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高技術產業:知識經濟的第一支柱(1 / 3)

第三卷 高技術產業:知識經濟的第一支柱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技術是其最重要的資源,高技術產業成為其第一支柱。

高科技的產業化推動了時代的變革,形成了新的時代浪潮,而且前瞻性地向人類提出時代警示:隻有發展高科技產業,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第一章 高技術產業的涵義與特征

技術發展的長波理論表明,某些產業部門在不同時期具有明顯的創新技術特征,從紡織、鋼鐵到小汽車、飛機和微電子,一些與此相關的產業在不同經濟增長時期都表現了高技術產業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高技術產業的確立是十分細微、複雜和科學的工作,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也隻有按照國情(科技發展水平和生產發展水平)選擇高技術產業,才具有本土性和國際競爭能力。

(一)高技術產業的定義

在中國,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列舉法,即按技術類型定義高技術產業,它們是微電子和電子信息技術、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光電子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精細化工等傳統產業新工藝新技術、基本物質科學與輻射技術(國家科委,1991)。通過863計劃,中國高技術研究已經在生物與醫藥、電子和信息、空間技術與衛星應用、能源與新材料等領域顯示出國際比較優勢。中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尤其偏集於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和新材料技術領域。根據中國高技術研究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實際,重新界定中國的高技術範圍已成為必要。

在美國,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經常采用兩種指標:①研究與開發強度,即產品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額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②科技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研究與開發強度反映了產品和技術變化的快速率以及產業和公司的技術含量。科技人員比重對不同的產業部門不盡相同,以全國各部門平均值為基數。美國高技術產業泛指那些依賴先進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知識的多種生產部門,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在英國,高技術產業被認為是一組包含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許多位於科學和技術進步前沿的其他技術的產業群體。

在法國,有關高技術產業發展與區位最能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是產品循環論。這種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工業產品都將經曆四個時期:①早期階段。一種新產品經過精心設計成功;②增長階段。新產品逐漸開拓市場;③成熟階段。通過大量的資本、勞動力和設備投入達到標準化的生產線生產;④衰退階段。該產品進入市場需求持續下降或被其它產品所替代。法國經濟學家認為,隻有當一種新產品使用生產線生產,具有高素質勞動力隊伍,擁有一定的市場且已形成新分支產業時,才能稱其為高技術產業。

在加拿大,從兩方麵來定義高技術產業:第一,部門方法(asectorial approach)。高技術的一般性質是對整個產業影響,而不是一種純部門的。高技術產業是一種技術水平相對高的生產部門,這種相對高的技術水平通過勞動力的技術素質或用於研究與開發的經費來反映;第二,綜合方法(an overall approach)高技術產業被定義為在生產前的設計和最終技術調整。由下述兩個指標反映;①製造業中生產勞動力的技術素質程度,通過生產技術員和工程師占總生產職工的比例來反映。②工業研究與開發中,製造業內部工程師和技術員的比例。

在澳大利亞,科學與技術部將高技術產業定義為投入大量研究與開發經費,與科學技術人員聯係緊密,產生新產品,並且有科學或技術背景企業的產業。他們認為,高技術產業的"高"是相對概念,它包括了高風險、高回報、高速變化和高信息強度。

在日本,定義高技術產業則使用工業增長率的概念,日本通過廣泛擴散技術和新出現技術來確定高技術產業。

(二)高技術產業的劃分方法

據國外文獻,共有六種方法確定高技術產業。

1主觀判定法

博林傑等人提出該方法。他們認為美國擁有最多的建立在新技術基礎上的公司,美國最著名的高技術區域是波士頓的128公路和帕洛·阿爾托地區的矽穀,這種劃分沒有解釋他們之所以稱得上是高技術的原因。

2生產過程法

麥奎德試圖通過把生產過程中創新因素的生產者與產品組裝者區分開來的方法確定高技術產業。

3創新標準法

該方法以科學上的創新為其定義高技術產業的標準。例如用創新標準法,美國在商品上研究與開發的比重超過3%,僅有5個產業部門能定義為高技術,它們是:化工和製藥;機械(尤其計算機和辦公設備);電子設備和通訊器材;科學儀器;飛機和導彈。歐盟(1986年)將6種產業定義為高技術產業,它們是:航空航天、辦公設備與計算機、電子元器件、製藥、精密儀器和電子設備。

4"研究與開發"比例法

該方法通過辨別產業或產品是否具有很強的"研究與開發"(R&D)特性而確定是否為高技術產業,認為高技術應是與有組織的研究密切相聯的。遺憾的是這種基於研究與開發關係的劃分也是不完整的。

5科技人員比例法

該方法定義企業中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占很高比例的產業為高技術產業。這種方法有時會把傳統工業、服務業也定義為高技術產業。如研究與開發強度較大的某些生產性服務業、計算機編程、數據處理、研究與開發實驗室、管理谘詢和商業檢測實驗室等。

