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向信息經濟學
(一)信息經濟學的產生
人類社會在邁過了蒸汽機時代、電氣時代、原子能時代之後,由於微電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做為一種可以共享的資源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大至國家的發展戰略、能源的開發利用、國際間商業貿易,小至某項新技術的引進、某項產品的開發,直至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均離不開信息。信息日益成為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決定因素。信息勞動者的作用越來越大,信息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信息經濟成為一種主要的社會經濟活動。
由於信息在今天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其經濟特征和經濟價值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重視。人們為了充分地獲取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除了不遺餘力地發展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高效能的信息係統外,還對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結構、信息的產生、分配、流通和消費過程的經濟機製、經濟規律進行了係統的研究,提出了一係列關於信息經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正是在這種背景和條件下,直接推動了信息經濟學的創立。
信息經濟學作為新興學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於60年代初提出的。1961年,斯蒂格勒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信息經濟學》,成為信息經濟學在微觀研究方麵的起點。
信息經濟學在宏觀研究方麵的代表人物是馬克盧普和波拉特。馬克盧普在1963年發表了《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的著名專題報告。波拉特於1977年發表著名專著《信息經濟:定義與測算》。他們均把信息置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之中,論述了信息的地位、作用。
此外,從60年代至今,世界上比較著名的信息專家、經濟專家有30~40名在信息經濟學領域內發表過影響較大的論文和專著。1976年美國經濟學會在經濟學分類中正式列出信息經濟學。1979年召開了國際信息經濟學討論會。1983年名為《信息經濟學和政策》的國際性刊物正式創刊,標誌著這門學科已逐步在國際上確立。
(二)信息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雖然信息經濟學這個學科自提出以來僅有近40年的曆史,但是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卻在經濟學界乃至整個知識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保爾丁格教授所描述的那樣:"知識產業的概念如同炸藥包一樣,會把傳統經濟學甩到半空。"各國學者圍繞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所展開的探討和研究日益深入和係統化,並逐漸形成了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
1.不完全信息經濟學
不完全信息經濟學是以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作為分析對象的新興經濟學分支,是西方信息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傳統經濟學將信息看作完全的、充分的、呼之即來的東西,如同陽光、空氣一樣,有用卻不需要經濟成本,因此信息一直不被看作經濟學的對象。信息經濟學用不完全信息代替完全信息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了補充和修正,認為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經濟行為不僅不具備充分完全的信息,而且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從而決策行為麵臨著不確定性。這與傳統經濟理論的完全信息假設發生了直接衝突。西方信息經濟學正是從否定傳統經濟理論隱含的完全信息假設開始建立起來的。斯蒂格勒在這方麵作了開創性的工作。1961年斯蒂格勒在題為《信息經濟學》的著名論文中,抨擊了傳統經濟理論的完全信息假設,提出了信息搜尋的新概念,並呼籲從信息角度對全部經濟理論進行清算。他還明確地把信息與成本和產出聯係起來。
1984年,著名的經濟學家K.阿羅(K.Arrow)出版了《信息經濟學》一書,把信息經濟行為、經濟分析、風險分配聯係起來,研究了不同種類的信息進行統一的度量問題和一般化處理方法,他認為,信息在研究不確定性問題的領域內是很有價值的。M.勒姆特(M.Nermuth)則對不完全信息進行了精確的數學描述,用信息結構這一概念來描述經濟決策所利用的信息的複雜分布及其與決策的對應關係,使得不確定性經濟分析成為一個獨具特色而具有巨大影響的經濟學領域。這一領域主要著眼於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因素而不是信息或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即用不完全信息代替完全信息,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補充和修正,是純粹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搜尋及其成本;信息與資源配置;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經濟行為分析;非對稱信息和刺激機製的設計;信息與經濟組織理論;新福利經濟學等等。
2.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經濟學
