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章 恩信
世之論將者,地位之高,撻伐之威,俾敵聞風遠避而已。至招攜懷遠之略,則鮮有知者。緩德化而先驅除,謂為勝算可乎?夫豺狼之性,誠不可以禮義感,然善惡亦須分別,則德刑還宜並施。是故撫之以恩,示之以信,收仇敵為腹心。但在酌事宜,達權變,知情偽,洞幽隱,毋徒慕恩信之名,而自貽其害也。倘智不及此,敵或因我廣開恩信,便爾乘機挾變,轉奉琛為露刃,或奸行帷幄,或臨陣反戈,或暗泄軍情,或竊焚糧車輜重,或約賊內外鹹進,或設計陷誘人馬,稍爾不察,為患非輕。此又為將者所宜預防也。
羊祜鎮襄陽,開市大信於吳人。降者欲去皆聽之。綏懷遠近,甚得江漢心。與敵人交兵,克期方戰,不為掩襲計。將帥有時詭詐之策者,飲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掠吳二兒為俘者,祜遣使還其家。後吳將夏詳、邵靑等來降,二兒之父母亦率其屬與俱。吳將陳尚、潘景來寇,祜追斬之,美其死節而厚加殯殮。景、尚子弟迎喪,祜以禮遣還之。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恩,率部曲而降。自是降者前後不絕。祜出軍行吳境,刈穀為糧,皆計所侵,送絹賞之。每聚眾江沔遊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還之。於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而不名也。陸抗每告其戍兵曰:"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無求細利。"
種世衡知環州,番部有牛家族奴訛者素倔強,未嚐出謁郡守,聞世衡至,遽郊迎。世衡與約,明日當至其帳,往勞部落。是日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險,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結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緣險而進。奴訛方臥帳中,謂世衡不能至。衡蹙而起,奴訛大驚曰:"前此未有官至吾部,公乃不疑我耶?"率其部羅拜聽命。羌酋慕恩部落最強,世衡常夜與飲,出侍姬以覘之。既而世衡起入內,潛於隙中窺之。慕恩竊無侍姬戲,世衡出掩之,慕恩慚懼請罪,世衡笑曰:"君欲之耶?"即以遺之,由是得其死力。諸部有二者使討之,無不期克。其後百餘帳皆自歸,莫敢二。是皆恩信之效也。
穆宗時所以待俺答者酷與此類。釋犯順之深仇,禮來奔於亡子。因其迎請,厚遇遣還,信使往來,情逾父子,遂令五十餘年邊靖烽息。
總之,恩信之施出自明智。察來降之隱念,不墮術而隳功。有推誠以安邊,無招尤而起禍。不至如蔡牟、岑彭之被刺,郭絢、李元平之致賊內應者,斯為善矣。
【譯文】
社會上說起將領來,隻說他地位高貴,攻伐威武,使敵人望風而逃罷了。至於將領招攜懷遠的方略,卻很少有人了解的。不積極進行道德教化而先驅逐除滅,就說是克敵製勝之策能行嗎?當然,若是豺狼之性,的確不能用禮義來感召。然而善惡也須區分清楚,德教和刑罰還是應該並用的。因此,用恩德來安撫仇敵,用誠信來昭示敵人,以期收仇敵為心腹好友。不過,關鍵在於斟酌事宜,通達權變,測知真偽,洞察隱微,不要空慕恩信之名,而留下禍害,倘若才智達不到這樣的高度,敵人或者因為我們廣開恩信,就乘機生變,變奉獻珍寶為抽刀相見,或者售奸於營帳,或者臨陣反戈一擊,或者暗中泄露我軍事情報,或者偷偷地焚燒我糧草輜重,或者外約賊兵內外夾擊,或者設計誘惑坑陷我人馬等,稍不注意,則為害不輕,這又是做將領的人應該預防的。
