增財富就達40億美元,穩居榜首。

目前世界各國加緊向信息產業投資的舉措必將在21世紀初引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一方麵,由於信息產業的崛起,在發達國家中,傳統的鋼鐵、石油、汽車、造船、化工等勞動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失去昔日的光輝,或者被高新技術改造而重新煥發青春,或者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後一條路可能也會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製,因為其中的高汙染高能耗產業也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抵製。另一方麵,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自動化加工設備、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和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則蓬勃發展。這無疑是一次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其結果是在全社會範圍內達到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合理化,即以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滿足社會需要的效果。信息產業在經過優化調整的產業結構中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產業,並引起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使社會生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還應當指出,目前這種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由信息產業發展而引起的產業結構調整還會擴散到全球範圍,成為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曆史性機遇。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它具有高投入、高產出和迅速更新的特點。同時它又是高滲透性產業,不但能滲透到各個高新技術領域,而且還會滲透到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此外,它還是全球性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突破了地區和國家的界限,使得整個地球更加緊密地聯成一體,大大推動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的崛起是在人類曆史上繼工業革命之後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大事件。

第二章 信息產業發展的劃時代意義

(一)信息產業: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

在科技發展異常迅速的今天,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越來越大。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1996年7月26日的報告《有利於國家利益的技術》中說:"據估計,技術和知識的增加占了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80%左右。"據世界銀行測算,東盟國家科技進步在其經濟增長中作用約占40%。

信息產業正是報告中所說的技術和知識密集的產業,它對於提高整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國何以不惜花費重金競相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道理就在於此。

據美國報刊報道,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到2000年將使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40%。據美國測算,到200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將因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而增加3210億美元。由於各國都在投資建設信息高速公路,估計到2001年,全球信息產業產值將達3.5萬億到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按此預測,90年代最後幾年信息產業平均增長率為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