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辯論的基本技巧 第七章 賽場辯論的技巧
賽場辯論,是有組織、有領導、按一定章程和規則、抽簽決定正方和反方、事先形成對立麵的辯論。辯論的目的,一是探討某個理論問題,二是培養和訓練雄辯的才能。
辯論中,每位辯手都希望自己巧舌如簧、出口不凡、一語破的,並且能口若懸河、無懈可擊。要提高辯論水平,這就必須掌握一定的辯論方法和技巧。嚴格說來,辯論是異常複雜而又變化萬端的,因此固定不變的方法是難以尋覓的;但是追溯辯論的史跡,探究辯論的成敗,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基本方法的。要想在辯論中出奇致勝,必須做到:
第一,有理敢辯。在有理的情況下,敢於理直氣壯地陳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辯論時,要奉行"得理不讓人"的原則(或是"明讓暗不讓"),力求以理征服對方,即便難以使對方心悅誠服,也要努力迫使對方啞口無言。
第二,有利巧辯。就是要善於抓住論辯的有利時機,把握論辯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謀取論辯的最佳效果。
第三,有節善辯。就是要運用剛柔相濟的辯術進行論辯。有節,就是論辯要適可而止,留有餘地。
現在的辯論既是口才的較量,又是心理素質的較量,尤其是大型的國際比賽。而辯手心理方麵的素質和能力,既與平時的知識修養有關,也與平時的自我訓練有關。
而要想在辯論賽上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出色的辯論感覺,掌握辯前心態和場上發揮兩方麵的技巧至關重要。
一場高水平的辯論對辯手心理狀態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場上幾秒鍾之內就要對對手的質疑、反駁、攻擊作出反應,可以想見辯場氣氛之緊張程序。在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的辯論中,由於心態沒調整好,情緒緊張,說錯一句話而被對手抓住,窮追猛打一通,就可能導致整場比賽優勢的喪失,陷入全麵被動的局麵。因而,在辯前準備階段一定要注意心態調整,決不能怠慢輕心。
辯前心態的調整要注意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協調認知。辯論的題目一般來說都是中性的。這就使得辯論明顯帶有遊戲的性質,即辯論雙方都不是為真理而辯,隻不過他們是給觀眾和評委一種感覺:他們確實在為真理而辯。正如哲學家克利西浦斯所言:"給我一個學說,我將為它找到論證。"
也正是由於辯論的這種規則,使得辯手在辯論中所應維護的觀點可能會有悖於本民族、本地區的道德習俗、文化傳統,也可能難以被聽眾所認同。更令人為難的是:它常常與辯論者自身的信念產生矛盾。
麵對這種情況,一個辯論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協調認知--使自己的思路和感情向立論靠攏,並盡可能地將立論內化為自己的信念。這一過程不是消極、被動的,不是說要辯手完全摒棄自己的信念,而是應在析題、立論中,經過全麵、科學地思考分析,努力找出立論與自己信念的契合點。這樣,經過一個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過程,就會使自己原先不願接受的立場很快地轉化為從心裏認同的立場,從而達到將立論當真理來辯的效果。
第二,辯論意識。將"意識"引入辯論賽中,就有了所謂"辯論意識"之說。也就是指辯論者在辯論過程中要自覺地保持統一的理論框架的心理反應,是一種在辯論中自控力與創造力有機統一的內在心理能力。也是一種在約束中發揮才華,超越局限的特殊創造心理。
有強烈"辯論意識"的辯手在辯論中,即使有時處於不利的地位,也能保持"神不散",始終不遊離主題,最後有反敗為勝的機會;相反,一個辯論者全無"辯論意識",就會"形神俱散"、一敗塗地。
第三,心理調動。好的辯論者在辯論場上必須有很強的感情投入。因為辯論有著很強的表演色彩,沒有感情的演出勢必蒼白。就像演員演戲,一個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接近其生活本色,感情自然,就容易產生效果;扮演一個與本色反差較大的角色,甚至是反派人物,也同樣要求演員進入角色。隻有演員真正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想其所想,行其所行,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為觀眾認可的形象來。而在辯論場上,不僅講究以理服人,還應以情動人。這就要求辯論者對辯論要有充分的信心、高昂的鬥誌和強烈的辯論欲,因此,做好辯論前心理調動工作是很重要的。
1.選擇最佳論辯角度
