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知識產業群:知識經濟的廣闊領域(1 / 3)

第四卷 知識產業群:知識經濟的廣闊領域

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已出現過若幹次劃時代的變遷。公元前出現過全球農業革命,公元前出現全球農業革命,18、19世紀出現過世界工業革命。20世紀80、90年代,知識革命開始了。全球知識革命引發出全球知識產業的大崛起,出現了知識產業大集群。

知識革命為知識經濟開辟了日益廣闊的領域,人類正在向知識信息時代挺進。

第一章 全球知識產業群的崛起

知識革命,引發出全球知識產業大崛起,出現了知識產業八大群:

1科學技術產業群

科學技術產業群,是以生產、銷售、消費發明、發現、設計和技術工具為主體的知業集群,構成知識產業的第一產業群,也是主驅動。科學技術產業群也是知識產業的基礎性的主體,它為人類社會的知識進步提供動力源泉。

據報道,1994年11月14日,中國CIMS工程研究中心榮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設立的1994年度CIMS應用與開發"大學領先獎",這項號稱世界製造業的"諾貝爾獎",標誌著我國CIMS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CIMS即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被認為是當今世界製造技術革命的核心,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技術。它的基本特征是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1986年,我國將CIMS列為"863"計劃的主題項目之一,由7個部委、11個單位,在清華大學籌建CIMS工程研究中心,1991年正式運作。

現代科技產業已成為現代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的火車頭。

2信息情報產業群

信息情報產業群是由信息資訊、信息物業、信息經濟、信息技術、信息流通等信息情報業組成,構成了知識產業的第二產業群。信息產業將成為知識產業的支柱性產業和主導性產業,信息產業將是人類社會發達程度的尺度。信息業的出現,就像當年製造業的出現一樣,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社會。

據《人民日報》1994年11月17日報道,全球最大的媒體機構。美聯社1994年11月13日正式開通全球信息服務和全球多媒體務,通過衛星,向全球訂戶傳輸電視、文字、照片、語音和圖表、數字,這項服務體係包括"美聯社電視項目",它的運行基地設在英國首都倫敦,由通信衛星聯接美聯社在67個國家的分社,一天24小時連續發送高質量電視圖像,及時報道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新聞事件。

信息情報服務已將世界著名的前蘇聯克格勃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都拉下了海,在1995年美日談判貿易中,美國中央情報局竟竊聽日方活動,開展"便民"信息服務。

3文化教育產業群

文化教育產業群是生產、傳播文化與知識信息的知業集群,尤其是生產知識的創造者人才大軍。人才的生產,使文化教育產業將成為21世紀最大產業之一。今天,全球性的文化教育如潮湧現,各大公司都在興辦自己的全球人才生產基地,這已成為當代世界的新時尚。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甚至興起了出口教育的產業,並且還越來越紅火。

小麥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傳統出口商品,可是,1992年起,教育卻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出口商品,當年創彙7.5億美元,剛好超過小麥出口。而1986年,澳大利亞出口教育還僅有3400萬美元的收入,5年竟增長了20多倍!為此,澳大利亞同歐、美、日一樣,已將教育列為主要出口商品,並且製定了鼓勵本國大學院校企業化、出口化的政策,在北京、曼穀、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漢城、新加坡、蘇瓦和台北開設了連鎖教育中心。目前在澳大利亞"進口教育"的留學生高達6萬人,而1986年僅有2200人!其中,香港學生1萬多,馬來西亞9000多,中國6000,新加坡5000,日本3000。到1997年,教育出口年收入將達15億美元。目前,法律係收費5434美元,藝術係收費6793美元,工程係收費9510美元,醫學係收費16983美元。

文化教育不僅正在充分全球化、世界化、國際化,而且,已經成為21世紀的全球性最大產業。由於漢語、漢文化與英語、英文化構成了文化教育的東、西方兩極,因此,出口中國文化、出口中國教育應當是未來最有前途的大產業。

4.傳播娛樂產業群

傳播娛樂產業群是集文體娛樂、大眾媒體、商業服務於一體的新興知業群體。由於21世紀的娛樂帶有極大的傳播特征和服務特征,因此,可以預見,傳播娛樂產業將在21世紀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今天,世界發達國家正在由出口商品轉向出口娛樂、出口服務,正像出口商品、資本被出口思想、知識文化所取代一樣。今天,玩的知識、玩的產業已超過汽車、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業。

