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天價"嗎?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他已是發展知識經濟的一顆"天王巨星",個人資產近400億美元,恐怕還隻是"人才資本"的下限!
中國人的身價不比外國人低。那麼,151萬元人民幣又當如何呢?企業界的反映是:如果周先生確有才能,待遇再高也是應該的。據說已有60多名企業負責人先後與周先生聯絡探討合作的可能性,並有兩家公司已明確表示,可以給出比151萬元更高的待遇。
人才敢於標"天價",企業高價求人才,至少在觀念上是個突破--人才是無價的。在新經濟時代,人才就是財富。
因為新經濟的出現,知識對財富的貢獻越來越大,使得資本的有形成分相對地縮小,而無形資本的比例不斷地擴大,財富的總體日益無形化。
人才是創新知識的主體,當主體以商品或資本進入市場時,由於他的創新力是持續不斷的,難以界定,這就使得知識總量難測。有人甚至預言:總有一天,知識便是貨幣。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新經濟時代,擁有豐富知識的人才豈不是坐擁寶庫,價值連城嗎?從沒有任何時代像今天這樣對知識如此的推崇、對人才如此的珍重,因為知識和人才正是新經濟這一曆史巨人的心髒和大腦。
2.新經濟時代的完手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在新經濟時代,人才是一切競爭的關鍵,是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根本力量。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黃金累千,不如一賢。"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人才應該直接成為財富,而不僅僅停留在抽象意義上,也不應該當作一種潛在的財富。人才是最現實的資本,他付出了有用的知識,開發了智力資源,最終使企業資本或社會資本增值,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那就理應得到相應的回報。
人才是知識的載體,也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沒有人才,也就談不上什麼知識財富或什麼新經濟。既然知識可以相對獨立地轉化為巨大的財富,人才為什麼不能?!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過一句頗有分量的話:"人才是企業最大的無形資產。"
一位美籍華人學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在美國的一家公司中,一位美籍工程專家從事科技成果商品化工作,瑞典一家公司看中了他,要高薪聘請,把其工資提高10倍,但他不肯去,於是,瑞典公司把這家公司的股票收購了,名正言順地將他調到瑞典。
國外為了一個人,如此不顧血本,拚命爭奪的事並不少見,這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新經濟時代這類新型人才的價值。
全世界有各類專家200多萬人,他們也就成了各國企業爭奪的對象。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就有人驚呼:對美國的高技術工業和國民經濟來說,全球性競爭是一個嚴重的事實,這種國際性的挑戰涉及到人才資源政策、高技術戰略有關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經費...。
說白了,全球性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高科技的競爭,是新型人才的競爭。
實力的較量、市場的爭奪莫過於人才的比拚、信息的多寡。企業如此,國家如此,世界如此。這就是新經濟帶給我們的警示。
3.創造性人才是新經濟時代的基石
新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經濟形態無論是在生產、分配方麵,還是在使用、消費方麵,都依賴知識和信息。一般來說,小至企業、大到國家創造性人才的多寡和水平反映這個企業或國家知識的普及程度和知識水平的高低。人才作為知識的承載者,在新經濟的開拓和發展中具有關鍵的、主力的作用。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將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其地位也會越來越高。
資本有"無形資本"和"有形資本"兩大類。資本的分類是相對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的。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物質財富總量的增加正是資本轉換增殖的結果。在資本轉換與增殖過程中,人的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人是聯係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的紐帶,是工業資本、金融資本與商業資金相互轉化的動力。體現這種運動特征的根本因素是人的作用,是創造性人才的作用。就資本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的作用而言,是人直接和最終決定了資本的效能。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本身就構成資本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最積極、最主動、最活躍的部分,所以說,富有創造性的人才是新經濟社會的第一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