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治療兒童"多動症"案例(1 / 1)

第三卷 心理治療案例 第十七章 治療兒童“多動症“案例

有位9歲的男學生,名字叫吳波。他自7歲上學以來,曾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原因是淘氣,上課時不好好聽講,經常撕紙條、玩橡皮、小刀,在課桌上刻字、亂畫,與周圍同學講話,揪女同學的辮子等等,有時還趁老師板書時無故下座位走動。為此,學校曾以影響正常教學和同學學習為由,停止他上課,並責令其在家複習和自學。家長對此極為惱火。學校每停一次課,父母總要打罵他一次。開始吳波還哭喊,後來怎麼打也不作聲了,並逐漸產生了對老師和家長的仇視,故意曠課、逃學,讓家長生氣。

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情況下,家長頭暈腦脹,不知所措。他們心中隻是著急:"我們可就這一個孩子,變壞了一切都完了,今後可怎麼活呀!"

正在這時,吳波的班主任來家訪,在互相介紹情況後,老師向家長建議說:"吳波不遵守紀律,主要是小動作過多,不是有意幹壞事,而是自己控製不住自己。這種表現,可能是患了心理疾病。應該帶他到心理谘詢中心去治療。"家長覺得有道理,決定第二天帶吳波去看心理門診。

接待他們的心理醫生,是位姓李的副教授。首先,她向家長詳細詢問了吳波在學校的表現;接著又問了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對子女的期望;最後問到吳波從小是否有心理創傷。經過長時間的交談,李教授明白了:吳波在幼兒園時,因他在班上分糖時多拿了一塊,被老師罰過站;又有一次,他吵著要喝水,影響了全班上課,氣的老師狠獰他的耳朵。從此,他對老師反感,總是躲得遠遠的。上小學後,一開始還好,能認真學習,也比較聽話。到了二年級,有一次上課時主動與鄰坐的學生說話,破壞了紀律,被老師沒收了紅領巾,從此怕抬頭看老師,隨之不遵守紀律的現象日益嚴重。由於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孩子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不良行為更加突出。

根據吳波的表現,李教授診斷為兒童多動症。她解釋說:"患這種病的孩子,年齡大都在12歲以下。主要表現是:在學習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安靜久坐;愛做小動作,或愛與別人說話,自我控製能力極差,幹擾課堂秩序。嚴重的便發展為曠課、逃學。這樣的孩子往往在二三歲時就表現為'多動',由於家長不善於引導和訓練,結果使他養成了盲目亂動的壞習慣,對任何活動沒有持久的興趣。其病因與大腦興奮抑製的失調有關。隻要在心理上很好調理和行為上正確疏導,是可以治愈的。"

家長忙問:"治好吳波的病,應該用什麼方法呢?"

李教授沉思了一會,胸有成竹說:"治療孩子的多動症,總的原則是根除發病源,用溫暖去感化,通過明理提高認識,解開對立的情緒疙瘩,使行為達到正常。"

為了便於實施,李教授具體介紹了如下的治療方法:

正確對待,要承認孩子的"多動"是一種病態,不要歧視,更不能打罵。在生活上要關心他,愛護他,照顧他,使他感到溫暖。這是心理治療的前提,否則就不會有效果。

鼓勵改正。對孩子"多動"的不良行為,要進行耐心教育,主要的應是個別交談,向他說明錯在什麼地方,應該怎樣改正。糾正他的過錯,一兩次談話不會有什麼效果,需要耐心反複地幫助和引導。一旦他稍有進步,就要給予鼓勵,這樣才能堅定孩子改正的決心和信心。

具體幫助。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的時候,如寫錯字、讀錯音、或對問題難於領會等,要熱情指出,細致糾正,並告訴他正確答案。切忌諷刺挖苦,防止出現不良心情,影響治療。

適當調劑飲食。在飲食上要少吃含甲荃水揚酸類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桔子、人工調味、調色品等,這對治療"多動症"是有好處的。

必要時可配合服用適量的興奮藥。在孩子多動症狀嚴重時,可服用苯丙胺、利太靈和匹莫林等其中的一種。一般在每天早晨上課前半小時服一次,其功能主要是使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能夠提高注意力。待症狀減輕後,應停止服藥。

家長為了治好吳波的"多動症",一一遵照醫囑去做。並徹底改進教育方法,經常與孩子個別談心,平等相待,商量辦事。鼓勵他積極改正缺點,做一個有誌氣、守紀律、懂道理的好孩子。每每發現他有微小進步,就表揚,激勵其努力向上的決心和信心。這樣,吳波大腦的興奮和抑製功能逐步恢複正常。半年後多動症狀消除。之後,他努力學習,遵守紀律,做好事,有禮貌,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