據《貴州日報》1996年1月30日報道,世界旅遊組織在第16屆馬德裏國際旅遊博覽會公布,1995年全球國際遊客6.67億人次,國際旅遊收入(不包括國際交通)3720億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7.2%。美國國際旅遊收入世界第一,達580億美元,法國居世界第二,達270億美元。而法國、西班牙的國際遊客則分居世界第一、第二。

隨著知業革命,人類的全球時間、全球空間、全球收入都急劇膨脹,而且,大量結構性過剩的勞力、人才也隻有向服務娛樂業轉移,才可以穩定地度過結構性大革命伴生的社會危機。

5.智能智慧產業群

智能智慧產業群以生產智能智慧為主,包括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腦業工程和人工智能、人工智慧,也有可以幫助提供智能智慧的行業和商品,作為知業智業、智能智慧產業將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如今,智能智慧產業正在遍及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生命蛋、智慧撲克、智能圈、魔方以及腦黃金等,正在如潮興起。

如果說,18世紀以前是自然力、畜力的開發,18~20世紀是機械力、人體體力的開發,那麼,21世紀的開發將是腦力的開發,包括人的體力再開發、心力再開發、性力再開發,尤其以腦力智力開發為關鍵,同時,機器人、人工智能體的開發也將突飛猛進,進入"腦動力時代"。

今天,人的腦力僅僅開發了1/1000,還有999倍的巨大潛力等待開發。而且,人腦具有偉大的自組織創生能力,越開發,潛力越大。至於機器智力、腦力的開發,才剛剛開始!

6.規劃管理產業群

隨著知識產業的大崛起,將出現知業、信息業與各行各業的全息組合,因此,對於這種組合的規劃管理產業便應運而生,就像當年工業向各行各業泛化,使管理職業化、職能化,比如,物業管理,資產、信譽評估等等,規劃管理越來越重要了。

隨著彈性時間製、模糊工作製的實行,隨著產權、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的分離,以及代理權的普遍出現,代理產業、管理產業、規劃產業也越發火紅。過去,人們住房一律方格子、小盒子。今天,人們住房有了更多的選擇樣式。現在,這種個性化正在各行各業泛化、普及,為此,正像商品成為勞務的交換形式一樣,人們也將互相提供無限的服務代理,從代拿牛奶、代領報紙、替打官司、替生小孩,直至物業代理、實業代理、服務代理、信息代理、知識代理。

7.谘詢策劃產業群

谘詢策劃產業群是生產調查、生產數據、生產點子、包裝生產形象和製造流行、製造CIS、製造市場、製造消費的產業,隨著服務業、信息業、知業的興起,它的重要性越來越廣為人知,甚至出現策劃引導生產的潮流。

1995年10月29日,上海第7次市長國際企業家谘詢會議召開,谘詢策劃的主題是如何把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谘詢策劃的目標是,借助國際外腦,構思策劃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有13個發達國家地區26家世界知名大公司董事長、總裁、高級顧問出席谘詢會議。

圍繞中心議題而討論的副題有,金融人才資源、金融機構的職能與管理、金融衍生產品的運用與發展,金融法律框架、調節機製和支撐服務;未來的金融技術的需求;以及世界金融中心與地區金融中心的演變過程和經驗等。

1989年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谘詢會議第一次會議召開,此後年年都進行國際性的谘詢策劃活動。

今天,大公司找"外腦",政府求"智囊"也已在中國形成了浪潮。

8.思想設計產業群

思想設計產業群以各種各樣的思想庫、思想銀行和戰略庫為典型代表,專門從事知識生產、信息製造、思想的生產與製造,生產戰略戰術、生產謀略方略、生產政策文獻,它與谘詢策劃產業一起被形象地稱為腦業,是知識產業的典型代表。

西方美、歐、日發達國家建立了無數的思想庫、腦庫、戰略庫、尤其以美國蘭德公司為典型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冷戰結束,全球出現情報機構向思想庫、腦庫轉化的潮流。更使得思想設計產業包羅了一切,從產品外觀設計,直到全球戰略、區域戰略。

隨著時代的前進,新的知識產業集群會不斷湧現,從而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領域。

第二章 知識產業的個案分析:谘詢策劃業剖析

(一)谘詢策劃業的服務特性

谘詢策劃產生屬於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類產業,國外也有人稱之為"知識工為"和傳統產業相比,這一產業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1.輔助決策性