例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賽的首場比賽,是複旦大學隊與英國劍橋大學隊對壘,辯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我們對這一辯題的概念作了如下分析:溫飽:飽食暖衣。換一種說法,即無衣食之困。我們大致可以把人類的生存理解為3種狀態:第一種是貧困,亦即勉強能夠維持生存;第二種是溫飽,表明生存狀態較好,已脫離受凍挨餓的境地;第三種是富裕,指一種很優越的生存狀態。
道德:調節人們行為的規範,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
談:提倡、宣揚。
必要條件:其邏輯涵義是"無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通過對辯題中上述4個主要概念的分析,我們發現,劍橋大學作為正方在邏輯上最難跨越的是"必要條件"這個概念。既然這個概念蘊含著"無之必不然"這層意思,那麼對方在邏輯上麵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必須論證: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換言之,在前溫飽狀態下是不能談道德的。而前溫飽狀態又有3種表現形式:一是貧困;二是正在走向溫飽,但尚未達到溫飽狀態;三是溫而不飽或者飽而不溫。也正是從前溫飽狀態的第三種表現形式出發,複旦四辯手蔣昌建說出了一段很幽默的話:
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辦。減肥小姐可謂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
在第一場辯論中,由於複旦隊緊緊抓住劍橋隊在"必要條件"這一概念上陷入的邏輯困境,集中火力展開進攻,因而始終處於主動地位,結果以5:0獲勝。
2.攻防兼備,以攻為主
高明的辯手,不僅要做到論據充分,論證深刻有力,使自己的立論站得住腳,不留漏洞給對方來鑽,而且能夠及時發現對方的漏洞,特別是抓住對方的要害,展開猛烈的進攻,給對方的立論以致命的打擊。也就是說,在辯論中,必須既要注意防禦,又要加以進攻。如果隻注重進攻,不注重防禦,一則進攻會因為失去根基而削弱原有的銳氣,二則會因為自己後方空虛而給對手以可乘之機;反之,如果隻注重防禦,不注重進攻,那就隻能算得上消極的防禦,用複旦大學辯論隊領隊兼教練俞吾金教授的話來說:"這就像踢球一樣,光是防守,至多對方進不了球,但球永遠不可能滾進對方的球門。"因此,我們在辯論中應當攻防兼備,以攻為主。
例在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上,第二場半決賽由中國複旦大學隊對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隊,辯題是(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通過抽簽決定了正方悉尼隊的立場為《艾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反方複旦隊的立場為《艾滋病是社會問題,不是醫學問題》。實際上,艾滋病既是社會問題,又是醫學問題,這就決定了正反雙方都有一定的難度。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構建自己的攻防機製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了。
反方複旦隊首先肯定艾滋病是社會問題,而決不單純是醫學問題;然後提出艾滋病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社會問題,需要依靠政治、經濟、道德、法律、醫學、教育等多種力量來綜合治理,醫學僅僅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這樣立論,就把原來的辯題中對立的社會問題和醫學問題巧妙地統一到一個外延更加廣泛的社會問題之中,使己方的立論具有了嚴密的邏輯性,顯得無懈可擊了。
而正方悉尼隊則仍然將艾滋病當作單純的醫學問題去論證,這就勢必留下很大的漏洞。所以在後來的舌戰中,悉尼隊的進攻乏力,防禦又顯得捉襟見肘。
反方四辯蔣昌建在總結陳詞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在防禦上的弱點:
第一是邏輯問題,把醫學參與的活動就說成是醫學問題,把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推到醫學的身上去;
第二是理論上的問題,他們缺乏有效的判斷標準,理論上不清,概念上的混亂,說艾滋病是一個影響。我想請問,艾滋病是好的影響還是壞的影響?如果是壞的影響的話,難道還不是個社會問題嗎?
