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如何培養散文美感(1 / 3)

第三卷 如何培養散文美感

第一章 文學園地的一枝獨秀--散文

一、散文的含義

在文學這株花繁枝茂的大樹上,頂數散文這枝花的品種最繁多,色彩最絢麗,最耀人眼目。

什麼是散文對於這個問題,曆來有著各種各樣的見解和回答。

一般認為,散文有廣義散文和狹義散文之分。

在古代,散文是指詩、詞、曲、賦等韻文以外的散行文章。這是指和韻文、駢文(要求詞句整齊對偶,講究聲韻的文體)相對而言的。這就是說,凡不押韻或不重駢偶,不受格律約束,句法不整齊的文章,統稱散文。當然,這是廣義散文的含義。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劃分文章種類的惟一標準是"韻",以"韻"為界,將文章劃分為有韻的韻文和無韻的散文兩大類。無韻的散文這一大類,範圍是很廣的,既包括文學作品,又包括非文學作品,像小說、議論文、戲劇文學、遊記等文體都包括在散文範圍之內。

隨著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自"五四"運動之後,在我國現代文學分類中,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體。這個散文,就是狹義的散文,是和詩歌、小說、戲劇並駕齊驅的文學作品類別,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四大部類之一。它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特寫、遊記、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等文章體裁。正像巴金在《談我的散文》一文中所指出的:"隻要不是詩歌,又沒有完整的故事,也不曾寫出什麼人物,更不是專門發議論講道理,卻又不太枯燥,而且還有一點點感情,像這樣的文章我都叫作'散文'。"

狹義的散文範圍雖然比廣義的散文範圍大大縮小了,但仍包含廣泛,其中有記敘性散文(除一般記敘散文,還有速寫、遊記、傳記文學、文藝通訊、報告文學)、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雜文是其中的一種主要形式)。

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記敘性散文中的文藝通訊、報告文學均有自身的明顯特征與絢麗光彩,應從散文裏獨立出來,使散文的涵義應該更確切些,範圍再縮小些。這種意見已被寫作界所接受,將文藝通訊與報告文學合稱"報告文學"從散文中分離出來,成為與散文並列的一大文體。

目前,"散文"的概念有進一步收縮的趨勢,專指那些"主體意識"強烈(個性鮮明)、抒情色彩濃重(描繪心態、吐露情緒)、文采斐然並短小精悍的藝術"美文"。

綜合上邊的一些意見,我們可以給散文下一個定義:散文是以記人敘事、詠物抒情為主的一種自由、靈活、篇幅短小的文學體裁。

在我國,一些現代散文名篇佳作,一直被人們傳誦,成為習作者的學習典範。如魯迅的《秋夜》、《風箏》、《藤野先生》,郭沫若的《銀杏》,俞平伯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許地山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楊禮讚》,冰心的《寄小讀者》、《小桔燈》、《櫻花讚》,秦牧的《花城》、《社稷壇抒情》,劉白羽的《長江三日》,楊朔的《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賦》等。這些散文佳作,就是文學大樹上璀璨奪目的絢麗之花。

二、散文的特點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表現社會生活的獨特規律,在選取題材、表現形式、寫作手法、語言表達等方麵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1取材廣泛

取材廣泛是散文這種文體的一個突出特點。

所謂取材廣泛,是說散文的題材選擇在藝術上的要求,沒有其它文學體裁和新聞體裁那麼嚴格,取材的道路非常寬廣。它既可以像小說、戲劇那樣,正麵反映我們偉大時代的重大題材,比如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及改革開放、兩個文明建設、各行各業英雄模範人物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同時,還可以抒寫這偉大雄壯交響樂中的一段小插曲,采集這洶湧澎湃的大江大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散文的創作領域是廣闊的,一些構不成小說、戲劇情節的生活小故事,可以進入散文的創作領域。散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以寫當今的鬥爭生活,也可以追溯曆史;可以寫個人的生活感受,也可以寫重大的鬥爭場麵;可以寫我們國家的社會生活,也可以寫世界鬥爭的風雲。既可以寫有頭有尾的人物和事件,又可以寫事件的片斷以及點滴的感受。