谘詢策劃業能夠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能夠為各類決策提供谘詢服務,起到了輔助決策的作用。從宏觀領域看,一個國家的政府決策涉及到方方麵麵,尤其在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後,社會現象的綜合化特征使得各國政府的任何一個領域的決策都有可能對全局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都必須慎之又慎。為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國家領導人必須集思廣益傾聽各方麵的意見,在各個方案中拍板擇優,這是成功的關鍵。谘詢策劃業的出現為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提供了組織和製度保證。由於谘詢策劃工作專業化了,保證了決策過程的製度化,從而促進了決策的科學化。從微觀領域看,企業領導人麵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必須力爭各項決策的科學化,從而也需要谘詢機構給予提供方案保證。谘詢從宏觀走向微觀,目的就在於使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能夠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增強競爭能力,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現代領導者的決策為什麼需要谘詢業提供谘詢服務呢?這是因為:

第一,領導者考慮的問題應該是較高層次的戰略問題,他應該切實把握決策的大方向,但不可能就具體的決策事項進行係統而深入的分析;他雖然有可能感覺到問題的存在,但很難有時間和精力抓住問題並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僅靠領導者"拍腦袋"進行決策,難免會出現"瞎指揮"的弊病。

第二,領導者不可能無所不知。在現代科學技術越分越細的情況下,無論怎樣卓越的領導者隻能精通一門學科,最多在此基礎上對其他知識作一番概括的了解,而在決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則是多種多樣的。

第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任何卓越的領導者都不可能保證決策的一貫正確,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必須引入外部智力,幫助領導者集思廣益,正確地拍板決策。

2.相對獨立性

不論在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古代從事谘詢工作的智者都是決策者的仆從,從根本上說難以擺脫決策者的控製。由於地位上的從屬性和職位設置的隨意性,他們所提供的謀略或計策很難跳出決策者的思維定勢,在某種程度上有時甚至想方設法去迎合決策者的意圖。現代谘詢業則迥然不同,它不隸附於某個決策者,而是獨立自主的產業、獨立自主的機構,它接受用戶的谘詢委托,進行獨立研究,不受外界的幹預,向用戶提供客觀的方案。即使政府內部或企業內部的常設性信息谘詢機構,在製度上也要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為什麼谘詢業必須獨立於決策者和決策部門呢?這是因為,決策者之所以需要谘詢,是為了從谘詢專家那裏得到不同的看法和答案。如果谘詢專家處處以決策者的意誌為出發點,按照決策者的意圖去研究和思考問題,其結果極有可能是決策者思維的翻板,就不會有什麼新鮮見解,這樣就失去了谘詢的意義。對於決策者而言,如果事事要求谘詢專家按照自己的意誌去做,不給其獨立思考的權力,那麼他得到的隻能是奉承和迎合,沒有任何決策參考價值。所以,獨立性是谘詢業的生命。澳大利亞科學技術委員會(澳國國家級信息谘詢機構)主席巴德在談到該委員會的工作時說:"整個研究過程是完全獨立進行的,聯邦總理既不作指示,我們也不向他進行任何請示,一切由科學研究得出觀結論。"在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信息谘詢機構都保持這一傳統性特色。

3.綜合性

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綜合化和一體化,因此,決策者遇到的問題大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有時即使遇到一些單個領域的決策問題,在谘詢研究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與此關聯的其他領域的問題。可見,綜合性是谘詢研究和谘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具體表現為兩個層次:在機構層次上,任何谘詢機構要想圓滿完成用戶委托的課題任務,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擁有較齊全的學科結構,既要有自然科學專家,又要有社會科學專家,還要有起到組織和協調作用的軟科學專家。如著名的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是由美英等12國的科學家組成的,1977年,這個所擁有各專業研究人員146名,其中,係統分析13人(占8.9%),工程技術15人(占10.3%),物理學14人(占9.6%),數學16人(占11%),計算機科學15人(占10.3%),運籌學11人(占7.5%),經濟學31人(占21.2%),社會學12人(占8.2%),生態學和環境學14人(占9.6%),生物學5人(占3.4%)。日本三菱電氣公司的谘詢小組的13名成員中,就分屬物理學、化學、電工學、社會工程學、法學、經濟學、企業管理學等7個專業。在谘詢研究人員層次上,還要求每一個研究人員都具有較寬的知識麵,既是專家,又博學多才。隻有如此,才能對用戶交給的問題進行多學科"會診",才能提出比較切合實際和具有獨創見解的建議或決策方案。

