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讓上司看重自己的談話技巧(1 / 3)

1.巧妙的反問

在工作之中,常常遇到領導或上級對自己的問話,一般情況下,可以據實地回答,但有時對一些刁難的問題,則應靈變回答,巧妙的反問則不失為一種良妙的方法。

例有意刁難的巧妙回答

1927年冬,朱家驊回浙江擔任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為了"用新人,行新政",於1928年至1930年間先後舉辦三次縣長考試,並親自主持麵試。

有一次,朱懋祺應試。筆試考完之後進行麵試。考場上擺著"三堂會審"的架勢,朱家驊西裝革履,端坐正中,兩邊陪考也是衣冠楚楚。先是陪考發問,考了政治、時事、曆史、法律等等。朱懋祺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各類問題對答如流。最後輪到主考官發問。朱家驊見他回答問題如此駕輕就熟,突發異想,拋開原定題目,出了一道偏題:"《總理遺囑》在朝會、紀念周都要誦讀,大家無不爛熟,請你回答一共多少字?"這下把朱懋祺考住了,他暗想,主考出此題目,未免脫離常規,既然有意刁難,錄取必然無望,就不顧一切,大膽反問:"主考官的尊姓大名,天天目睹手寫,也已爛熟,請問共有幾筆?"朱家驊想不到應考者竟會如此反問,一時愣住。陪考者聽後大吃一驚,都瞪大眼睛,等待主考官如何發落。沉默片刻之後,朱家驊宣布:"口試完畢,考生退場。"

事後,朱家驊十分賞識朱懋祺的才能和膽識,於是親批錄用,派往奉化擔任縣長。

朱家驊發問已存明顯刁難之意,朱懋祺發覺出對方問題的無理,就從朱家驊的問話裏合乎邏輯地模擬出一個同樣的問題,作為許諾解答前提,隻要對方能解答,自己也一定能解答,既讓朱家驊傻了眼,又表現出自己思維的敏捷。

從業人員從一個單位調到另一個單位,都有可能要麵對主考官來回答種種問題。假若考官如朱家驊那樣提出刁難問題,就有兩種可能,要麼誆你上當,要麼試探你的應急能力。不管出於哪一種企圖,你都可以效仿朱懋祺來個反問。如果考官對於你不滿,心存刁難之意,你來反問一下,給他來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如果隻是試探你,你的反問反而會加深他的印象,令他賞識你的聰穎與敏捷。

2.創造進升機會

工作之中,巧妙的同領導談話,客觀地分析現實情況,全麵地說出對某種問題的看法,則能給自己創造許多升遷的機會。而機會的創造和獲得,又同自己談話的技巧和方式相關的,下麵幾例足以說明如何用談話創造自己升遷的機會的。

例1毛遂自薦充當隨員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嚐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合稱"四公子"。他們都以廣交天下士而聞名,各自收養了許多食客,平原君門下就有幾千人。

有一年,秦軍包圍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打算從門客中挑選二十名文武兼備者作為隨員,可是,數千門客才挑選出十九個合適的人選,湊不足二十名。平原君發愁了。這時,有位名毛遂的門客就自己來找平原君,要求充當隨員,他對平原君說:"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求援,約定帶上二十名門客,不另外找人。現在還少一個,希望您把我當成隨員帶上吧。"平原君問他:"先生在我的門下幾年了?"毛遂答說:"三年了"。平原君很不以為然,說道:"有才能的人,身在天地間,就好比錐子放在口袋裏,錐尖馬上就可看得到。先生在我的門下三年了,左右沒有稱頌你,我也沒有聽說過你,這樣看來,先生沒什麼才幹吧。先生沒什麼才幹,就留下來,不用去楚國了。"毛遂奮起,大聲說:"我今天就是請您把我放在口袋中。假如我早些時候放在口袋裏,整個錐子都會鑽出來,何止是錐尖讓人看到呢。"平原君同意了毛遂的請求,"毛遂自薦"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主要從事事務性工作的人,未必能有許多表現才幹的機會。善於把握時機,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使自己能有一展身手的可能,是你脫穎而出的重要途徑。

毛遂的自薦緣於他十分清楚地認識到出使楚國是一次難得的展露才華的機會,一旦錯失,也許一輩子都隻能是一名庸碌無為的食客。所以他向平原君請纓,不料平原君以"囊中之錐必露其芒"以拒之。毛遂並不就此放棄,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自己未露其芒是因為未置囊中,要求平原君給他置於囊中的機會再試其是否鋒芒畢露。

毛遂言辭中對這一機會竭盡全力的爭取,終於打動了平原君。正是因為自薦的成功,毛遂參與了出使楚國的過程,才在向楚國求取援兵的談判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幹。