羊祜鎮守襄陽時,廣施誠信於吳人。吳人來降者想要離去,一律聽任他們。同時安撫遠近之人,因而很得江漢人心。與敵人交戰,約定日期才戰,不行偷襲之計。將帥有獻詭詐之計的,就以醇酒款待他,讓他不能說出要說的話。有人搶了吳人的兩個孩子作為俘虜,羊祜又派人送還其家。後來吳將夏詳,邵靑等人來投降,那兩個孩子的父母也率領他們的親屬一塊兒來了。吳將陳尚、潘景入寇,羊祜追殺了他們,而稱許他們的守節之死,厚加殯殮。潘景、陳尚二人的子弟前來迎喪,羊祜以禮打發他們回去。吳將鄧香侵掠夏口,羊祜募人捆了鄧香,送來以後,又寬恕了他。鄧香為其恩情所感到,率領部曲來投降。從此來投降的人接連不斷。羊祜出兵走到吳國境內,割稻穀為軍糧時,都要計算所侵之數,送絹償還。每次聚眾在江漢出遊打獵,常止於晉國地界。如果禽獸先被吳人打傷,而又被晉兵獲得,都送還吳人。因此,吳人都從心眼裏佩服,稱他為羊公,而不直呼其名。吳將陸抗常告誡他的守城兵士說:"晉人專施恩德,我們專行暴虐,這就是他們不戰而使人自然順服的原因。我們各自守衛疆界罷了,不要貪求小利。"
種世衡掌管環州時,有一位牛家族首領名叫奴訛,他平時很倔強,從未去拜謁過郡守。但聽說種世衡將到,卻急忙來到郊外迎接。種世衡和他約定,明天到他的帳幕中,去慰勞他的部眾。這一天傍晚下起了大雪,下了足夠三尺深,侍侯的人說:"地形險要,不可前往。"種世衡說:"我正要以誠信結交羌人各部落,不可失約。"於是順著山險前往。奴訛正躺在帳幕中,認為種世衡不會到來,而種世衡已經來到跟前他才起來。奴訛十分吃驚地說:"在這以前從未有官到我這裏來,您竟不懷疑我嗎?"於是率領他的部眾圍著種世衡下拜,願聽種世衡吩咐。羌人中以慕恩為首的部落最為強大,種世衡經常與他夜飲。種世衡曾經叫出侍妾,借以窺探慕恩的為人。不一會兒,種世衡起身走進裏麵去,暗中從縫隙中窺視他們,發現慕恩正偷偷地和那侍妾耍戲。種世衡突然出現在他們麵前,慕恩慚愧驚懼,請求治罪。種世衡笑著說:"你想要她嗎?"他當即把侍妾送給了慕恩,從此得到慕恩鼎力之助。各部落有異誌者,讓慕恩前往討伐,沒有不如期取勝的。此後,百餘股羌人都來歸順,沒有誰敢存二心。這都是恩德和誠信的功效哇。
明穆宗時,對待俺答的情況與此很相似。赦免了他長期造反作亂的大仇,禮待來降的把漢那吉等人,因為俺答欲迎回其孫而請求入貢,所以給予優厚的待遇,打發他孫子回去。自此使者往來,情義超過了父子,終於使以後的五十多年間邊境安寧,不起戰亂。
總之,恩信的實施,出於明達、睿智。要洞察來降者隱密的念頭,不落入其圈套而毀壞了功績。有推崇誠信而安定邊境者,沒有招人親近而引起禍端者。不至於像蔡牟(其人不詳)和(東漢)岑彭那樣被詐降者刺死,不至於像(隋代)郭徇和(唐代)李元平那樣招來賊人做內應,這就很好了。
第二章 果斷
大將臨戎製勝,未有不敗於畏縮而成於剛決者。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或延攬忠告,或得獨攄神機,參伍詳審,料敵設計,得策輒行,豈容留滯?是故不模棱而廢可底之績,不後事而失可赴之機。圓轉迅發,決斷如流,才明練達,稱良將也。嚐觀剛愎自用者,亦未始不借口於果斷。彼其所謂斷者,不度可否,不聽良謀,作事憒憒,恣行胸臆,敗所由來也。夫果斷之道,托基在明,明則無不當矣。