散文的創作題材往往又是所謂的"小題材"。從小處著墨,寫片斷的動人細節,從"小"的角度顯示出自己的創作特點。當然,對於改革開放、兩個文明建設的壯舉應該給予表現,但那些細小、零散、平凡的有著時代精神折光的題材,也是散文題材的廣闊原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蟲一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器一皿、一句話、一支歌、一粒米、一隻蜂、一貝殼、一捧土等,隻要有審美作用,有思想光芒,有教育意義,都可以進入散文的創作領域。正像周立波所指出的:"舉凡國際國內的大事、社會家庭的細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經曆、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淒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於紙上,貢獻讀者。"(《〈1959-1961年散文特寫選〉序》)在這方麵,散文作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比如,以清新別致、委婉動情著稱的楊朔散文,是我們非常熱愛的散文佳作。楊朔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在作者筆下,不僅重墨濃彩地展現了世界革命鬥爭風雲:"北非埃及的"金字塔夜月",東非坦噶尼喀(1964年,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組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的"赤道雪",亞洲日本的"櫻花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的火焰",而且還精心描繪了我們祖國日新月異的時代風貌:"戈壁灘上的春天"、"香山紅葉"、"海市"、"泰山極頂"、"西江月"、"雪浪花"......就連那不被人注意的小蜜蜂,也經作者秀筆勾勒成優美的畫,譜成動情的歌。他的散文佳作《荔枝蜜》,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以"我"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借讚美蜜蜂進一步謳歌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作者的思想情緒的變化,從這幾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地顯現出來。

開始,寫作者不喜歡蜜蜂,感情上有隔閡: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也往往叫人喜愛。蜜蜂曾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見到蜜蜂,感情上總是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當作者參觀了廣東從化溫泉荔枝樹,喝到無比甜香的荔枝蜜,作者思想感情起波瀾。這樣寫道: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自己總不大喜歡的蜜蜂。

當作者聽了養蜂員老梁動情地介紹了蜜蜂釀蜜和生活情況之後,又寫道: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裏,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動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這黑夜,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

這篇散文,作者雖然以很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小動物蜜蜂為題材,卻表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讚美辛勤勞動的農民。

2形式多樣

散文內容非常豐富,題材非常廣闊。與之相適應,散文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散文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形式富於變化。

(1)從作品的樣式上看。

最常見的散文是一般文章的樣式,但是,書信、日記、序跋、演說、隨感、劄記等等形式都可以用來寫散文。冰心1923年從燕京大學文科畢業以後,得到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國學習研究英國文學。在這期間,她把旅途和異國的見聞以書信的形式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後來結集為散文集《寄小讀者》。在這篇書信中,作者以純真、熾熱的感情,細膩的文筆,叩響小讀者的心扉,撥動小讀者的心弦,富有吸引力。冰心的《寄小讀者》,同她的其它散文一樣,多寫母愛、童真和讚美自然,加上她感情細膩,文筆輕倩靈活,文字清新優美,表現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女作家的獨特風格。1958年作家又發表了《再寄小讀者》。1976年又開始寫作《三寄小讀者》。

(2)從作品的選材形式上看

散文的選材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①如果某些事情很動人,某些事物很有意義,散文可以選取其精彩的片斷,加以具體描繪。賈平凹的《醜石》就屬於這類散文。這篇千字短文,寫了一塊極其醜陋的石頭,它在生活中極其平凡,既沒有什麼使用價值,又沒有審美價值。然而,天文學家們卻發現它原來是一塊隕石;已經在這汙土裏、荒草間躺了幾百年了--這是天外之物,一件了不起的珍品!作者通過《醜石》這篇散文,從極平凡的事物中發掘出不平凡的意義,從極渺小的東西裏尋找出偉大的力量。這篇散文對天外來客--醜石,是從形象、用途、被天文學家發現這幾個側麵來刻畫的。最後,作者借抒情性的議論畫龍點睛:"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醜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麼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於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方紀的著名散文《揮手之間》也屬於此類散文。這篇散文集中描繪了毛澤東1945年8月28日清晨,赴重慶和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談判,離開延安機場揮手告別時的特定情景,熱情謳歌了在我們國家偉大的曆史轉折關頭,黨和毛澤東同誌所采取的英明決策,歌頌了毛澤東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大義大勇的氣魄和掌握革命航船的膽略。這篇散文在介紹說明時代背景和周圍環境的基礎上,著重描繪了毛澤東具有曆史意義的揮手告別的精彩一瞬間。

