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對方犯的第一個錯誤是"李代桃僵",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構建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是"揚湯止沸"(把開水從鍋裏舀起來再倒回去,用這個辦法使水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編者注),認為一個貧寒的人隻要叫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裏麵去打砸搶的話,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強調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這樣的概括,不僅條理清楚,而且用詞形象化,生動地勾勒出對方的邏輯錯誤,得到了聽眾和評委較高的評價。
歸納和概括在自由辯論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第一場辯論中,我方概括出來的核心問題是:"在沒有溫飽的條件下能不能夠、應不應該談道德?"在第二場辯論中的核心問題是:"既然醫學對艾滋病無能為力,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在第三場辯論中的核心問題是:"既然人性本善,那麼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來的?"隻有善於概括和歸納,才能抓住最根本的問題,既把自己一方的思想表達清楚,又能給予對方的要害問題以決定性的打擊。
5.針鋒相對,揭其要害
在辯論中要善於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一是反駁其錯誤論點,用事實分析,直接證明對方論點的虛假和荒謬,二是反駁其論據,直截了當地揭穿其論據的虛偽性,論點的不正確也就隨之暴露出來了;三是反駁論證,通過揭露對方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錯誤,最終推翻其論點。
例吳建民答香港記者問
1995年5月香港一位記者,向外交部發言人吳建民提問:聽說西藏慶祝和平解放40周年,燃放煙火就達10萬元人民幣。請問吳先生,你覺得像西藏這樣落後的地方花10萬元人民幣燃放煙火合適嗎?
吳建民答道:5月23日是西藏曆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日子。40年來,西藏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這是西藏曆史上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人民對曆史上的重要節日進行慶祝是很自然的。1976年美國慶祝獨立200年,我曾在美國目睹美國人民的慶祝場麵。他們花了多少錢,你可以去問問美國政府。1989年巴黎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我在歐洲看了電視實況轉播。你也可以去問問法國政府,他們花了多少錢。按你剛才的邏輯,你是不是認為美、法兩國政府應該把這筆錢省下來給那些在嚴寒中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吳建民首先提出西藏解放40年的重大意義,說明"人民對曆史上重大節日進行慶祝是很自然的"。然後又列舉了美、法兩國慶祝節日的事實,用辯證法進行類比,並把記者帶有偏見的錯誤邏輯進行推理,用顯然是荒謬的結論去反襯他提問的荒謬,擊中要害,從而維護了民族團結,消除了提問者欲造成的不良影響。
6.製造氣氛,贏得觀眾
眾所周知,辯論過程中,在台上表現的是雙方辯手,在台下觀看的是觀眾,觀眾好比"無冕的評委",他們雖無權幹涉評委的打分,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影響在一定範圍左右評委的打分,所以,在辯論中,要能夠製造現場氣氛,贏得觀眾。
得人心者得分,勝;失人心者失分,敗。白居易說過,"動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動之後心動,心動之後"理"順。對觀眾,既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
例將欲取之,必失與之
南京大學隊在為迎戰第三屆亞洲大專辯論賽所進行的訓練中,曾與河南大學隊作了一場"熱身賽",辯題是:"實施環境保護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持正方立場者在辯論中很容易被對方逼到不要搞環境保護的困境中去,從而失去觀眾的支持與同情。為了防止陷入這種窘境,正方的隊員一上場就聲明:"我們是環境保護的堅定擁護者,我們希望既保護了環境,又增長了經濟。但是魚和熊掌兩者不可兼得,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我們主張寧可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也要保護好環境。"
言辭鑿鑿,擲地有聲,既鮮明地堅持了己方的立場,又把評委和觀眾的同情心抓了過來。
7.反詰進攻,敗中取勝
所謂反詰,就是從反麵提出問題,用否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或用肯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反詰進攻,是論辯的基本語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辭學上的反問在論辯中的運用。反詰進攻,往往能比正麵提問更有力量,更能表達愛憎之情,更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諷刺作用。
很多時候,還可以用反詰轉守為攻,造成心理上的優勢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置對方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方法常在己方暫時處於劣勢時,用來扭轉戰局,如果使用得當,可以轉敗為勝。
例儒家思想可以抵禦西方歪風嗎?
