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高科技成為新經濟的發動機(續) 第七章 技術創新
1.技術創新是新經濟企業的生命之源
在某種程度上,世界各國的差距主要就是科技創新的差距。縱觀世界強國和經濟大國,無一不是科技大國。當今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將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有機地融入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國際競爭已進入了以高科技為競爭焦點的新階段,高新科技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一國的高新科技創新與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綜合國力及其國際競爭能力。
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的價值含量會更突出地體現在前沿性的學科領域,諸如信息科學、生物工程、空間科學、海洋科學。專家係統和人工智能、複合材料、激光與光纖,以及有益於環境搞新科技和管理科學技術。這些前沿性的學科領域正在迅速發展,並且改變著世界麵貌、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
因此,迅速提高科技實力特別是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發展新經濟的當務之急,這是關係民族利益、民族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一個迫切任務。科技創新一定要從科學、技術和市場的關係的變化,要從企業、產業和學校、研究院所的關係變化,要從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人文科學之間的聯係及全球性的角度來考慮並注重科學的作用。以前的技術是以總結經驗為主,而今天的技術尤其是高技術,是基於科學的技術,今天的技術創新如果沒有科學的支撐,沒有科學方麵的突破,要想有真正的、大的技術創新是不可能的。1998年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一份關於21世紀發展戰略的報告上曾經指出,今天的技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科學是引擎的燃料。今天的技術沒有科學的強大後勁,技術創新是很難的。新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更多地要著眼於把新設想轉變為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這一應用層麵。
對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創造名牌產品的保障,而生產適銷對路的各種名牌產品、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則是企業立足市場的基礎。因此,技術創新從根本上來說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今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技術進步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今非昔比,隻有不斷開發、應用新的技術,實現技術創新,才能使本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領先一步,獲得成功。這方麵,許多世界知名企業提供了很有說服力的經驗,而中國廣東科龍集團的成功也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12年前,科龍公司用9萬元滾動發展,如今已有員16000人,產業涉及五大方麵,擁有11億元固定資產,年均增長速度達35%以上!公司生產的容聲牌冰箱、科龍牌空調和三洋科龍牌冷櫃享譽全國並出口海外,在消費者心目中擁有很高聲望。其中冰箱的產銷量從1991年起連續6年在全國名列第一,1996年產銷量突破180萬台,占全國電冰箱總產量的20%。科龍公司創造的驕人業績,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家電行業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給了世界一次次驚歎。
隻有12年成長經曆的科龍公司,成了國際跨國公司走向中國市場首先要征服的對象。國外一大公司的總裁曾公開揚言:我們要用同科龍公司一樣的檢測設備,分解容聲冰箱的各項性能,在中國製造與容聲冰箱技術參數相同的冰箱,寧肯虧損2.5億元,要讓容聲冰箱在中國消失。
科龍人采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加快自己的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檔次,以此來應對競爭。科龍集團加快成立了香港科龍發展有限公司,加快了技術研發的步伐,加大了對技術更新的投入......經過這一係列的舉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科龍人不斷集中獨特的技術,開發優質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加快技術更新、引導新潮流成了科龍精粹的一大特色。在國內首創電子除臭的旋轉功能的是科龍容聲;在國內首先開發出無氟電冰箱,率先推出全自動除霜功能的是科龍容聲;首家推出大圓弧門,太空流線型冰箱外觀的是科龍容聲;花費3000萬日元,從日本引進風靡世界的熱轉式冰箱外觀,又一次帶動我國冰箱外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還是科龍容聲......。
科龍終於憑著不斷的技術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並且得到了持續不斷的發展。現在,科龍又在日本創建了一家電器研究所。研究所的所長,一位日本冰箱企業的負責人坦率地說,如果真正掌握好一些關鍵技術,科龍占據國際冰箱市場的主流地位將有希望。
從科龍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創新確實是企業的生命之源,對於新經濟企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技術創新論體統企業再創新輝煌
在新經濟浪潮的衝擊下,傳統產品裹足不前,新產品發展緩慢曾是很多企業麵臨的窘境,此時誰有抓住技術創新這一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才能讓企業的發展步入正軌。索尼公司的決策者也是在企業徘徊不前時,調整經營思路和經營戰略,果斷地轉變了航向,把市場定位於數字化技術係列產品,試圖利用技術進步及不參與價格戰的集中效應確保公司利潤。
人們當時是懷著疑慮的態度慶祝索尼公司成立50周年的。1996年5月,日本企業巨人索尼公司似乎出了故障:銷售額連續4年在2250億法郎左右徘徊。傳統的產品裹足不前,新產品發展緩慢,好萊塢的製片廠一時也難以實現增值。總之,索尼公司已經到了轉變航向的時候了。
集團的新領導、60歲的出井伸之終於為企業帶來了人們所企盼的新戰略。出井伸之很快確立了新的目標:數字化技術。
"出並戰略"的第一步是微電腦市場。1996年6月索尼公司在美國建立了第一條個人電腦生產線。索尼的微電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它的圖像和聲音質量明顯高於其他個人電腦,其內存程序的容量尤為驚人:家用電腦內裝了IGB的軟件,從百科全書到各種遊戲應有盡有。索尼公司還充分發揮了其生產電子元件的領袖地位:如顯示器、硬盤、光盤驅動器等等。
嚐試進入電腦行業是索尼公司的新戰略之一。首先,日本的高級管理人員開始意識到,隻有那些與網絡有關的產品才會有市場前途。產品的附加值今後將不是來自盒子,而是來自盒子裏麵的內容。正因為如此,索尼公司領導人表示,他們今後的對手將不再是飛利浦公司或湯姆森多媒體公司,而是美國的微軟公司。
介入信息行業給索尼公司帶來的另外一個教訓是:電子王國今後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單槍匹馬地投入戰鬥了。芯片可以用英特爾公司的,元件可以用蘋果公司的,索尼公司應當和康柏公司聯手,將重點放在個人電腦如何與攝像機結合上。同樣,索尼公司還學會了在DVD的開發和生產上避免與東蘭或鬆下公司發生衝突。這不是膽怯,而是一種明智的行動。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似乎都應該明白這一點:今後的市場將不可能被某一家公司所獨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