第三個是事實上的問題,對方習慣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始終沒有解決為什麼化來化去從5個患者化成了250萬個;
第四個是價值判斷的問題,對方視艾滋病對人類社會的總體威脅而不見,認為醫學所謂治標而不治本的方法不能給社會的文明帶來巨大的威脅,我不知道對方是怎麼展望我們將來的未來世紀的。今天離世界"艾滋病日"隻有126天了,它的口號就是"時不我待,行動起來",這難道是社會對醫學界的一個獨門偈語嗎?
這一連串的問題,猶如排炮一般,一一擊中悉尼隊的要害,使他們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這一場辯論,複旦隊之所以能夠戰勝悉尼隊,根本原因就在於複旦隊能夠攻防兼備,以攻為主。
在自由辯論階段,複旦隊二辯季翔曾突然向對方提出一個問題:"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號是什麼?"正方當時因為毫無準備,就亂猜了個"更要加強預防"的口號;季翔馬上抓住這個漏洞,加以進攻:"今年的口號是'時不我待'。對方辯友連這個基本的問題都不知道,怪不得談起艾滋病來還不緊不慢。"由此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和笑聲。
以上範例,證明了要想在辯論中取勝,必須做到攻防兼備,以攻為主。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最高明的辯手不但能夠做到攻防兼備,以攻為主,而且還能夠將對方的論點或論據拿過來為我所用,用來證明己方的立論正確,從而摧毀對方的立論。這種方法能借助對方的進攻力量回擊對方,對方進攻的力量越大,反擊的力量也就越強,往往能使對手猝不及防,自食其果。這就好比對方向我方陣地投來一顆手榴彈,趁它還未爆炸,趕緊把它撿起來,向對方陣地扔回去,讓它在對方陣地上爆炸,從而殺傷對方。
例王子憑鞋找人豈不危險被欺騙
將對方的材料拿過來為我所用最精彩的戰例,當數台灣大學隊與香港中文大學隊關於考試製度"是""不是"衡量個人才智的最佳途徑的辯論。正方香港中文大學隊一開始就用一則"灰姑娘"的童話故事作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考試製度是衡量個人才智的最佳途徑:仙女送給灰姑娘一雙玻璃鞋,讓她到王宮的舞會上去跳舞,使灰姑娘有了一個表現自己美貌和才能的機會。接著指出,考試製度就像這雙玻璃鞋,它提供了表現個人才智的機會。可是出乎香港中文大學隊的意料,反方台灣大學隊一辯王文華卻接過話頭,續起對方沒有講完的故事:舞會散了,灰姑娘走了,王子也離開了王宮,拿著這雙玻璃鞋作標準,到處去尋找自己的心上人灰姑娘。說到這裏,王文華反問道:如果一個醜八怪的腳大小正合乎這雙玻璃鞋的尺寸,王子豈不是要找錯人了嗎?
考試製度看起來客觀公正,其實正像這雙玻璃鞋一樣很不可靠。於是本來被正方作為立論依據的童話故事,卻被反方轉化成了自己立論的支柱。從此,正方陣腳大亂,敗局已定。
4.以邏輯力量增強說服力
辯論賽是以說服評委和聽眾為目的的,必須借助邏輯力量來增強說服力。因為邏輯力量是一種理性的力量,而理性的力量是巨大的、持久的、不可抗拒的。
歸納和概括是辯論中最重要的邏輯方法。歸納和概括從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在辯論中起著最基礎、最普遍的作用。
例從一、二、三、四辯的分工來看,四辯是負責"總結陳詞"的,歸納和概括的好壞,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又據《獅城舌戰啟示錄》講,在獅城舌戰中,我方四辯蔣昌建在這方麵有著出色的表現。在第一場比賽(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總結陳詞中,他一開頭就迅速地歸納出對方辯論中的一些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