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物理新天地 第19章 柏克勒爾

如果從純粹科學的觀點來看,繼X射線這一重大發現之後,1896年,湯姆生等人又有一個更重要的發現:當這些射線通過氣體時,它們就使氣體變成異電體,在這個研究範圍內,液體電解質的離子說已經指明液體中的導電現象有著類似的機製。

在X射線通過氣體以後,再加以切斷,氣體的導電性仍然可以維持一會兒,然後就慢慢地消失了。

湯姆生發現,當由於X射線的射入而變成導體的氣體,通過玻璃綿或兩個電性相反的帶電板之間時,其導電性就消失了。這就說明,氣體之所以能夠導電,是由於含有荷電的質點,這些荷電的質點一旦與玻璃綿或帶電板之一相接觸,就放出電荷。

從這些實驗可以明白,雖然離子是液體電解質中平常而永久的構造的一部分,但是,在氣體中,隻有X射線或其他電離劑施加作用時才會產生離子。

如果順其自然,離子就會漸漸重新結合乃至最終消失。玻璃麵的表麵很大,可能吸收離子或幫助離子重新結合。

如果外加的電動勢相當高,便可以使離子一產生出來就馬上跑到電極上去,因而電動勢再增高,電流也不能再加大。

倫琴的發現還開創了另一研究領域,即放射現象的領域。

既然X射線能對磷光質發生顯著的效應,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磷光質或其他天然物體,是否也可以產生類似於X射線那樣的射線呢?

在這一研究中首先獲得成功的是法國物理學家亨利·柏克勒爾。

柏克勒爾出身於科學世家,他的整個家族一直都在默默地研究著熒光、磷光等發光現象。他的父親對熒光的研究在當時堪稱世界一流水平,提出了鈾化合物發生熒光的詳細機製。

柏克勒爾自幼就對物理學相當癡迷,他不止一次地在內心深處宣讀誓言,一定要超出祖父、父親所作出的貢獻,為此,他作出了不知超過常人多少倍的努力。

那一天,當他冒著刺骨的冷風,參觀完倫琴X射線的照片後,他既為倫琴的發現所激動,又為自己的無所建樹而汗顏。他浮想聯翩,猜想X射線肯定與他長期研究的熒光現象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19世紀末物理大發現的輝煌樂章中,柏克勒爾注定要演奏主旋律部分了。

為了進一步證實X射線與熒光的關係,他從父親那裏找來熒光物質鈾鹽,立即投入到緊張而又有條不紊的實驗中。

他十分迫切地想知道鈾鹽的熒光輻射中是否含X射線,他把這種鈾鹽放在用黑紙密封的照相底片上。

他在心裏想,黑色密封紙可以避陽光,不會使底片感光,如果太陽光激發出的熒光中含有X射線,就會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真不知道密封底片能否感光成功。

1896年2月,柏克勒爾把鈾鹽和密封的底片,一起放在晚冬的太陽光下,一連曝曬了好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