在1988年亞洲大專學生辯論會上,台灣大學同上海複旦大學就"儒家思想可以抵禦西方歪風"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論辯。反方(複旦大學)的一位同學講得十分精彩,他說:
儒家思想可以抵禦西方歪風嗎?不能。它沒有這種功能。如果對方同學不願意正視今天嚴重的社會現實,那麼,我們可以稍微縱觀一下曆史。第一,春秋時期,重欲主義的歪風盛行。麵對著這種重欲主義的歪風,孔子抵禦了沒有呢?沒有。第二,我們還可以看看,儒學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有沒有抵禦歪風呢?沒有。董仲舒的"天人相應"變成了迷信,宋明理學的"滅人欲"是何其殘忍,至於八股舉仕更是扼殺了多少俊才啊!這些糟粕都已被從戴東原到胡適、魯迅等諸位大師們否定過,難道能憑這一些儒學來抵禦現代的西方歪風嗎?顯然不能。關於儒學在當代的地位問題,對方同學是不是想得太理想了。不知對方同學可知道台大曆史係的黃俊傑先生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儒學在當今的東亞社會還是一隻命運未卜的鳳凰,尚未涅,首先就要完成它對自己的約束的解脫,也就是它如果不擺脫自身舊有的道德觀,它就無法在現代社會立足。請問,我們能要求一個自己沒有涅的思想去普渡西方的芸芸眾生嗎?謝謝!(熱烈掌聲)。
上麵的發言之所以在聽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是因為他的論辯語文確實精彩。他除了運用舉例說明、說理分析等一些方法外,就是運用了反詰進攻法。一連串的反詰進攻,具有強大的邏輯力量。
8.以退為進,反戈一擊
例1某大學圍繞"當前我校學習氣氛不濃"這一論題進行的辯論賽的一個片斷。甲:這種學習中的惰性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正像人們的潛意識是存在的一樣,雖然它並不像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那樣顯而易見。請問對方同學,你們能夠否認潛意識的普遍存在嗎?如果是那樣,你們就不要反駁我們了!
乙:我們承認惰性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這不等於它就在直接發生作用。比如我們說人身體帶菌是一種普遍現象,但這並不等於人人都有病。就拿潛意識來說,的確是普遍的但我們現在與對方辯論,包括我現在反駁你們,恰恰並非潛意識的作用,而是一項有意識的、自覺的行為。
甲:請問這位對方的4號辯論員,你已承認了潛意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你能否認你現在的反駁也有潛意識的成分嗎?
乙:我當然承認有潛意識,甚至它在一定程度上還很有作用。但潛意識畢竟不是直接的和決定性的。如果我們的辯論是靠潛意識、靠盲目衝動的行動來決定勝負的話,那我現在就想提請評委宣布我們失敗,把冠軍讓給對方了!(笑聲、掌聲)
甲:我想提請對方注意,你們是不是把話題扯得太遠了!
