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生物進化論的確立 第16章 意義深遠的環球考察
8月,英國政府決定派遣軍艦"貝格爾號"進行環球考察,需要一位博物學家同行。亨斯洛和席基威克推薦了達爾文。然而,他的父親正在為兒子聯係牧師職業,不同意他前往。在舅舅的勸說下,達爾文終於如願以償。
1831年12月27日,"貝格爾號"從英國德文港揚帆起航,達爾文也隨之開始了他的科學航程。
海麵上狂風呼嘯,惡浪翻滾,軍艦劇烈地顛簸著。達爾文漸漸地覺得無法站立,開始嘔吐,視線模糊。暈船將他折磨得精疲力盡,甚至就要昏死過去。
然而,追求科學真理的美好理想激勵著他,使他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堅強信念。
這次航行曆時5年,經曆了佛得角群島、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島、塔希提島、新西蘭、澳大利亞、毛裏求斯、南非等地。達爾文爬高山、涉溪水、入叢林、過草原,搜集珍奇的動植物標本,挖掘古生物化石,曆盡千辛萬苦。
麵對氣象萬千的自然世界,麵對欣欣向榮的生物種類,達爾文對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最初的懷疑。
達爾文發現,南美洲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雖然在地理上是隔絕的,但是許多動植物品種十分相像。他把在化石中發現的古生物和現存的物種進行比較,也有某些類似。
他把考察中的情況和隨身攜帶的賴爾的《地質學原理》中的觀點進行比較,認為對上麵的事實隻能用物種變化來解釋。這樣,在達爾文的頭腦中孕育了物種演化的思想。
1836年10月,"貝格爾號"凱旋回國。
通過這次環球考察,達爾文不僅為日後研究準備了豐富資料,而且從一個天真幼稚的未來牧師轉變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博物學家,從一個物質不變論者變為物種進化論的奠基人。正如達爾文自己所說:"貝格爾艦上的旅行,是我一生中最最重大的事件,並且決定了我的全部研究事業。"
回國以後,達爾文一方麵忙於標本鑒定和資料整理,寫作地質學和動物學這方麵的著作和論文,另一方麵對生物進化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物種為什麼會變化?
達爾文決心解開這個不解之謎。
從1837年開始,達爾文廣泛搜集一切有關動植物在人工培養或自然狀態下發生變異的事實,並同時著手進行一些最初的動植物育種實驗。
達爾文認識到人工培育的動物品種進化的關鍵是人工選擇。達爾文係統地描述了中國關於金魚人工選擇的過程和原理。
在中國古代,就有人把一種帶有朱紅色鱗的金魚放在缸裏飼養,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魚就漸漸表現出各種形態上的變異,人們把不同形態的魚挑選出來,分缸飼養,結果變化越來越大,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斷選擇,終於培育出現在的不同品種的金魚。
達爾文還用同樣的原理,描述了對各種植物和果樹的人工選擇。
於是達爾文得出結論:具有各種不同特征的動植物品種、可起源於共同祖先;它們在人工的幹預下,保留和發展了對人類有利的變異,逐漸形成了人們所需要的新品種。
那麼,在自然界中的物種是怎樣進化的呢?
1838年10月,達爾文偶然翻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是按2、4、8、16、32、64......的幾何級數增加,而食物隻能按1、2、3、4、5、6......的算術級數增加,由於這種矛盾,人類就會發生殺嬰、戰爭等生存鬥爭。
達爾文從馬爾薩斯的生存鬥爭的觀點中受到了啟示,認為在自然界到處都存在著自覺或不自覺的生存鬥爭,生物必須跟生活的環境作鬥爭,才能生存和傳留後代。在鬥爭中,有利的變異就被保留下來,不利的變異將被消滅。也就是說,一種生物產生的後代,能夠適應環境的就生存了下來,不能適應環境的就被淘汰了。這就是自然選擇。
從人工選擇到自然選擇,是達爾文思想上的一個飛躍。
為了充實實驗依據,達爾文繼續研究。直到1842年,他才把自己的觀點寫成35頁的概要,1844年,又進一步地擴充為230頁的《物種起源問題的論著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