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讓上司看重自己的談話技巧(2)(1 / 3)

1939年10月11日,薩克斯同羅斯福進行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交談。薩克斯先向羅斯福麵呈了愛因斯坦的長信,繼而又朗誦了科學家們關於核裂變發現的備忘錄。可是羅斯福聽不懂那深奧的科學論述,因而反應十分冷淡。羅斯福對薩克斯說:"這些都很有趣,不過政府若在現階段幹預此事,看來還為時過早。"薩克斯講得口幹舌燥也無濟於事,隻好向總統告辭。羅斯福為表示歉意,邀請薩克斯第二天早晨七時與他共進早餐。鑒於事態和責任的重大,未說服羅斯福的薩克斯苦苦思索著說服總統的良策。

第二天早晨七時,薩克斯和羅斯福共進早餐。薩克斯尚未開口,羅斯福就先發製人地說:"今天不許談愛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許談,明白嗎?"

"我想談一點曆史",薩克斯笑著對總統說,"英法戰爭期間,在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在海上卻屢戰屢敗。這時,一位年輕的美國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來到這位法國皇帝麵前,建議把法國戰艦上的桅杆砍掉,撤去風帆,裝上蒸汽機,把木板換成鋼板。但拿破侖卻認為,船沒有風帆就不能航行,木板換成鋼板就會沉沒。他嘲笑富爾頓:'軍艦不用帆?靠你發明的蒸汽機?哈哈,這簡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議!'結果富爾頓被轟了出去。曆史學家在評論這段曆史時認為:如果當初拿破侖采納了富爾頓的建議,19世紀的曆史就得重寫。"

羅斯福沉思了幾分鍾,然後取出一瓶拿破侖時代的法國白蘭地,斟滿了酒,他把酒遞給了薩克斯,說道:"你勝利了!"薩克斯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薩克斯再用直言勸諫的方式看來是不行了。特別是羅斯福先發製人提出"不許再談"的禁令後,更是堵絕了薩克斯直言相勸的道路。這種情況下,薩克斯巧用曆史借鑒法這種論辯之術,以古喻今,從而使羅斯福從一個曆史的高度來認識這個製造原子彈的建議的意義。薩克斯獲勝完全歸功於他的智謀和堅強。

例4妙陳得失--表達反對意見的策略(四)

唐肅宗李亨有兩個兒子,廣平王和建寧王。次子建寧王生性英果,在平叛中立下不少功勳,可肅宗卻聽信讒言把他殺了。光複長安後,大臣李泌想告老還鄉,但他有件事放心不下,由於肅宗對宦官李輔國十分重用,而李輔國又與皇後良娣相勾結,兩人一唱一和,勢力日盛,而肅宗優柔寡斷,耳朵根子又軟,李泌擔心廣平王有朝一日也像建寧王一樣遭他們陷害,因此打算在還鄉之前,把久藏心中的話對肅宗說清楚。

這天晚上,肅宗邀李泌同飲,飲畢同榻而寢。李泌開口道:"現在京師已經光複,臣報德陛下也已夠了,希望能如約歸隱名山。"肅宗說:"朕與先生同患難,現在剛剛同享樂,卿為何要急於離朕而去呢?"李泌回答說:"臣有五不可留,願陛下讓臣離去,以免臣於死。""這話怎麼講?"肅宗問道。李泌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宏臣太深,臣功太高,形亦太奇,這就是臣五不可留的道理。"肅宗故意回避說:"且睡吧,他日再議。"李泌說:"陛下今讓臣同榻而臥猶不答應,他日在殿上就更不好說了。陛下不讓臣離去,就是要臣死。"肅宗道:"想不到先生對朕如此不信任,朕怎麼會有殺先生之心呢?簡直把我當成勾踐了!"李泌繼續說:"正因為陛下無此心,臣才求歸。如陛下要殺臣,臣怎敢多言呢?況且要殺臣的,並非陛下,而是'五不可'啊!陛下危難時對臣那般厚遇,臣於事還有不敢說的,何況天下已經安定,臣怎麼還敢說呢?"聽了這話,肅宗沉默良久,而後問道:"卿是指朕不聽取北伐的計謀嗎?"李泌說:"不,臣不敢說的是建寧王的事。"肅宗道:"建寧王是朕的愛子,性英果,艱難時有功,朕哪能不知道,但他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奪東宮之位,朕以社稷為重,不得已而除之,卿難道不知道?"李泌說:"建寧王如有此心,廣平王一定會怨恨他,但廣平王每每與臣說起建寧王的事就泣不成聲。臣決定辭陛下而去,才說此事的啊,說建寧王曾企圖襲擊廣平王,這都出自讒人之口,陛下當初欲用建寧王為帥,是臣請用廣平王,建寧王如有奪嗣之心,當深憾於臣,而他非但不忌恨臣,事後反而對臣更加親善,陛下以此可察其心。"肅宗這才流淚道:"先生說得對。但孔子說'既往不咎',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說了吧。"李泌見肅宗已經動心了,這才接觸到問題的實質,坦誠說道:"臣說這事,並非要咎既往,而是望陛下慎重地對待將來。從前天後(武則天)有四個兒子,長子太子弘,天後厭惡他太聰明,用毒酒殺了他,立次子雍王賢為太子。賢內心憂懼,作了一首《黃瓜台辭》,希望以此感悟天後,天後不聽。李賢後來被流配邊關,死於黔中。他作的《黃瓜台辭》說:'種瓜黃台下,瓜熟於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現在陛下已一摘(指殺建寧王),萬望慎重不要再摘啊!"肅宗愕然道:"卿為朕把這辭抄錄下來,朕要置於座右。"李泌說:"陛下記之於心就可以了,何必行之於外呢。"

