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息經濟與信息經濟學(2 / 3)

國外信息宏觀測度的研究中,影響較廣的有兩個主要分支:一是從經濟學範疇出發的以信息經濟為對象的宏觀計量。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波拉特、魯賓(M.F.Rubin)等人作出了主要貢獻,其中以波拉特創立的方法最為著名。二是從衡量社會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來反映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據某些綜合的社會統計數字構造測度模型。代表性的工作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數模型。此外,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IUP方法、厄斯的三因子多參數相關分析法等。

(一)波拉特方法--信息經濟的宏觀測度

70年代後期,波拉特在馬克盧普所開創的有關知識產業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強的信息經濟測度方法。該方法能根據經濟統計資料具體對信息經濟進行分析和測度。波拉特方法的核心內容是將信息部門的國民經濟各部門中逐一識別出來,然後將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兩大類。一級信息部門指包括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二級信息部門指包括政府部門和非信息企業為了內部消費而創造的一切信息服務。

在波拉特的研究中,信息經濟的規模是用信息部門創造的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信息部門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這兩個客觀測算指標來反映的。

1.一級信息部門測算方法

波拉特首先根據美國"國家產業劃分標準",將一級信息部門劃為知識的生產與發明業、信息的分配與傳遞業等八大類116個小類。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對一級信息部門的產值進行測算。波拉特的研究主要是測算信息部門創造的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的比重,故他主要采用測算GNP的兩種常用方法:最終需求法和增值法。

我國國家統計局是采用收入法(要素分配法)來計算GNP,具體公式為:

GNP=勞動者收入(職工工資+職工福利基金)+利潤+ 稅金+淨利息支出+固定資產折舊+ 其他= 淨產值+ 折舊

我國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在測算一級信息部門增加值時,基本上都用收入法。

2.二級信息部門的測算方法:

對二級信息部門增加值的測算非常困難。波拉特的方法是把不向市場出售的信息服務的價值看作是由提供這種服務所消耗的勞動力以及資本這兩種資源的價值所構成的。即二級信息部門的增加值由以下兩個可測算的投入量構成:(1)在非信息行業就業的信息勞動者的收入;(2)非信息行業購入信息資本的折舊。

我國的各個研究案例根據波拉特方法並結合自身實際,對二級信息部門的增加值采用如下的近似估算公式:

二級信息部門增加值=二級信息部門勞動者收入+ 二級信息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值= 二級信息部門的信息勞動者人數×(人均工資+人均固定資產折舊)

3.信息部門就業人數的測算

關於信息部門就業人數的統計,關鍵在於如何識別信息職業。波拉特從美國442種職業中歸納出五大類屬於信息勞動和信息服務的職業,並根據典型調查將28種混合職業按百分比劃分出信息工作者。在此基礎上統計出信息部門的就業人數。

(二)日本信息化指數模型--社會信息活動水平測度

日本學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數"測度方法既能縱向反映某國(或地區)的信息化進程,又能橫向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指數測算方法是從信息量、信息裝備率、通信主體水平、信息係數四個主要因素來體現社會的信息化程度的。它具體包括11個變量,其模型結構如下圖:

由於上述11個變量是不同質的量,無法直接進行比較,故首先需要轉換成指數,最後求得反映信息化程度的總指標--信息化指數。

求最終的信息化指數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其一,首先將基年各項指標的值指數定為100,然後分別將測算年度的同類指標值除以基年指標值,求得測算年度的各項指標值的指數,再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項數,就可得到最終的信息化指數;其二,先分別計算出Q、E、P、U這四個組的指數平均值,即對每一組的變量指數值求平均值,再對分組的指數平均值求算術平均值得出最終的信息化指數。

第一種冪法實質上是一步算術平均法。11個變量對最終信息化指數的貢獻是等價的,即各變量的權重都相同;而第二種算法是二步算術平均法,4個因子對最終信息化指數的貢獻是等價的,但各變量對最終信息化的貢獻是不等價的,同一組內的變量數越多,一個變量相對的貢獻越小(或影響越小),即每一組變量的權重各不相同。顯然,這兩種算法的最終結果會有所不同。

