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機械時代 第26章 棉紡織業的革命

英國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紡織工業部門,以棉紡織業為最早。

紡織工業中的技術發明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以相當的經濟力量為後盾,才能產生和推廣應用。紡織機器的發明人大多是有豐富經驗、掌握傳統技能的工匠,他們為技術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紡錘的發明是從亞洲開始的。而棉紡從印度開始,絲紡從中國開始,毛紡首先從歐洲開始。但在開始的時候,都沒有使用所謂的工具。

手搖紡紗的紡車,是印度發明的,先傳入中國和日本,在14世紀傳到歐洲。

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德國的於爾根於16世紀中期發明了腳踏紡車。即是給輪軸裝上曲柄,並與腳踏板相連接,用腳踏動踏板,使紡車轉動,紡車帶動紡錘旋轉,空出來的雙手就可以自由工作,於是兩個紡錘同時可以紡出兩條紗。

織布機是很簡陋的。織工們把紗線緊緊地係在木架上作經線,然後再把緯線纏在小木梭上,用手來回在經線之間穿梭織布。

1733年,當過紡織工場機械工人的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舊式的織機生產效率低,工人操作時累得手酸背疼。凱伊對舊式織機進行根本性的改進,把經線之間的手工穿梭改成機械穿梭。由於穿梭的速度比原來大大加快,故名"飛梭"。

飛梭簡化了織工的勞動,增加了織布的速度,為實現織布機械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由於飛梭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往往1個織工需要的棉紗,要由10個紡紗工供應,甚至更多,從而導致缺紗現象日益嚴重,打破了紡紗與織布之間的基本平衡,客觀上迫切要求紡紗技術提高。

1765年,織工哈格裏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他以妻子的名字命名為"珍妮紡紗機"。

哈格裏斯是一個夏季當木工、冬季當織工的工匠,平日裏和妻子感情甚好,每當看到妻子累得手酸背疼時,就想發明一個高效率的紡車,使妻子輕鬆一點。

在1764年的一天,珍妮和往日一樣在紡紗,哈格裏夫斯不小心把紡車碰翻了。突然,他發現豎起來的紗錠和車輪仍在轉動,而紗好像在自動形成。

"珍妮,你看。"

"看什麼?"

"紗錠由橫軸位置變為立軸位置,並且仍然在轉。"

"剛剛倒,當然轉了。"

"我是說,幾個紗錠並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個輪子來帶轉嗎?"

"我不知道。"

哈格裏夫斯由此得到啟發,經過反複研製,終於在1765年設計並製造出一架同時可紡8個紗錠的紡紗機。

珍妮紡紗機一發明,就在紡紗行業中迅速推廣開來。

哈格裏夫斯又把紗錠增加到16個,最終又增加到80個。

哈格裏夫斯發明了新的紡紗機,卻遭到了意外的攻擊。職工們控告他剝奪了他們的生計,說:"如果這種機械多了,我們就都得失業。"他們還憤怒地衝到哈格裏夫斯的家裏,搗毀機器,進行報複。

盡管如此,珍妮紡紗機還是不斷地生產和應用。

但是,從技術上看,珍妮紡紗機還是不夠完美的。它紡出的紗細而不結實,隻能用作緯紗,紡紗短缺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另外,珍妮紡紗機以人力為動力,從工藝原理看,它的紗錠可以繼續增加,但是作為原動力的人力是有限的,因此,紗錠的增加受到了限製。

隨著珍妮紡紗機的不斷改進,錠數的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尋求新的動力。

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它以水車作為動力來轉動紡紗機,效果良好,紡出的紗更粗更牢固,轉速也快。

水力紡紗機比珍妮紡紗機前進了一步,因此,在英國的一些河流兩岸,迅速建成一批采用水力紡紗的工廠。

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雖結實,但太粗,仍需進一步革新。

1779年,工人克隆普頓綜合珍妮紡紗機和水力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螺機"。這種紡紗機紡出的紗既細又結實。螺機以水力為動力,最初的螺機有40個紗錠,後來發展到900個,又增加到2000個紗錠。

由於紡紗機的普遍運用,紗量大增,除了滿足織工需要外,還有剩餘,這樣紡紗和織布之間的平衡又被打破了。

織機的革命推動過紡機的革命。現在,紡機的革命又反過來推動織機的革命。

1785年,鄉村牧師卡特賴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提高工效40倍。這位牧師也脫下黑袍,開辦一家織布廠。

無論是螺機還是水力織布機都受到自然力的限製,因為人力是有限的,水力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