肅宗性情過於優柔寡斷,李泌擔心因為皇後和李輔國的挑撥,肅宗會對廣平王做出不利的舉措。但在目前來看,事情尚未發生,如何勸說肅宗呢?李泌一開始先以歸隱名山為題,通過與肅宗的對話,層層深入,最後得到肅宗對他陳言的許可。按說,李泌這時就可單刀直入地提出所說的關鍵問題,但是,李泌撇開廣平王,卻與肅宗談起錯殺建寧王的事,使肅宗沉浸在殺死親生兒子的懊悔中,利用肅宗的情緒,乘熱打鐵,以武則天一再殺死兒子的事例為證,說明殺死兒子的慘痛教訓,最後才論及問題的實質,希望肅宗不可再殺親兒,以免重蹈覆轍。肅宗在當時的情緒中,對李泌的勸說很容易接受下來,保護廣平王的目的達到了。

公務員在與上級接觸的時候,如果發現上級有重蹈覆轍的傾向,你就應該在事情尚未完全顯露時給打上預防針,當然,如果你勸誡無功,不但對事情起不了作用,反而會使上級以為你無事生非,對你極為不滿。你必須將同類事件向上級完全陳述明白,使上級認識到如果不聽從勸阻,必將再次發生曾經有過的不良後果。在勸說過程中,注意話題的自然導入,以免上級頓然警覺而對問題產生抗拒心理,從而弄巧成拙。勸說一旦成功,就可以在事情尚未發生前就遏製住,將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說服上級放棄萌芽中的決定的辦法,是最難使用,也是最有效果的。

例5艾子向齊宣王進諫的故事

齊宣王斬殺了謀叛之臣齊國大夫邾石父,並準備滅其九族,斬盡殺絕。邾石父的族人就跑來求救於艾子。於是,艾子來到齊宣王麵前,問道:

"謀叛的隻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麼罪,要被殺呢?"

齊宣王說:"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廢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與叛同宗者殺無赦'。"

艾子說:"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我聽說以前公子巫在邯鄲投降了秦國,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嗎?那麼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該連坐,希望大王馬上自盡吧,不要因為愛惜自身而破壞了先王的法度。"

說罷,便從懷中掏出一根繩子來,鄭重其事地獻給齊宣王。

齊宣王哭笑不得,隻好說:"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們就是了!"

艾子的進諫藝術實為巧妙。通觀全篇,並無半句請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卻最終使齊王心領神會,不得不作出妥協。究其奧妙,全在於艾子緊緊抓住了齊王的話,把"與叛同宗者殺無赦"的話作為判斷的標準和原則,並引申到齊王本人身上,從而得出了"齊王當自盡"的荒唐結論。自然,齊王是不會也不能自殺的,那麼,他隻能對自己的那段論據作靈活處置了。就這樣,艾子達到了勸諫齊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為精彩的是,齊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屬的建議,卻又不能發火動怒,因為齊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論,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結果,他最好的選擇便是,聽從勸告,體麵收場。

有些時候,領導在言行上存在著某些的不一致,而這一點,領導自身可能還未能領悟到。此時,下屬不妨以他的上級的某些行為作為依據,來指陳其觀點中的某些不當之處,促成其頓然的覺醒。

例6趙普的擊中要害勸說術

在開國之初,趙普總結前朝衰亡的經驗教訓,力主"強枝弱幹""削奪重臣大將的兵權",為此,他曾多次勸諫宋太祖趙匡胤,希望皇上能把兵權集於自己手中,但均無效果。宋太祖固執地說,他們幫助我打下江山,我對他們也是恩澤有加,他們是不會背叛我的。趙普無奈,便頂撞宋太祖說,那為什麼皇上你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這是意指宋太祖發動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從那時起便自立為王,爭雄天下。宋太祖聽罷,默默無言,片刻之後,同意了趙普的建議。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趙普先前的萬語千言竟比不上他最後的一句話管用,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他做到了使宋太祖反觀自身,從而使他真正領會了其中的利害,感受到了潛在的權力危機。

後來,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將們表露了自己的憂慮,他說,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們能推辭嗎?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趙普的話的確是觸動了他的內心。

例7剛柔相濟--當頭棒喝和委婉解勸相結合

秦末農民戰爭中,劉邦率先進入鹹陽城。這位早先的二混子,先是被金碧輝煌的宮殿迷了眼,接著又被那些豔麗妖冶的宮中美女迷了魂,他走進秦二世的寢宮,往龍床上一躺,就不想離開了。這時進來一位大將,也就是他那位屠夫出身的妻妹夫樊噲,厲聲對他說:"你是想得天下呢?還是想做個富翁?秦國就是因為奢侈淫靡而被推翻的,你不該留戀這些亡國的東西,咱們回灞上去吧!"劉邦還不想走,支吾著說:"我很困乏,今夜就在此留一宿吧!"謀士張良這時又進來苦口婆心地勸說:"沛公你為天下除暴才起兵反秦,何苦為圖安逸而走敗亡之路呢?樊噲將軍的話雖苦口卻是良藥,望沛公采納。"劉邦究竟不是一個見識太短的人,他終於聽取了兩位直臣的勸誡,與鹹陽百姓約法三章,封閉秦朝宮室,引軍退還灞上,最終為楚漢戰爭的勝利放下一個重要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