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會議辯論的技巧(1 / 2)

第二卷 辯論的基本技巧 第十章 會議辯論的技巧

會議辯論,指在各種會議上開展的辯論。大到國際會議,小到一個基層單位的事務會議,往往就一些問題展開辯論。辯論中的基本技巧包括:類比析辯、反唇相譏、暗換概念等。

1.類比析辯,類推歸謬

主要表現為類推歸謬,即將對方那種需要駁斥的觀點作為大前提,提出與對方所列事物相似的事物作小前提,從中類推出荒謬的結論,進而否定對方的觀點。

例1顧維鈞的外交風采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意等五國在巴黎討論山東問題:日本代表牧野伸顯要求無條件繼承戰敗國在山東的權利。應邀列席的中國代表顧維鈞奮而作辭,謂孔子有如西方之耶穌,山東有如耶路撒冷,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語畢,巴黎會議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及法國總理克裏孟梭均上前握手道賀,顧維均遂博得"青年外交家"之譽。

列強瓜分中國,本應堅決反對。但身為弱國的外交官,很可能隻有忍氣吞聲、任人宰割的份兒。在巴黎會議上顧維均作為列席代表,能夠應時而起,機智地維護中國山東的主權,不愧為"青年外交家"。在這種場合,中國代表根本不可能正麵反駁日本無條件繼承戰敗國在山東的權利的要求,因此,隻能用簡潔明快的類比來曉喻對方,由耶穌與耶路撒冷和孔子及其故鄉山東的共同之處作為前提進行推論。"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中國也不能放棄山東",這是它們在各自文化中的重要性所決定的,一語千金,巴黎會議的三巨頭也不得不歎服。

例2左腿與右腿,哪個更珍貴?

加裏寧是俄國布爾什維克一位傑出的宣傳鼓動家。一次,他向某省農民代表講解工農聯盟的重要性,盡管他作了詳盡和嚴謹的論證,聽眾始終茫茫然而不得要領。

有人遞上一張紙條:"什麼對蘇維埃政權來說更珍貴?是工人還是農民?......"

加裏寧眼睛一亮,抓住機會反問:"那麼,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更珍貴,是右腿還是左腿?"

全場靜默片刻,突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農民代表們都笑了。

看來對農民作理論上詳盡而嚴謹的闡述,絲毫不起作用,不僅僅是枯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接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這恐怕是受文化水平的限製。因此,一個恰當的類比卻可以起到十分強烈的征服作用:對蘇維埃政權來說,工人和農民都十分珍貴。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怎樣才能說明這一點?理論的闡述恐怕不能盡如人意,加裏寧用人來作類比,"更珍貴的是右腿還是左腿?"這個提法本身就是荒謬的,因為它們同樣重要--這就有力地回答了農民代表的問題,加裏寧的確是一位敏銳而傑出的宣傳鼓動家。

2.反唇相譏,以牙還牙

所謂反唇相譏,就是趁勢反過來,抓住對方相同、相近、相類或相反的弱點或問題用恰當的話語來嘲諷或戲謔對方。反譏話語的恰當表現為:格調高雅,語言文明,不能演變成相互謾罵和人身攻擊;精煉有力,一語製人,讓對方接受理智和理性的熏陶,得到思想境界的淨化與升華。運用反唇相譏的言語策略,要求思維敏捷,判斷準確,反應迅速。具體地說,在對對方用心善惡的判斷上,在對對方言外之意的領悟上,在對對方表達技巧的辨識上,在反譏方式的選擇、話語的組織,詞語的選用上,都必須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完成,瞠目結舌甚至遲疑笨拙,都意味著良機頓失、交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