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風險投資合(1 / 2)

第一卷 高科技成為新經濟的發動機(續) 第十九章 風險投資合

1.風險投資家推動著新經濟的發展

任何創業都是需要投資的,也都是有風險的。缺少投資又不肯冒險的創業是不存在的。新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高科技企業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一個不容置疑的決策因素,便是風險投資家的介入與支持。

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將風險投資定義為:以高科技與知識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的創新產品或服務的投資。

風險投資是投資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商業銀行相似之處在於風險投資家也像銀行家一樣,充當投資人(如貸款人)與企業家(或借款人)之間的媒介和管道。但與商業銀行貸款截然不同之處在於:銀行家總是回避風險,而風險投資家則試圖駕馭風險。銀行在貸款前,總是向借貸者要求財產抵押;而風險投資家則是一旦看準了一個公司或項目有前途,他們就會投入資本,同時他們還會幫助他們所投資的公司經營管理。因此,對那些處於起步階段的小公司而言,接受風險投資,投資家們帶給他們的不單純是錢,還常常有更重要的諸如戰略決策的製訂、技術評估、市場分析、風險及回收的評估以及幫助招募管理人才等等。

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公司今天一般被形象地比喻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有了他們的介入與支持,眾多高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萌芽並茁壯成長。

風險投資最早出現在美國,它誕生的標誌是1946年美國研究開發公司(ARD)的建立。但其後幾十年中,風險投資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以及有所更大的作為。風險投資經曆了20世紀70年代的掙紮之後,在80年代出現快速增長,目前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空前的發展。據(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報)載,到1990年,全球創業基金總規模已達到800億美元。1979年,除了美國在其他國家並不存在創業基金,而到1988年,英國創業基金達41億美元的水平。80年代,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創業基金的規模都有較大的增長,尤其在歐洲。在亞洲,從1988年起創業投資基金連續8年穩步上升,1989年到1990年,基金總值以55%的速度增長,

1991年到1993年增長速度為15%,1994年增長了56%,1995年增長了41%。

目前,美國有400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雄居全球之首,它們每年為10000多家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世界各國為了鼓勵銀行向風險投資發展,普遍選擇了政府擔保的手段。

美國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的持續高速增長得益於60代的產業結構調整,得益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的崛起。事實上,目前美國經濟增長的30%以上是由信息產業提供的,而其信息產業的著名企業大多是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在美國,第二股票市場(英文縮寫為NASDA,通常稱作納斯達克)也催生孵化了大批高科技企業在短期內上市,許多企業經過4一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即在納斯達克上市。

斯坦福國際研究所所長W·F·米勒說:"由於風險投資的參與,科學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已由原先的20年縮短至10年以下。"微軟、英特爾、雅虎、網景...·'·這些世界企業巨星的成功之路上,幾乎無一例外地留下過風險投資家的足跡。可以說,沒有風險投資,就沒有美國信息產業輝煌的今天,也就沒有現在的新經濟。

風險投資不僅造就了像比爾·蓋茨、喬布斯、楊致遠等一大批擁有幾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資產的世界超級富豪,同時也帶來了美國經濟今天的繁榮和世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縱觀微軟、英特爾、蘋果、網景、雅虎等這些舉世聞名的信息技術產業的龍頭,盡管它們的核心技術及產品可能完全不同,而且各自的背景及成長史也迥然相異,但是在它們成功的裏程中都有一段相同的經曆:即它們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成為擁有億萬美元資產的大型企業;在這些明星企業的起步或早期發展階段,都有風險投資家的參與和風險投資資本的注入。正是風險投資的參與,給予了這些核心技術以生命的活力,並奠定了企業日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