乙:是有點遠了,我向大家道歉!也請大家原諒,因為如果不是對方先提到潛意識問題,而且還直接點我的將的話,我是很不願意用這些來占用對我們大家都很寶貴的時間的!(掌聲)
在這一個回合的辯論中,乙方的優勢是明顯的。乙方4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每當對方進攻,都來個暫時的後退。就在這一後退當中,對方咄咄逼人的鋒芒落空了,而主動權反而被乙方牢牢攥在手裏。如果說乙方4號的前兩段發言是先退後進、退一步進兩步的話,其第三段發言簡直就是以退為進,寓進於退--既道歉認錯,又請求"原諒",而實際上不過是在替對方認錯而已,因為錯的恰恰在甲方。這種退進交替、退中有進、名退實進的招術,是頗有可讚歎之處的。
乙方4號辯論員較好地掌握了這種指導思想。你說惰性的潛意識普遍存在,我承認,這不要緊,關鍵在於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沒有泯滅。你說我扯開了話題,我也承認,這也無妨,關鍵是我論證核心思想是取勝了,我要保住這一主要部分的成果。
以退為進戰術在大學生辯論中的運用尤以94年"長虹杯全國電視辯論大賽"決賽一場最為精彩。
例2關於破與立的辯論
這場總決賽的辯題是"不破不立"。正方是北京大學代表隊,反方則是南京大學代表隊。
破與立的關係,是學術界爭論已久的問題,也是一個與時代緊緊相聯的十分富有內涵的問題。它的深度在於,辯論雙方要在理論和實踐、社會和生活兩個層麵發掘出有力的論據,從邏輯上完成彼此關係的科學立論,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征服力;它的難度在於,對廣大電視觀眾而言,任何抽象說理的演繹都可能是乏味的,因而讓公眾聽懂、聽出"味道"來,這是雙方都不能忽略的問題。
南大辯論隊麵對享譽中外中國第一學府--北大沒有退縮,反而分外珍惜這次大決賽,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學習與切磋的機會。總教頭嚴強教授明智地對戰場做了劃定:"我們不要與對方在哲學範疇中討論'不破不立'的問題,而要把它作為一個現實原則來談,否則雙方隻能經院式地糾纏於一個針尖上可以站幾個天使"。
從這個基點出發,南大隊旗幟鮮明地把立場定為:"立字當頭,不立不破"。而相關的"邊立邊破"、"立破同時"、"以立代破"等都被吸納進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矛頭。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決戰前,南大領隊、教練班子給四位辯手提出了幾個原則:
一是拉緊底線,不要跟著對方跑;二是適時出擊,逼對方承認"破"字當頭;三是可以調動觀眾情緒,但不準用特定時代來壓對方,尤其不準舉"文革"的例子;四是多講改革,多講經濟建設,多講股份製,從特區、鄉鎮企業、聯產承包責任製、新稅製等等,剖析一個個"立"是如何撐起一個輝煌的今日、生氣勃勃的中國的。
南大隊三朵金花攻勢淩厲,表現不俗,她們牢牢抓住"發展"、"寬容"、"建設"等關鍵,從曆史到現實,調動實例否定"破"的哲學,高揚"立"的奇偉,為建設事業張目。一、二辯靈話、機智,三辯大膽出擊,並非常及時地拉回戰線,而四辯則統觀全局,以充滿激情的語辭,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寬闊的胸襟和抱負,最後一錘定音。
反方一辯: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開宗明義,我方的立場是"立"字當頭,不立不破。何謂立、立就是建樹、設置、設計、創立、創造富有生命力、順應曆史潮流的新事物。何謂破,破就是指突破、陳舊、破壞、打倒、摧垮舊事物。不立不破,就是說要"立"字當頭,先立後破,邊立邊破。立,一直是人類九死而不悔的追求,不立不破,這是人類智慧的又一結晶。今天,對方辯友的立場是不破不立,可在對方一辯3分鍾的陳詞裏,並沒有先破我方觀點而後立論,而是先立論,這,不正是先立後破嗎?(掌聲)看來,對方辯友在用實際行動論證我方觀點,這份情我們領了。對方辯友說,破舊了不一定要立新。那豈不是為破而破,四處搞破壞嗎?曆史上的破四舊,可就是個很好的明證啊!今天的辯題,不應是一個經驗哲學命題,而是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命題。第一,"立"字當頭,不立不破,是真正麵向未來作出的選擇,而不是一張先破後立的空頭支票。遠南運動會的參賽者,如沒有先確立堅強的意誌、遠大的抱負,又如何能打破紀錄、為國爭光?我們的祖國如果沒有先確立富國強民的新思路、新計劃、新體製,又如何能打破舊規定、舊體製、舊框架?又如何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第二,"破"字當頭,不破不立,卻隻能是脫離實踐的胡來哲學。凡事破了再說,希望一破而就,坐等立的到來(鈴聲),這顯然是一種空想。"破"字當頭,隻能是萬馬齊喑,而"立"字當頭,才能是千帆競發。第三,立、破各有價值,卻不是平分秋色。立在先,破在後;立為主,破為次;立是永恒的,破是短暫的。破也是為了更好的立,它要為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立,永遠是人類文明的杠杆。給我們一個創造的支點,我們將撐起地球!謝謝!(長時間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