②如果某種場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發,散文可以借題發揮,由近及遠地抒發情懷。秦牧的《社稷壇抒情》則屬於這種形式的散文。這是一篇思想性、藝術性和知識性完美結合的抒情散文。此文以北京中山公園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壇為中心,拓展思路,大開大合,懷古思今,抒情寫誌,表現了"做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孫是多麼值得自豪","做今天的一個中國兒女是多麼值得快慰"的高尚情操,抒發了人們"好好地學習和勞動"的雄心壯誌。

③散文可以集中刻劃一個人的特點,也可以結合某種生活感受,展開回憶聯想,談出自己的理想體會。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則是此種形式的散文。這篇散文以父親的背影作為刻畫、描寫的焦點,集中地抒發了拳拳思親的至情,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動蕩不安,流露出作者的傷感情緒。作者在直接刻畫、描寫"背影"之前,通過回憶描寫了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家境的淒苦(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庭負債,光景慘澹);二是父親對我體貼入微的關懷(有一係列的細節描寫)。這些追憶性的描述,為直接刻畫"背影"做了鋪墊。對"背影"的刻畫是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作者運用電影的特寫鏡頭,細膩入微、凝聚深情地刻畫了父親的"背影"。

3手法靈活

散文是一切文學體裁中最自由活潑、靈活多樣的體裁。它成法不嚴,限製不多,可以隨意命筆。

手法靈活的特點可以從以下三方麵顯示出來:

(1)表達方法靈活自如

我們知道,寫文章經常使用的表達方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散文的表達方法沒有人為的限定:可以敘述、描寫,也可以直抒胸臆,發表議論,還可以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融於一體,綜合使用。這樣,在散文這個廣闊的領域中,記人、敘事、狀物、寫景、抒情、說明、辯理、歡呼、歌頌、怒吼、呐喊、抨擊、諷刺、幽默、漫談、絮語、淺唱、低吟、嘻笑怒罵、循循善誘、情緒感染、妙語解頤等,各種各樣,應有盡有。作者憑借這樣一支得心應手的、靈活多樣的筆,寫出能開能合、散而不亂、水到渠成、出神入化的散文佳作。正如秦牧所指出:"我們的筆墨,有時應該像怒潮奔馬那樣的豪放,有時又要像吹簫踏月那樣的清幽;有時應該像冬冬雷鳴的戰鼓,有時又應該像寒光閃閃的解剖刀......但是這幾套筆墨,實際上也可以說就是一套:一套曲折盡意,栩栩傳神的筆墨。努力學習掌握這樣的文字功夫,描繪事物時,形象生動;傾注感情時,激越感人;發揮議論時,鞭辟入裏......在思想內容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這樣,也就能夠較大程度地發揮作品的藝術力量。"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是一篇把各種表達手法融於一體的名篇佳作。作者寫作《嶽陽樓記》的原因,用簡明的敘述;寫洞庭湖在陰晴兩種天氣中的不同景色,用生動的描寫;寫"遷客騷人"登樓對景色的不同感受,用深摯的抒情;最後正麵闡述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用精辟的議論。作者采用寓理於境、融理於情的手法,將人生哲理蘊含在具體景物的描繪之中,使作品的主題的深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寫作技巧多種多樣

散文是最適宜施展作者寫作技巧的一種文學體裁。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用自己的寫作實踐,豐富了散文創作技巧。概括起來,這些技巧主要有三種:

①即景抒情

即景抒情就是把感情融注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做到情景交融。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調別致的抒情散文。作者將深沉的情感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借對月下荷塘景色的描繪,表現出作者對社會黑暗不滿、又尋不到出路的苦悶抑鬱的思想感情,從而顯示出作品的思想意義。

②托物寄誌

托物寄誌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來寄寓作者的思想和情懷。

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則是這一類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借對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的禮讚,滿懷激情地讚揚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民族解放戰爭的北方軍民的英雄氣概和正直、質樸的品格;歌頌了中華民族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戰鬥精神;同時,抒發了作者對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懷。

由於當時作者生活在國統區,受到國民黨特務統治的迫害和新聞出版上的種種限製,散文隻得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楊樹以抒懷。這篇散文為了表達主題,在結構安排上也頗具匠心:首先,描繪白楊樹生長的環境與背景;其次,具體描寫白楊樹的形象;再次,由物及人,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最後,作者又另換一個角度,進一步明確強調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者寫道: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結尾的這兩段文字,通過白楊與楠木的鮮明對比,突現了北方農民的性格與氣質,表現了作者的強烈愛憎感情,更加完滿地展示了作品主題。