例2分外亦分內

張寧在信訪局工作。最近因為一條新公路的測量工作,許多農民找到信訪局,要求知道自己的房子是否在新公路的線上,是否要被拆除。張寧對新公路的事並不清楚,可是局長命令他負責接待這些上訪農民,他就去幾個相關單位了解情況,來解釋給上訪者聽。上訪者太多了,他天天解釋,非常厭煩,別的上訪事件又被耽擱。有一天,他終於忍耐不住了,直接找到縣長,他對縣長說:"這一段時間,不斷有農民上訪,要求知道新公路的測量情況。我想,我們應該把這件事處理一下,讓公路段、鄉鎮政府等相關單位,就新公路的事情對群眾進行必要的宣傳、解釋,爭取群眾的支持。"縣長對這位突如其來說了一大通話的幹部摸不著頭腦,等他明白過來,就知道了有這麼一位張寧,對工作認真負責,不僅在乎自己分內的事,對其他事情也很關心。幾個月後,張寧就調到農業局當了副局長。

上級有很多事情需要關注,即使是最好的部下也會被忽視,這是很自然的。對於一名公務員而言,有責任讓你的成就、才能和潛力引起上級的注意。

張寧如果不去直接找縣長,即使他非常出色,也未必能讓縣長認識他,也許還要再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按部就班地循位晉級。張寧找到縣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縣長認識自己創造條件。

更為重要的是,張寧向縣長提出的不僅僅是問題,而且已經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來了,這實際上已經告訴縣長他願意承擔更多的工作和責任。縣長當然很高興張寧的勤於解決問題。要知道,其實很多成就都是由那些超越自己工作範圍的公務員完成的。

例3蔣緯國巧借他人之口求升上將

蔣介石去世那年,蔣緯國已經當了14年中將。按照規定,當了14年中將若未晉升為上將,則應強製退役,軍銜也隨之取消;上將則是終身製。蔣經國無意晉升蔣緯國,蔣緯國想了個辦法。

其時蔣介石的喪事已經結束,宋美齡準備赴美,臨動身那天,蔣氏兄弟前往送行。蔣緯國特地提早趕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裝的習慣,穿了一套軍服,還配戴了全套勳章勳標,一進門就向宋美齡行軍禮。以前,蔣府每年逢蔣介石、宋美齡的生日,除夕吃團圓飯,端午節和中秋節,都要聚會,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齡對蔣緯國的舉動覺得奇怪,她朝蔣緯國打量著說:"你穿軍裝顯得很精神,但平常來這裏都不穿,啥事情今天給我送行又穿軍裝又行軍禮?"

蔣緯國一本正經地回答道:"因為再過不久,我就沒有資格再穿軍裝了,所以今天給媽媽送行,特地讓媽看看我穿軍裝的模樣。"宋美齡聽他這麼一說,愈加奇怪了,追問道:"為什麼?"蔣緯國就把軍中強製限齡退役的製度,簡單地說了一下,臨末道:"今年我已到中將限齡退役的年齡,已經報請退役了。等過了夏天,媽從美國回來時,我已退了役,自然不能再穿軍裝給媽看了。"

宋美齡在大陸時,就不問軍中之事,到了台灣更是不聞不問,"限齡退役"這種事,她還是第一次聽說。於是問道:"那何敬之(應欽)為什麼繼續可以穿?"蔣緯國說:"那是上將,終身製。"宋美齡終於明白了,緩緩點頭:"哦。"

這時,蔣經國也到了。蔣緯國一見他,也站起來行了個軍禮。蔣緯國皺皺眉頭道:"在家裏幹什麼來這一套?"蔣緯國還未回答,宋美齡已經開腔了:"緯國做軍人還可以嗎?"蔣經國不知前麵已有文章,隨口說:"他本來就是軍人,幹得很出色。""那為什麼要辦報請退役手續?"蔣經國這才知道是為哪門子事,隻好說:"緯國中將期齡到了,不過我馬上準備交代給他辦升上將的事體。"就這樣,蔣緯國總算從中將升為上將。

蔣經國無意晉升蔣緯國為上將,在這種情況下,蔣緯國隻能借助於宋美齡的影響力來達到目的。

蔣緯國先來個家裏穿軍裝行軍禮的奇怪舉動,引起宋美齡的注意,很自然地問其中緣故。蔣緯國乘機說明軍中限齡退役、上將可以終身的製度,強調自己隻能再穿不久的軍裝,巧妙地陳述了處境和願望。宋美齡對蔣緯國的意圖了然於胸,終於助他晉升上將。

蔣緯國成功的關鍵,在於宋美齡對蔣經國有影響力,而且願意幫助蔣緯國。

你的頂頭上司對你不感興趣,不願意給你機會。你如果與某位上級相熟,可以讓他對頂頭上司施加影響,來使你達到目的。但是,這一切必須以你的才幹為前提,以免使上級墜入徇私的泥潭。而且這位上級必須有公正的廉名,否則你也會被人視作同流合汙、一心往上爬的小人。這種手段容易招來非議,盡可能不用。在必要的時候,也隻能偶一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