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是一個既麵向知識生產傳輸係統又麵向物質生產流通係統的各類信息活動的研究領域,其目的是通過對一國經濟中與信息有關的活動的統計測算,從宏觀上分析信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信息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比例。這一領域由美國學者馬克盧普開創,繼而由波拉特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果,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62年,馬克盧普首先提出"知識產業"的概念,分析了知識生產和分配的經濟特征及經濟規律,闡明了知識產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並對美國1958年知識產業的生產進行了統計測定。在馬克盧普的基礎上,波拉特於1977年完成了九卷本大型研究報告《信息經濟:定義與測算》。在這本書中波拉特把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把信息服務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所組成的部門)和第一二信息部門(政府和非信息企業的內部提供信息服務的活動所組成的部門),並用投入產出技術對1967年美國信息經濟的規模與結構作了詳盡的統計測算和數據分析。他的工作為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影響著世界各國對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的研究。各國學者紛紛效法,利用波拉特的研究方法和指標體係對各自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經濟和信息產業進行了測算,用數據向人們展示信息經濟的客觀存在而非脫離現實的虛幻理論。馬克盧普和波拉特的成果為信息經濟學在產業結構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
日本學者增田米二則把信息經濟學定義為關於信息產業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在其宏篇巨著《信息經濟學》一書中,增田米二係統地分析了信息時代的特征和信息生產力的特征,指出在信息時代產業結構將發生根本變革,出現第四產業並將進一步向係統產業發展。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推動其他產業信息化。增田米二明確指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完全超出傳統經濟學範圍的新經濟學,它是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學。"
3.情報經濟學
情報經濟學作為正式的學科概念進入學術殿堂是在70年代初期。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成指數增長,情報的生產與傳輸係統不斷發展壯大,足以與物質生產流通係統分庭抗禮。除了從宏觀角度研究知識大係統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和貢獻外,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情報生產、傳輸和利用的成本效益成為熱點。情報經濟學正是以非物質生產機構的信息活動為對象,著眼於專職信息服務機構(如各類圖書情報機構、信息中心等)的經濟評價,主要用成本效益方法評價這類機構的信息服務活動,分析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價值和效益。它屬於情報學的研究範疇,主要目的是提高情報機構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1979年,在海牙召開了以"情報經濟學"命名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了專題論文集,其中英國學者威爾金森(J.Wilkeson)的論文《情報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準》針對情報界長期關心的成本效益評價問題,提出仿照傳統的研究資本生產利用的經濟學、勞動力利用和付酬的經濟學的有關理論方法,建立計算情報價值、成本和收益的標準。
80年代以來,情報經濟學的文獻大量增加,尤其是情報係統成本效益評價及其模型的構建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研究成果逐步係統化,形成了自身的學科體係。如金(D·W.King)主編、美國情報學會出版的《情報經濟學重要論文選》,就是係統反映西方情報經濟學重要成果的著作,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麵:情報產品和情報服務的成本;情報產品和情報服務的定價;情報價值。
芬蘭學者雷波1986年以《情報經濟學》為題的綜述,是對近20年情報經濟學研究成果的總結和綜合評價。他概括了情報經濟學研究的九個主題:①情報產品和情報服務的成本;②情報價格;③情報服務的效果與效率;④情報傳播的成本效益分析;⑤情報價值的案例研究;⑥情報服務作為增值過程;⑦聯機檢索的經濟問題;⑧情報與生產率的宏觀經濟研究;⑨情報處理的經濟問題。同時,雷波在評論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情報經濟學未來的三個研究主題:①國內外信息市場的基本信息;②情報界對服務的成本效益的認識;③組織內部關於情報價值的案例研究。
我國對於信息經濟學和情報經濟學的研究大體始於80年代。1989年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正式成立,說明了信息經濟學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較穩定的研究隊伍。近些年來,情報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一些專著也不斷問世,如 1991年由馬費成、王槐著,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情報經濟學》,標誌著我國情報經濟學的研究已經取得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