③因事明理

因事明理就是把握事物的聯係,借助於形象來剖析某種道理。

秦牧的散文多采用此種技巧。比如《古戰場春曉》就是這樣一篇憑吊懷古的散文。這篇散文的主旨是熱情地歌頌三元裏人民抗擊英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鬥爭;深刻地揭露殖民主義者的罪惡本質;展現新中國奮勇前進的大好形勢;抒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為表達這種思想,作者將寫景、抒情、記事、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揮灑自如,文理自然;為表達這種思想,作者圍繞著侵略與反侵略的中心線索,既追憶了三元裏古戰場的可歌可泣的曆史,又描述了古戰場的蓬蓬勃勃的現實。

(3)結構形式不拘一格

散文的題材廣闊,其結構形式也不拘一格。

①以時間的推移或空間的變化為線索,把較為零散的、片斷的材料串聯起來。

以記人敘事為主的散文,一般多采用這種結構形式。冰心的《小桔燈》就屬於這類結構。這篇散文,作者沒有正麵描寫如火如荼的階級鬥爭,而是對十幾年前一個小姑娘送小桔燈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揭示了一個重要主題:以小桔燈為線索,通過對小姑娘的家庭遭遇的精心描繪,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地壓榨勞動人民、鎮壓革命者的反共反人民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同情勞動人民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無疑,作品的主題是重大的。

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即按事情的來龍去脈結構文章。先寫"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不在家","叫我等著她"。接著,寫小姑娘來打電話,請醫生為她媽媽治病。再寫"天色越發陰沉了","朋友還不回來","我"決定去看望小姑娘和她的媽媽,臨行,買了幾個大桔子。文章接著寫作者到了小姑娘家,探望了她生病的媽媽。之後,作者寫了臨別時,小姑娘送給"我"一個小桔燈。"我"提著小桔燈照路,回到朋友家。這時,"朋友已經回來了",作者說明了情況,朋友驚奇地介紹了小姑娘家的情況。很顯然,這是按時間順序,即按作者的行程來寫的。這種結構形式,因為與時間脈絡吻合,所以層次非常清晰。《小桔燈》這篇散文,寫出了革命後代--小姑娘的鎮定、機智、勇敢、樂觀的精神,生動而含蓄地向人們說明了革命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這樣以時間的推移或空間的變化為線索安排文章結構,脈絡清晰,層次清楚。采用這種方式安排結構的散文很多。記遊的散文,一般是以時間發展的順序結構文章。一些參觀記式的散文,又多是以空間方位變化為線索來安排文章結構。

②以思想感情為線索,把生活片斷組織起來。

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最典型。這篇散文以"小米"為中心線索,展開了三次回憶:一是回憶童年時代在家鄉種穀和祖母用小米熬粥的情景;二是回憶1933年底去上海探望魯迅先生,帶去一口袋小米做禮物的情景;三是回憶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周恩來、董必武常常把從延安帶來的小米分贈給大家的難忘情景。這三次所回憶的事情,雖然不是發生在一時一地,它們之間也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但是,卻都和"小米"有關。作者就用"小米"這條中心線索將這些生活片斷連接成一個似斷實聯、越聯越緊的有機整體,完滿地表達了主題。

楊朔的《荔枝蜜》也是采用以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把生活片斷組織起來的結構方法。

③交替運用時間、空間順序和思想感情兩條線索,把材料疏密相間地結構在一起。

楊朔的《雪浪花》屬於這種結構方法。這篇散文通過一位老漁民(老泰山)的形象,反映了社會主義時代勞動人民的精神麵貌,讚美象老泰山一樣正在勤勤懇懇塑造著人民江山的千百萬勞動人民,歌頌了他們改天換地的偉大力量。作者從老泰山傳奇般的經曆中選取了四個各具特色的"特寫鏡頭",給予直接表現:一是在海灘上,老泰山捕魚歸來,告訴姑娘們礁石那深溝淺窩、坑坑坎坎是叫浪花咬的;二是在休養所院子裏的蘋果樹下,老泰山磨剪刀;三是老泰山回憶三十年前在舊社會趕腳時,身受帝國主義分子剝削與欺淩;四是老泰山在晚霞夕照中推起獨輪小車,又彎腰從路邊掐了一枝野菊花,插到車上,才慢慢走了。文章結尾作者寫道:

