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漢生:擁抱未來的常青樹(1 / 3)

第一章 李漢生:擁抱未來的常青樹

1.紮根故土,商業氛圍中的中國情結

1985年,霍尼韋爾公司派李漢生來國內工作,結果在北京一呆就是兩年,這是李漢生非常開心的一段日子。一開始李漢生做銷售員,當時的市場競爭不像現在這樣激烈,商業氣氛也不同,真的能跟用戶交朋友,商業上的關係和朋友關係也是糾結在一起的。這種感覺和香港那樣一種商業社會大異其趣,香港的商業社會講效率、非常理性,哪怕是老子和兒子做生意也是一板一眼,利益非常清楚。

1987年,李漢生加盟惠普,在香港負責惠普在中國的渠道建設,經常在兩地間飛來飛去。當時在中國專職做渠道的人很少,加上惠普、DEc這方麵的項目專員也不到10個人。1989年"六·四"風波之後,公司有一個較大的調整,把一些在北京常駐的經理調到了香港,減少在北京的機構。這時李漢生被調到北京。1990年中國惠普成立了信息產品部的前身微機及外設部。

李漢生認為,在內地做生意,市場很大,業務範圍很廣,客戶眾多,開拓如此大的市場,必須考慮很多方麵的問題,除了一般的銷售之外,還考慮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不要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要不要設立分公司,要不要在內地設廠進行本地化生產,如何和如此眾多的分銷商、代理商合作?相比於香港,這種經曆對於一個人將來從事更大的事業幫助很大。

另一方麵,內地的機會更多,在管理方麵提出的要求也更高,甚至是同一個部門,香港也許隻有50人,而我們現在有200多人,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更具有挑戰性。

2.直麵問題,追求持續的成功

從一個銷售員到開始管人,這是許多職業經理人開始經曆的第一個變化。李漢生經常跟他的經理們講,首先要明白自己做事和帶一群人做事的區別,就是不能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做,學會讓別人來為你做事。

做好管理,是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也會付出一些代價。李漢生當時做小部門經理的時候,是一個很不受歡迎的部門經理。他性格很急,管理事務又很細,別人都在他的指示下忙得團團轉。當時內地也流行這樣一種觀念:首先下屬認為,像他這樣的"外省人"工資拿那麼高,雖然很拚命,但是要求他們也那樣拚命,不合情理;另外,李漢生當時還是香港人那種性格,總以為自己是對事不對人,比如罵過人之後第二天也許自己就忘了,但對於被罵者來說,則會認為,你是老板,從來也沒有關心過我們或者想過我們的問題。

如何做經理李漢生就是這樣學過來的,他現在也還提醒自己曾經做過一個不受歡迎的經理。除了不斷學習之外,還要善於思考,從一個不受歡迎的經理,到今天中國惠普信息產品部的掌門人,他認為自己到今天身上依舊有一些"不受部下歡迎"的成分,因此還須改進和提升。

一個健康的企業心態是歡迎競爭,沒有競爭的企業隻會退化。尤其一個企業在開始成長的階段,應當以市場為導向。

惠普近些年也開始做支持方麵的品牌,但惠普既然下決心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比對手做得好,而且會訂立一種新的標準,因為惠普還是一家謹慎穩健、說到做到、誌在長遠的公司。

企業在經曆高速增長之後,如果響應外在變化能力滯後,會麵臨新的危機,危機發生到某一臨界點,這一公司如果調整及時,還會上升,否則便是衰減,別無他途。惠普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高檔工作站方麵曾擊敗了sun,同時在打印機和個人電腦方麵保持優勢地位,今天在Dell、IBM等廠商兩位數的巨大增長之下,惠普3%的小幅增長意味著它又麵臨著另外一次考驗。李漢生稱這是一場"打贏自己"的戰爭。

3.惠普之道,做生意如同做人

"中國人很容易接受這樣的方式,把做生意看成如同做人一樣。"天時、地利、人和,是商場中取勝的三大要訣,在李漢生的經營思想中,"人和"似乎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中庸而穩健的處世方式,使惠普形成別具一格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