4.實用性

谘詢研究工作是為領導的決策服務的,提出的建議或決策方案要符合實際,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即使是長期性、戰略性的問題研究,也應該提出實用的、可行的意見,否則就不符合決策工作的要求。谘詢研究工作也要搞一些理論性研究,但這是為實用性研究服務的。谘詢研究要運用各種理論指導經濟建設、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踐,因此,這些理論也是實用性較強的理論,隻有在這樣的理論的指導下,提出的谘詢建議才能有較強的實用價值,才能被決策者重視和采納。

顯然,谘詢產業的服務特性仍在不斷擴大。

(二)從微觀經濟領域擴展到宏觀經濟領域

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情況看,信息谘詢業務的範圍很寬,從最初的微觀經濟領域擴展到宏觀經濟領域,從科學技術、社會問題、和平、軍事、法律、環境到為總統的競選和執政進行出謀劃策的政治領域等等,可以說,在當今世界,各行各業、各個團體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谘詢企業的參與。由於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很快,新產業、新領域、新問題不斷出現,致使信息谘詢業務範圍不斷拓寬,進行科學的分類是比較困難的。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而且,學術界的觀點也頗不一致,有的主張按照規模和範圍的大小,分為宏觀信息谘詢、中觀信息谘詢和微觀信息谘詢;有的主張按照性質的不同分為政治決策谘詢、經濟決策谘詢、軍事決策谘詢、行政決策谘詢等;有的主張按照業務的內容分為綜合信息谘詢、管理信息谘詢、工程信息谘詢、技術信息谘詢和其他專業信息谘詢等5大類。

1.綜合谘詢

綜合谘詢,或稱綜合谘詢,又稱政策谘詢,指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谘詢。這一谘詢業務的委托者往往是國際組織、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谘詢的目的在於為它們的重大綜合性問題的決策提供服務,故有的學者又稱之為決策谘詢。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谘詢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輔助決策行為,所有類型谘詢的目的都是為決策服務,隻不過範圍和層次不同罷了。

綜合谘詢包括的範圍很寬,主要有:

(1)政府和政治家的重大政治性決策問題的谘詢。這類問題涉及麵廣,綜合性強,在決策問題上往往不屬於即時性決策,因此有充足的時間委托信息谘詢機構進行調查研究,有時還委托多個谘詢機構,待谘詢報告交來後再從中選取優劣,或根據各個報告的基礎資料和不同方案的特點,綜合出自己認為的最佳方案。

在這方麵,國外政府委托的問題主要有:

--本屆政府在任期內要達到什麼樣的政治目標,以及實現的途徑;

--政府在公眾中應樹立什麼樣的形象,以哪個環節為突破口;

--種族衝突和民族團結問題;

--對國內重大政治事件的處理方式;

--對政敵的態度;

--對國內重大政治問題應采取的立場和應保持的姿態

--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等等。

此外,發達國家的政府對於發展中國家內部事務的幹涉和介入程度也屬於這類谘詢問題的範圍。

政治家和政黨委托研究的問題主要有:

--怎樣取得選民的支持,在民意測驗中如何提高信任度;

--在公眾中應樹立什麼樣的形象;

--如何擊敗競選對手;

--對於國內重大政治事件的態度;

--對於國際上重大政治事件的態度;

--在政黨聯盟中的地位和立場;等等。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許多政黨都有與自己保持密切聯係的谘詢機構,可稱之為政治谘詢機構,如美國的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傳統基金會,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日本戰略研究中心等。這些谘詢機構都為政治家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胡佛研究所曆史悠久,素以研究共產主義和反蘇共立場聞名,它的創始人是後來成為美國第三十一屆總統的胡佛。在胡佛的總統競選以及其他政治活動中,該研究所一直提供著全方位的谘詢服務。可以說,沒有胡佛研究所,就沒有日後成為總統的胡佛。50年代以後,保守派經濟學家格倫·坎布爾成為該所所長,他後來成為裏根的摯友。1975年,裏根將其擔任州長期間的文件和其他檔案資料共約25噸捐給了該所,作為回報,在翌年裏根競選總統時,胡佛研究所鼎力相助,盡管此次競選失敗,但為裏根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980年美國大選中,該所有10名研究員充當裏根的競選顧問;裏根當選後,該所又有16名專家在裏根的過渡班子裏工作;在政府班子裏,該所又有一些專家被委以要職。