6銷售額分析法

這也是一種最複雜的分析方法,即通過綜合分析研究與開發基金和創新在產品總銷售額中的比重來定義高技術產業。

(三)高技術產業的興起與特征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機械電子工業(數控機床、柔性生產線、機器人、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生產等),光電子工業(光纖通信、激光加工等),辦公自動化設備以及信息處理、電子醫療設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製品等高技術產業。這些建立在高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同建立在一般技術基礎上的傳統產業相比,技術含量要高得多、資金投入要密集得多、產品性能也要好得多,還能為企業帶來巨額利潤。高技術產業的興起,無疑給70年代石油危機四伏、經濟蕭條衰落的西方世界,打了一針強心劑,使長期處於悲觀失望的企業家們,從絕望中又看到了一束曙光。因此,美、日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注意從調整產業結構中求生存,從微電子等高技術產業中找出路,紛紛騰出資金和人力,竟相追逐,不失時機把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向高潮。盡管關於高技術產業的定義,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許多發達國家對什麼是高技術產業部門,什麼是高技術企業,什麼是高技術產品,都有各自的具體規定,但就高技術產業的特征已基本上形成了共識。

1微電子技術是高技術產業興起的龍頭

微電子技術是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特別是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微電子技術的出現,使電子設備和係統的微型化成為可能,同時引起了電子設備和係統的設計、工藝、封裝等的巨大變革,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十分深遠。首先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大為擴展。迄今,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微電子技術已經滲透到電子產品、家用電器、廣播電視、現代通信、醫療衛生、自動化生產等各個方麵,並進而成為誘發生物、新材料、航天、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群的誕生和發展的技術基礎,成為高技術產業興起的龍頭和使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調整的有力跳板。

2高技術產業以技術、智力為基本價值

高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理論工藝和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可以說是集現代各種科學技術知識之大成。因此,高技術產業的興起將直接依賴於相關科學和高水平技術的突破,技術、智力、資金的高度集中和科學化管理的成效。一個高技術企業能否獲得成功,首先決定於它是否有高水平的技術資源,是否有高度智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否有雄厚的資金來源和不斷完善的市場機製,同時還需要有靈活、科學的管理。高技術企業同傳統企業相比,科技人才要高出數倍以上,技術工人的技術素質要高得多,工程技術人員占全部勞動力的比例在70%以上。同時,用於職工教育培訓的經費比例,用於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例也比傳統企業要高得多。因此,發達國家往往將高技術企業相對集中建設在智力密集地區,並日益走向高資金和高智力投入的發展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技術產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一個國家或企業之間的技術、人才、信息、財政和市場的全麵競爭,也就是總的實力的全麵較量。

3高技術產業是高增殖的產業

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發展速度明顯高於一般產業。據統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各國的高技術產業產值1970年為1 720億美元,1986年則增至9860億美元,16年間共增長4.7倍。而同期,製造業中的非高技術產品的產值則隻增長3.3倍。其中,以日本增長最為明顯,其高技術產值1986年比1970年增長了10.2倍,而一般製造業的產值隻增長8.6倍。我國手工業、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現階段約為1∶10∶100,也充分表明高技術產業具有手工業和傳統產業不可比的高效生產率和旺盛的生命力。高技術產業的這種高增殖性使發達國家不惜耗費巨資,加強對有巨大經濟潛力的產業型技術進行壟斷性開發。如高清晰度電視、多媒體技術已進入美、日、歐的實用化競爭階段。因此,在高技術產業的競爭上,發達國家具有很強的壟斷性,迄今高技術產業的生產和銷售仍大都集中於美國和西方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到1986年,美國的高技術產品產值為4 104.5億美元,占該組織各國高技術產品產值的42%,歐洲為24%,日本為32%。其中,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等5國的高技術產品產值之和占到該組織各國高技術產品產值總和的91%。近幾年來,盡管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上取得長足進步,但在世界高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顯眼。

4高技術產業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

高技術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以集成電路為例,1958年出現一塊集成電路,初期隻能在比小拇指的指甲還小的芯片上製造幾個或幾十個晶體等,到60年代中期,集成度已提到幾百甚至上千個元器件,70年代躍升為大規模集成,出現了集成度達20多萬元器件的芯片,到80年代就進入了超大規模集成時代,芯片中集成元器件已突破百萬個。在這種高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要獲得發展,就必須不斷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創新,盡快將先進的工藝技術轉化為產品,使產品的性能、質量、款式能不斷更新,迅速進入和占領市場。為了適應高技術產品生產周期日益短的競爭態勢,技術上的創新和管理上的創新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企業在決策上有頭腦敏捷、決策果斷、思維超前的領導者,在技術上有知識淵博、綜合能力強、敢於和善於創新的高智能科技人才;在管理上有信息靈通、運轉自如的管理體係。隻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充滿活力,立於不敗之地。

5高技術產業日趨國際化

高技術產業是一種技術、智力和資金密集的產業,為了解決技術、人力、財力的不足並開拓更大市場,各國都采取走出國境的聯合開發形式。如1980年,美國矽穀的高技術公司中,有21%的研究開發工作和16%的製造工作是在歐洲和日本進行的,而裝配工作的88%是在發展中國家完成的。即使在世界最大的微電子工業基地,高技術產品從開發到生產也都是通過國際間的分工合作實現的,其中發展中國家承擔的主要是高技術產品生產中的屬勞動密集的那部分工作。此外,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普遍較高,並且逐年上升,某些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表現出類似特點。如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電子工業產品出口值均超過各傳統出口行業並居首位。說明高技術產品市場具有典型的國際性,高技術產品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無論是美國、日本等還是其他致力於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國家,在高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到再研究的循環中,都注意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吸取外國的技術能力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優質、廉價的產品占領世界市場,獲取高額利潤,從而形成國際化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