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治療兒童抑鬱症案例(1 / 2)

第三卷 心理治療案例 第十八章 治療兒童抑鬱症案例

有位12歲的獨生女孩,名字叫小麗。其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孩子愛護備至,視若掌上明珠,有極高的期望值。因此,小麗從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多些,智力開發要比別人早些。真可稱得上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她上學後,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優秀。全家人歡天喜地,樂不可言,為有這樣的女孩而驕傲。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他們高興的時候,卻出了一件掃興的事。在小麗六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時,小麗患了重感冒。為了不耽誤考試,她仍來應試。由於身體不適,精神不振,動作緩慢,再加上心情緊張,物理沒考好,隻得了61分。這給一貫學習優秀的小麗當頭一棒,弄得暈頭轉向,結果其它科的考試成績也不好。沉重的打擊,從此使小麗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失望,精神萎靡,飯量減少,逐漸怕見老師和同學,後來整天在家睡大覺,幹脆不去上學了。

家長開始不知底細,問她怎麼了?她說不清,道不明,隻是流眼淚。看到這種情況,以為孩子患了大病。由於過多的擔心,怕發生意外,急忙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量體溫、化驗、胸透視等等,心肝肺腎等髒器,均未發現異常。這時,學校班主任也來家裏看望,與家長商量解救辦法。一致認為,既然小麗的感冒已經好了,軀體沒有其它疾病,那麼,會不會是患了心理疾病呢?於是,其母親就帶小麗到西城區某醫院心理診室谘詢治療。心理醫生全麵地詢問了小麗考試失敗的情況、家庭養育情況、性格特點等後,與家長交換意見說:"根據小麗的表現,可能是患了意誌行動障礙,也就是因失去麵子、心理壓力過大,精神受到嚴重創傷的'抑鬱病'。其原因是孩子在一帆風順、讚揚聲中長大;再加上家長的過度期望和不適當的教育方式,使她意誌薄弱,經不起一點挫折。"說到這裏,心理醫生問家長說:"你們看,這樣分析有沒有道理?"其母說:"有道理,符合孩子的實際。在我們的教育方法上,確實存在著不夠客觀的問題,主要是"寵縱嬌慣"四個字,使孩子養成了脆弱的性格。請醫生幫助治療吧!"

心理醫生沉思了一會,內心盤算用什麼方法治療好的問題,經過比較,確定采用"行為療法"。遂對小麗的母親說:"對於小麗這樣的兒童,治好病的惟一方法,就是培養堅強的意誌力,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途徑是在生活、學習實踐中進行鍛煉。例如,每天堅持20分鍾體育活動,規定在1小時內完成幾道數學速算題和其它一些作業;並讓她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如買糧、買菜、洗衣服、打掃房間等,因為過去她不知道這方麵的勞累,現在做這些事就是很好的鍛煉。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在實踐中明確'堅強意誌'和克服困難的真正含義。充分認識到:人生活在社會上,不論生活、工作和學習,不順利和困難是必然的、經常的;一帆風順倒是偶然的、少見的。這樣,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怕困難、愛麵子的心理疾病就會很快治好。"說完,他又具體提出了行為治療時的注意事項。要求家長一定要按計劃行事,嚴肅對待,切不可當兒戲。因為這是治病,不能遷就孩子的好惡,否則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