美國企業公共研究所早在60年代就積極參與共和黨參議員B·戈德華特的競爭總統活動。該所多年來一直是共和黨積蓄力量、出謀劃策和輸送人才的基地。共和黨人尼克鬆、福特下台後,在他們的政府中任職的20多名重要官員加入該所,試圖聚集力量東山再起,故該所又被稱之為共和黨的"流亡政府"和"影子內閣"。1980年裏根競選時,該所為之出謀劃策,充當智囊,在裏根的競選班子裏,有20多名該所專家任顧問。裏根當選後,又有不少人隨之被委以要職,該所也搖身一變成為裏根政府的重要智囊團。1980年12月,該所在裏根上台不久就專門召開一次大型討論會,主題是新政府的能源、經濟和防務等領域的政策問題。此後,裏根政府的許多重大問題,也都交該所研究。

作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西方國家大多數信息谘詢機構不受黨派的左右,嚴格保持政治上的"中立",其中有一些機構專為政府服務,例如,美國的對外關係協會,是美國外交方麵最有影響的政治性谘詢機構,素有"真正的國務院"之稱。協會成立於1921年,旨在使上層人物就外交政策問題取得一致意見。為了提出新的外交政策方向,它通常聘請學者進行調查研究,經費來自各種基金會和政府的資助,研究結束後,協會通過各種途徑使成果付諸政策製訂過程之中。該所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在其刊物《外交》上發表了著名的《熱那亞和海牙會議後的俄國》,主張美國承認蘇聯,文章引起了列寧的注意。該所還曾在20年代提出了凱洛格和平公約;30年代,它加強了美國反對日本在太平洋擴張的外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聯合國憲章的主要部分就是它的成員設計的,提出了遏製蘇聯在歐洲擴張的政策設想。60年代以後,對外關係協會的影響更大了,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的製訂,都少不了它的參與和規劃。在美中關係上,它提出了"改善同共產黨中國的關係符合美國利益"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在該協會成員發表的《世界事務中的美國和中國》、《美國人民和中國》、《對華政策:六大洲的看法》等報告中提出的。隨後,尼克鬆在該所季刊《外交》1967年第1期發表了《越南戰爭後的亞洲》一文,表示讚同該會的看法。在對華關係上,該會對美國政界的影響是巨大的。

(2)政府部門關於重大經濟和社會決策問題的谘詢。內容包括:

--重大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戰略的研究和製訂,包括戰略目標的選擇、戰略重點、戰略措施、戰略步驟的設計等。

--重大經濟、社會和科技政策的研究和製訂。

--科學、技術和生產3個環節之間的關係及政府的傾向;等等。

這部分信息谘詢業務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涉及一個國家除政治、軍事政策和決策以外的各個領域。國外綜合性谘詢機構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這方麵。

(3)各國政府關於軍事和防務問題的谘詢。主要指軍事思想、軍事和防務政策的谘詢,而不是具體軍事和戰術問題,後一類問題由於保密性較高,一般由軍隊係統內部的研究人員來承擔,而不交給外部谘詢機構。這類谘詢問題主要有:

--軍事戰略問題,包括軍備競賽問題、裁軍問題、核武器發展問題、星球大戰問題等;

--世界軍事形勢;

--各國軍事力量對比研究;

--地區軍事熱點問題追蹤;

--軍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等等。

總之,這類谘詢包括國家軍事、和平及安全方麵的重大問題,多帶有長遠性和戰略性特點,主要為政府製訂軍事戰略、軍事規劃及有關政策服務。在國外,能夠就這類問題進行研究的信息谘詢機構很多,如德國工業設備企業公司就專門提供這方麵的信息谘詢服務;蘭德公司早期主要研究空軍軍事問題,現在,它的研究領域雖然擴大到所有戰略性問題,但軍事問題仍是其研究的主要內容;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日本戰略研究中心和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等則主要或專門研究這類問題。

(4)企業發展戰略問題。主要涉及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經濟形勢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等,一般不涉及具體問題,否則屬於管理信息谘詢的內容。

總的來說,綜合信息谘詢業務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整體性和全局性。這類業務的涉及麵廣,往往是整體性和全局性問題,即使對一個地區或一個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也不能不涉及國內甚至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需要從總體上進行把握。第二,未來性。戰略問題首先是未來問題,必然涉及對未來時期形勢的判斷和預測。第三,複雜性。由於涉及時空範圍大,可變及不可控因素多。與其他業務相比更加複雜,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對就多,委托課題的收費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