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許攸謂紹曰:"操盛兵在此,許都必虛。遣兵從間道襲子,不勞而下,奉迎天子,首尾相攻,操可擒也。"紹疑而不用。攸奔曹操,勸操襲烏巢。屯糧之所,操即從之。紹潰。夫攸事袁(紹)最久,而於曹操為新奔之虜,心事未可托,紹不行其言,乃操不疑而用,此緣袁紹多謀無斷,而操能斷也。荀或、郭嘉嚐謂操曰:"公有十勝,紹有十敗。紹多謀少決,失在事後;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將之不可無斷如此。乃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一則以好勝而智昏,一則以納忠言而明。信乎斷生於明,明生於從善,慎無偏任已衷以執拋也。
【譯文】
大將臨戰製勝,沒有不敗於畏懼退縮而成於剛毅果決的。所以說,用兵的害處,以猶豫不決為最大;三軍之害,生於猶豫不決。或者招延采納忠實的勸告,或者獨自開動腦筋,參合比較,仔細審查,預料敵情,製定計策,有了妙計馬上行動,哪能滯留觀望?因此不要模棱兩可而貽誤了可以奠定基業的大功,不要落後於事宜而失去了可乘之機。圓通迅捷,決斷如流,才智練達,才稱得上良將啊,曾發現剛愎自用的將領,也未嚐不借口果斷。但他們所說的"果斷",隻是不考慮可否,不聽從良謀,做事糊塗,任著性子行施自己的意誌,失敗也就由此而來了。果斷的根本,是以明達為基礎的,明達之後就沒有不得當的了。
曹操和袁紹對峙於官渡,許攸對袁紹說:"曹操把大量的兵馬開到這裏,許都必然空虛;如果派兵抄小道偷襲許都,不用費事不可攻下。然後奉迎天子,前後夾攻,曹操便可受擒了。"袁紹疑慮不決,沒有采用此計。許攸投奔曹操,勸曹操襲擊袁紹儲存軍糧的烏巢,曹操馬上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大敗。許攸為袁紹做事最久,他對於曹操來說則是剛投降的敵人,秘密的事情還不能告訴他,然而袁紹不照他的話行動,曹操卻毫不猶豫地采用了。這是因為袁紹多疑慮而沒有決斷能力,而曹操卻能夠決斷哪。荀或、郭嘉曾經對曹操說:"您有十大取勝之長,袁紹有十大致敗之短。袁紹多疑慮而少果決,失敗就在落後於事宜。您得到妙計就行動,隨機應變,變化無窮,這是謀略方麵的勝長之處哇。......。將領不可不果斷正如此言。至於晉武帝司馬炎平定東吳,獨自決斷而製勝,前秦苻堅討伐東晉,獨自專斷而敗亡,一是因為苻堅好勝而頭腦糊塗,一是因為司馬炎善納良言而英明果斷。的確呀,果斷來自英明,英明來自聽從善言,千萬不要恣行胸臆而固執己見哪!
第三章 持重
六術有雲:"號令欲嚴以威;賞罰欲必以信;處舍欲周以固;徒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參以伍;遇敵決戰,必行吾所明,無行吾所疑。"此其說,大率多持重也,。否者僥癰乘危,輕時而易退,銳於見敵,事至而周章;或矜己之長而為人所誘;或忽人之計而嚐試其軍;或變動無常,急遽無漸,兒戲無備,過險而不戒,布陣而不整,置壘而不堅,料敵而不審,慮事弗精,馭軍弗嚴,決勝弗周,......是數者,皆持重之所反也。明於此而反其所為,則進不可禦,退不可追,暗不可襲,明不可攻,何敵能謀而勝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