(三)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情報研究院H.Borko教授和該組織顧問、法國學者N.J.Menou主持提出的一種測度方法。1980年 11月完成第一階段工作,1982年11月發表最終報告。

IUP(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是多變量、多層次的信息環境評估模型,包括反映一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和信息利用潛在能力的各種變量共達230個。其中,27%反映國家的基本條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53%反映信息資源和活動。這230個變量按結構和功能兩大方麵進行分組,產生出21個結構組和17個功能組,分別屬於3個結構子集和6個功能子集。

該模型的數據處理主要包括:(1)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得出各變量的無量綱的值;(2)按不同的組合方式求其某一部分或全體的算術平均值,即產生一係列的IUP指數,有的是分組的IUP指數,有的是總的IUP指數。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綜合指數稱作信息因子IF-IUP指數,是有關變量組加權平均的綜合結果,其權重是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的。

(四)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

厄斯的方法主要通過49個變量作相關分析,衡量每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與其信息活動水平的相關性,然後確定以三個主要因子來衡量每個國家的信息活動水平。這三個因子是文字傳播總量(Written Communication)、技術(Technology)、圖書館(libraries)。每個因子下麵又分多個參數,這樣就構成三因子參數模型。然後根據每個因子的分析結果對87個不發達國家進行排序、分類。同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則按GNP值排序,以反映經濟實力對信息活動的影響。

以上所述的信息經濟的測度方法各有其特點,有的方法已經在世界上得到了普遍應用。

波拉特方法的主要優點和特點是選取了經濟學的角度和經濟統計的語言。他首先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識別出信息行業,並開拓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業或信息勞動力在整個經濟部門中的比重及其變化。特別是對二級信息部門的明確劃分和測度更具創造性。波拉特方法對於研究信息產業與國民經濟結構及其它產業部門間的明確劃分和測度更具創造性。波拉特方法對於研究信息產業與國民經濟結構及其它產業部門間的內在聯係等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但波拉特方法並非完美無缺,也存在如下不足:它對於信息活動、信息行業、信息職業等的劃分尚缺乏統一的科學標準;測算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某些數據欠合理,如二級信息部門信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因而使測算結果的可比性受到影響;此外,波拉特方法的運算非常繁雜,對統計資料的要求也較高。各國在應用此法時都相應作了一些變通。

日本的信息化指數模型法則側重從與社會信息活動相關的多個方麵來進行測算。其優點是,該方法所用的統計資料較易獲得,參數少,計算也較簡單,所以實用性較強。同時這種方法將信息化發展進程的相對階段和相對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反映出來,在有較完整的時間序列數據的情況下還可對今後的信息化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而且通過細致的數據處理和對比分析,也可發現一些信息化過程中的結構失衡或缺陷。而該方法的主要缺點是:從理論上分析,該模型顯得過於簡單,不夠全麵。在信息環境評估的完整意義上,它隻反映了某幾個方麵的信息環境狀況(主要是社會信息流量、社會信息能力等),而信息活動的有些重要方麵(如信息需求滿足程度等)未能充分體現和包括在模型之中。此外,該模型采用算術平均得出綜合的測度結果(信息化指數),未能適當區分出不同參數或不同因子的貢獻大小,簡單平均的算法其結果可能掩蓋實質上的差異。同時,該方法的測度結果是無量綱的相對量,確立某一基準點前提下的相對比較值。該值隻有相對的意義,無絕對的意義。而在波拉特測量中,結果是有經濟學意義的絕對量。

IUP模型是信息宏觀測度迄今所運用的規模最大的一個模型,它試圖將各類信息活動中的有關參數都包括在一個係統內,因此層次多、參數量大、計算複雜,適用於多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信息活動狀況、信息利用潛力等的分析比較。IUP方法在運用中,各層次的值都要經數據檢驗及專家論證等,因而較可靠。而且該方法比較靈活,使用者可根據情況、需要來選擇和采用其中的部分參數。但現階段IUP方法應用麵尚不廣泛。

厄斯的方法其意義主要在於相關分析,通過因子分析能概括出反映信息活動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主要因子,為構造模型進行分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依據。