我覺得,老泰山恰似一點浪花,跟無數浪花集到一起,形成這個時代的大浪潮,激揚飛濺,早已把舊日的江山變了個樣兒,正在勤勤懇懇塑造著人民的江山。

老泰山姓任。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笑笑說:"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竟不肯告訴我。

作者選取老泰山的四個生活片斷,用"我"所見所聞的時間線索、海灘與休養所院子的空間變化線索和人民群眾恰似一點浪花那樣能夠塑造江山的感情線索,交叉編織成了這篇散文的動人故事。

4文筆優美

在散文寫作中,有一個術語叫"散文筆調"。所謂"散文筆調",是說散文的文筆是優美的。造成散文文筆優美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要有濃鬱的抒情成分;二是要有含蓄、雋永的文辭。

(1)散文是長於抒情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文的抒情性,使我們能在作者的敘寫中,直接聽到作者的聲音,感覺到作者脈搏的跳動。這一點,除詩歌以外,其它文體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散文作者用"我"的第一人稱直抒胸臆,這是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段。運用得恰當,確實有深化主題、扣人心弦的作用。

1925年5月30日,帝國主義者在上海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五卅慘案"。第二天,葉紹鈞冒著急雨,極其憤怒地趕到現場,向烈士們默默表示哀悼。然後,寫出了著名散文《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向屠夫及其幫凶發出強烈的抗議。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微笑的魔影,漂亮的魔影,惶恐的魔影,我詛咒你們:你們滅絕!你們銷亡!你們是攔路的荊棘!你們是夥伴的牽累!你們滅絕,你們銷亡,永遠不存一絲兒痕跡,永遠不存一絲兒痕跡於這塊土!

有淌在路上的血,有嚴肅的鬱怒的臉,有露胸朋友那樣的意思,"咱們一夥兒,"有救,一定有救--豈但有救而已!

我滿腔的憤怒。再有露胸朋友那樣的話在路上吧我向前走去。

依然是滿街惡魔的亂箭似的急雨。

在急雨中,作者沒能找到烈士的鮮血,卻見到了腰掛手槍的巡捕,於是頭腦中幻化出許多個魔影;在受到露胸朋友熱情話語鼓舞的同時,又見到了某些上層人士卑微的影子晃過,此時心中的憤怒再也按捺不住,於是直接噴湧了滿腔的憤怒之情,像機關槍的子彈射出槍口,像狂風卷起的怒濤。這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和抒發。

間接抒情的方法在散文中也經常使用。比如,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抒發感情;在描述富有感情的典型材料與細節過程中抒發感情;恰當地安排語言,從語言的節奏裏傳達感情,等等。

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記念》是為了紀念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五位革命作家(李偉森、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而寫的。這是一篇異常深刻和激動人心的作品,幾乎字字都噴出悲憤的火,句句都洋溢痛苦的情。散文裏有很多在敘述中抒情的段落。比如:

在一個深夜裏,我站在客棧的院子中,周圍是堆著的破爛的什物;人們都睡覺了,連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

"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作者的內心充滿了憤怒和悲哀,邊敘述邊抒情。作者筆下深沉的夜,周圍破爛的什物,都飽含著作者對現實社會鮮明的思想傾向和強烈的憎惡之情。這是敘述,也是抒情。這是對黑暗社會最有力的控訴。

在另一段,作者采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組成排比句式,把自己和烈士的遭遇用對比的形式敘寫出來。這敘寫,融合著作者濃烈的感情,集中地、高度概括地寫出了自己的悲憤心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譽滿文壇的寫景抒情散文。它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精細描繪,表現了作者在大革命失敗後,對社會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然而又尋求不到出路的苦悶抑鬱的複雜心態,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20年代後期不滿現狀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徨和探索的矛盾心理,從而顯示出作品的時代意義。這篇散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曲筆寫衷腸,深沉而含蓄。作者將憂腸愁緒傾注於筆端,憧憬與希望融會於細膩的景物描寫之中。請看下麵的景物描寫: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的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是寫景,但又不單單是寫景。作者讚美之情傾注於筆端,從荷花的形態和色調,描繪了它們的外形美和內在美,突出了荷花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寄寓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情懷。

總之,散文的濃鬱抒情是散文文筆優美的重要條件。

(2)語言是散文文筆優美的重要因素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好的散文,以清新、凝煉、優美的語言,創造出詩情畫意般的境界,以強烈的藝術魅力吸引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

散文的語言有如下特點:

①精確,凝煉

精確、凝煉的散文語言,是指用最恰當而又盡可能少的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楊朔的散文非常注意語言的錘煉。經過苦心錘煉的語言精確、凝煉,對人物形象的刻劃、自然景物的描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請看下麵的幾個例子。

《雪浪花》開頭寫道:

涼秋八月,天氣分外清爽。我有時愛坐在海邊礁石上,望著潮漲潮落,雲起雲飛。月亮圓的時候,正漲大潮。瞧那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滾滾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猛力衝激著海邊的礁石。那礁石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塊柔軟的麵團,不知叫誰捏弄成這種怪模怪樣。

幾個年輕的姑娘赤著腳,提著裙子,嘻嘻哈哈追著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認識海,一隻海鷗,兩片貝殼,她們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狀的礁石自然也逃不出她們好奇的眼睛,你聽她們議論起來了:礁石硬得跟鐵差不多,怎麼會變成這樣子是天生的,還是鏨子鑿的,還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個歡樂的聲音從背後插進來。說話的人是個上年紀的漁民,從剛攏岸的漁船跨下來,脫下黃油布衣褲,從從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個姑娘聽了笑起來:"浪花也沒有牙,還會咬怎麼濺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漁民慢條斯理說:"咬你一口就該哭了。別看浪花小,無數浪花集到一起,心齊,又有耐性,就是這樣咬啊咬的,咬上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哪怕是鐵打的江山,也能叫它變個樣兒。姑娘們,你們信不信"

說得妙,裏邊又含著多麼深的人情世故。我不禁對那老漁民望了幾眼。老漁民長得高大結實,留著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氣,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樣,又晴朗,又深沉。老漁民說完話,不等姑娘們搭言,早回到船上,大聲說笑著,動手收拾著滿船爛銀也似的新鮮魚兒。

這幾段文字,用精確、凝煉的語言,將人物、景物寫活了:從形象上,用"茫茫無邊"、"滾滾滔滔"、"一浪高似一浪"、"卷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等,寫出了海浪雄偉的氣勢;從動作上,用"撞"、"唰地卷起"、"猛力衝激"等,寫出了海浪的巨大力量;從效果上看,用"跟鐵差不多"的"礁石"竟變成"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象是塊柔軟的麵團","捏弄成這種怪模怪樣"等,寫出了海浪的威力。特別是"老泰山"所說的那個"咬"字,用得十分精彩。它既形象逼真地描繪出浪花衝蝕礁石的情景,又象征勞動人民的精神品格,還顯示了"老泰山"的人生閱曆。他是個閱曆廣、見識深、樂觀幽默、和藹可親的長者。這一"咬"字,飽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一"咬"字,使浪花和人物都活了起來。

《海市》中寫長山列島上的野花:

春天有野迎春;夏天太陽一西斜,漫山漫坡是一片黃花,散發著一股清爽的香味。黃花叢裏,有時會挺起一枝火焰般的野百合花。

這個"挺"字非常傳神。它十分逼真地將野百合花鶴立雞群的神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埃及燈》中作者寫一位埃及女舞蹈家。她給作者的第一次印象是:

她約摸三十歲左右,高身段,戴著墨鏡,耳朵上搖著兩隻金色大耳環,怪好看的。

作者用一顯示動態的"搖"字,十分逼真地突現了這位女舞蹈家的身姿步態。

②生動形象,飽含感情

散文語言的生動形象、飽含感情,就是寫人、繪景有聲有色、惟妙惟肖。上麵我們引述的楊朔散文《雪浪花》、《海市》、《埃及燈》,其語言同樣生動形象、飽含感情。

③語詞和諧,讀來琅琅上口

散文語言講究節奏,講究音調和諧。字詞的平仄相間。句子較短,十分接近口語。在散句之中,常有整齊的對偶、排比,句子既整齊,而又有所變化。

比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的語言是鏗鏘有力的。有一段這樣寫道: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嗬,沉默嗬!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這篇悼念文章中,句式整齊而又有所變化,有排比句、反複句,有詢問式、感歎式,朗誦起來抑揚頓挫,回環激蕩,很有節奏。而正是通過這樣的語言,我們才可以感覺出魯迅那滿懷痛苦與憤怒的感情。

總之,散文的優美語言應是多種多樣的,不拘一格的。有的文字樸實,有的辭藻華麗。隻要它們有充實、正確的內容,就"濃妝淡抹總相宜",不要因個人的偏愛而有所褒貶。

三、散文的分類

散文領域十分廣闊,寫法也多種多樣,很難用幾種固定的規格來進行機械的分類。不過,在這變化多端的寫法中,根據內容和表達的不同,習慣上將散文劃分為三類: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1記敘散文

這類散文大體上以記人敘事為中心。表達方法主要是敘述和描寫,適當地穿插抒情和議論。

記敘散文在寫人的時候,要求作者著意刻劃人物性格中的突出特征,並不要求全麵地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是一篇著名的回憶性敘事散文。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記敘了作者早年留學日本的生活片斷,抒發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無限崇敬和懷念的深厚感情,歌頌了藤野先生正直、質樸、沒有民族偏見等崇高品質。這篇散文同時也記敘了作者棄醫從文的重大的思想變化經過,反映了熱烈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這篇散文在記敘藤野先生時,並沒有寫他的一生,也沒有從多方麵刻劃他的性格,而是以"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通過描述一些典型事件與生動細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正直、誠懇的品質和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記敘散文選取典型事件和細節表現人物的突出性格,與小說創作有顯著區別。小說寫人是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連續性的行動,多側麵地展示人物性格。寫事件要有頭有尾,寫出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束的完整過程。而記敘散文寫事件,要求作者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生活片斷,用簡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活圖畫,並不要求詳細地描繪複雜、曲折的情節。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就是這樣的一篇散文佳作。作者以一輛紡車為線索,無限深情地回憶了延安時期轟轟烈烈的紡線活動,深刻地反映了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裏,陝甘寧邊區軍民響應毛澤東的偉大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的一個生動側麵,熱情地歌頌了革命根據地軍民戰勝困難、堅持抗戰、以苦為樂的革命精神。這篇散文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也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隻是生動地記敘了紡線活動的幾個片斷:懷念紡車,對紡線產生興趣,紡線需要技術,紡線的幾種姿勢,紡線的技術改革,開展競賽,紡線的意義等。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往往通過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一事一物的刻劃描寫,具體生動地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和革命激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誌,或借景抒情,富有詩的情調。在行文中,大量采用抒情筆法,也適當穿插一些描寫和議論,通過聯想展開情景,具有較多的含蓄、象征意味。

抒情散文中雖也有敘事,但和敘事散文中的敘事寫法不一樣。敘事散文把事情敘述清楚就完了,而抒情散文的敘事,隻是作為舉例性質,通過這個例子來表達強烈的感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誌的抒情散文,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楊朔的《荔枝蜜》等是代表作。直抒胸臆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是代表作。抒情散文的名篇佳作非常多,我們在這部教材的其它章節中都有闡述,這裏不再舉例說明。

3議論散文

這類散文以運用議論表達方式為主,雖然也有敘事和抒情,但卻是為說明事理、發表議論服務的。

議論散文和一般的評論文章不同。一般的評論文章用事實、事理通過邏輯論證來說理,而議論散文除了事實和理論之外,還經常借助於形象說理,使政論、抒情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文藝色彩,將形象性和論理性熔為一爐。魯迅先生的雜文是議論散文的典範。秦牧、魏巍等作家也都寫了不少議論散文。如秦牧的《蜜蜂的讚美》就是一篇非常優美的議論散文。

這篇議論散文緊緊抓住了蜜蜂的釀蜜方式--博采、提煉,著重說明了這樣一個深刻道理:蜜蜂的釀蜜可以說是一種卓越的創造。我們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就必須要有蜜蜂的勤勞和獨立的釀蜜方式,隻有博采眾長,提煉創造,又能鍥而不舍,才能最後成功。這便是這篇議論散文的主題。這個深刻的主題不是憑空論證的,而是借助於蜜蜂的形象進行說理,將深刻的道理寓寄於蜜蜂形象。為了論述這個主題,作者貼切地從正麵引述了事實的(蜜蜂采花釀蜜的數據)和理論的(培根、魯迅等人的論述)根據,又從反麵引證了大河、高山的比喻,這些都形象地證實了作者的看法。

總之,《蜜蜂的讚美》是議論散文,而不是一般議論文,根本原因在於形象與抒情,即借助於形象說理,使政論、抒情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文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